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让傅作义决定起义,使北平和平解放?

回答
傅作义先生的起义,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深思熟虑后的艰难抉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傅作义个人的处境以及他内心的考量。

一、 时代浪潮的裹挟:解放战争的走向已定

到了1948年底,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和华东战场上节节败退,东北野战军(后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关门弟子”,而淮海战役更是导致了国民党军事指挥体系的崩溃。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华北推进,兵锋直指北平。

此时的傅作义,尽管手中掌握着华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但大势已去。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已摇摇欲坠,士气低落,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微乎其微。在这种大环境下,继续抵抗,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角度看,都显得渺茫且代价巨大。北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无数珍贵的古迹和大量的居民,一旦发生激战,其破坏程度不堪设想。傅作义深知这一点,也深切担忧这座城市的命运。

二、 军事上的孤立与压力:腹背受敌的困境

傅作义当时坐镇北平,指挥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然而,他所面临的军事形势极为不利。

战略包围: 解放军在东北和山东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使得华北地区处于解放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东、南、西三面都有解放军的重兵压境。
交通线被阻断: 随着解放军对铁路和交通要道的控制,傅作义的军队补给困难,也难以得到来自其他地区的支援。他所拥有的兵力,虽然号称几十万,但实际可战之兵、士气高昂者并不多,且装备也并非精良。
与解放军的直接对抗风险: 如果傅作义选择顽抗,解放军必然会发起总攻。以当时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兵力优势,加上长期以来在作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队很难守住。而一旦陷入巷战,城市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无数无辜的市民将成为战火的牺牲品。

三、 傅作义的政治考量与个人立场: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傅作义并非一个简单的军阀,他对中国的未来也曾有过自己的思考。

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不满: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和随后的内战中,傅作义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内部的腐败、低效以及对人民的压迫。他对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方式并不完全认同。
对统一和和平的渴望: 经历了多年的战争,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和平。傅作义作为一名将领,也承担着保护人民的责任。他看到国民党政府已经失去了民心,无法带来和平与稳定,而解放军则代表着一种新的希望,尽管这种希望伴随着巨大的变革。
对历史责任的顾虑: 傅作义也深知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果他因为固执己见,导致北平这座千年古都毁于一旦,或者让无数民众承受战乱之苦,那么他将背负沉重的历史罪责。他更愿意看到一个和平的过渡,而不是一场血腥的屠杀。

四、 和平谈判的推动:叶剑英和中共的智慧

中共中央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等人,在北平问题上采取了极为审慎和灵活的策略。他们深知北平的重要性和守军的复杂性,因此,在军事围困的同时,也积极展开了和平谈判。

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并举: 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存在,构成了对傅作义的有效威慑,让他明白抵抗的徒劳性。但与此同时,中共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傅作义表达了和平解放的意愿,并承诺会保障城市和民众的安全。
由叶剑英主导的谈判: 时任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部长的叶剑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傅作义的代表进行了多次秘密接触和谈判。叶剑英以其沉稳的风格、清晰的逻辑和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向傅作义分析了利弊,强调了和平解放的优越性,并承诺在政治待遇、个人安全以及国家统一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对傅作义个人及其部属的安抚: 中共方面充分理解傅作义的顾虑,并承诺在起义后,会妥善安置傅作义及其部下,让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一点对于傅作义做出决定至关重要,也打消了他一部分的后顾之忧。

五、 傅作义的个人抉择:在两难中的权衡

综合以上各点,傅作义最终在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考量下,做出了起义的决定。

军事上的绝境: 他清楚自己无法抵挡解放军的攻势,继续抵抗只会带来灭顶之灾。
政治上的前途渺茫: 国民党政府即将覆灭,继续效忠已经失去了意义。
民族大义的考量: 他不希望自己的部队成为战争的炮灰,更不希望北平遭受战火的洗礼。
对未来的规划: 中共的和平条件,给了他一个可以接受的未来,让他可以在新中国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被清算的战犯。

可以说,傅作义的起义是一个在历史巨变时期,个体在政治、军事和道德等多重压力下的艰难选择。他权衡了各方利弊,最终选择了避免流血、保全城市和人民的道路。他的这一决定,不仅避免了北平的战乱,也为后来其他国民党军队的和平改编树立了榜样,对加速全国解放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投降”来概括傅作义先生的举动,更应该理解他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避免更大的灾难而做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抉择。他的行为,最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决策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傅作义一直很能打。

他的官是一路打上来的。

和西北军打,和东北军打,和蒋介石打,和日本人打,和我军打。

都是胜多败少。

我军吃亏的次数不太多,傅作义一个人就占了好几次。

但是,到了辽沈战役之后。四野实力太强了。

兵强将勇装备好后勤足,傅作义打不过。

傅作义回绥远也是死路一条,从塘沽跑是唯一出路。

问题是他估价了一下,不信任蒋,认为到了南方蒋也不会对他好,弄不好还当替罪羊。

以他的筹码,能从我军这边换什么,他一直有幻想,想要联合政府。拖拖拉拉的谈判。

但是,等到东北军真的入关把他围起来,他已经没法带部队走了,只能自己跑。

而跑到南方,蒋完全可能把他枪毙了当替罪羊,不当替罪羊,日子也不会太好。

而带着部队投降,多少能换点东西。

天津他想试试。

如果我军三个月打不下来,他这个筹码就足了。

结果,刘亚楼光速打下来。

傅作义这个时候筹码完全失效了,百万拿关东军装备和缴获美械,有大连军工产业支持的四野要消灭他并不费劲。

他就是破坏点文物而已。给解放军制造一些伤亡,而他的结局是死。

对抗是死,跑到南方也有被枪毙的危险。

这个时候条件就好说了。先投降,在蒋那边留个后路,随时可以反悔(如果美军真打进来,他可以反水。)

到了抗美援朝以后,他才真无法反水了。

蒋一直排斥非嫡系,非嫡系也不信任蒋,无论怎么称兄道弟,都怕蒋背后下死手。宁可投共。

白崇禧的死因一直有各种说法。

冯玉祥的火灾怎么回事也难说。

阎锡山去隐居,蒋才撤了特务

李宗仁就是没敢去台湾。

非嫡系是真怕蒋。

user avatar

因为他跑不了也打不过。。。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1,傅作义所部虽然人马甚众,但是战斗力很一般。说起来剿总华北王,那些军队其实派系很复杂,战斗力根本无法保证。

2,傅作义是保定帮(民国军队里几大派系:日本士官/陆大,保定陆校,云南讲武堂,黄埔)算起来是老北洋系出身,这帮人的特点是特别擅长在乱世中拥兵自重,长袖善舞,左右横跳,没有什么忠诚可言,和黄埔系比如胡宗南那种反动道路走到黑的完全不一样。对于“顺应天意”四个大字那理解的不是一般透彻。

下面讲最重要的:

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石家庄战役的战略目标特别清晰,就是截断平汉路,封死傅作义所部从陆上南逃的可能性。石家庄一解放,傅作义所部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彼时的刮民党海军还没有从塘沽把华北剿总几十万人运走的能力,华北剿总也没有组织几十万人有序从海上撤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运力不足,老蒋不会选择带走非嫡系部队的。所以华北剿总唯一南撤的道路被堵死了。傅作义的选择只有三个:1,原地寻机决战。2,从天津走海路撤退。3,西窜绥远(绥远是傅作义的地盘)。

48年1月涞水战役,傅作义心腹35军新32师被我军歼灭。35军军长鲁应麟自杀(鲁应麟和傅作义是同期同学)。傅作义对解放军的战斗力有了个大概认知。

48年11月,杨成武率军反攻张家口,傅作义命令35军增援。12月东北野战军取消休整迅速入关,傅作义命令防守张家口的35军极速后撤增援北平。35军一撤张家口解放,傅作义西逃绥远的道路被堵死。此时傅作义的选择只剩两个:1,原地决战。2,从塘沽走海路撤退。顺便说一句,35军撤退过程中被华野堵在了新保安给报销了。

此时傅作义仍然没有放弃抵抗的打算,因为傅认为天津城防固若金汤,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也承诺帮助撤退,所以傅认为从海上撤退仍然是“万无一失”的方案,底气又足了。所以在与我党的谈判中闪烁其词,毫无诚意。

于是我党于49年1月15日对天津发动总攻,当晚解放天津,俘获天津城防司令陈长捷。傅作义对解放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清晰的认识。傅作义看似目前剩下两条路:1,原地负隅顽抗,指望着天降祥瑞咸鱼翻身,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换吉普。2,自己坐飞机跑路去南京。但实际上:1,天津解放,傅作义认为最坚固的防线工事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30小时不到就土崩瓦解全军覆没。傅作义深知咸鱼翻身是痴人说梦。2,飞去南京,丢了地盘和军队的保定帮军阀,必不为常凯申所容,前途惨淡。

所以摆在傅作义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起义。

而全须全尾的交出北京城,就算给新中国表忠心的大礼,这一套操作北洋保定帮太擅长了。否则负隅顽抗,自己定然被俘,在我党这里也就前途惨淡了。

所以你以为傅作义有的选么?

对了多说一句,天津总攻之前,傅作义拍胸口给陈长捷表示一定全力援助,陈长捷信了傅作义的话才顽抗到底被俘,结果直到被俘陈长捷都没有见到傅作义的援兵。

修改后再补充一点,有人说陈长捷被傅作义坑了真冤,其实你得这么想啊,作为一个反动派,级别不够,上头关系又不硬,还认不清天下大势,不冤啊。你换吴化文(脑袋瓜子好使擅长见风使舵)张克侠(根正苗红老地下党)上去,你老傅就算拍胸口拍吐血,发毒誓喝血酒,也碍不着他临阵起义倒戈来降啊。

陈长捷属于贫苦人家出身,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老晋军保定帮军官,家庭出身贫苦,按照前几年流行的说法叫凤凰男。一无背景二无靠山,傅作义是其保定陆校的同学,根据陈的履历来看,也算是陈唯一的“关系”。像陈这种情况,很少有顽抗到底的,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陈之后的遭遇很能说明这一点,都没人替他说话,因为他在刮民党军队里唯一的关系就是傅作义。

以前我也怀疑过陈长捷为什么非要顽抗到底?贫苦出身,在刮民党系统内也是受排挤,而且连个小军头都不算就是一个普通带兵的将领,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至于啊。直到我看到了他的履历。。。在整个刮民党系统内,他就傅作义这么一个背景靠山。对,没错,在刮民党那种恶劣的政治氛围下,贫苦出身的人即便有了位置为什么也没前途?看陈长捷就知道了。而且,这个靠山仅仅是同期同学。吴化文啊,曾泽生啊,人家起义那都是消息灵通,一早就知道形势了。李涯为什么升不了上校?因为他在南京国防部只有一个朋友,为什么死?因为他没有老师推心置腹的跟他说:那个计划没前途;靠几个人打个冷枪,扯淡;照顾好老婆等待命令撤退。刮民党那些“看清形势”的人,大半是消息来源多,两边的消息都有,早就知道怎么回事。沈醉为什么配合卢汉起义?不仅是云南一地根本扛不住,而是他在保密局根基很深,他知道云南除了卢汉,就剩下他这几个鸟特务,也知道其他城市的特务是怎么被铲除的,更知道起义/投诚的特务是啥待遇,而且他还知道常凯申除了口号根本没资源给云南顽抗。所以人家麻溜的就配合卢汉起义了。

陈长捷唯一的消息来源差不多就是傅作义,傅作义自己跟101谈判一点消息都没透给陈长捷,反而督促陈长捷一定要扛住,从陈后期的言行来看他未必就是个死硬分子,只是傅作义把他忽悠瘸了。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就是打输了啊

具体细节可以看国民党将领自己写的《平津战役亲历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