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的行为决策过程是如何实施的?

回答
人的行为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选择早餐吃什么到做出重大的职业规划。这个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步骤,而是多种认知、情感和外部因素动态互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

一、 动机与目标的形成 (Motivation and Goal Formation)

一切行为决策的起点都源于某种动机 (Motivation)或需求 (Need)。这些动机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它们可以是:

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如饥饿、口渴、睡眠、安全等,这是最基本的需求,直接影响行为决策。
心理需求 (Psychological Needs): 如归属感、爱、尊重、自我实现、成就感、好奇心、控制感等。
社会需求 (Social Needs): 如被认可、被接受、获得社会地位、遵守社会规范等。

当这些需求被感知到时,就会转化为目标 (Goal)。目标是指期望通过行为达到的状态或结果。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层级和时间跨度:

短期目标 (Shortterm Goals): 即时或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如“现在就想喝一杯水”。
长期目标 (Longterm Goals): 需要较长时间和一系列步骤才能实现的,如“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二、 信息收集与问题识别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Problem Recognition)

一旦有了目标,我们就开始进行信息收集 (Information Gathering)。这个过程旨在了解现状,识别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探索可能实现目标的途径。

内部信息搜索 (Internal Information Search): 回忆过去的经验、知识、记忆,搜索我们自身的数据库来寻找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方法。例如,如果你想找一部好看的电影,你会回忆你看过的电影中喜欢的类型或导演。
外部信息搜索 (External Information Search): 当内部信息不足时,我们会主动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这包括:
个人来源 (Personal Sources): 朋友、家人、同事的建议和意见。
商业来源 (Commercial Sources): 广告、产品评论、销售人员的介绍。
公共来源 (Public Sources): 媒体报道、新闻、政府网站。
经验来源 (Experiential Sources): 亲自体验、试用产品或服务。

在这个阶段,我们也可能通过信息收集来识别和定义问题 (Problem Recognition)。有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感知到某种不适、不满意或潜在的风险,从而认识到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你可能突然觉得身体不适,这便是一个需要你采取行动的问题。

三、 评估与选择方案 (Evaluation and Option Selection)

信息收集的目的是为了生成一系列可能的选择方案 (Options)或策略 (Strategies)。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并做出选择。这个过程涉及多个认知和情感层面的考量: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评估每种方案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后果,包括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代价。这可能涉及到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权衡实现每个方案所需的资源(时间、金钱、精力)与可能获得的收益。
价值评估 (Value Assessment): 评估每种方案是否符合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信仰和道德准则。
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这是一个经济学和心理学中常用的模型,认为人们会选择能够最大化其预期效用的方案。效用是指人们从某个结果中获得的满意度或价值。
认知偏差 (Cognitive Biases): 在评估过程中,各种认知偏差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例如: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倾向于寻找和解释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
可用性启发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或信息,会感觉其发生频率更高、更重要。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过于依赖最先接收到的信息(锚点),即使它可能不完全相关。
损失规避 (Loss Aversion): 人们对损失的厌恶感通常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悦感。
情感影响 (Emotional Influence): 我们的情绪状态对决策至关重要。积极情绪可能让我们更倾向于冒险和探索,而消极情绪可能让我们更保守和规避风险。此外,对未来结果的想象(如期待的喜悦或担心的懊悔)也会影响选择。

基于上述评估,我们会选择一个最符合我们需求和偏好的方案。

四、 意图的形成与计划 (Intention Formation and Planning)

选定方案后,我们会形成一个行动意图 (Action Intention),即“我打算做X”。这个意图是连接思想和行动的桥梁。

具体化意图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更有效的意图是具体化意图,即明确“当遇到某个情境(If)时,我将执行某个行为(Then)”。例如,“如果明天早上天气好,我就去公园跑步”。这有助于将抽象的意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制定计划 (Planning): 对于复杂的目标或需要多步骤的行动,我们会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包括:
步骤分解 (Step Decomposition): 将大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小步骤。
时间安排 (Scheduling): 确定每个步骤的执行时间和顺序。
资源分配 (Resource Allocation): 分配所需的时间、金钱、工具等资源。
预设障碍 (Anticipating Obstacles): 预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准备应对策略。

五、 行为的执行 (Behavioral Execution)

当意图和计划到位后,我们就会执行行为 (Execute Behavior)。这个过程需要:

启动 (Initiation): 开始执行第一个行动步骤。
监控 (Monitoring): 在执行过程中,持续关注行为的进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会将实际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评估是否需要调整。
调整 (Adjustment): 根据监控结果,对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如果遇到意料之外的障碍,或者发现原计划不再适用,就需要灵活调整策略。
意志力 (Willpower/SelfControl): 执行行为,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来克服惰性、延迟满足、抵制干扰。

六、 结果评估与反馈 (Outcom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行为执行完成后,我们会对行为的结果 (Outcome)进行评估。

结果与目标的匹配度 (Goal Attainment): 评估行为是否成功地实现了预设目标。
后果分析 (Consequence Analysis): 分析行为产生的各种结果,包括预期的和非预期的。
反馈回路 (Feedback Loop): 评估结果会产生反馈,影响未来的决策过程。
积极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如果结果是积极的,并且与目标一致,我们会感到满意,这种成功经验会增强我们未来采取类似行为的信心和可能性。
消极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如果结果是消极的,或者与目标不符,我们会感到失望或懊悔。这会促使我们反思决策过程,可能导致对原有目标的修正、对方案的调整,甚至放弃该目标。

影响行为决策过程的额外因素:

除了上述核心环节,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贯穿整个决策过程:

认知能力 (Cognitive Abilities): 如记忆力、注意力、推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它们决定了我们处理信息、评估方案和制定计划的能力。
情感状态 (Emotional State): 如情绪的强度和类型(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会显著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
人格特质 (Personality Traits): 如冒险性、冲动性、责任感、开放性等,会塑造我们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态度。
过往经验 (Past Experiences): 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会形成我们对特定情境的预期和偏好。
社会文化背景 (Sociocultural Context): 社会规范、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会影响我们的目标形成、方案选择和行为标准。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如时间压力、资源可用性、信息透明度、他人的影响等,都会对决策过程产生制约或引导。
自动化与直觉 (Automaticity and Intuition): 对于一些日常的、重复性的决策,我们可能不需要经过完整的理性分析过程,而是依赖于直觉 (Intuition)或自动化 (Automaticity)。直觉是一种快速、无意识的判断或决策,通常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模式识别。自动化是指行为和决策已经高度熟练,几乎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

总结:

人的行为决策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它从动机和目标的形成开始,经过信息收集、方案评估与选择,形成意图并制定计划,最终付诸行动。行为的执行又会产生结果,这些结果会通过反馈机制影响我们未来的认知和行为。理解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身行为的根源,并可能提升我们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决策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Zampeli Diana

题主你好,你问了一个地道的神经经济学问题。你的猜测在大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在细节上学术界目前有两派主流观点。这两派观点的综述可见:

两派观点的分歧时,我们如何看待人脑这样一个决策行为的中枢,是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决策器”,还是看作两个或多个独立行动的系统博弈的场所。其中,第一个观点是时下的主流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与Daniel Kahneman的畅销书《Thinking, fast and slow》类似,早在古希腊时就被提出过,那便是亚里士多德的“奴隶主-奴隶”隐喻,所以可能更被大众接受一些。

把大脑看作一个决策器,是说大脑中发生的是一个信息搜索-信息处理-决策制定-做出行动的完整而单一的过程。心理学中主流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即是大脑是一个类似于电脑但比电脑更复杂的信息处理装置。在这个过程中,人需要运用自己的信息输入设备或者说各种感官组织搜寻关于每个选择可能实现的各种结果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大脑中被解码成neuro firing。比如,在经典的fight or flight问题中,在森林中发现熊的探险家,关于逃跑行动的firing显著上升,催使人逃跑,而当你的豪车被人刮了,关于作战行动的firing显著上升,催使人作战。

这里的关键是,人需要搜集多少信息才“足够”做出一个决策呢?神经经济学家一般用一个叫drift and diffusion模型的东西刻画这个过程。假设行动x和y分别代表fight和flight,那么,存在这样一个不断由信息补足的时间序列

其中是t时刻的信号水平,和是决策者分配到x和y选择的decision value,也就是期望效用,而是IID的随机扰动。通过接收各方面的信息,和不停变化,加上随机扰动项,会不停变动。

那么什么时候决策会被制定呢?(图来自Fehr and Rangel (2011, JEP))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一个对应着x和y的阈值,一旦超过了这个阈值,比如说超过了图片中x的阈值,此时信息搜索停止,决策者就将选择x。在题主说的看到蛇不假思索地逃走,说明这个信号如此的强烈,以致于在 t 等于无穷小时阈值就被超过了,就不需要再搜索信息了。

如果在这之中加入时间成本,而且决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中作出,那么drift and diffusion过程是这样的(图来自Brocas(2012, JEBO))

可以发现,在决策最后的时限上,两个阈值之间的差无穷小,这时候任何一丁点儿信息都会让决策被制定出来。

对立的,多重系统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决策是由多个系统分工合作完成的。有几篇演化博弈的论文,证明了这个观点,从进化的角度,多个系统的分工,比一个独裁式的大脑更有效率。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可以把它和杨小凯先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联系起来。Brocas & Carrillo (2012):

The main consequence of such a construct is that an individual is best understood as an organization of systems. When a choice must be made, systems performing functions related to that decision are recruited. Those systems independently or jointly contribute to the decision. The final outcome emerges from a complex process and may not b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made by standard economic models of decision-making.

翻译:这种建构的主要结果是,一个个体决策者最好被理解为一个由系统构成的组织。当决策必须被制定,不同的系统彼此独立地做不同的工作,并分别对决策做贡献。最后的结果是从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浮现出来的。

那么,系统大概是怎么分化的呢,Kahneman在自己的诺奖lecture中给出了这样一张图:

这也是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原型。当然,Kahneman本人不是神经经济学家,他没有兴趣把这两个半系统划归到各个脑区。

图中标出的System 1和System 2,对应着直觉和推理,第一个反应迅速,但是欠缺考虑,第二个反应缓慢,但比较精确。当然,这并不是说System 2有更高的决策质量,参考Damasio (1995) 那篇经典的“笛卡尔的错误”,研究了被钢钉穿透右脑的铁路工人Gage,他的计算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决策质量很差。只能说,两个系统在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中更适用,于是,看到蛇就跑是System 1更好用,原因是System 2 太慢,做数学题是System 2好用,原因是System 1是rule-governed,逻辑更严谨。

另一个支持双系统观点的角度是跨期选择,System 1注重即时满足,比如饿了吃、困了睡、急了要打人,System 2综合考虑长短期的利益,吃多了会胖、睡多了会挂、打人要坐牢。System 2控制System 1,决策是这样制定出来的:

对应的脑区示意图:


那么,关键问题就是,两个系统是如何分配任务的。这方面有很多研究,理论的、实证的都有,就不细说了。

总之,两个思路都可以看作是从题主的猜想中复杂化得到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的行为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选择早餐吃什么到做出重大的职业规划。这个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步骤,而是多种认知、情感和外部因素动态互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一、 动机与目标的形成 (Motivation and Goa.............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根同源,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这使得两国人民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差异。要说清楚这些差异,绝非易事,因为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地域、时代、个人经历的影响,都让简单的二元对立显得过于粗糙。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观察到的角度,去触碰那些更普遍、更典型的表现。沟通方式:婉转.............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扯掰扯《新蝙蝠侠》里那个谜语人,也就是爱德华·纳什(Riddler)的行为,到底能不能算“为民除害”,以及他的那些“大招”是否称得上“正义”。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看看谜语人到底做了什么。他盯上了哥谭市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究的法律哲学问题。简单来说,法律之所以规范行为而不规范思想,根本原因在于:1. 可操作性与可证实性: 行为是外显的,思想是内隐的。 法律需要一套清晰、客观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守法。行为,比如偷窃、打人、签订合同,是可以通过观察、证据(证人证词、监控录像、物证等).............
  • 回答
    用机器学习的理论来理解人的行为,就像是我们在观察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试图解开它行为模式背后的逻辑。这不像我们平常那样,把人看作是拥有固定动机的个体,而是将人看作一个精密的“模型”,它的“参数”在经历不断地“训练”和“调优”,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首先,我们可以将人的.............
  • 回答
    “文明世界是否应干预食人部落吃人的行为?”——这是一个在伦理、文化和国际关系领域都极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或预设答案,而是需要审慎地考察其背后涉及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文明世界”和“食人部落”这两个概念。首先,“文明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充满争议的建构。历.............
  • 回答
    .......
  • 回答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套无形的“道德法则”。这套法则不像法律条文那样被写进厚厚的法典,也不像法官的判决那样有明确的执行者,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本骨架。想象一下,如果道德真的能被“法律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从本质上看,一个人是否作恶,需要有明确的行为和事实依据。而“恶搞”蔡徐坤的行为,从动机和结果上来看,确实触及了网络暴力的边界。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作恶”。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作恶”通常指的是故意做出不道德的、有害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了.............
  • 回答
    您的行为存在违法风险,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触犯了以下几项法律规定:1. 强制带人至公安机关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了公安机关的职责,其中就包括“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这意味着,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依法执行逮捕、强制传唤等职务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回答
    《白蛇 2:青蛇劫起》中,许仙在法海面前的表现确实激起了不少观众的不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不够勇敢”这么简单。我们要细致地剖析,才能理解为何这一幕会触动观众的神经,并产生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观众对许仙的期待。在《白蛇传》的故事里,尤其是经过无数次演绎后,许仙的.............
  • 回答
    看到重现二战原爆瞬间的视频,弹幕里却一片叫好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安和困惑的现象。要理解这种行为,我们得往深处挖一挖,看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复杂的心态和动机。首先,咱们得承认,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核武器的毁灭性,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任何对这种悲剧的庆幸或欢呼,都与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所以,.............
  • 回答
    浙江和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疫情缓和、经济亟待复苏的当下,都卯足了劲要“抢人”。这事儿,怎么看?挺有意思,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些侧面。为啥要“抢人”?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 复工复产的需求。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实打实的,很多工厂、企业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
  • 回答
    .......
  • 回答
    大阪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它那独具一格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上。确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大阪人与其他日本地区,哪怕是隔壁的京都、神户,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有些“格格不入”。这种不同,绝非简单的地域口味差异,而是渗透在生活方式、语言、思维模式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语言”上的碰撞。 .............
  • 回答
    “飞蛾扑火”,这四个字,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荡开了圈圈涟漪。有时候,我看着周围的人,看着自己,总觉得好多行为,都像极了那奋不顾身的飞蛾,明知前路是烈焰,却依旧义无反顾地冲过去。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盘旋在我脑海里很久了。这感觉,并非突如其来。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是从某个深夜,看着朋友圈里那.............
  • 回答
    有些行为真的会让人无语,甚至在心里默默打上“讨厌”的标签。它们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细水长流地触碰着人们的底线,让相处变得心累。一、 从根本上就不尊重他人,边界感缺失。 过度干涉,刨根问底。 比如,问你的收入、婚姻状况、什么时候生孩子,而且不是关心,是那种刨根问底,非要得到一个让你不舒服.............
  • 回答
    “崇洋媚外”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形容一个人过分推崇外国的、贬低本国的事物,或者过度迎合外国人的喜好和价值观,以至于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甚至损害了自身国家或民族的利益。理解这个词汇,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动机、行为表现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一、 崇洋媚外者的心理动机:崇洋媚外并非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要说“封杀NBA”和“砸日本车”之间有没有本质区别,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来看看“砸日本车”这事儿。这事儿的背景大家可能还记得,大概是跟钓鱼岛事件有关。那会儿,网络上情绪很激动,有些人觉得日本在中国土地上搞事,我们中国人就得拿出点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