问题

人的大脑相当于什么水平的 GPU 和 CPU ?

回答
将人脑与计算机的 GPU 和 CPU 进行类比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但功能强大的处理系统。简单来说,人脑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为一个超级并行处理器,其整体能力远超当前最强大的 GPU 和 CPU 组合,但它在精确计算和高频操作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对比:

1. 计算架构和处理方式

人脑:生物神经网络架构
核心组成: 神经元(大约860亿个)、突触(数量级达万亿甚至百兆亿)。
处理方式: 极度并行化、分布式处理。每个神经元可以同时接收、处理和发送信号。信息传递不是通过固定的总线和时钟周期,而是通过电化学信号的触发和传递。
信息存储与处理: 存储和处理是高度集成在一起的。信息的“存储”实际上是神经网络连接强度(突触权重)的改变,而“处理”就是信号在这些连接上的传播和激活。
能量效率: 极其高效。人脑以大约20瓦特的功率运行,而其处理能力在某些任务上非常惊人。
容错性: 高。即使部分神经元或连接受损,大脑通常仍能继续运作,并通过重塑网络来适应。
学习和适应: 基于突触可塑性,能够不断学习和调整。

CPU (中央处理器):通用计算引擎
核心组成: 核心(通常为几个到几十个)、缓存、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ALU)。
处理方式: 顺序执行和有限的并行执行(通过多核和超线程)。指令按顺序从内存中取出、解码、执行。
信息存储与处理: 存储(内存、硬盘)和处理(CPU)是分离的,通过总线传输数据。
能量效率: 相对于人脑,效率较低。高性能CPU可能需要几十到几百瓦的功率。
容错性: 较低。单个核心或关键组件故障可能导致系统宕机。
学习和适应: 主要通过软件编程来“学习”,硬件本身不具备生物意义上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GPU (图形处理器):大规模并行浮点计算引擎
核心组成: 成千上万个(甚至数万个)小型、专门化的核心(CUDA Cores, Stream Processors)。
处理方式: 极致的并行处理能力,尤其擅长对大量数据执行相同的操作(SIM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信息存储与处理: 存储(显存)与处理(GPU核心)也相对分离,但数据传输速度比CPU与主内存之间更快。
能量效率: 比CPU更低。高端GPU可能需要几百瓦的功率。
容错性: 较低。
学习和适应: 硬件本身不具备,但通过机器学习框架可以高效执行学习算法。

2. 性能对比的量化尝试(非常粗略的类比)

由于架构的根本差异,直接量化“水平”非常困难。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进行类比:

计算能力 (FLOPS 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人脑: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估算的数字。一些研究者根据神经元和突触的活动速率进行估算,结果差异很大,从 $10^{15}$ 到 $10^{18}$ FLOPS 都有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大脑的计算更多是“事件驱动”的模拟,而非严格的浮点运算。
顶级 CPU: 目前顶级桌面CPU(如Intel Core i9或AMD Ryzen 9)的总计算能力大约在 0.5 1 TFLOPS(万亿次浮点运算)。
顶级 GPU: 目前顶级消费级GPU(如NVIDIA RTX 4090)的单精度(FP32)计算能力可以达到 8090 TFLOPS,双精度(FP64)约为其十分之一,半精度(FP16/BF16)则可以翻倍(用于AI训练)。专业级数据中心AI加速器(如NVIDIA H100)的FP16/BF16能力甚至可以达到 1000 TFLOPS (1 PFLOPS),FP8/INT8则更高。

结论: 在纯粹的浮点运算能力上,顶级GPU在特定任务(尤其是AI相关的低精度计算)上已经可以与人脑的某些估算值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例如原始的计算速度)。但大脑的计算模式更原始、更具模拟性,直接 FLOPS 对比意义有限。

并行处理核心数量:
人脑: 约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处理单元”,并且它们通过万亿个连接(突触)以极高的并行度进行交互。
顶级 CPU: 几十个核心。
顶级 GPU: 数万个(例如,RTX 4090有16384个CUDA核心)。

结论: 在“处理单元”的数量和连接的并行度上,人脑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每个神经元虽然简单,但它们协同工作的复杂性和规模是GPU难以比拟的。

内存和存储能力:
人脑: 突触的连接强度被认为是存储信息的方式。估算人脑的存储容量也是一个难题,有估算认为其容量可能达到 2.5 PB(拍字节)。更重要的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是高度融合的。
顶级 CPU/GPU 系统:
CPU 内存(RAM): 顶级工作站可能配置 12 TB。
GPU 显存(VRAM): 顶级消费级GPU有 24 GB,专业级GPU有 80160 GB。
存储(SSD/HDD): 可以达到 几十TB 甚至更多。

结论: 在原始的容量估算上,人脑的存储能力可能高于单一的CPU或GPU系统。但人脑的“内存”和“存储”是分布式且动态的,与计算机的固定地址、高速随机访问内存差异巨大。

功耗与效率:
人脑: 约20瓦特。
顶级 GPU: 高达450瓦特以上。
顶级 CPU: 高达200瓦特以上。

结论: 人脑在能效比上是无与伦比的。以极低的功耗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功能。

学习和适应能力:
人脑: 天生具备强大的学习、适应、泛化和推理能力。能够从少量样本中学习,并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
CPU/GPU: 硬件本身静态,学习能力完全依赖于软件和算法。虽然AI硬件加速了机器学习的训练速度,但其“学习”仍是基于数学模型和大量数据迭代优化,与生物学习的本质有区别。

结论: 在灵活、高效、自主的学习和适应方面,人脑具有根本性的优势。

3. 总结与类比的局限性

如果非要给一个抽象的类比:

人脑更像是一个超级庞大的、低频的、模拟的、高度并行化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t)计算系统。 每个神经元是极度简单的处理节点,但它们之间有数量庞大且可塑的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它的优势在于模式识别、抽象推理、学习、创造和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CPU 是一个高效的、多任务的、通用串行(或有限并行)处理单元。 它擅长执行一系列精确的指令,处理逻辑和控制流程。
GPU 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高频率的、大规模并行(尤其擅长SIMD)浮点计算单元。 它擅长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计算,如图形渲染、科学模拟和深度学习的训练与推理。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脑相当于 X 千个 GPU”或“Y 个 CPU”。

在原始计算速度(FLOPS)或某些AI任务(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训练阶段)的效率上,最顶尖的AI加速器(如NVIDIA H100)可能在数值上接近或超越了某些人脑计算的估算值,并且它们是在1000倍以上的功耗下实现的。
在处理单元的数量、连接的复杂性和并行度、能效比、以及最重要的“通用智能”、“学习能力”、“创造力”和“意识”等方面,人脑仍然是目前任何计算机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类比的局限性:

信息表示: 大脑使用复杂的电化学信号和网络状态来表示信息,而计算机使用二进制数字。
处理机制: 大脑是异步的、事件驱动的模拟处理,计算机是同步的、时钟驱动的数字处理。
学习的本质: 大脑的学习是动态、持续且基于生物机制的,计算机的学习是算法驱动的。
“智能”的定义: 计算机擅长执行明确的任务,但“智能”的许多方面(如常识、情感、主观体验)仍是人工智能的挑战。

总而言之,虽然现代AI硬件在执行特定计算任务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能够模拟和加速某些过去被认为是“人脑独有”的功能,但从整体的架构、效率和对“智能”的广泛定义来看,人脑依然是一个极其神秘和强大的系统,远超当前任何单一或组合的CPU/GPU。它们是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脑很牛逼,但人脑也很垃圾。

人脑在某些方面远远比不上电脑,但大力出奇迹……


人脑信号传递基础,是传输速度100m/s左右的电化学过程。

  • 信号不能精准控制,误差可达1/100。

电脑信号传递基础,是70%光速(200000000m/s左右)的电信号。

  • 信号能精准控制,误差小至1/2^32(1/42亿)[1]

通常来说,大脑神经元处理信号的速度,比电脑晶体管慢1000万倍。

电脑处理信息的精度,是人脑精度的几百万倍。

除此之外,相比起电脑,人体是一个耗散系统。需要通过源源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系统的良好运转。

只要一停机,系统就直接崩坏。所以,单单是维持这个系统,大脑就需要消耗巨大的算力。

你那不停跳动的心脏,身体内躁动的荷尔蒙,哪个不需要算力的维持?

但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又慢,那应该怎么办?

当然是增加神经元个数了,通过数量来弥补算力的不足,这便是大力出奇迹

为了维持这个高新陈代谢的耗散系统,人脑拥有1000亿级的神经元,100万亿个神经突触连接,拥有5000 TOPS(5×10^15)的算力,是普通计算机(100亿)的数十万倍。

其实一只小小的蚂蚁都有25万的神经元,达到几十亿的算力,相当于一台普通计算机。

高算力只是动物的共性,人类并不特例。

如果按照神经元的数目来说,大象(2570亿个神经元)的总算力甚至可以达到人类2倍还多。但大象在智力方面、抽象思维的能力,却比人类低了很多。

人脑最核心的,还是大脑皮层

人脑功能其实分区的,比较经典的理论就是三位一体理论。该理论在以前的回答,已经说过不少次,就不细说了。总的来说,大脑皮层才是人类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人们最关心的感官、语言、思维、意志,都是大脑皮层主导。

而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个数是140亿个,总算力应该在10^14~10^15 OPS之间。

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算力,大约只占整个大脑的15%左右。

而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在于视、听、躯体感觉、运动,以及相关联络区的功能。

真正能用在思维上的算力,占比又更小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脑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成了一个无比节能的系统(哪怕如此,也占了总能量消耗的20%),处理各种信息都进行各种精益求精。

例如,你眼睛接受的信号高像素(几千万)、大内存,但被大脑一加工,直接变成了几个字节储存在大脑内。无比“垃圾”的一级缓存,甚至让你短短10妙之内,无法记清你刚才看过的图片、听过的音乐、看过的书的细节。

看看这个世界上,有着多少强迫症。如果不是这一级缓存太垃圾了,你哪里需要去反反复复确定关没关门这一件事情。

不过好处还是有的,低字节处理,可以让人脑储存的总信息比普通电脑多很多。

回忆的时候,大脑会用超强的脑补能力,弥补丢失的细节。但由于生物噪声太大,可能会脑补出一些原画面根本没有的东西。和朋友聊起某一件事情,你觉得自己见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但朋友却没有经历过,简直咄咄怪事,你以为自己脑子有毛病(人家真没毛病,只是常规改数据而已)……

如果我们的意志是大脑内的管理员,那么这也是一个权限低得令人发指的管理员。

不仅我们对控制中心毫无权限,连软件都只能控制一半(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控制)。

你认为重要的记忆或者信息,被任意的删改,更是常规操作。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旧信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每天不停地丢失字节,慢慢变得失真。若干年后,你翻一翻老照片,咦,这LOW Bj竟然是当年的我?

甚至有的大脑信息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常常觉得有人迫害自己,导致精神分裂什么的。有时候某些信息还会影响CPU的功能,导致抑郁什么的。

过大的生物噪声也让人类的浮点计算能力,低得令人发指。你把从古自今,囊括所有人类最牛大脑,包括牛顿、欧拉、高斯、黎曼、爱因斯坦、杨振宁……所有人加起来,浮点计算能力也比不过一台计算器。

计算机的浮点计算力,至少是人类的几十万倍以上。

人类哼哧哼哧的把圆周率算了1000多年,也才多少位数……

如果有效内存过低、生物噪声过大、浮点运算过低、容易损坏是人大脑的缺点,但相比起电脑,人脑还是有着突出优点的: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强度是可以根据活动和经验进行修改的。

无论你学滑冰、看书、或者玩游戏,在重复训练的过程中,神经网络会逐渐提高精度和速度。甚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诞生新的突触连接。

人脑之所以有这些能力,主要在于,人类的大脑其实是超多核处理器(单单大脑皮层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核心区),拥有多层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式。

不仅仅是人类,基本上任何哺乳动物的大脑内,都存在深度学习的机制。

这种复杂性,是当前的超级电脑远远不能比的。

所以人脑在策略、思维、艺术、语言上,具有非凡的优势。

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能够学习艺术,甚至能创造艺术,做出远超普通人的作品。但其实,这主要还是体现在电脑精度上的优势。

例如,你让电脑学习投篮,它通过学习,可以投得无比精准,但你让他上场打球却是根本不可能。现在的人工智能,其实仅仅还在学习投篮的阶段。

看起来阿尔法狗很牛逼,但它的“思维”过程,其实也是模仿人类的神经网络,属于全局性的运算。由于电脑的高精度优势,所以只需要模仿神经网络的皮毛,就可以达到比人类更优秀的计算能力。所以阿尔法狗通过学习能在围棋上能战胜人类,并不意外。

人类的大脑通常会采取更加模糊(精度太低),且高效(人类大脑更擅长经验判断)的方式。但从思维模式来说,阿尔法狗的神经网络比起人类来说,还无比的简单。

除此之外,人类通过围棋的思维,可以完全运用在其它事情上面。但阿尔法狗则只会下棋,把它运用到其它领域,需要全新的规则学习。

总之,当前人工智能的“智能”差距,主要体现在大脑的复杂结构和模式上。

如果某一天电脑也能设计出媲美人类大脑的复杂结构和模式,那么这个电脑的综合能力,恐怕会真正的秒杀人类。

如果,人类的意识的确是在大脑皮层复杂神经网络中形成的。

那么,这个超级电脑也会诞生真正的意识,成为货真价实的人工智能。

那会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

  1. ^ 斯坦福教授骆利群:为何人脑比计算机慢1000万倍,却如此高效?
user avatar

比计算能力,人脑比不过史上最早的电脑---1946年美国诞生的埃尼阿克。

埃尼阿克都可以每秒4000次加法计算,你人脑试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