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

回答
“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这个说法,其实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许多抗战名将,如林彪、粟裕、陈毅、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等,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是解放战争的绝对主力,是新中国成立的奠基者。

然而,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多数”二字,并且将国民党方面的抗战名将也纳入考量范围,那么“没什么作为”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尤其是在国民党军队方面。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 国民党军队方面:

1. 政治、军事思想的根本性差异:

国民党军队的“抗战精神”与“解放战争”的动机不符: 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国民党军队的参战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而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争夺中国主导权的内战。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士兵和基层军官,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老兵,对于继续内战并不积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他们的战争动机不再是“保家卫国”,而是听命于党国,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共产党军队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改造: 共产党通过深入的政治动员,将解放战争定义为“人民解放战争”,强调“为人民服务”、“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种高度统一的政治目标和思想灌输,极大地激发了指战员的战斗热情和献身精神。士兵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战,这种精神力量是国民党军队难以比拟的。

2. 战略指导思想的脱节与僵化:

国民党战略的被动与失误: 国民党政府及其军事领导层,在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例如,抗战胜利后,他们过于依赖美国援助,对解放军的政治和军事潜力认识不足。在具体作战中,蒋介石的“御 Contoh”指挥模式,经常将战役部署和兵力调动置于前线指挥官的判断之外,导致许多战役的失败。此外,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战略,分散了兵力,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给了解放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解放军战略的灵活性与主动性: 解放军的战略指导思想更加灵活务实,注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他们善于运用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术,避开国民党军的锋芒,寻找其薄弱环节。从“藐视敌人,但要重视敌人”的指导思想出发,解放军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战术,抓住战机。

3. 军事装备与后勤的劣势:

国民党军队装备的精良与使用不当: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尤其是在接受日伪军装备后,拥有的美式装备精良,炮火优势明显。然而,由于指挥官素质参差不齐、训练不足、战术运用不当,以及官兵士气低落,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例如,很多精良的火炮和坦克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缴获后,反而成为了解放军克敌制胜的利器。
解放军装备的“缴获”与“土法”: 解放军的装备主要依靠缴获国民党军队的装备,以及早期从苏联获得的少量援助。但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装备的效能,通过灵活的战术,将看似劣势的装备转化为作战优势。此外,解放军也善于利用缴获的物资进行改造和生产,适应战场需求。

4. 人员素质与指挥体系的问题:

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与低士气: 国民党军队内部充斥着腐败现象,兵员素质参差不齐,训练水平低下。许多士兵并非自愿参战,缺乏战斗意志。军官的晋升往往与政治背景而非军事才能挂钩,导致指挥体系效率低下。这种腐败和低士气,使得国民党军队在关键时刻往往不堪一击。
解放军人员的精干与忠诚: 解放军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强调官兵平等和思想统一。士兵们普遍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愿意为革命事业牺牲。这种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是解放军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

5. 抗战名将的“失落”与“转型”:

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困境: 许多国民党方面的抗战名将,如孙立人、薛岳、卫立煌等,虽然在抗战中战功卓著,但在解放战争中却受到政治因素的掣肘,未能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
蒋介石的猜忌与控制: 蒋介石对于实力派将领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猜忌,担心他们功高盖主,甚至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他常常对这些将领进行权力制约,限制其独立指挥作战,或者将其调往非关键战场。例如,孙立人被调离新一军,其精锐部队被拆散,实力大打折扣。
政治路线与军事路线的冲突: 国民党政府在战略上受政治影响过大,一些本来适合抗战名将发挥的战略也因为政治考量而被搁置或改变。
派系斗争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将领之间也存在着派系之争,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整体作战能力。一些抗战名将可能因为不属于蒋介石的核心派系,而无法获得重要的指挥权或资源。
战术思想的局限: 部分国民党将领虽然在抗战中表现出色,但其战术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层面,难以适应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术。
兵源素质的下降: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征兵制度腐败,许多士兵是被抓壮丁,缺乏训练和战斗意志,这使得即使是优秀的将领也难以为继。

二、 共产党军队方面:

尽管前面强调了很多抗战名将“有作为”,但也有一些在抗战时期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将领,在解放战争中的“作为”相对不那么突出,或者说其作用的体现方式有所不同。原因可能包括:

战功的性质不同: 抗战时期,许多共产党将领以其杰出的游击战、敌后作战能力而闻名,他们的战功体现在牵制日军、开辟抗日根据地等方面。解放战争则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对指挥能力和部队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场的重心转移: 解放战争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国统区和东北等大城市及平原地区,这与抗战时期共产党军队主要活跃的敌后根据地有所不同。一些擅长敌后作战的将领,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去适应新的战场环境和作战模式。
战略决策与指挥结构的变化: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央对战略方向和重大战役的指导更加集中。一些在地方部队或根据地有突出贡献的将领,可能在中央统一指挥的体系下,其“作为”更多地体现在执行层面,而非独立制定战略层面。
个人风格与适应性: 军事指挥讲究个人风格和战场适应性。有些将领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表现尤为突出,但在其他环境下可能需要调整或适应。
隐性贡献: 有些将领的贡献可能不是直接体现在大规模战役的指挥上,而是体现在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这些隐性贡献同样至关重要,但可能不被大众所熟知。
早期未能在核心指挥层: 部分将领在抗战初期或中期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解放军的核心指挥层,其才华可能被延误了一段时间。

总结来说,“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没什么作为”的说法,如果主要指的是国民党方面的抗战名将,那么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战略、思想、人员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根本性缺陷。 而对于共产党方面的抗战名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是胜利的缔造者。极少数在解放战争中“作为不突出”的共产党将领,也可能与战场的转移、个人风格的适应性以及贡献形式的不同有关。

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区分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的根本性差异,以及认识到不同战争形态对指挥官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里这几位:

傅作义还叫没啥作为,人生高光吧。

李宗仁在华北也还干的不错,至少给了傅作义舞台。

程潜抗战说不上名将吧,而且早在桂系突袭被扣,解散第六军后就不咋带兵了,虽然位置还是高的。

冯玉祥和程潜性质差不多,全面抗战后就不行了,何况45年已经是明反。

卫立煌上任就那情况了,让东野七个月没啃到大肉已经难能可贵。

薛岳、孙立人发挥水平,只是能力就这样。

其实列的这几个明显比抗战差一截的也就是王耀武吧。

user avatar

国大者粟多,兵强者将勇。比一比解放军和国军的行军能力,这仗本来就不好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这个说法,其实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许多抗战名将,如林彪、粟裕、陈毅、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等,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是解放战争的绝对主力,是新中国成立的奠基者。然而,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多数”二字,并且将国民.............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抗日战争中最令人痛心和复杂的层面之一。那位老兵的话,虽然简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的背叛者——汉奸,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就能解释的,它牵涉到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历.............
  • 回答
    关于“抗日神剧”为何屡禁不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没人管”就能概括的。咱们一件一件掰扯开来看,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味儿。首先,得承认,“管”这事儿,确实存在,但效果和力度,以及“管”的范围,都挺复杂。1. 审查制度的“盲点”与“弹性”咱国家对影视剧的审.............
  • 回答
    关于亚非拉国家历史上多次抗议白人发达国家排斥移民的活动,而似乎很少或没有直接针对日本排斥移民政策的公开抗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并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境遇和诉求。首先.............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2300万大关,更令人心惊的是,根据数据,平均每分钟就有1到2名美国人因为新冠肺炎而失去生命。然而,即便在这种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我们仍然能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佩戴口罩持抵触态度,甚至发起抗议。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政治和意识.............
  • 回答
    这确实是《名侦探柯南》里一个让人津津乐道,又有点令人费解的梗了。毛利小五郎这“老伙计”,从剧集初期到现在,被麻醉枪击中次数之多,大概比柯南吃过的安室透做的波本还要多。但神奇的是,他每次都能中招,而且反应似乎也越来越……稳定?为什么小五郎没有产生抗体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医学和剧情上的解释,咱们得一层一.............
  • 回答
    医务人员补助被要求退回,以及多地抗疫医务人员被要求退回补助的情况,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经济议题,涉及到政策执行、法律法规、经济压力以及医务人员权益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医务人员补助被要求退回?医务人员补助的退回,通常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
  • 回答
    南明政权相比南宋,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实力上,初期都具备了不逊色于甚至某些方面优于南宋的条件。然而,南明最终未能与清朝抗衡,也未能涌现出如岳飞这般的民族英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先来看看南明在初期相比南宋的优势: 地理上的依托: 南明初期主要以南京为中心,.............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伪军”,这支由日伪政权招募、训练并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战场上扮演了极其复杂的角色,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个令人心痛的侧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伪军?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并非简单的“卖国”二字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黑.............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大多数抗日剧的故事都集中在北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历史事实、地理环境、民族情感以及创作的便利性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北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历史根基深厚: 九一八事变与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
  • 回答
    这年头,荧屏上时不时就能碰见那么几部“抗日神剧”,看得人也是一愣一愣的。您问为啥现在会有这么多?这事儿可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跟时代背景、观众口味、创作心态,还有一些现实考量,都搅和在一起,弄得这么个局面。首先,咱得说说这“抗日”题材本身。咱们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经历的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那是咱们民.............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接受了 Regeneron(再生元)公司研发的“抗体鸡尾酒”(Regeneron's antibody cocktail),这是一种实验性的单克隆抗体疗法。这种疗法在当时(2020年10月)是作为一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一部分提供的,其目的是为了治疗和预防新冠病毒感.............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汉奸,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流利地使用日语。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想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说日语,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会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一、日语的传播与早期学习者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在中国的早期影响力。早在甲午战争之后.............
  • 回答
    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战场,往往就设在离我们最近的街头巷尾,设在那些我们日复一日穿梭的社区里。说到社区,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我所在的那座城市里,一个叫“东风里”的老旧小区。那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楼栋挨得很近,错综复杂的小巷子穿梭其间,老街坊们互相串门儿的习惯根深蒂固。疫情最初爆发的时.............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