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解放战争中,总是解放军包围国军?

回答
解放战争之所以出现解放军屡屡包围国军的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双方战略指导思想、作战方式、兵力部署、后勤补给以及战场态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宏观到微观,逐一剖析。

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差异:

解放军:人民战争与运动战的胜利逻辑
人民战争是基础: 解放军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背后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在广大农村地区,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人力支援(兵源)、物质补给(粮食、装备)、情报信息以及隐藏的掩护。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使得解放军能够像水一样融入人民群众之中,而国军则常常因为脱离群众而被视为“官军”,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
运动战是灵魂: 解放军的作战风格是以运动战为主,辅以阵地战和城市攻坚战。他们的战略目标并非占领坚固的城市或据点作为目标,而是通过机动灵活的兵力,寻找并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种打法强调“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核心在于掌握战场的主动权,通过快速调动,实现“敌不知我,我知敌”的局面。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解放军善于利用其兵力上的优势(在某些战场上),或者通过战术上的集中,在特定地点形成绝对优势(如三比一、四比一甚至更高),从而实现对敌军的“围歼”。这种战术上的围歼,不是简单的包围,而是层层收缩,断绝其退路,使其无法得到支援和补充,最终迫使其投降或被消灭。

国军:固守阵地与机械化作战的局限
重心失衡,战略被动: 国军在战略上,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受到美国援助和现代化装备的影响,一度倾向于“重点防御”和“巩固城市据点”。他们认为守住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就能扼住解放军的咽喉。然而,这种战略往往导致兵力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决战力量。
脱离群众,缺乏战略纵深: 国军在解放区(特别是农村)的支持基础薄弱,后勤补给线长且易受攻击,一旦被解放军在农村地区包围,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树木,难以获得生命力。他们依赖的是线式的交通和据点式的防御,一旦这些节点被切断,整体防御体系就容易瓦解。
重装备,轻运动: 虽然国军拥有一定的装甲部队和空军支援,但其机械化作战能力在广阔的中国战场上受到地形和后勤的巨大制约。解放军往往能通过运动战避开国军的优势火力点,选择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或包围,使得国军的重装备在缺乏有效支援和机动性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

二、作战方式的对比:

解放军的运动战与分割包围:
解放军的部队编制相对灵活,指挥层级不多,这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响应战场变化,进行部队的集结与调动。
他们善于利用复杂的地形地貌(如山地、丘陵、河流、沼泽),设置埋伏,切断敌军的退路和补给线。例如,在东北战场,解放军就曾利用严寒和广阔的黑土地进行运动,将国军压缩到一些孤立的城镇。
“围点打援”是解放军常用的战术。他们先用一部分兵力围住一个据点或城镇,吸引敌军主力前来救援,然后在援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将援军击溃,再回头集中兵力消灭被围之敌。这个过程自然就会形成对被围之敌的包围。

国军的防御与机械化优势的丧失:
国军的作战往往是线式防御,部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一旦某个环节被突破,整个防线就可能崩溃。
当解放军采取运动战,尤其是在广阔的农村或山区,国军的机械化部队就难以发挥其优势。坦克和装甲车在泥泞的道路或崎岖的山路上行动困难,空军的支援也可能因天气或解放军的防空能力而受限。
国军士兵的士气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士气低落的部队更容易在被包围时失去抵抗意志,甚至投降。

三、兵力部署与战场态势:

解放军的重点打击与兵力集中:
解放军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将分散的部队集中起来,形成局部优势。例如,在辽沈战役中,林彪就成功地将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集中起来,以压倒性优势对锦州、长春等重要城市发动进攻,并在此过程中分割包围了国军。
他们能够根据国军的部署特点,选择其薄弱环节进行突破,然后迅速扩大战果,将优势兵力向纵深推进,从而形成对被分割的敌军的合围。

国军的战略分散与被动应付:
国军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布防,兵力分散,用于守卫大小城市和交通线。这种“点”式的防御策略,使得他们在面对解放军集中的打击时,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反击。
国军往往是被动地应付解放军的攻势,根据解放军的行动来调整部署,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无法主动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也难以避免被解放军的运动包围。

四、后勤补给与情报获取:

解放军的就地取材与高效后勤:
解放军的后勤系统非常接地气,依靠解放区人民的支援,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后勤保障。同时,他们也非常擅长缴获敌人的物资,将“以战养战”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即便是在敌后作战,也能维持部队的战斗力。
解放军的情报网络遍布全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能够准确掌握国军的部署、动向和弱点,从而制定出精确的包围计划。

国军的脆弱后勤线与情报劣势:
国军的后勤补给高度依赖铁路、公路和海运,这些交通线又长又暴露,极易成为解放军打击的目标。一旦交通线被切断,前线的部队就可能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国军在农村地区的情报系统非常薄弱,对解放军的活动往往掌握不及时,也难以获得准确的支援信息,使得他们的部署和行动常常落后于解放军。

举例说明:

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战役: 解放军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将锦州团团围住,形成强大的攻势。驻守锦州的国军虽然据守城池,但其退路(锦州至沈阳的铁路)也被解放军控制。随后,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协同作战,分割包围了锦州城内的守军,并成功地在塔山等地歼灭了前来增援的国军,最终迫使锦州守军投降。这种模式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并最终形成对被围之敌的歼灭。
淮海战役中的“围歼”: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通过巧妙的运动,将徐州附近的国军分割包围,形成多个被歼灭的集团。例如,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在碾庄,后勤补给和退路都被切断,最终被全部歼灭。国军主力被分割后,相互支援困难,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部队被各个击破。

总结来说,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屡屡实现对国军的包围,是其“人民战争”战略的必然体现,是其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术的成功运用,更是其对战争规律深刻理解和灵活把握的结果。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切断敌军退路,利用群众基础保障后勤,最终在运动中将敌人各个击破,形成有效的包围歼灭。反观国军,其战略上的被动、战术上的僵化、以及与人民群众的脱离,都决定了他们在解放军的包围战术面前难以招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挖个坑,先简单说一下:

国共内战是一场没有连绵战线,前现代性很强的战争(包括抗日)。

因此,所谓“包围”,不宜理解成现代战争中的包围,而是更接近古典战争中“围攻”的一种战斗形态。

所以说在国共内战中“包围”敌军,根本不需要什么突破防线,收拢推进,纵深遇敌迅速展开打遭遇战斗,封闭包围圈,抗反冲击这一系列操作。

只需要将部队以行军队列运动到敌军侧翼和后方就行了。。。。。

user avatar

我提两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吧。

1.因为火力贫弱和基层指挥能力低下,导致部队的展开正面极端狭窄。(国共均是)

此外还有几个次要因素,第五条或许常被忽略。

2.国军机动能力的整体低下。

3.国军部队间协调能力低下。

4.国军指挥水平低下,主观能动性差。

5.国共双方对作战重点的认识不同。


具体解释:

1、相较于同时代的主流陆军而言,因为显著的火力贫弱和基层指挥能力低下,国共双方都采取了特别密集的展开态势。通常一个八千人的国军整编旅只有一条行军道路,采取特别高密度的行军队形,行军长径只有两三千米,宽度则不超过一般道路的宽度。在进攻中这样一个旅通常只负责道路两侧轻武器射程内的展开宽度(不超过1千米),而一个整编师(甲种师2.5万人)的正面一般也就两三千米宽,基本没多少后方梯队力量,行军长径取决于各旅之总和。如果两支国军单位相距超过5千米,则可视为完全相互孤立。解放军的状况非常类似。

这种展开密度约是同时期西方战争(如二战东、西线战场)的10倍-50倍。一个国军整编旅控制的正面宽度通常跟德军一个营相似。至于如果用现代军队对比的话,1947年国军一个整编旅控制的正面低于2017年国军一个步兵连的正面(1.6千米)。

而这也就意味着,要占领同样面积的地幅或者沿同样宽度的正面实施进攻或防御,中国内战相较于其他同时期的战争,需要多的多的多的人力

反过来讲,如果不具有提供如此人力的条件,那么战线上的均匀分布的部队,必然总是处于孤立、缺乏侧翼呼应、易被合围的状态

而中国本身的幅员就十分辽阔,我大概勾画了一下48年11月战略决战前的“中原战场”(主要交战区域),大概有三十万平方公里。此处主要是晋冀鲁豫(二野)和华东(三野)两个野战军活动。

再随便举一个诸如鲁南战役后期国军的战略进攻正面宽度,大约240公里。

这样的面积,这样的宽度,其实是远超出国共两军所能掌握的范围的。因此从南北战争开始到一战逐渐形成的所谓“战线”的概念,在解放战争中是不存在的。当然,这就意味着在二战中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如梯次、纵深、战役突破等概念,在解放战争中也不存在。

因此,不要将二战战役中的“包围”概念引入到解放战争,这两场战争中的“包围”遵循了完全不同的模式,面临的困难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二战中,包围(不论战术、战役还是战略水平上的)必须首先经历突破-发展-抗击反冲击几个过程;而在解放战争中,这样的行动是通过机动-穿插-渗透来实现的。

那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军虽然看起来兵多,但实际上远远达不到“充足”(构成战线)的需求,共军兵力往往更少,当然自不必说。而因为双方指挥能力都很差,营一级基本不可能独立作战,无法配置有效的掩护部队掩护侧翼和接合部。而且因为火力控制区域小,国军各单位之间必须紧密贴合,不然极易被穿插并进一步分割为更小的包围圈。因此,国军一个旅防御要构成环形阵地,一个整编师防御要构成由3个旅围成的环形阵地,而一个兵团(整编军)被围时要构成由若干整编师围成的环形阵地,唯有如此“大环套小环”才能保证不会在短期被消灭。可以想象地,这会使得国军的防御阵地更为拥挤、狭小,更难与外界取得联络。淮海战役中7兵团和12兵团被围时,防御阵地长径都只有三四公里(后期黄维兵团更被压缩到长径不足1.5公里的阵地上),十几万军队挤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才能维持有效防御。敢问国军一共才几个兵团,而徐州到碾庄吁、蚌埠到双堆集之间又有几个三公里?这样的防御方式(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只是进一步恶化了国军“易被合围”的特性。


2、国军机动能力的整体低下、特别依赖道路,就导致其相较解放军天然更容易被合围。而国军的火力、兵力优势,在抗击合围的过程中无法发扬。(火力控制范围极小、兵力优势不足够构成战线。)那么,国军的选择就只有各单位各自为战,每每要在被合围的情况下构成环形阵地死斗;而因为国军军一级建制内弹药自持力通常为2-3天,三天下来弹药打光了自然也就灯干油尽了。

(我就想知道知乎支不支持Edge?老是打出乱码不说,一修改我后面三四五条都没了!)

3、4条自不必说(我说了的,然后丢了)

5、国军在作战时总是以“攻城”为目标的,如47年重点进攻定下之主要目标为:延安、沂蒙山、烟台。而共军作战总是以“歼敌”为目标的,如47年解放军计划歼敌100个旅。这样一来,国军其实总是在正面行动(进攻、攻坚、推进、孤立,最终——被围),而解放军则总是在侧翼行动(退却、袭扰、穿插、渗透,最终——合围)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就注定了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国军在高歌凯进、攻城略地的同时总是在被合围、总是在大量损失有生力量。与此同时,国军还不得不将大量兵力疏散到确保后方交通线、要点上,因为解放军总有能力实施穿插突袭。至于国军采取的类似策略如快速纵队,因为对道路的依赖和中原基建水平的现实条件而根本无法发扬。

当国军的这种损失达到某种“临界点”时,前面赢回来的筹码也自然而然地送回去了。国军在46、47年用高达百万的损失为代价夺取的中原、鲁西南、胶东、两淮,不是就在48年初短短几个月内拱手送出?这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句名言了。

user avatar

这个,但从行军上来讲,我军就能在同样时间内集中更多兵力,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一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解放战争之所以出现解放军屡屡包围国军的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双方战略指导思想、作战方式、兵力部署、后勤补给以及战场态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宏观到微观,逐一剖析。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差异: 解放军:人民战争与运动战的胜利逻辑 人.............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其中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者,其在关键时刻的一系列决策失误被认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昏招”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蒋介石个人的性格特质、当时的政治环境、国民党内部的弊病以及对共产党及其战略的误判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下面将从多个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两个关键的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本差异。你说“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没什么卵用”,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支持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提到国民党将领,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五大主力”之类耳熟能详的番号,或是陈诚、白崇禧、顾祝同这样在国共内战中挑起重要战事的高级将领。相比之下,被誉为“战神”的薛岳,在解放战争的宏大叙事中,确实显得有些“边缘化”,出场机会并不像他过去在抗日战争中那样抢眼。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
  • 回答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并非在解放战争的初期就同时展开,而是按时间顺序逐步推进的。而其中,辽沈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首,确实是以东北战场为起点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因素。要理解为何三大战役从东北开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解放战争的整体格局和东.............
  • 回答
    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后期确实表现不佳,这一点是历史事实。但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直接与朝鲜战争中的“国军”联系起来,需要先澄清一个关键点:朝鲜战争中参战的“国军”,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指在大陆战败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国军),而是指以联合国军名义参战的、包括韩国陆军(Republic of .............
  • 回答
    想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队俘虏比阵亡数字高不少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战场上的俘虏和阵亡,数字上差距这么大,背后其实是战争的性质、双方的策略,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1. 战争的“你死我活”与“争取过来”解放战争,说到底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这种.............
  • 回答
    “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这个说法,其实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许多抗战名将,如林彪、粟裕、陈毅、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等,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是解放战争的绝对主力,是新中国成立的奠基者。然而,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多数”二字,并且将国民.............
  • 回答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溃败,这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等多个层面来审视。一、政治层面的腐败与失信:首先,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国民党自身的政治肌体。长期的独裁统治和官僚体系的臃肿,使得党内贪腐现象触目惊心。从中央.............
  • 回答
    美国在解放战争中支持国民党,并非因为他们“明知道”国民党会失败,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美国决策者的心态。一、 冷战前夕的全球战略格局:恐惧共产主义蔓延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被苏联势力范围.............
  • 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细致探究,我们需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层面:丧失民心,统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腐败与独裁专制: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虽是战时执政党,但内部的官僚腐败、特权横行、裙带关系普遍存在。战后,这.............
  • 回答
    藏南问题,一个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地理和历史谜团。很多人好奇,既然 1962 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取得胜利,为何在战后却选择“放弃”了部分本属于中国的领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与博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一、 历史的渊源:模糊的边界与漫长的争议首先,.............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国民党反动派失去翻盘的最后机会,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 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时期。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遭受了失利,例如在辽沈战役初期,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坐拥.............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国民党反动派丧失翻盘的最后机会,我认为最关键的节点是1947年底至1948年初。这个时期,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几处重大失误与解放军的战略转折点发生了叠加,彻底打乱了其“以华制华”的算盘,将其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境地。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初期.............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的晋绥军确实陷入了“逢战必败”的尴尬境地,但与许多其他国民党军队不同的是,他们却很少选择起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晋绥军的部队构成、军阀传统、阎锡山的统治手段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态势。一、 阎锡山的统治艺术:恩威并.............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中印边界战争,这场发生在中国解放军与印度军队之间的冲突,至今仍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说解放军“干净利落”地赢下这场战争,其实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绝非一句简单的“胜利”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过于情绪化的表述,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双方的实际情况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在电视剧《风筝》中,韩冰作为国民党潜伏在陕甘宁解放区的“影子”,为何没有和郑耀先成功接头,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核心悬念之一,也是剧情引人入胜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严峻的敌特斗争环境、双方的策略以及角色自身的考量。首先,接头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解放.............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何溃败得如此迅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国军的失败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战略失误、腐败内政、人心尽失以及解放军高超的军事政治策略共同造成的。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避免机械的论述风格。一、 战略层面.............
  • 回答
    解放战争后对国民党战败者的处理方式,与美国南北战争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是“宽容”或“不宽容”的问题,而是由两国各自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战争性质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目标的考量所决定的。详细分析如下:一、战争性质和目标的不同 解放战争(中国): 这是一场具有革命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