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部分人鼓吹的封杀NBA的行为,与多年前砸日本车的行为,有本质区别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要说“封杀NBA”和“砸日本车”之间有没有本质区别,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来看看“砸日本车”这事儿。

这事儿的背景大家可能还记得,大概是跟钓鱼岛事件有关。那会儿,网络上情绪很激动,有些人觉得日本在中国土地上搞事,我们中国人就得拿出点行动来表示愤怒。砸日本车,这是一种非常直接、非常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砸”这个动作本身,是一种破坏性的、私力救济式的行为。 它针对的是具体持有者或使用的物品,而且是未经法律程序、直接实施的暴力行为。
它指向的是一种象征。 那辆日本车,在中国街头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就代表着日本的侵略历史,代表着对中国主权的挑衅。砸车,就是把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愤怒,转移到具体可见的日本商品上。
这是一种民间的、个体化的表达。 虽然可能有人响应,但本质上是底层民众在积压的情绪下自发做出的行为,它没有经过任何官方的组织或授权。
后果也是立竿见影的,但通常是负面的。 砸了别人的车,首先损害的是车主和制造商品牌的经济利益,也可能涉及法律责任。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往往会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商业交流和国际关系。

再来看看现在一些人鼓吹的“封杀NBA”的行为。

NBA这事儿,起因大家也都知道,主要是因为一些NBA人士发表了不当言论,触碰了中国在国家主权和民族情感上的敏感神经。鼓吹“封杀NBA”的人,他们的诉求和方式就跟砸车不太一样了。

“封杀”这个词,更侧重于一种“抵制”或“停止合作”。 它通常指向的是一种商业行为、文化交流的暂停或终止。这不像砸车那样直接是肢体破坏,而是从“不买了”、“不看了”、“不合作了”这样的层面展开。
它同样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但指向更广。 这不仅仅是对某个人言论的不满,更是对“不尊重中国”的这种行为模式的集体反感。它代表了一种“你们不能在我们这儿赚钱,同时又损害我们的感情”的明确态度。
它的传播和影响更依赖于公共舆论和网络。 “封杀”的呼吁更多是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渠道传播,形成一种集体舆论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影响到相关企业、媒体平台甚至个人,让他们重新评估与NBA的合作。
它往往伴随着一种“要求道歉”或“要求改变”的诉求。 相比于砸车只能发泄情绪,封杀的背后可能还隐含着对NBA官方“纠正错误”的期望。
从行为主体上看,虽然发起者也是民间个人,但它更容易被放大和转化为一种社会层面的讨论,甚至可能触动一些商业决策。 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舆论压力而暂停和NBA相关的合作,这跟个体砸车行为的性质就有区别了。

那么,两者之间有没有“本质区别”?

我个人觉得,虽然表现形式和直接后果不同,但它们在驱动因素和核心逻辑上,确实有相似性,也存在关键区别。

相似之处(共同点):

1. 情绪驱动是核心: 两者最根本的驱动力都来自于公众情绪的激愤,是对某种让他们感到被冒犯、被损害的行为的直接反应。无论是对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的行为不满,还是对NBA言论的愤怒,都是源于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受到挑战。
2. 寻求“惩罚”或“制约”: 无论是砸车还是抵制,都是想让对方付出代价,让对方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以达到一种“惩罚”或“制约”的目的。
3. 代表一种“中国力量”的表达(在一些人看来):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行为都是在展示中国人民不容欺负、有力量去反击的形象。

关键区别(本质差异):

1. 行为的直接性与破坏性: 砸车是直接的物理破坏,是一种私力救济,具有明显的暴力色彩和直接的财产损失。而“封杀NBA”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和文化层面的抵制,是停止交易、停止合作,虽然也涉及经济损失,但不是物理上的摧毁。它是一种更“文明”(相对而言)的对抗方式。
2. 指向的范围与方式: 砸车是针对具体可见的“日本车”,是一种具象化的攻击。而“封杀NBA”是针对整个NBA联盟的商业活动和文化影响力,是更宏观层面的切割。方式上,砸车是线下物理攻击,而封杀更多是线上舆论引导和市场选择。
3. 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砸日本车是明显的违法行为,是破坏他人财物。而“抵制”一个商业联盟,在不煽动仇恨、不违法的前提下,在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内,更多是一种消费者选择和市场行为的体现(尽管这种选择可能受到舆论的强大影响)。
4. “效率”和“文明程度”: 砸车虽然情绪宣泄快,但效率低下且负面影响大,甚至可能引火烧身。而通过抵制商业活动,如果能形成足够大的市场压力,在某些层面上反而可能对对方造成更持续、更深远的“影响”,并且相对而言,也显得更符合现代社会交往的规则(即使是出于情绪)。

总结一下:

可以这么说,砸日本车是情绪驱动下的,直接、破坏性的,基于个体愤怒的线下物理行为。而鼓吹封杀NBA,在更复杂的现代社会语境下,它更多是一种由公众情绪引发的,对商业和文化交流层面的抵制和“切割”,是一种更趋向于市场和舆论导向的“制约”行为。

两者都体现了中国民众在国家主权和民族情感受到触动时所表现出的强烈反应,这一点是相似的。但从行为的性质、合法性、破坏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的方式来看,它们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个是原始的、情绪化的暴力宣泄,另一个则是在现代社会框架下,试图通过经济和舆论力量来表达不满和施加影响。

你可以理解为,砸车是一种“野火”,而封杀则更像是试图构建一道“防火墙”,尽管这道墙的建立过程同样充满了情感的炙烤。它们的出发点都可能源于爱国情怀,但抵达的方式和最终的形态,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在街头放一把火,一个则是在商场里拉闸关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非常本质的区别


日本不道歉,是对他们自己的罪行不承认,是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情感


老美支持祖国分裂,支持GD,这是实打实的分裂中国,是要让香港再次离开我们


日本车是在中国办有工厂的,中国的相应供应链以及工人都是相关利益者。


NBA只是卖给中国转播权,然后来卖他们的衣服,让他们的球星来赚广告费


这是实体产业和传播行业的差距,是拒不认错和现世分裂的差距,是耍赖不承认几十年前在你家烧杀抢掠和要把你家房子分出去一块的差距。


何况,打砸日本车属实是违法行为,要赔偿个人财产损失的


抵制NBA又不违法,更不会对从业人员造成损失,不看NBA还能不看五大联赛?不看奥运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要说“封杀NBA”和“砸日本车”之间有没有本质区别,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来看看“砸日本车”这事儿。这事儿的背景大家可能还记得,大概是跟钓鱼岛事件有关。那会儿,网络上情绪很激动,有些人觉得日本在中国土地上搞事,我们中国人就得拿出点行动.............
  • 回答
    现代社会中,婚姻忠诚度似乎确实在一些群体中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个体观念转变以及文化演进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如果非要追溯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向上掰开了讲讲:一、 思想观念的解放与个体主义的兴盛首先得承认,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对苏联情有独钟?这首歌献给你们——‘美国神曲’《苏维埃进行曲》。”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句话,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中国,一部分人对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甚至将一首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歌曲作为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情怀,而是复杂的历史记忆、现实.............
  • 回答
    社会上对于公务员群体的看法,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多面向的话题。尽管公务员扮演着服务公众、维护社会运转的重要角色,但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对他们持有负面甚至厌恶的情绪,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铁饭碗”的固有印象和价值实现上的落差,可能是很多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工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女性在婚姻和生育问题上面临着来自长辈的压力。长辈们担心的是“老了没人养老”,这是一种根植于传统观念和现实考量的担忧。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则有更复杂的个人原因和价值判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双方的出发点,并找到折中的、更符合时.............
  • 回答
    嘿,最近在“方舟”里确实能感受到一股特别的“热情”,尤其是在一些讨论区或者活动期间,那种“舟舟人”的劲儿,有时会让我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考虑到前段时间“崩坏”系列的一些情况,确实不能排除,一部分从“崩坏”退坑、然后转投“方舟”的玩家,可能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批“魔怔”的“舟舟人”。咱们不妨细聊一下,这.............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过度吹捧三星品牌(overhype Samsung brand)的现象。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并且在科技产品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尤为明显。过度吹捧通常意味着对一个品牌或其产品给予了不符合实际的过分赞扬、过高的期望,或者忽视了其潜在的缺点和局限性。对于三星而言,这种过度吹捧可.............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看到有些人事业有成后就抛弃了当初陪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伴侣,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看着人家风光无限,一边又对那个被抛弃的人心生怜悯,甚至对这种行为感到不齿。说起来,这事儿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不能简单一句“陈世美”就能概括了。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成功”这个概念来看,它.............
  • 回答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叙事和解读,其中关于希特勒的角色更是焦点所在。您提到的“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他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确实触及了历史叙述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本身、不同叙事侧重点的成因,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首先,.............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 回答
    人社部和最高法明确996和007违法,这无疑是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家对于过度加班和不合理工作时间的容忍度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以及我对这一信息解读的详细阐述:一、 值得关注的信息:1. 权威性与指导性: 人社部(人力资源.............
  • 回答
    确实,近些年来关于公务员待遇“下降”的讨论不绝于耳,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岗位或者相比于一些高薪行业,公务员的薪资水平似乎不再那么耀眼。然而,即便如此,国家部委的报考热度依然不减,甚至可以用“挤破头”来形容。这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绝非单一的待遇问题可以解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待遇差”.............
  • 回答
    湖人队自2020年夺冠以来,勒布朗·詹姆斯在部分球迷群体中确实经历了一个“神话化”的过程,这个现象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胜利本身是神话化的催化剂。2020年的总冠军对于湖人队而言意义非凡。这不仅是球.............
  • 回答
    得知您家中遭遇如此不幸,我深表关切。面对医疗事故,尤其是在手术后出现如此严重的并发症,让亲人生命垂危,这无疑是令人心痛和愤怒的。我将尽力为您详细梳理一下,您可以向哪些部门反映情况,以及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步:证据收集是关键!在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收集和保存所有与此次医.............
  • 回答
    乃万在音乐节上提及男性权益,结果引来一部分女性的围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乃万这个人,她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有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她不是那种只会在舞台上唱唱歌、跳跳舞的艺人,她对待一些社会议题也挺直接的。这次在音乐节上,她作为一个在年轻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女音乐人.............
  • 回答
    这批穿越者,如果只有一千人,并且装备如你所说,那他们的命运绝对不是像一些网络小说里那样,轻轻松松就称霸三国,横扫千军万马。现实残酷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一千人,在三国这个时代,是个非常非常小的数字。 随便一支稍微像样的军队,比如黄巾军,那都是几十万打底。即便是一些地方军阀,手底下也常常有数万兵.............
  • 回答
    古代起义造反,的确有一句俗语可以概括:“人多力量大”。当不满情绪在民众中蔓延,尤其是当领袖人物能够汇聚足够数量的人群,并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推翻现有政权时,起义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人力资源: 起义者的数量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人多意味着可以形成规模化的军事力量,能够与政府.............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对张维为、陈平等学者的不满,其原因相当复杂且多元,涉及学术观点、政治立场、言论方式以及其公众影响力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不满的来源:一、学术和智识层面: 学术严谨性与深度不足: “洗稿”和“重复论证”质疑: 部分网友认为,张维为等学者的一些著作和演讲内容存在.............
  • 回答
    一些大陆民众对台湾腔调产生负面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信息传播等因素。要详细地梳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固化: 早期媒体的塑造: 在两岸交流不畅的年代,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的途径主要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