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个坑,先简单说一下:
国共内战是一场没有连绵战线,前现代性很强的战争(包括抗日)。
因此,所谓“包围”,不宜理解成现代战争中的包围,而是更接近古典战争中“围攻”的一种战斗形态。
所以说在国共内战中“包围”敌军,根本不需要什么突破防线,收拢推进,纵深遇敌迅速展开打遭遇战斗,封闭包围圈,抗反冲击这一系列操作。
只需要将部队以行军队列运动到敌军侧翼和后方就行了。。。。。
我提两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吧。
1.因为火力贫弱和基层指挥能力低下,导致部队的展开正面极端狭窄。(国共均是)
此外还有几个次要因素,第五条或许常被忽略。
2.国军机动能力的整体低下。
3.国军部队间协调能力低下。
4.国军指挥水平低下,主观能动性差。
5.国共双方对作战重点的认识不同。
具体解释:
1、相较于同时代的主流陆军而言,因为显著的火力贫弱和基层指挥能力低下,国共双方都采取了特别密集的展开态势。通常一个八千人的国军整编旅只有一条行军道路,采取特别高密度的行军队形,行军长径只有两三千米,宽度则不超过一般道路的宽度。在进攻中这样一个旅通常只负责道路两侧轻武器射程内的展开宽度(不超过1千米),而一个整编师(甲种师2.5万人)的正面一般也就两三千米宽,基本没多少后方梯队力量,行军长径取决于各旅之总和。如果两支国军单位相距超过5千米,则可视为完全相互孤立。解放军的状况非常类似。
这种展开密度约是同时期西方战争(如二战东、西线战场)的10倍-50倍。一个国军整编旅控制的正面宽度通常跟德军一个营相似。至于如果用现代军队对比的话,1947年国军一个整编旅控制的正面低于2017年国军一个步兵连的正面(1.6千米)。
而这也就意味着,要占领同样面积的地幅或者沿同样宽度的正面实施进攻或防御,中国内战相较于其他同时期的战争,需要多的多的多的人力;
反过来讲,如果不具有提供如此人力的条件,那么战线上的均匀分布的部队,必然总是处于孤立、缺乏侧翼呼应、易被合围的状态。
而中国本身的幅员就十分辽阔,我大概勾画了一下48年11月战略决战前的“中原战场”(主要交战区域),大概有三十万平方公里。此处主要是晋冀鲁豫(二野)和华东(三野)两个野战军活动。
再随便举一个诸如鲁南战役后期国军的战略进攻正面宽度,大约240公里。
这样的面积,这样的宽度,其实是远超出国共两军所能掌握的范围的。因此从南北战争开始到一战逐渐形成的所谓“战线”的概念,在解放战争中是不存在的。当然,这就意味着在二战中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如梯次、纵深、战役突破等概念,在解放战争中也不存在。
因此,不要将二战战役中的“包围”概念引入到解放战争,这两场战争中的“包围”遵循了完全不同的模式,面临的困难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二战中,包围(不论战术、战役还是战略水平上的)必须首先经历突破-发展-抗击反冲击几个过程;而在解放战争中,这样的行动是通过机动-穿插-渗透来实现的。
那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军虽然看起来兵多,但实际上远远达不到“充足”(构成战线)的需求,共军兵力往往更少,当然自不必说。而因为双方指挥能力都很差,营一级基本不可能独立作战,无法配置有效的掩护部队掩护侧翼和接合部。而且因为火力控制区域小,国军各单位之间必须紧密贴合,不然极易被穿插并进一步分割为更小的包围圈。因此,国军一个旅防御要构成环形阵地,一个整编师防御要构成由3个旅围成的环形阵地,而一个兵团(整编军)被围时要构成由若干整编师围成的环形阵地,唯有如此“大环套小环”才能保证不会在短期被消灭。可以想象地,这会使得国军的防御阵地更为拥挤、狭小,更难与外界取得联络。淮海战役中7兵团和12兵团被围时,防御阵地长径都只有三四公里(后期黄维兵团更被压缩到长径不足1.5公里的阵地上),十几万军队挤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才能维持有效防御。敢问国军一共才几个兵团,而徐州到碾庄吁、蚌埠到双堆集之间又有几个三公里?这样的防御方式(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只是进一步恶化了国军“易被合围”的特性。
2、国军机动能力的整体低下、特别依赖道路,就导致其相较解放军天然更容易被合围。而国军的火力、兵力优势,在抗击合围的过程中无法发扬。(火力控制范围极小、兵力优势不足够构成战线。)那么,国军的选择就只有各单位各自为战,每每要在被合围的情况下构成环形阵地死斗;而因为国军军一级建制内弹药自持力通常为2-3天,三天下来弹药打光了自然也就灯干油尽了。
(我就想知道知乎支不支持Edge?老是打出乱码不说,一修改我后面三四五条都没了!)
3、4条自不必说(我说了的,然后丢了)
5、国军在作战时总是以“攻城”为目标的,如47年重点进攻定下之主要目标为:延安、沂蒙山、烟台。而共军作战总是以“歼敌”为目标的,如47年解放军计划歼敌100个旅。这样一来,国军其实总是在正面行动(进攻、攻坚、推进、孤立,最终——被围),而解放军则总是在侧翼行动(退却、袭扰、穿插、渗透,最终——合围)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就注定了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国军在高歌凯进、攻城略地的同时总是在被合围、总是在大量损失有生力量。与此同时,国军还不得不将大量兵力疏散到确保后方交通线、要点上,因为解放军总有能力实施穿插突袭。至于国军采取的类似策略如快速纵队,因为对道路的依赖和中原基建水平的现实条件而根本无法发扬。
当国军的这种损失达到某种“临界点”时,前面赢回来的筹码也自然而然地送回去了。国军在46、47年用高达百万的损失为代价夺取的中原、鲁西南、胶东、两淮,不是就在48年初短短几个月内拱手送出?这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句名言了。
这个,但从行军上来讲,我军就能在同样时间内集中更多兵力,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