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国六卿,怎么被灭掉了三个?

回答
晋国六卿,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权谋和风云变幻的味儿。说实话,晋国在春秋时期那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一言不合就能“问鼎中原”,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内部就出了大问题。这六卿,就像六根顶梁柱,结果其中三根先塌了,你说这国家得多悬?

话说当初,晋国强盛的时候,晋文公、晋景公这些君主们还是挺有魄力的。但到了后来,国君的能力和威望渐渐不行了,这权力真空就让几个大族给填上了。这六卿,具体是哪六家呢?一般认为是: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这六家都是晋国的大族,世袭卿位,掌握着晋国相当的兵权和地盘,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那么,这六卿是怎么死的呢?这得从他们互相争斗说起。春秋末期,晋国名存实亡,这六卿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完没了地斗。这斗争的根源,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夺晋国的最高权力,或者至少是压倒其他卿族,成为晋国真正的掌权者。

第一个倒霉蛋:中行氏和范氏。

这两家是一起倒台的,时间大概在晋出公时期。当时,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这四家联合起来,共同讨伐中行氏和范氏。 这场仗打得可不小,最后的结果就是中行氏和范氏被灭族。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几个强大的势力联合起来对付另外两个势力时,那两个势力想要抵挡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现在的商业竞争,如果几家公司联合起来打价格战或者垄断市场,小公司很容易就被挤垮了。

至于为什么被联合讨伐,原因也很多。可能是这两家站错了队,比如跟某个不得人心的国君走得太近,或者是在与其他卿族的争斗中太过张扬,树敌太多。晋国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不同卿族之间都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仇怨。

第二个倒霉蛋:智氏。

智氏的覆灭,可以说是六卿争霸中最著名、也最跌宕起伏的一场。 说到智氏,当时最出名的就是智瑶(也叫智伯)。这家伙野心勃勃,实力也强劲,是当时最有希望统一六卿的人。他不仅实力雄厚,而且还很会玩手段。

智瑶这人,是典型的“志得意满,骄奢淫逸”。他联合了赵氏、魏氏、韩氏这三家,一起围攻另一家赵氏。 你以为他这是要灭赵氏?错!他真正的目标是要把赵氏逼到绝境,然后趁机吞并赵氏的土地和势力,再用赵氏的残余力量去对付魏氏和韩氏。这招叫做“借刀杀人”,而且是把自己也搭进去赌一把。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赵氏的坚韧,更关键的是,他低估了韩氏和魏氏的野心和警惕性。当时赵氏的掌权者是赵襄子,这小子也是个狠角色。在被围困得最厉害的时候,赵襄子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私下里联系了韩氏和魏氏,告诉他们:“现在智氏这么强大,如果我们不联合起来,等他灭了赵氏,下一个就要轮到你们了。”

这话可真是说到韩氏和魏氏的心坎里去了。他们虽然和智氏一起围攻赵氏,但心里也清楚智瑶的野心。现在赵氏一倒,他们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韩氏和魏氏当即决定反水,转而和赵氏联合,共同对付智氏。

这一下就玩大了,智瑶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联盟瞬间崩塌。韩、赵、魏三家合兵一处,反攻智氏。要知道,这三家加起来的实力,比起巅峰时期的智氏也是不遑多让的。再加上智瑶之前已经消耗了部分实力,以及兵家大忌“众叛亲离”,最终智氏被三家联军攻破,智瑶本人也兵败身亡。他的家族势力也被瓜分殆尽。

为什么会这样?

这六卿的灭亡,其实是晋国政治衰败的一个缩影。

国君的衰弱: 晋国国君的权力被卿族架空,无力制衡各方势力,只能任由他们争斗。这就像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权力丧失,董事会成员(卿族)为了争夺控制权而内斗。
权力斗争的白热化: 卿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欲望是根本原因。一旦某个卿族表现出压倒性优势,其他卿族就会联合起来压制它,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导致一方被灭。
策略的失误: 智瑶的策略虽然大胆,但太过冒险,低估了人心的变化和盟友的背叛。历史上的许多失败者,往往就是因为一次关键的策略失误。
社会结构的变迁: 春秋时期是周代礼乐制度瓦解,法家思想逐渐兴起的时期。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在大家族内部仍然有一定作用,但大家族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脱离道德约束,赤裸裸的实力和策略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所以,中行氏、范氏和智氏这三个卿族的灭亡,是晋国从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走向分裂(三家分晋)过程中,内部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他们的倒台,为后来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打下了基础,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端。这三家,也算是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们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正文最后附晋国三军六卿制度建立以来总共72名卿士名单。

更新晋文公作三军以来晋国世卿贵族简明兴衰时间表。


纠正一下:晋国又不是一直六卿,自晋文公在前633年建立三军六卿制度以来,经多任国君改革,陆续演变到十卿、十二卿、八卿、四卿,只不过过段时间基本又会改回六卿。这种变动是因为晋文公规定卿士要担任军队正副职,有几支军队就要有几个正副职(称为军将、军佐),就要有相应人数的卿士去担任。而军队是会扩编或减编的,所以担任军队正副职的卿士人数也会相应调整。这或增或减的卿士大致是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来个世卿贵族组成(终晋国历史卿士里只有臾骈、箕郑父和屠击三个编外的。而荀骓是中行氏、智氏分出前的大宗荀氏一族,采邑在程地,其后代改程氏,程郑就是荀骓的孙子,所以卿士中荀骓、程郑两人不算编外)。那么言归正传,晋国六卿并非特指哪六个具体的卿族,而是一种叫“三军六卿”的军政制度。只不过初创之时是六卿罢了。前550年的栾氏之乱后,就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为卿族了,恰是暗合了六卿的数目,并不是说晋国六卿指的就是这六家。那么又过了五十几年,发生晋郑之间的铁丘之战,勾结郑国的范氏、中行氏从晋国的政治势力中被抹除了,六卿变成了四卿。后来就是赵魏韩三家灭智氏分晋了。

所以问题不当,应该是问晋国十多个世卿贵族怎么搞到最后就剩四家的。

其实吧,说是有十来家,也是有水分的。智氏和中行氏都是从荀氏分出去的小宗,原是一家。这三家,加上魏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这九家都是周天子的姬姓近亲,原属晋国公室,后各获封地成为卿族,其家族中重要人物在晋文公回晋国即位后先后获得重用。赵氏跟秦国的公室是同姓亲戚,不过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时候赵氏族长跟另几个后来的世卿跟随他鞍前马后,所以晋文公登位后,赵氏重要人物也跟其他卿族同时富贵。范氏就在下面介绍卿族的时候直接说吧。

简单看看晋国卿族的变迁。

狐氏

狐氏的族长在晋文公流亡之前就是晋国的大夫了。晋文公重耳流亡时期,狐氏的狐偃、狐毛兄弟是跟随他的从龙之臣,又是他的舅舅,所以晋文公回国后,狐氏理所当然兴起。但是在一代之后,担任执政的狐氏族长狐射姑就在和赵氏族长赵盾的晋国储君之争中败下阵来,仓皇逃离了晋国。晋国狐氏破灭。

先氏

先氏在晋文公流亡前还是默默无闻,但晋文公重耳流亡前,先氏的先轸就是他的好朋友。晋文公回国途中,先氏族长先轸是坚定支持者之一。故而晋文公即位后,先氏大放异彩。先轸军事能力极强,是春秋名将。但先氏内部并不团结。在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当时的先氏族长先榖因骄狂自大导致晋国失败,后来又勾结戎狄作乱晋国,先氏被国君族灭,先氏消失。

郤氏

郤氏堪称真正的晋国顶级卿族,在晋文公之前就发迹并壮大。晋文公回国途中,郤縠是他的坚定支持者之一。晋文公回国后,他的从龙之臣胥臣引荐了郤缺,从此郤氏彻底崛起。晋厉公时,当时的四军八卿里有三个都是郤氏的,在晋国朝堂呼风唤雨的三郤政治集团形成。树大招风,丝毫不知道低调为何物的三郤(郤锜、郤犨、郤至)在前574年被晋厉公派兵逼迫自尽,郤氏败落。

胥氏

胥氏的族长胥臣是追随晋文公流亡的从龙之臣之一,晋文公回国后理所当然受到重用。但是他的后代却命途多舛。胥氏基本也就光荣了胥臣一代,他儿子孙子在六卿中都是军职最低的。他儿子胥甲被当时执掌国政的赵盾流放,胥甲儿子胥克又被继承赵盾执政的郤缺排挤罢官,直接导致胥氏衰落,也不想想当初是谁向晋文公举荐自己的。所以晋厉公灭三郤时,胥克的儿子胥童是最卖力的。可惜胥童又得罪当时执政的栾书。在前573年,栾书、中行偃联手囚禁晋厉公,胥童自然被栾书公报私仇杀掉了。

栾氏

也是个很早发迹的卿族,在晋文公之前。晋文公回国途中,栾氏的栾枝是其坚定支持者之一。晋文公即位后,栾氏得到重视。前587年栾氏族长栾书终于当上执政的正卿,栾氏达到巅峰。前552年,栾氏族长栾盈发现了寡居的母亲与家臣私通,大发雷霆。栾盈之母害怕被清算,遂散播栾盈想谋反的谣言,晋平公大怒,栾盈不得已逃奔齐国。前550年,栾盈杀回晋国,史称栾氏之乱。最终栾盈被其他卿族军队逼到曲沃,被围杀,栾氏被灭。

范氏

又是一个晋国辉煌的卿族。范氏可考的具体渊源是晋国卿族中最早的,源自祁姓杜氏。杜氏的隰叔因为身为周朝大臣的父亲被周宣王杀了,投奔晋国,担任士师职位,故他的后代以官职为氏,改士氏。到了前594年,士会担任执政正卿,分封于范地,以封地为氏,遂成范氏之始。在前497年发生的晋国赵氏内乱和晋郑纷争后,与执政的赵鞅不睦的范氏败逃,跟中行氏一起退出了晋国政坛。

荀氏(分出中行氏、智氏两宗)

荀氏发迹也很早,在曲沃武公君临晋国的时候也是荀氏崛起的开始。晋文公即位后,荀氏一气化三清,分为中行氏、智氏和程氏(程氏中人也担任过卿士,不重要所以不介绍程氏了),其中智氏是晋国差点走到最后的四个世卿贵族之一,可谓长寿。

1、中行氏

中行氏出过荀林父和中行偃两位执政,地位可谓煊赫。在前497年的赵氏内乱中,被赵鞅杀死的邯郸午是中行氏族长中行寅的外甥,而中行寅与范氏族长范吉射是姻亲,属于抱团势力。所以两家联合攻打赵鞅。到后来竟还勾结郑国,对晋国国君谋反,可惜最后反被击败,中行氏与范氏一起出逃,退出晋国政坛。

2、智氏

智氏出过智罃、智跞、智瑶三个执政,其中智瑶是晋国最后一任真正意义上的正卿。前455年智瑶带着魏氏、韩氏族长魏驹、韩虎联手攻打赵氏族长赵无恤,晋阳之战魏、韩两家竟反戈一击,俘杀智瑶,并将智氏中人屠戮殆尽,与赵氏一起瓜分智氏封地。后来就是三家分晋。智氏还有关联事件豫让的故事。

魏氏

魏氏是晋献公时受封,当时族长为毕万。后魏氏的魏犨为追随晋文公流亡的从龙之臣,以其武勇闻名。魏氏走到了晋国历史的最后,联手赵氏、韩氏一起灭智氏,瓜分智氏遗产,终于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

韩氏

韩氏诞生较早,但发迹较晚,韩氏韩厥曾做过赵氏家臣。韩厥靠着赵氏提携和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连卿士都不是的三军司马干起,到新军之首成为卿士,最终,在前573年做了执政的正卿。韩氏其后也一直走到晋国最后,被周天子封为诸侯。

赵氏

赵氏先祖叔带跟范氏类似,原为周朝大臣,不满周天子而弃官去到诸侯那儿容身。叔带事晋,发展出赵氏一族。赵氏族长名人很多,赵衰、赵盾、赵武、赵鞅、赵无恤等,这可能要归功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和三家分晋的典故。赵氏跟魏氏、韩氏一样走到晋国历史最后,并被封为诸侯。

所以,以上简单说了下这十一大世卿贵族的起落,看完大致也就知道最后剩四家在那拼杀的原因了。不仅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嘛。

再简单说说晋国卿士中不属于这些大型世卿贵族的人员。先说没有卿族背景的臾骈、箕郑父、屠击这三人。

臾骈

臾骈可以说除了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而他的能力就三:洞察力、判断力和信用。先说洞察力,前615年的晋秦河曲之战,臾骈作为赵盾的谋士随行。臾骈仅凭秦国使者的微表情,就看穿秦军欲撤退的预谋,劝谏赵盾早作安排。赵盾采纳建议,果然大获全胜。如果不是赵氏子弟赵穿瞎搞,晋军将取得更大战果。判断力影响站队选择,臾骈显然是找准了赵盾这棵大树,河曲之战他被赵盾带着,安排为上军佐辅助郤缺,以他的背景,没有身为执政的赵盾背书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是信用。狐氏的狐射姑在跟赵盾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逃到狄国,臾骈奉命送狐射姑的亲眷过去。以前狐射姑担任中军将时曾经鞭笞臾骈,所以臾骈的部下建议杀死狐氏亲眷雪耻。臾骈驳斥了他们,他认为仇怨不可波及亲眷,这是人的立身之本。因这三种能力和品德,臾骈得以在先氏的先榖成年之前做了一段时间的晋国卿士。

箕郑父

像箕郑父、臾骈这样没过硬背景的人,位列卿士,那只能是在三军六卿制度建立的早期,选拔标准还没固化,且一定都要有贵人相助。臾骈的贵人是正卿赵盾,这箕郑父的贵人来头更大,正是三军六卿制度的缔造者晋文公本人。晋文公看中箕郑父,是因为之前两人之间关于赈济国内饥荒的一番问对,箕郑父之论颇得晋文公之心。前629年的清原之蒐,晋文公改组三军六卿为五军十卿,新增的新上下两军,其中新上军将让从龙之臣赵衰担任,而新上军佐就是晋文公看中的箕郑父了。但是前619年的一件事让箕郑父耿耿于怀。因有四位卿士去世,时任国君晋襄公决定在军队搞大面积人事调动,撤销新上下两军,恢复为三军六卿,将新军将领填入改组的三军六卿里。其中箕郑父本被拟定做上军将。但先氏年轻的族长先克反对,且疯狂暗示晋襄公。晋襄公思虑一番后改变主意,先克成了上军将,箕郑父变成了辅佐他的上军佐。这基本表示箕郑父很难完成阶级跃迁了,他能不恨先克吗?同时在本次改弦更张中利益受损的还有先都、士縠、梁益耳。后来贪婪的先克还巧取豪夺了大夫蒯得的田地。于是痛恨先克的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阴谋联手,在前618年刺杀了先克。后来此事发酵,赵盾追查,五人先后伏法。

屠击

此人资料基本没有,唯一确认的是他也是三军六卿制早期被超拔的没什么背景的人物。到了后期卿士的位置全都被世卿贵族垄断,像他这样的人是断无机会的。屠击崭露头角其实要感谢戎狄,因为晋国一直受到戎狄侵扰,之前先氏的先轸也是因征讨戎狄而死的。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后,晋文公腾出手来组建了三支针对戎狄的步兵师,称为左中右三行。晋文公提拔了给自己驾驶兵车的荀林父为中行将,又提拔先氏的先蔑为左行将,而地位明显不如他们的屠击被提为右行将。这是屠击崭露头角之始。之后的事虽然没有记载,但既然三行是针对戎狄的步兵师,想必屠击也一直是在和狄人作战吧。三行中无论背景和资历显然以荀林父为长,在前628年他先一步被提拔做了新下军佐,算是进入卿士行列,而原三行另两人暂未调动。前627年晋襄公即位,因五军十卿有人亡故而作人事调动,屠击、先蔑终于进入卿士行列,且此时屠击任新下军将,先蔑是新下军佐,屠击地位已然在背景比他硬的先蔑之上,没点本事能做到吗?当然,这已经是屠击政治生涯的顶峰了,后来恢复三军六卿,卿士的位子就没他什么事了。

我再来说说另两个有点特殊的卿士荀骓和程郑两个。

荀骓

荀骓是中行氏、智氏分出之前的大宗荀氏初代族长荀息的孙子,中行氏、智氏分出的同时,荀骓也因采邑在程地而分出,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叫他荀骓,就像中行林父习惯上还是叫荀林父一个道理。从荀骓的后代起人们才正式改叫他们程氏的称呼。当然,荀骓在史书里也有笔误作程驩的,这里提一句。荀骓家里的势力没法跟中行氏、智氏相提并论。原本程氏这样的从大宗出来的小小分家,就算是其族长可能也沾不到卿士的边,一辈子当个大夫就差不多了。不过上面说了,个人奋斗固然重要,历史的进程同样是决定性的。前588年,晋景公把军队扩编到前所未有的六军十二卿,多出一倍的军队正副职要有人去填补。程氏好歹资历上不比中行氏、智氏浅薄,所以程氏第一人荀骓被提拔进新军,任新下军将,成为了卿士。前585年又递补为新上军佐。直到前583年赵氏下宫之难后,军队减编至四军八卿,荀骓不在其列。

程郑

程氏虽然势力小,但好歹还是在晋国政治版图内,当不了卿士也有官做。荀骓的孙子程郑在晋悼公即位后,担任乘马御,给国君管马的。程郑工作做得好,晋悼公去世后又得晋平公欢心,终于在前552年被提拔为下军佐,过了把当卿士的瘾。当然主要原因是发生了栾氏族长栾盈出逃齐国的事情,三军六卿出现空缺,才让程郑有机会的。程郑任卿士期间,发生了前550年的栾氏之乱,未记载程郑有何作为。不过作为下军佐的他有可能被派去包围栾盈最后的据点曲沃了。前548年程郑去世。这段时间也算晋国程氏最辉煌的时期了。


最后附晋国72卿士名单。做过中军将(军队一把手)和执政的正卿者(朝官一把手)以粗体标示。

注1:至赵盾执政时中军将和执政大夫开始由一人兼任,军政合一。而赵盾之前则分开。

注2:范氏、中行氏下线后,执政的智跞也去世,继任的赵鞅没有吸收新的卿族来填补三军六卿,而是减编为上下二军,由四卿任将佐。由上军将兼任执政。所以晋国最后两任执政赵鞅和智瑶是上军将而不是中军将。

注3:虽然后来魏文侯魏斯也担任过正卿一职,但那时这个职位早已名不副实,故不予列出。

狐氏:狐毛、狐偃狐射姑

先氏:先轸先且居、先都、先蔑、先克、先榖

郤氏:郤榖、郤溱、郤缺郤克、郤锜、郤犨、郤至

胥氏:胥臣、胥婴、胥甲、胥克

栾氏:栾枝、栾盾、栾书、栾黡、栾盈

范氏:士会、士燮、巩朔、士匄、士鲂、士鞅、范吉射

中行氏:荀林父、荀庚、中行偃、中行吴、中行寅

智氏:荀首、智罃、智盈、智跞、智申、智瑶

魏氏:魏相、魏颉、魏绛、魏舒、魏取、魏侈、魏驹

韩氏:韩厥、韩穿、韩起、韩须、韩不信、韩庚、韩虎

赵氏:赵衰赵盾、赵朔、赵同、赵括、赵旃、赵武、赵成、赵鞅、赵无恤

程氏:荀骓、程郑

其他:臾骈、箕郑父、屠击


更新晋文公以来世卿贵族简明兴衰时间表。行文仓促,有错勿怪。

前633年 被庐之蒐,晋文公作三军,封六卿。三军将佐规定长逝次补轮流做。经过磋商,郤縠任中军将,从龙之臣狐偃任执政兼上军佐。郤氏、狐氏、先氏、栾氏首先成为主要卿族。

前632年 中军将郤縠逝,下军佐先轸被超拔为中军将,胥臣补进下军佐,胥氏成为卿族。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建三行,荀林父为中行将。此为其后改中行氏之起始。

前629年 清原之蒐,晋文公扩军五军十卿(不能逾制)。从龙之臣赵衰任新上军将。赵氏成为卿族。

前628年 执政狐偃逝,赵衰继之。荀林父补进新下军佐,中行氏成为卿族。同年晋文公逝,襄公继之。

前627年 中军将先轸战死,其子先且居升中军将。

前622年 中军将先且居、执政赵衰、栾枝、胥臣四个卿士同年逝。

前621年 夷之蒐,晋襄公欲将五军十卿减编回三军六卿。最终狐射姑任中军将,赵盾任中军佐并继任赵衰成为执政。同年中军正副职互换,赵盾任中军将,同时兼任执政,军政合一。狐射姑改任中军佐。狐射姑衔恨。

前620年 晋襄公逝。赵盾和狐射姑各拥立公子,赵盾派人杀狐射姑所迎之公子乐,狐射姑派人刺杀赵氏党羽并出逃。狐氏灭。赵盾拥立夷皋为晋灵公。

前615年 发生晋秦河曲之战,赵盾提拔韩厥为三军司马,为其崛起之起始。

前607年 赵氏赵穿弑晋灵公,赵盾迎襄公弟黑臀为晋成公。

前601年 中军将赵盾逝,临终超拔郤缺为中军将。士会补进上军佐,范氏成为卿族。同年郤缺罢免下军佐胥克,胥氏衰。

前600年 晋成公逝,晋景公继之。

前597年 中军将郤缺逝,荀林父继之。晋楚邲之战,晋败。中军佐先榖负有责任。

前596年 先榖勾结狄人作乱,数罪并发被诛杀。先氏灭。荀首补进下军将,智氏成为卿族。

前593年 中军将荀林父退休,士会继之。

前592年 中军将士会退休,郤克继之。值得一提的是,栾书做了十年下军佐,这是前所未有的。

前588年 晋景公扩编六军十二卿。韩厥因去年晋齐鞌之战所立战功提为新中军将,韩氏成为卿族。

前587年 中军将郤克退休,栾书继之。

前583年 发生下宫之难,栾氏、郤氏诛赵氏,仅留下一遗孤赵武,因韩厥谏言景公而免死。赵氏的基本毁灭,使景公将新三军缩减为一军,六军十二卿减为四军八卿。

前581年 晋景公死于茅厕,晋厉公继之。

前576年 新军将赵旃逝,郤犨补进新军将。此时八卿中有郤锜、郤至、郤犨三个郤氏,三郤集团形成。

前574年 栾书惧怕三郤权势,进谏厉公诛杀三郤,郤氏灭。同年,中军将栾书和上军将中行偃囚禁厉公。

前573年 栾书、中行偃弑厉公,迎立公子纠为晋悼公。同年,中军将栾书退休,韩厥继之。魏相、魏颉分任下军将、新军将,魏氏成为卿族。赵武补进新军佐,此为赵氏复兴之起始。

前566年 中军将韩厥退休,智罃继之。

前560年 绵上之蒐,因中军将智罃逝,悼公命中行偃继之。将四军八卿恢复为三军六卿。

前558年 晋悼公逝,晋平公继之。

前554年 中军将中行偃逝,士匄继之。

前552年 下军将栾盈之母与家臣私通被栾盈发现,栾盈之母向士匄诬告栾盈欲反。栾盈出逃齐国。

前550年 栾盈带兵逆袭回国,史称栾氏之乱。动乱最终被扑灭,栾氏灭。

前548年 中军将士匄逝,赵武继之。

前541年 中军将赵武逝,韩起继之。

前532年 晋平公逝,晋昭公继之。

前526年 晋昭公逝,晋顷公继之。

前514年 上军佐智跞向顷公进馋,诛灭祁氏、羊舌氏两大晋国公室。国君权威日益萎缩。同年,中军将韩起逝,魏舒继之。

前512年 晋顷公逝,晋定公继之。

前509年 中军将魏舒逝,士鞅继之。

前501年 中军将士鞅逝,智跞继之。

前498年 赵鞅杀邯郸午引发赵氏内乱。范氏、中行氏攻赵氏于晋阳。赵氏、智氏、韩氏、魏氏联手讨范氏、中行氏,晋阳之围遂解。范吉射、中行寅野心膨胀,欲讨伐晋定公,引来其余四卿族的围攻。范吉射、中行寅兵败逃往卫国朝歌。

前497年 晋军兵围朝歌。在齐景公主导下,齐、鲁、卫、郑会盟出兵欲解救范氏、中行氏。

前494年 齐国出兵出粮,由郑国大夫罕达带领,前往支援朝歌。赵鞅带领晋军在铁丘迎战郑军,郑军败。

前493年 中军将智跞逝,赵鞅继之。范氏、中行氏已成敌对势力,赵鞅撤销中军,留上下两军,自任上军将兼执政。

前491年 范吉射、中行寅转战邯郸、柏人等地,终被赵鞅击败。两人出逃齐国。晋国国内范氏、中行氏势力被清除。由此只剩赵氏、智氏、韩氏、魏氏四家卿族。

前475年 上军将赵鞅逝,智瑶继之。同年晋定公逝,晋出公继之。

前455年 智瑶以复兴晋国霸业为由要求赵氏、韩氏、魏氏一起献地给晋出公,赵氏赵无恤不肯,智瑶与韩虎、魏驹带兵包围晋阳。

前453年 智瑶水淹晋阳。赵无恤派人见韩虎、魏驹,说以唇亡齿寒之理,韩氏、魏氏倒戈,智瑶败亡。三家诛灭智氏,瓜分其领土。由此晋国国土和军队基本成为三家卿族私物,无需再遵循三军六卿陈规。晋出公明白自己已被架空,欲向齐、鲁借兵讨伐三家,却被三家先下手为强。出公奔齐,死于途中。

前403年 三家扶持了两个傀儡做国君后,一起向周威烈王请求封为诸侯。于是这年,赵无恤之侄曾孙赵籍、韩虎之孙韩虔、魏驹之孙魏斯一同成为了新诸侯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开国之君。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于此开幕!


我的其他答案还有一些好康的,来看看吧,我房间还蛮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国六卿,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权谋和风云变幻的味儿。说实话,晋国在春秋时期那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一言不合就能“问鼎中原”,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内部就出了大问题。这六卿,就像六根顶梁柱,结果其中三根先塌了,你说这国家得多悬?话说当初,晋国强盛的时候,晋文公、晋景公这些君主们还是挺有魄力的。但到了后来.............
  • 回答
    晋国韩氏的卿族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根植于晋国自春秋中期以来,乃至更早的政治格局演变之中。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脉络:一、 晋国政治结构的“卿”与“大夫”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晋国,尤其是晋国卿族势力崛起之前,其政治结构是怎样的。晋国早期,国君(晋侯)拥.............
  • 回答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其公室的衰落和诸卿的坐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所导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晋国最初的强大和后来一步步被蚕食的过程说起。晋国初期的强大与晋侯的权威首先,我们要明确晋国是如何崛起的。晋国原本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 回答
    关于晋国是否可能不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从史料记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看,晋国最终走向分裂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不妨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仔细推敲一下,有没有一些微小的可能性,让晋国避免“三家分晋”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致晋国分裂的根本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因.............
  • 回答
    晋国穿越太行山脉,对华北平原上的土地建立起有效统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行山,那可是条横亘在那里的天然屏障,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对于古代的交通和军事来说,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晋国人愣是凭借着他们的智慧、毅力和对时势的把握,一步步地将影响力辐射到了平原地区。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晋国,作为.............
  • 回答
    关于晋国竹书纪年,这确实是一个让史学界和许多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人们为之侧目的发现。如果其内容真实,那么它无疑会对我们过去所认知的许多历史事实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晋国竹书纪年的发现与基本情况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晋国竹书纪年”是怎么冒出来的。它并非是.............
  •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奇迹。要理解晋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地理优势、经济发展以及关键的历史人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源远流长的国祚与政治的早期积累晋国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晋国由周成王封赐给唐叔虞,他是周文王的儿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也足以引人遐思。如果晋国,那个春秋时期强大的霸主,没有走向肢解,那么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中,它将是极有潜力完成统一中国的重要力量。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国自身特点、其潜在的对手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大势来入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晋国为什么会肢解。简单来说,是源于内部的.............
  •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在四战之地的严峻环境下,支撑起近百年的霸业,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内在实力、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首先,晋国虽地处四战之地,但其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晋国位于黄河中游,东依太行山,西临黄河,南北则与周边强国接壤。这种“四战之地”的性质,意味着它既是各方势力冲突.............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春秋中期,晋国作为霸主,其军制已相当成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展现出强大的国家动员和作战能力。理解晋国军制的运转,需要从其组织结构、兵员来源、训练与指挥、后勤保障以及作战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组织结构:严密的层级与精密的划分春秋时期的晋国军制,已经超越了早期那种简单的氏族军事组织,发展出了.............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碾过那道名为“三家分晋”的鸿沟,那么在中国这个古老土地上,故事的走向将会截然不同。想象一下,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不再是七雄争霸,而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强大、但同时也可能更加内卷的晋国,独自面对群雄并起,甚至可能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首先,让我们回到晋国分裂的节点,那是一个充.............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整理好晋侯赐予的华贵袍服,目光坚定地望向秦穆公。)“寡君,晋侯,听闻您召见晋国使者,实乃吾君之幸,亦是两国友邦情义之深厚体现。今日,烛之武先生一番肺腑之言,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使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对两国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战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稍作停顿,示意秦穆公可以倾听。).............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三家分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启。那这偌大的晋国宗室,在晋国分崩离析之后,他们的命运究竟如何?他们都去了哪里?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家族,并非一两个人的去向就能概括。我们得仔细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三家分晋”,并非是晋国宗室内部的分裂,而是晋国国君的.............
  • 回答
    在梁惠王统治的年代,我们谈论他自称“晋国”的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深入探究的历史细节。需要明确的是,梁惠王本人并没有“自称自己为晋国”这种直接的说法。这里的“晋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传承和政治策略的体现,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紧密相关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晋国”这个名字的来龙去.............
  • 回答
    如果三家分晋未能成功,晋国得以延续,那么“秦齐楚燕合力攻晋”的情景,虽然并非绝对必然,但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战国初期晋国所处的复杂局面,以及其他诸侯国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三家分晋”的背景。那并非一个简单的权力分配,而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势力极度膨胀,最终取.............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如何能去日本烧了晋国神社还能安全回家”的问题,我需要非常明确地告诉您,采取任何形式的破坏、纵火等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并且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和人身危险。 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对宗教场所的破坏行为。从法律和安全的角度出发,我无法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进行违法行为的指导或建议。这样做不仅会触犯.............
  • 回答
    这俩“晋”,名字听起来一样,但它们之间的渊源,说起来还真是一笔糊涂账,夹杂着一些传承,也藏着一些“借名”。司马懿建立的那个“晋”,跟春秋时期那个辉煌又复杂的“晋国”,虽然名字沾边,但血脉关系却并不直接,更像是一种“精神继承”和“政治巧合”。咱们先得把这两个“晋”捋清楚。春秋时期的晋国:那个曾经的霸主.............
  • 回答
    晋国,这个名字在西周时期,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虽然最初光芒并不算最耀眼,却以其扎实的根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一步步在周王朝的版图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晋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时期。成王封他的弟弟唐叔虞于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带。这个唐叔虞,正是那位“桐叶封弟”的传说人物。他的封地虽然不算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