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是在什么时候丧失翻盘的最后机会?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国民党反动派失去翻盘的最后机会,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 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时期。

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遭受了失利,例如在辽沈战役初期,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坐拥重兵却犹豫不决,导致锦州失守,东北野战军得以关门打狗,迅速解放东北全境。紧接着,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精锐部队如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等被分割包围歼灭。这些战役的失利固然惨重,但国民党中央仍然拥有庞大的兵力,并且在长江以南依然有相对稳固的防御体系。彼时,蒋介石本人及其身边的亲信,可能还抱着一线希望,认为可以在南线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或者利用国际援助来扭转乾坤。

然而,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尤其是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和淮海战役(1948年11月5日-1949年1月10日)的胜利,彻底打垮了国民党赖以维持战争的军事基础,也宣告了其在军事上已无力回天。

我们不妨 更详细地拆解一下这个“最后机会丧失”的过程:

一、 辽沈战役:东北王牌军团的覆灭,战略上的被动已成定局

辽沈战役不仅仅是解放军在东北战场的一次大捷,它标志着解放军在运动战中歼灭国民党集团的作战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东北野战军以其高效的指挥、灵活的战术和高昂的士气,将国民党军精锐的“新一军”、“新六军”、“整编第74师”等王牌部队逐一歼灭。

锦州攻坚战:关键的地理枢纽。 在锦州战役中,东北野战军采取了“围而不打”、“先围后打”的策略,逼迫国民党军在不利条件下展开作战。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增援锦州,使得守军孤立无援。锦州的失陷,意味着东北野战军得以将关内的部队“关门打狗”,完成了对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
“关门打狗”的残酷现实。 在锦州失守后,驻守在沈阳和长春的国民党军队,如廖耀湘兵团等,企图通过陆路撤往关内。然而,东北野战军迅速切断了陆上退路,并在辽西走廊进行了残酷的阻击战。 Liao Yaoxiang 的精锐部队——被誉为“天下第二等军”的第9兵团,在运动中被分割包围,最终全军覆没。这支部队的覆灭,标志着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连根拔起。
战略资源的损失。 东北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国民党军队重要的兵源和装备来源。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飞机、火炮等,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切断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经济支持。

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得东北野战军拥有了稳固的后方和强大的兵力优势,可以开始向关内战略进军。 此时,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战略劣势已经非常明显,并且失去了在东北战场上扳回局面的任何可能。

二、 淮海战役:华东精锐部队的覆灭,长江防线已名存实亡

如果说辽沈战役是打掉了国民党北方的精锐,那么淮海战役则可以说是将国民党南方的最强战力彻底摧毁。这场战役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堪称空前。

战略决战的必然选择。 在东北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威胁江南之际,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的步伐,不得不将手中最精锐的部队,例如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黄维兵团等,集中在徐州地区,试图在这里与解放军进行一场决战。国民党中央寄希望于在这片区域重创解放军,以守住长江天险。
战役的进程与国民党军队的困境。 淮海战役的进程极其复杂,解放军采取了灵活的穿插分割战术,将国民党军的数十万部队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围歼灭,开启了国民党军被逐个击破的序幕。随后,黄维兵团试图通过双堆集解围,却被包围并最终全军覆没。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在试图增援或突围的过程中,也遭受重创,最终邱清泉战死,李弥兵团残部逃往徐州。
“百万雄师”的瓦解。 淮海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的7个精锐兵团,共计55万余人。这支部队可以说是国民党陆军的精华,包括许多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部队。这些部队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兵力上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 国民党赖以维持南线防御的军事力量被彻底削弱。 之前一直被吹嘘的“御林军”和“王牌部队”,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和精妙的指挥下,不堪一击。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事力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华东地区国民党军的抵抗体系彻底崩溃。 此刻,解放军已经获得了南下作战的绝对军事优势,而国民党已经失去了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力量。虽然国民党在长江以南仍然有部队,但这些部队已经失去了与解放军在正面战场上抗衡的能力,他们面临的将是被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命运。

为什么说是“最后机会”?

战略主动权彻底易手: 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只能被动地应对解放军的进攻。而解放军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部署,选择进攻的方向和时机。
兵力与士气的崩溃: 国民党损失了最精锐的部队,兵力上的劣势更加明显,而残余部队的士气也因为接连的惨败而低落。
“长江防线”的脆弱性暴露: 尽管国民党将希望寄托于长江天险,但其军事力量的削弱,使得这条防线从一开始就显得摇摇欲坠。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也证明了这一点。
政治和经济的连锁反应: 军事上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危机加剧。内部的腐败、民众的离心离德,都使得其统治基础进一步动摇。

所以, 1948年秋季,随着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任何翻盘的可能,其最后的战略机会就此终结。 后续的平津战役等虽然也是重大胜利,但那是在国民党军队已经濒临崩溃的局面下的收官之战,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翻盘”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舆论压力面前撤掉陈诚那一刻,之后再也没人肯背锅了。

user avatar

我看大家都在说战役问题,那我来个新一点的视角,就是解放军这支军队自己的改变,使国民党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首先,军队有这么几个问题:

1、组织不纯

解放军内除了解放区工农子弟外,还有俘虏兵、一些出身优渥的地主、富农之子,那么有一些人呢,他很抗拒无产阶级化,仇视土改;有些俘虏兵,满身旧军队不好的习气;因为扩军过猛,一些原国民党军下级军官和特务分子、流氓分子混进军中,那有的人改造的很好,有的人就不行,还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看问题,那咱这解放战争就是为了解决剥削阶级的,你这样肯定是不行。

2、思想不纯

这就主要是在对待战争和土改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些许不正确的思想,有人惧怕美帝国主义的援助,觉得仗打不下去了,害怕长期战争,要转业到后方去,这种思想蔓延开来的话,谁给你打仗啊,大家都想往后跑。对于土改的看法呢,主要还是一些地被分了的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军人,对土改处于一种漠视或是仇视的态度,一些烈属和荣誉军人,要用特殊身份多要地,嘿,那跟解放前有什么区别吗,解放区内和解放军中不能有特权阶级!

3、违反政策纪律

有些同志私藏缴获;有些同志假借没收官僚资本之名去找一些不该没收资本的人的麻烦;有的同志解放城市后抢物资、破坏工厂与市政。这些行为十分严重的影响了我军的纪律性与形象。

4、对内对外关系

要知道,共产党的军队一向是推行官兵一致的,所以国军那边叫司令长官,解放军这边叫司令员,这个“员”的含义啊,就跟什么司号员、炊事员的意思是一致的。这叫上下级之间与军队和人民之间政治地位要一致。但是某些干部把军队内部关系当成“大人”与“跟班”的关系一样,对下级干部和士兵简单粗暴,开口处分,闭口杀头,打骂士兵等。同级军官间,就表现为本位主义,特别是对待缴获上斤斤计较,没有整体观念。什么自己的缴获只能给自己纵队自己师用这个样子,各自为政。作为正规军干部轻视地方干部与百姓,军阀主义思想严重,打骂人民与政府干部,搞枪杆子主义。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个问题呢?

新式整军

第一手,对部队进行土改教育

1、咱们为什么要打仗——土改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关系

要说打仗这事儿啊,自辛亥革命以来,打了那么多年仗,有哪一年是消停的哪?北方有袁世凯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死后,也就那几个人一直打来打去的,后来又有了张作霖、冯玉祥、阎锡山这些人,27年蒋介石也北上作战;南方吗,也是一堆军阀打来打去,比较革命的有云南滇系、广西桂系、广东粤系,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整合力量后才有的一种革命军;四川,一直到抗战前都是那几个人打来打去的;江浙苏皖赣,吴佩孚、孙传芳,打吧那就,天天大,大小军阀混战。现在咱们跟蒋介石打,你说咱为了什么啊,为啥子要跟他打呀。

你看上头那伙军阀打,为了啥?为了土地啊。土地有啥用?有粮食啊。

中国是个农业国,所有经济都是来源于土地,有地才能有粮,有粮才能有钱,有钱才能养人养部队啊。这是军阀的想法,但这军阀换了这么多回,他只要地,那作为耕种的劳动者,农民有地吗?

没有,那是你的地吗?那是地主的,都有地契的奥。你累死累活一年种500斤粮,200斤被地主收租子了,200斤被地主和民国政府以各种名义征走了,你剩个100斤,一家人吃一年。那军阀换来换去,这个情况改善了吗?没有。直到有一天,一支衣衫有些脏旧,但很整齐的队伍赶走了军阀部队,然后把地主给杀了、或者是打倒了,把地契给烧了,把地和那地主大院里的东西给你们分了,说以后500斤粮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年末,你看着眼前的粮食,哭的稀里哗啦的。

地主是什么啊?是封建制度的代表。

把一个制度给消灭了,这叫什么?

这叫革命。

但那些个地主老财不会引颈受戮,他有武装力量啊,怎样消灭一支武装力量呢?

那得打仗啊,所以打的这仗叫什么?

革命战争,革命战争为了啥?

为了把农民从地主手里解放出来,这叫反对封建制度,是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打跑地主了,人民解放了,然后分田地,这叫土改,土地制度改革。

2、土改跟我啥关系?——人民军队与土地改革的关系

无论是红军也好、解放军也好,那都是执行中国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解放战争解放军的任务有啥呢?

一是消灭蒋介石的军队,这是他的支柱;二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是他的根基。

那第一个任务,就是打仗,第二个任务,军队怎么帮助土改呢?

这里有很多方法和规定,咱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结下来就是:一切有利于土改的东西,必须发扬;一切不利于土改的,必须肃清。军队为农民撑腰,那就是对土改的极大促进。

3、行动上的进步——学习掌握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咱人民军队指战员,不仅要从政治上拥护土改,还得亲身参与,亲身感受。

(1)认识土地改革的对象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同时也不许侵犯地主富农所经营的工商业。(2)了解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封建地主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因此,“地主及其家庭。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3) 懂得土地改革的主要的直接的任务,就是满足农群众的土地要求,同时满足某些中农的要求。允许一部分在保有比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量。(4)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击地主,中立富农;第二阶段,平分土地,包括富农出租和多余的土地在内。(5)土地改革依靠的基本力量,只能和必须是贫农、中农。(6)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手,超绝的一手——诉苦教育

诉苦这回事

【被罚喝尿、吃痰、拿去祭旗,起义官兵都经历了什么?【言之有里&乌鸦校尉】-哔哩哔哩】b23.tv/LOrnQm

这个是讲起义官兵的,那么之前的战俘,现在的解放战士大多也有这种经历,更别说解放区内以前天天北地主欺负的子弟们。

诉苦运动提升战斗力的根源,在于整个诉苦运动的最后一步——论苦追根。

(1)讨论的方法,这为什么咱们这么苦?农民的话,就是农民、穷人也是人,为什么地主能剥削。欺负穷人呢?因为地主有地,即掌握生产资料;还有军队、警察、保甲制度这些来保护地主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资料,没有地,没有保护自己的国家政权,当然会受压迫、受剥削。要翻身解放,就一条路,跟着共产党,参加解放军。

(2)算剥削帐的方法,这是东野率先发明的。就是这块地,革去地主的地权,一个长工种一年,除去必要的成本,剩下的,就是劳动所得。但实际上长工只能拿到四分之一。那四分之三被地主剥削去了,这种方法就是土地还家算法。还有一种呢,把地主土地应得收入也算进去,当然这个地主土地收入是假设地主卖地,然后把钱存进银行生利息,这一年的利息就是地主应得的。发现这样算也还是被剥削去了三分之二。大家这样一算,明白是农民养活地主而不是地主养活农民,合着我养你你还天天欺负我,这就是深刻认识了地主阶级的罪恶。

(3)比较方法。比较一下蒋管区和解放区民众生活,也就是土改前与土改后地主与农民关系,想想过去的生活、社会地位,和现在的生活、社会地位比一比,这叫忆苦思甜。对比一下,就知道旧制度必须要推翻,必须要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制度。

追根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会让全体指战员的认识得到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经济认识上升到政治认识;由个人苦上升到阶级苦;由地主恶霸的罪恶上升到蒋介石的罪恶。既然都明白是蒋介石的问题,那大家伙都该知道咋办了吧。

第三手,三查三整。

所谓三查,就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后来有的地方也有查纪律、查思想等等五查六查。“三查”是在部队共产党各级组织和政治机关领导下,放手发动全体官兵,运用民主的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思想领导和无产阶级的思想建设,肃清地主富农思想,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各种不良倾向。通过整顿组织,纯洁部队,达到增强团结,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改进工作作风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三查”的基本方针是治病救人;基本政策是正确处理改造思想、调整组织和执行纪律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改造思想为主,严格划清敌我界线;基本方法是发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依靠群众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三整,就是整顿纪律、整顿作风、整顿共产党组织。

这就是新式整军的过程,那他有什么结果呢?

1、阶级觉悟与政策水平的大大提高

整军前,不少战士不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那整军后,”以前都不知道为什么穷,以为是自己命不好,现在知道根了,知道手里的枪该指向谁了。“一些战士以前是为了报仇,为了雪恨,现在知道要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斗了。许多解放战士,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也逐渐认清了人民解放军的本质,认清了解放战争的本质,克服了吃粮当兵的雇佣思想。这其实就是”我是谁,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这种哲学问题,搞明白了,那就是有了一层精神buff。

2、军队内外更加团结

过新式整军运动,部队的团结空气越来越浓。干部普遍关心战士,同甘共苦,出现了干部为战士背枪,马给伤病员骑,行军中到群众中去做工作等过去少见的现象。干部还从战士身上学到了许多好东西,例如“天真活泼的情绪,难茗朴实的作风。阶级友爱的精神,严肃负赶的态度,要求进步的欲望,大公无私的品质等。”战土“感觉现在干部好了作风好了”。他们说。“毛主席真有办法,几查几整。干部都变了样,把干部评好了,把党员评好了,现在也得评评我们自己了”。战土更加爱护干部,服从管理,听从指挥,“许多干部感觉现在兵好带了,仗好打了”。干部制定爱兵公约,战士制定拥干公约,出现了尊干爱兵的新气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了存在于同级干部间、上下级矛盾,军事干部与政治干部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起来了。正像彭德怀所说,“过去长期存在着军事工作干部与政治工作干部相互争时间,以致闹成不团结,,现在一致认为政治思想搞不好,其它一切工作也搞不好”。经过新式整军,解放战土、老战士、新战士融成一片。以往解放战士不受信任,受歧视,现在,子弟兵(即老战士、新战土)从生活上、政治思想上关怀他们,信任他们,助他们改掉旧军队的恶习,熟悉人民解放军的规章制度。因此,解放兵深受感动,他们体会到革命军队的温暖,认为“被俘不是仇人相见、而是兄弟团圆”。

3、战斗意志增强,练兵热情高涨

部队的战场表现来源于平日的训练。这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上来了,就好管,单在战场上怎么能更好更快的消灭蒋介石呢?你平常也不练射击什么的,到战场上一顿乱打,枪枪脱靶,这仗肯定打不好。所以平时得练,道理一说通了就千通百通了。马上全军就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里。主要的科目是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因为有的部队炮火不够,所以就在爆破技术上大下功夫。那这时候,军事民主就发挥作用了,干部和战士一起研究战术,这就让战术学习成了一项群众运动。五大战略区因为面临了战场环境不同,练兵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机动兵力就沈阳有一批了,所以东野的练兵方向就是大兵团城市攻坚战。华北、华东战场上国民党军在坚固城市据点偎集,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机动兵力,只不过是不敢一个军(整编师)单独行动了,所以华野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主要就是练大兵团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中原地区国民党机动兵力还有不少,城市也足够坚固,所以中野主要练大兵团运动战和野战攻坚。西北地区彭德怀刚把胡宗南的部队赶出黄土高原,下步要进取关中,所以西北野战军着重练平原村落攻坚战。

战士们练兵的热情极其高涨,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是回忆中的大练兵盛况是这样的:

不论是干部、战士、炊事员、饲养员均卷入大运动的浪潮。当练兵时,许多同志早起晚睡,不睡午觉,拼命的练,有的被炎热的太阳晒得脊背脱了两三层皮,也不甘休;有的因病而劝他休息,也不愿意。有些干部说:我们不是下命令给战士练,而是下命令给战士停止练;我们不是把战士从屋里督促到操场,而是从操场督促到屋里。

那么新式整军运动,等于是脱掉了解放军身上的枷锁,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能力。解放军成了一支在精神上无法战胜的队伍,有着这一层buff的加持,在战场上,解放军便战无不胜。

新式整军运动后,各部队的表现也是更上一层楼。

西北野战军新式整军分两段,第一段是1947年冬季,第二段是1948年夏季。第一段整军结束后,打出宜川瓦子街战役,歼灭胡总南最仰仗的机动兵团扭转西北战场战局;第二段结束后,澄合战役、荔北战役、冬季攻势是彻底把胡宗南打的缩在关中诸城里出不来了。

中原野战军新式整军也分两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1到5月,第二阶段是1948年7到9月。1948年5月到7月,中野打了宛东、宛西战役,当然宛东战役打得没宛西好,歼灭的少了很多,但从战略上看,策应了粟裕部南渡黄河的行动,也是胜利的;中野的重头戏是襄樊战役,还没恢复元气的6纵带着陕南军区和桐柏一军分区的部队在襄樊附近作战,顺便阻击了一下往豫东去的胡琏和吴绍周兵团,最后还把襄樊打下来了,虽然3天后又放弃了,用攻坚战手段全歼了襄樊守军2.2万人,要知道攻襄樊的一共3个野战旅,1个陕南军区12旅和桐柏三分区五个营,加一起14个团至多也就是不到3万人左右,把襄樊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打下来了。1948年9月后,那就是淮海战役克宿县,围歼黄维兵团了。

华东野战军分兵作战,整军时间也不一样,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是1947年9月到1948年3月;山东兵团是1948年1月1日到1948年2月下旬;外线兵团是1948年1月到4月下旬,外线兵团的这次整军也是非常著名的濮阳整军;苏北兵团是1948年4月到5月。那山东兵团2月下旬完成整军后先后发起胶济路西段、中段战役和津浦路中段战役,5个月内歼灭山东国民党军14.7万人,战绩斐然,所以说许世友还是有相当的战役指挥能力的,现在知乎上都把人贬低什么程度了;苏北兵团整军后先分兵粉粹围剿,然后破击陇海路东段,再举行涟水、众兴战役,虽然歼敌数量不多,但已经是苏北、苏中军区部队坚持华中斗争以来相当难得的歼灭战了;至于外线兵团,那就是著名的豫东战役,20万对25万,打出1:3的战损比,歼敌9万,实在是强。

东北野战军“三查三整”是冬季攻势结束后1948年2月到3月下旬,后来决定围困长春后,彪哥下功夫把部队拉到四平与长春之间疯狂练兵。整军和练兵都结束后,就是喜闻乐见的辽沈战役,5月打长春那么费劲,结果打锦州31个小时结束战斗,跟彪哥抓练兵绝对有关系。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比较特殊,1948年5月前还是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晋察冀的话就是1948年1、2月份,晋冀鲁豫徐向前部是1948年3、4月份,后来成立华北军区后在8月又整了一次。晋察冀时期出击察南、绥东、晋北,歼灭国民党军2.2万人;晋冀鲁豫徐向前带着5万刚从地方部队升级的部队去打2.5万人守备的绝对坚城,苦战72天,最后拿下胜利,要不是新式整军可能四五十天部队就不愿打了。合编华北军区后,徐向前带着1兵团6万人40天歼灭阎锡山正规军7.4万人,非正规军2.6万人合计10万人,徐向前真是个神人哪,以后得好好写写他;杨得志、杨成武、罗瑞卿、耿飙指挥2兵团再热西、冀东、保定以北歼灭国民党军4万人,虽然看起来也不错但真的,华北少一个真正的超强指挥员,可惜徐向前因为政治问题只能带偏师。

总之,新式整军后,解放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层次,去掉了束缚解放军战斗力的枷锁,让解放军真正的释放自己的天赋,所以我就觉得这次整军才是国民党失去最后翻盘机会的,就是能让解放军决定战争走势。有点类似与打电竞比赛时选手放下了心里包袱,能放开手操作,把命运交给自己了那种感觉。

user avatar

假如刮民党军队到了山东德州市驻扎,军队长官肯定要打听打听谁家有钱,有钱人名单详细写出来, 然后叫军队进村入户搞钱,反正穷人没钱,还是直接抓地主简单, 抓来地主要求上交金银元,交的少直接枪毙几个,问题是军队不是在一个地方驻扎, 这个月张军长驻扎要钱,下个月李军长驻扎要钱, 三个月后狗军长驻扎要钱, 过半月猪军长驻扎要钱,

这个月牛军长驻扎要抗击共匪,要求所有人缴纳安民保境费, 穷人没钱还是找地主要钱简单,一顿操作猛如虎,牛军长为了抗击共匪打死一堆有钱却不愿意缴纳保境安民费的地主,

又过了俩月,驴军长驻扎山东德州抗击共匪,安排一堆大兵小将进村入户缴纳公粮,进村后穷逼杀掉不少,问题穷逼没钱,然后地主被抓,要求地主体谅党国难处,并且说抗击共匪是为了你们这帮地主老财,不然老子辛苦拼命为了谁,一帮地主老财死守着家里一堆金元宝,连命也不要了, 驴军长大骂老子辛苦拼命你们竟然不掏钱支持,全杀掉, 这时候出来一位当兵的说 除了周大善人其它全杀掉, 还是周大善人好,知道体谅党国难处, 然后一堆地主老财带着金元宝上天堂了,

俩月后猴团长撤退到德州,想着自己要没钱怎么去香港,然后安排全团上下进村入户让老百姓缴纳安民保境费,问题是纸币不方便携带,还是黄金好,然后安排全团请来一堆地主老财吃饭共商剿匪大计,吃饭时地主老财死守着手里那点黄金银元死活不愿意为抗击共匪出钱出力,没办法只能把所有不听话的地主老财送上天堂, 当然,不支持抗击共匪的肯定要好好教育,然后一堆地主老财又死掉不少, 猴团长成功经过辛苦拼命搞到一堆黄金银元,

关键是去香港手里的银元黄金还太少, 这时候上级长官安排全团支援河南友军抗击共匪, 猴团长全速跑到河南延津,又叫来延津地主老财缴纳安民保境费,一帮地主老财死守着手里那点黄金银元,哪怕上天堂也不愿意为党国出钱,全该杀,

user avatar

412反革命政变,委员长以放弃基层统治权为代价,换取大善人们的支持。

为什么封建王朝都有生命周期?其实是因为土地是私人的。

古代没有水库,隔几年爆发个天灾很正常,那些实力弱的农民没饭吃,只能把自己和土地卖给有钱人换饭吃,这个过程就叫土地兼并,是古代无法避免的问题。如果朝廷不赈灾的话,这个过程会更快。

等到了最后,地都被地主们拿走了,农民活不下去肯定要造反的,然后王朝的寿命也差不多该没了。

蒋委员长这波操作其实就是梦回远古。

如果单纯只是这样,蒋记国民政府其实还是能延续的。

但是蒋先生实在过于无能,底下的地主简直是一个个小委员长,完美复制了蒋先生的性格:残暴到极点的同时无能到极点。

农民已经活不下去了,敢反抗又是全家掉头,所以这就相当于是:

国统区很多地方的农民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没人种地了,本来就是纯农业国只能靠农业税,结果人被清理掉了没人种地了,国府直接没了收入。

国统区失去了造血能力,美国人的支援又有限,于是蒋先生很快变成了一个穷人。

而我党因为土改的关系,收入突飞猛进,甚至都比国统区多了。

再加上蒋先生自身的缺点,国府很快就gg了,干不下去了,只能虎踞台湾了。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是豫东战役后而不是三大战役,也就是说是1948年。

三大战役是决战,除了淮海说是势均力敌,但实际上是我方占优势,只要不犯错国民党基本不存在翻盘可能。

淮海战役的失败是加速了国民党溃败,就算淮海让杜聿明跑了,按照最初小淮海打法也吃了黄百韬黄维兵团等,战果非凡。最终也只是渡江战役打得艰难一点,并不能根本上改变敌我差距,也改变不了国民党反动派失败的局面。

真正改变战局应该是在豫东战役,也就是1948年。在这之前的1947年被称作战略反攻阶段,其实是战略僵持也说得过去。

陕北方面中央依然在运动,打得很艰难,虽然获得主动权却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敌我兵力差距。

品字形作战开始以来中野在大别山打得很艰难,最终刘邓分兵出大别山,短期效果有限。华野七月分兵以来也是挫折多,战果少,粟裕亚历山大。

华北和东北方面虽然逐步占据优势,却不能对中原陕北方面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且这一时期国共双方统治区内部都出现大规模通胀,各自的经济基本盘都不好受,随时面临经济崩溃。


可以说1947年到1948年这两年对国共双方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时刻,就是看谁能扛过去。


根据原计划,当时应该是以中原陕北山东苏北兵力为诱饵,拖住国军,集中发展东北华北。待东北华北解放再入关集中兵力消灭国军,所以毛对于华野中野西野放的比较开,打法上也比较野,可以说是不计得失的打法。如果国民党能在1947年到1948年这两年击败华野中野西野,因为此时从军力对比上国军还是有优势的,还是有可能翻盘。

但很遗憾不仅国军不仅没有拿下中原,还被粟裕一场豫东战役彻底打活了中原局面,这场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改变了毛泽东原本逼粟裕下江南的想法。因为它改变了把华野中野当敌后牵制敌军的想法,认为就算靠中原现有的力量也有可能击败甚至拖住国军,不至于去冒险。也促使毛泽东决定放手中原力量去打城市攻坚战和大兵团歼灭战,反而把中原国军的胆子彻底打没了。

包括1948年还夺回了延安,胡宗南基本也就龟缩在大城市了,委座没砍了他的头真是亲生的。

实际上就算没有豫东战役,只要共军能挺过1949年不撤退,国军也会逐步自我瓦解。法币从1948年接近崩溃到发行金圆券,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国民党金融体系依附状态,城市经济迟早崩溃爆发起义。

而由于土改,加上解放区实行的是小米本位制,以供给制为主,这种金融体系成本低,加上控制农村使得解放区经济更能抗。

两种金融体系的背后是政权信用,信用是靠军事成果来支撑的,这个成果就是胜利。因为解放军不断胜利,又有土改信用,就敢发行胜利债券,农民也敢买。而国军不断失败,不能够以战养战,其货币就快速贬值。

僵持到最后的结果就体现在三大战役中士兵战斗力下降和士兵溃逃,这一切始于豫东战役。

但不知为何在教科书上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西野反攻和三大战役讲得很多,豫东战役却鲜有人知呢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国民党反动派失去翻盘的最后机会,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 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时期。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遭受了失利,例如在辽沈战役初期,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坐拥.............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国民党反动派丧失翻盘的最后机会,我认为最关键的节点是1947年底至1948年初。这个时期,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几处重大失误与解放军的战略转折点发生了叠加,彻底打乱了其“以华制华”的算盘,将其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境地。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初期.............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对待解放军俘虏的方式,总体来说,可以说是复杂且多变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战区、甚至不同的部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其中夹杂着政治宣传、战场策略以及人道主义的考量,但也绝非铁板一块,有其残酷的一面,也有相对温和的例子。普遍存在的严酷待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
  • 回答
    想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队俘虏比阵亡数字高不少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战场上的俘虏和阵亡,数字上差距这么大,背后其实是战争的性质、双方的策略,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1. 战争的“你死我活”与“争取过来”解放战争,说到底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这种.............
  • 回答
    关于美援在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说得详细,就得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并且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机器人一样的说法。咱们就从头说起。首先得明确一点,美援并非“神来之笔”,也不是国民党能赢的关键。国民党输掉解放战争,内部原因占了绝大多数,比如腐败、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等等。但.............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溃败,这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等多个层面来审视。一、政治层面的腐败与失信:首先,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国民党自身的政治肌体。长期的独裁统治和官僚体系的臃肿,使得党内贪腐现象触目惊心。从中央.............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哈尔滨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确实有着一个特殊而值得回味的地位——它从未被国民党军队的铁蹄踏足,始终在共产党的掌控之下。但要说它是“唯一”一个在解放战争中没有被国民党占领的省会城市,这说法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更细致地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解放战争”的时间节点。通常我们将其划分为.............
  • 回答
    美国在解放战争中支持国民党,并非因为他们“明知道”国民党会失败,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美国决策者的心态。一、 冷战前夕的全球战略格局:恐惧共产主义蔓延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被苏联势力范围.............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确实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高级将领,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似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许多人将其形容为“软脚虾”。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抗战时期.............
  • 回答
    在电视剧《风筝》中,韩冰作为国民党潜伏在陕甘宁解放区的“影子”,为何没有和郑耀先成功接头,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核心悬念之一,也是剧情引人入胜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严峻的敌特斗争环境、双方的策略以及角色自身的考量。首先,接头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解放.............
  • 回答
    国民党高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指挥集团,其表现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评价“有多糟”,需要分阶段、分维度地来看待,并且需要剥离掉一些过度简化或标签化的论调。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主要抗日力量,其高层指挥集团的整体表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获得美国援助(特别是“美械”)后,战斗力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援助的不断深入、国民党军队自身战略战术的调整以及战争进程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要理解这种“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美械援助的“质”与“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美械”是什么。它.............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潜伏在大陆的国民党特务所经历的体验,无疑是复杂、煎熬且充满未知数的。这是一种在全新政治环境下,身处敌营,时刻担心暴露,却又怀揣着复国希望的生存状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身份的压迫与恐惧: “地下幽灵”的生存状态: 他们曾经是掌握权力、拥有合法身份的军官、官员、.............
  • 回答
    将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置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比较,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极具探讨价值的设想。要详细分析其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双方的作战风格、装备水平、战略指导、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所代表的特质。这支军队以其高度的纪律性、.............
  • 回答
    “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这个说法,其实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许多抗战名将,如林彪、粟裕、陈毅、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等,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是解放战争的绝对主力,是新中国成立的奠基者。然而,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多数”二字,并且将国民.............
  • 回答
    陈明仁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细致解读的篇章。他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曾是“万家岭战役”中的传奇人物,最终却走向了起义的道路,这其中的转变和其间所经历的挣扎,都让他的评价充满了两面性。从“战神”到孤军:早期与中期的国民党生涯在解放战争爆发前,陈明仁作为国民党军的重要将领,他.............
  • 回答
    廖耀湘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将领廖耀湘,这位国民党军中的精锐战将,在解放战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但又充满争议的一笔。他的表现,与其说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不如说是一幅波折起伏的画卷,其中有耀眼的亮点,也有令人扼腕的遗憾。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戴上“英雄”或“罪人”的帽子,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其中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者,其在关键时刻的一系列决策失误被认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昏招”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蒋介石个人的性格特质、当时的政治环境、国民党内部的弊病以及对共产党及其战略的误判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下面将从多个方.............
  • 回答
    关于“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折损精锐,导致输掉了解放战争”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军事与政治因素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观点虽然部分成立,但存在简化历史复杂性的倾向,需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辨析。 一、抗日战争对国军的影响1. 兵力与资源消耗 国军在抗日战争(19371945)中投入了约8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