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前,蒋对于对手的实力没有正确认识。
内战前,解放区已经遍布全国,而且形成地方政权,是能收收税的,而且税收不低。
军火有大量日军遗留军火,需要很长时间消耗。
基层组织和动员能力,对手远远强于自己。
蒋的军队,高度依赖于美援。一旦外援不足,难以持续作战。
在这种形式下,陈诚定出来一个狂妄自大的计划,完全忘了,当年围剿一个中央苏区用了多大力气,现在的解放区比以前苏区大了多少倍。
蒋正确的策略,是报紧美国的大腿,蚕食解放区。
先沿海沿边,后内地。一块一块吃掉。
就是说1945年签了协议以后,共退出南方后。首先要集中兵力解决东北问题,断掉日本军火的苏联和朝鲜来源,断掉兵员来源。
事实上1946年蒋用精锐在东北已经取胜,即使停战,也应该保持关内和平和防御,在东北增加兵力密度。站稳东北。
集中全国的兵力优势,站稳东北,把对手打出国境。让林彪退到苏联,南满退到朝鲜,断绝兵员来源。
苏联不敢亲自下场。
只在东北打,关内遵守双十协定。美国爸爸就不会翻脸。美援就会继续有。
如果共在关内翻脸进攻,美国会支持蒋,而不是禁运。
集中兵力拿下东北之后。搞全面进攻也是愚蠢的。
中原,山东,集中兵力一个一个来。关键在于切断外援和工业能力。
农业区有人,但是制造不了炸药发射药。军火很困难,主要靠缴获。
日军储存有消耗完的时候。
马家军能消灭西路军,就是不让西路军有缴获,越打越弱。
而蒋在东北未控制的情况下,就撕毁双十协定,搞中原围攻。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全面进攻,但是兵力不足,后勤经济更不足,美国爸爸得罪了。
初期看似全面胜利,实际上消耗了家底,分散了兵力。
很快就不得不重点进攻,经济也开始崩溃。
因为国民党的本质是一堆买办资产阶级路线投机的总和。
而中共的本质是创业者白手起家打天下。
我在之前的号里回答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蒋介石那么快就彻底陷入内战的失败?
原因很简单,蒋匪也好、李宗仁、白崇禧也好、阎锡山、张作霖也好,他们都是拿外资起家的。
洋人的钱不好拿,拿了就要听洋人的话,不听话就会被干涉甚至死于非命。
我举个例子,孙总理死后、四一二之前,国民党谁当家做主? 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犹太人鲍罗庭。是不是很奇怪? 似乎历史书从没有提过这个人,也很少有人涉及这方面。
因为在革命运动的前期,全国所有的会党都无一例外的是外资注入。只有国民党最初从南洋华侨手里拿了一大笔钱,借着这笔钱,他们煽动了大量的反清战斗和舆论攻势。可以说,前期的国民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党、本土党、华人党,它刊印的内容也是直接了当的提出要漢人当家做主,反满复国,在他们的舆论攻势下,大量缺乏科举晋升渠道的文人干起了入伍当兵的路子,这些看得懂反清宣传的士兵成为了第一批带有近代意义的漢民族主义拥护者。
但是南洋华侨的钱是有限的,这些钱是他们给洋人当中间商从土著手里赚来的,大利润都送回了欧洲化作了一战中的大炮步枪,剩下的蝇头小利勉强支撑起一个千百人小党的反清需求。等到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时候,它才惊讶的发现——过去的南洋华侨捐款面对庞大的国家开支显得微不足道,皇漢主义思潮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于是原本极端化的单一民族国家诉求迅速偃旗息鼓,又重新走上了请洋人借款和求洋人打理关税的老路来。
既然穿新鞋走老路,国民党腐化的速度也就超级加倍了,而且是无法阻挡的。因为它的根基是虚浮在城市和交通枢纽上,地方治理全靠士绅和土匪。这就意味着国民党开展任何治理都是假的,于是忍无可忍的左派想另起炉灶,重新收拾山河再造共和。
给钱的是谁? 是刚刚革命成功的苏联。在二十年代,全球革命并不是一句空话,恰恰相反是一个有条不紊正在稳步推进的设想。苏联派出了大批名将精英手把手教国民党左派练兵,更是亲自出枪出炮完成了北伐军的武装。有了洋人的钱,打起内战来北伐军自然得心应手,可别不把苏联不当洋人!
但是你会投资,英美也会投资,不就是比砸钱吗? 刚摆脱外国干涉的苏联怎么可能有把持中国关税的英国有钱? 在江浙买办的运作下,蒋拿到了外资注入。有了钱,蒋在中国对战其他买办军阀简直就是如同开了外挂,国民党左派也被斩杀数十万,彻底熄火。
打得过的军阀,直接武装碾压,打不过的军阀,砸钱解决问题。官到团旅师,一概按规定付款,几万银元买你投诚,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无不败下阵来,无他,背后洋人给的钱不如蒋多。但是蒋迟迟啃不掉近在咫尺的苏区,为什么? 因为苏区有一个天才,创造性的把苏联革命经验与中国农民起义历程结合起来,通过剪除中间商的方式实现收税经济内循环。
苏联过去的经验就是打大城市然后燃烧工农兵的生命换取全国胜利,它一开始也顽固的在中国实行,因为它自诩给了苏区创业资本,因此它是最大股东拥有所有权。每一任特派员都是一个说辞:革命即将高潮、即将来临、即将~总之,打大城市才叫革命,打农村叫流寇主义。
为了证明自己对苏区还有绝对掌控权,不惜未经审判就处死了天才前期招揽的两个元帅:王袁的死,就是苏联用来恐吓本土精英的旗帜。意思就是:拿了我的钱,就得给我办事,想走自己的道路就死路一条。
夏曦更是亲自上阵,把本土精英一度杀到人心惶惶,凶残程度堪比白匪。因为你不听话,拿了投资想乱搞,投资人是决不允许的。叫你打城市,你打农村,你就是和投资者作对,打工仔和老板唱反调,最终的下场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眼看辛苦打下的根基被摧残,盲目指挥葬送了十几万士兵的鲜血、数百万人民因此吃二茬苦,原本迷信投资者的管理阶层终于慌了神,他们终于意识到光靠拿苏联钱是打不过对手的,因为比钱在当时没人比得过收进口税的蒋匪。人心惶惶之下,天才终于被推举为一把手,第四次接过烂摊子,一路神操作转进了陕北。在这一片天地,终于实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操作:他们不拿苏联钱也能养活自己了。
苏联的钱到不了陕北,这是西路军数万将士用血实践来的。没有办法,苏联也只能捏着鼻子选择再次投资蒋匪,即便蒋此前已经撕破了脸。此时此刻,蒋坐拥红白两道的投资,俨然如日中天,他成为了事实上的最高领袖,而窜逃入陕北的红军仅仅只是一群缺衣少食的末路豪杰。
但是转机很快就发生了:由于过度攘外安内,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无限放大,东北的丢失、华北的半自治,一下子把蒋逼到了极限。蒋驱东北军灭红军的办法不灵了,痛失故乡的东北军与其说是被歼灭,不如说是斗志全无做鸟兽散,几个师被轻松消灭,人员多半被红军笑纳。
蒋如果连替英美苏守门的作用都发挥不了,那么他将被这些金主彻底抛弃。为此他发动了淞沪会战,就如同无数回答说的那样,这确确实实是一场表演战,是表演给董事们证明自己可以拖住日本的,希望大家不要撤资。对于这场表演,所有人都很满意,苏联派出了援华飞行大队、美国成立了雇佣军飞虎队、英国则继续把收上来的关税沿着长江送到陪都重庆,蒋的战略成功了,他没有被抛弃,他证明了他还是那个值得信赖的买办军阀。
但是另一边,天才却在有条不紊的推行一种极其古老但是非常有效的战略:“多积粮缓称王”,通过与日本的拉锯作战,在艰难困苦中重建了地方政务体系,通过收税实现经济内循环。
到了内战,双方正式开打的时候,情况已经突然异变了。中共辖区虽然只有一亿人,但是整个税收体系都是自己打造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自己当老板一点点把公司做大,钱账一目了然,一亿人民收的粮食折合现金要高于国统区三亿人。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解决不了,他的根基是虚浮的,地方上没有丝毫可能有所作为,他能打仅仅是因为洋人给的投资比别人的多。
面对一个不需要洋人给钱也能源源不断发动战役的对手,蒋的一切银元战术都失败了。他需要一个个去啃,这又建立在美国开足马力援助武器美元的情况下。而美国的念头很简单:作为新霸主,它要和苏联一起把中国拆成两半,使得东亚永远不能出现新的强权。因此在蒋明面优势最大的时候,在蒋匪军血战四平宣告内战局部大优势的时候,美援断了。
蒋起初不以为意,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错了。断掉美元,意味着当不了买办,他需要自己从老百姓兜里收税打内战。收税? 不如叫把钱转回美国买楼投资。几番操作,在亲戚和内鬼的作用下,蒋区彻底崩溃,金圆券疯狂超发,仅仅一年内战的优势就彻底丢尽。
三大战役结束,蒋丢尽了底牌。美苏觉得可以了,是时候让苏联给中共做思想工作,停止南下了。然而苏联派去的人惊讶发现:时代变了,中共已经从当年拿钱办事的小弟变成了自己创业的老板,苏联说话不好使了。没有苏联一枪一炮、没有苏联一块银元,在1949年中共依旧能收上米面几亿斤,划江而治? 宜将剩勇追穷寇,抱歉,苏联特派员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过去那种想枪毙中国精英就枪毙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就这一点而言,美苏都错误的估计了中共,低估了中国人民蕴藏着的无限力量。事实证明,没有洋人的投资,中国人依旧可以当家做主,大不了苦一点累一点,但是终归是吃自己的饭,不用被人指指点点。
蒋败退到台湾,这才明白过来,洋人的钱没那么好拿,还是要踏踏实实自己创业。给人打工当管理,看似风光满面,一个不好就被强制出局。
数千万中国人用生命摸索出的真理:
打工不如创业
因为菜,不管怎么找理由,这始终就是直接原因。
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个师(大军区)的实际战斗力相当于国军一个军,抗战中期相当于国军一个集团军,抗战末期已经相当于国军一个战区了。新四军的实力虽然不如八路军,但在主要战略区上的战斗力仍可以抵国军一个战区。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八四早已经是国军不可轻视的对手了,但国军还是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敌人,最终造成严重的战略失策。
抗战结束后,阎老西的第二战区向山西扩展,结果在上党战役被歼灭3.1万人,最后在日军接应下才接收了山西主要城市。孙连仲的十一战区向河北扩展,结果在邯郸战役被大部歼灭三个军(30、40、新8军,其中新8军属于战场起义),而且这三个军在抗战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如果说这都是杂牌部队的话,后来的苏中战役中,中央军为主体的国军照样被新四军改编的华中野战军打得满头是包。现在有的人喜欢吹抗战末期的国军对日军有优势,却忽略了这时候的日军早已经是日暮途穷,有战斗力的部队早已东调对付美苏。而八四经过抗战的锻炼,战斗力早已凌驾于普通国军之上,除去暂时性的武器供应和攻坚能力这两块短板以外,和国军的精锐部队也不遑多让。
国军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最优解就是承认华北、东北已非复我有,专心在黄河以南构筑阵地、整顿军队、充实财政。避免部队受到过多损耗,全力防御,或许还能多挺几年。然而国军却在骄横的心态下大举进攻,结果在攻势作战中充分暴露了自己机动力差、不善野战、情报不准、士气低落等一系列缺点,从而在战争初期就被消灭了大批有生力量。后来国军补充上来的普通部队每况愈下,更加不是对手。结果国军只能靠几支不断被消耗的精锐部队支撑门面,等到战略决战中这几支精锐部队也被歼灭以后,“迅速溃败”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