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逃台后所谓“国防部”在总结反省材料中将廖耀湘列为“无指挥道德即遭失败”的典型:
新六军入东北剿“匪”,沙岭一役,“匪”伤亡逾万,遂启军长廖耀湘之骄横与跋扈,轻视友军、排斥友军,以显示其功绩。嗣后新六军为东北战区之机动部队,对叆阳门之役赴援不力,二十五师苦战数日全军覆灭;公主屯之役赴援不力,新五军全军覆灭。以后凡归其指挥之部队,常为其牺牲殆尽。彼且竭力发展新六军之干部,企图掌握东北各作战部队,指挥道德,完全破产。因此各部队对彼多失信心,其表现具体之事实,则为黑山之役。是役廖司令官统帅新一、新六、七十一、四十九、新三各军及二〇七师第三旅,围攻黑山“匪”之第十纵队。各军因对指挥官无信仰,作战不力,多以一部作战,全图保全实力。围攻三日不下,最后“匪”援军赶到,廖兵团指挥所被袭,全军溃败。
单就军事方面讲,在追击东北民主联军残部的过程中,廖耀湘放过了林彪真是千古遗恨。但这也无可奈何,毕竟追不追不是他说了算的,我始终认为:美苏的三月调停(事实是可能将近七个月的停战)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之后林彪开始四下临江,“各”季攻势。到这时候廖耀湘纵有天大的本事怕也没用了,就像抗日战争我们打日本一样,东北战场上东野在用同样的方法打国民党。国民党根本就没有办法分散兵力,因为一分散就被游击给吃了,单纯靠着大城市和交通线收缩兵力终究是徒劳无功。东北大片土地已经到了东野的手里,手里握着所谓精锐的廖耀湘也是只能“苦撑待变”了吧。
到了最后只有长春沈阳和锦州的时候,那就更没用了。什么西进兵团,有没有不是一个样?全军覆没的结局也早就定下了。
再者,作为一个高级将领,毕竟不是统筹全局的战略家。廖耀湘的带兵和指挥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国民党在东北在战略上已经失去先机,尤其是廖始终不是东北战区的一把手。临阵易帅素乃兵家大忌,更何况两年时间国民党在东北的党政军一把手又何止换了两次三次?再扯远一点,共产党已经在东北取得了群众基础,每到一个地方就土改,兵员充足而且凝聚力强,所以从政治基础上讲胜负之数也已经相当明显了。
总之,作为黄埔高材生,出国深造归来,指挥着最精锐的王牌军,廖耀湘是一个杰出的军官,但是无奈那个时代的结局不是他所能左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