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里苏丹国在图格鲁克王朝会分裂?

回答
德里苏丹国在图格鲁克王朝时期走向分裂,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落过程,由一系列内政、外患、经济问题和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共同作用而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格鲁克王朝本身。这个王朝在14世纪初由吉亚斯丁·图格鲁克创立,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和孙子菲鲁兹·沙·图格鲁克是王朝的重要统治者。然而,正是他们的一些激进政策,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Muhammad bin Tughluq)的政策失误是图格鲁克王朝衰落的开端。

迁都与税收政策的动荡: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最大的争议点在于他的迁都计划。他试图将首都从德里迁往德干高原的达拉特阿巴德(Daulatabad),理由是出于战略考虑,希望更有效地控制南方的领土。这项计划极其仓促且缺乏周密的准备。他强制要求德里的大部分居民迁徙,其中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次迁徙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很多人在途中丧生。更糟糕的是,达拉特阿巴德的气候和卫生条件并不适合德里居民,而且远离他们熟悉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导致统治效率低下。最终,迁都计划以失败告终,德里重新成为首都,但这次折腾极大地削弱了王朝的威信和民众的信任。

为了支撑其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宏伟的计划,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还实施了一系列严苛的税收政策,尤其是在已经遭受饥荒(如恒河平原的干旱)的地区。他在一些地区征收了过高的税款,甚至要求农民用粮食支付,这在歉收时期是难以承受的。这些措施导致了广泛的民怨,多地爆发了起义,进一步加剧了王朝的不稳定。

货币改革的失败: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还推行了金属货币改革,发行了铜币以代替白银币。他声称这些铜币与白银币具有同等的价值,并将其作为官方货币。然而,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防伪措施,加上民众对改革缺乏信任,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假币,人们更倾向于囤积真正的白银。这种货币的贬值和混乱极大地打击了商业和贸易,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经济。

菲鲁兹·沙·图格鲁克(Firoz Shah Tughluq)的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稳定,但也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放松对地方的控制与大赦政策: 菲鲁兹·沙是一位相对仁慈的君主,他试图通过赦免前朝的叛乱分子来缓和矛盾。然而,这种大赦政策反而使得一些地方势力和土邦(Zamindars)更加有恃无恐,认为苏丹的统治并非不可挑战。

土地分封制的强化: 菲鲁兹·沙加强了伊克塔制(Iqta),即土地分封制。他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官员,并允许他们世袭。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方统治,但长远来看,这些分封出去的土地和权力,使得地方势力日益强大,逐渐脱离德里的中央控制。这些分封的贵族和官员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他们的忠诚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利益,而非对苏丹的绝对服从。

忽视军事改革与军队的衰落: 菲鲁兹·沙的统治时期,军队的纪律和效率有所下降。他的一些政策,例如允许官员通过贿赂的方式来获得晋升,以及军队的薪饷支付问题,都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当面对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时,一支衰弱的军队无法有效地维护王朝的统治。

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继承危机。

继承问题频发: 图格鲁克王朝的后期,频繁出现继承危机。由于缺乏明确的继承制度,或者继承人能力不足,导致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不断。每一次权力斗争都会消耗王朝的资源,削弱其权威,并为地方势力的崛起提供机会。当一个软弱或不受欢迎的苏丹继位时,地方总督和贵族们就更容易挑战中央的统治。

地方总督的权力膨胀: 随着中央权力的衰弱,各地的地方总督(Walis 或 Governors)逐渐变得独立。他们掌握着当地的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并开始将权力世袭化。当中央苏丹无法有效地约束这些地方总督时,他们就越来越倾向于以独立的君主自居。

外部因素的影响。

帖木儿的入侵(1398年): 帖木儿(Timur)的入侵是压垮图格鲁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帖木儿军队的到来,彻底摧毁了德里城,并导致了巨大的财富掠夺和人口损失。这次入侵不仅使得德里苏丹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更暴露了王朝内部的虚弱和无力抵抗。帖木儿的入侵之后,德里苏丹国名存实亡,许多地区趁机独立,或者被新的势力所取代。

总结来说,图格鲁克王朝的分裂是一个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激进且不切实际的经济和行政政策: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的一系列失误,如迁都和货币改革,严重动摇了王朝的经济基础和民众的信任。
2. 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的矛盾: 菲鲁兹·沙时期强化土地分封制,使得地方势力坐大,中央难以有效管控。
3. 王朝内部的政治不稳定: 频发的权力斗争和继承危机削弱了王朝的领导能力和威望。
4. 外部势力的打击: 帖木儿的入侵最终摧毁了王朝的实力,加速了其分裂和瓦解。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原本庞大的德里苏丹国在图格鲁克王朝的统治后期,一步步走向了分裂和衰亡,最终被更小的区域性王朝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格鲁尔王朝时期德里苏丹国的缩水只是结果,真正的乱象开始在阿拉乌丁·卡尔吉后期。其实这个原因不难理解,总结来说就是:大家都是给卡尔吉王朝打工的,凭什么只有你当苏丹?并且在伊斯兰世界,地方长官坐大后独立建国以及隔代就停止效忠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德里苏丹国控制范围萎缩,可以分为三步走:

1.卡尔吉王朝灭亡,图格鲁尔王朝建立,势力范围开始收缩。

2.菲鲁兹·沙时期,各地长官开始成为当地实际统治者。

3.帖木儿入侵之后,苏丹国权威正式崩塌,控制力进一步萎缩。

虽然作为印度的大征服者,阿拉乌丁·卡尔吉和他那个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将军卡富尔几乎攻占了整个次大陆。但是在阿拉乌丁统治晚期,苏丹越来越多疑猜忌,随着阿拉乌丁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卡富尔逐渐大权独揽,最终卡富尔当着苏丹和群臣的面宣布由小王子昔哈布丁继承王位,可那时的阿拉乌丁已经无法说话,根本不能提出反对。

阿拉乌丁死后,卡富尔娶了其遗孀,成为了真正的“太上苏丹”,只有六岁的小苏丹完全就是个傀儡。国家在那个时候已经陷入混乱之中,卡富尔很快就因为残害王室而被刺杀。

新的苏丹库特布丁·穆巴拉克·沙流放了自己退位的弟弟,处死了自己的大哥,混乱局势稍有稳定,甚至苏丹国还继续向南进行了扩张。

好景不长,双性恋的库特布丁很快被自己的男宠哈桑兄弟用斧子砍死,这位哈桑和兄弟胡萨姆丁原本也是印度教徒,被掠来成为男宠,并且一步步成为了重臣。砍死库特布丁之后,哈桑成为了苏丹。

这时候各地的长官们再也按捺不住了:阿拉乌丁厉害,我们服他;他儿子我们也可以认,你一个改宗的印度男宠,也要当苏丹?

吉亚苏丁·图格鲁尔在穆巴拉克·沙死后就拒绝服从哈桑,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尔在德里任职,密谋反对新苏丹,被吉亚苏丁营救出来,自此地方正式与中央开战。

吉亚苏丁找了五个地方长官来当盟友,结果只有一个人支持他,其他的人全都按兵不动或者直接持反对意见。万幸的是吉亚苏丁还是接连两次击败哈桑,并将他处死。1320年继位成为苏丹,这也是分裂的开始。5年之后穆罕默德继位,在统治末期叛乱频发,出征古吉拉特时病死。

这时候原卡尔吉王朝的广大领土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北部的德里苏丹国、中部由扎法尔汗建立的巴赫曼尼苏丹国,南部信仰印度教的毗奢耶那加尔帝国,还有一些小地方势力,比如1335年独立的马杜赖苏丹国(由原图格鲁尔官员贾拉乌丁·阿赫桑·汗建立),最后被毗奢耶那加尔吞并。

第二次分裂发生在穆罕默德的弟弟菲鲁兹沙时期,菲鲁兹·沙放权太多,在他的统治时期一下子诞生了三个苏丹国:古吉拉特苏丹国、马尔瓦苏丹国、康德什苏丹国,这三个苏丹国的开创者全都是图格鲁尔王朝的老臣。其中也不乏对故主颇有情义的统治者,比如说古吉拉特苏丹穆扎法尔一世就拒绝了儿子在帖木儿入侵之后进攻德里的提议,后期还帮助图格鲁尔苏丹击退了斋普尔苏丹国(由德里苏丹穆罕默德·沙三世的维齐尔马利克·萨瓦尔建立)的入侵;马尔瓦苏丹迪拉瓦尔·沙则还欢迎逃出德里的马哈茂德·沙来自己这里避难。

帖木儿入侵结束之后,德里苏丹国彻底萎缩成地方性政权,用兵方向已经从向南征服印度,向西北抵挡蒙古人入侵到了打打拉杰普特人,对付一下周围的小苏丹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里苏丹国在图格鲁克王朝时期走向分裂,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落过程,由一系列内政、外患、经济问题和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共同作用而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格鲁克王朝本身。这个王朝在14世纪初由吉亚斯丁·图格鲁克创立,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北部和.............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决定,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战略、意识形态、经济和历史原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纳粹德国领导层,特别是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和目标。1. 意识形态的驱动:种族灭绝与“生存空间”纳粹主义.............
  • 回答
    德国入侵苏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关键、也最具争议的转折点之一。这件事的起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种战略、政治和意识形态考量的复杂交织。说它导致了德国的两线作战,这确实是结果,但从希特勒的角度看,他最初是希望通过闪电战迅速解.............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先厘清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营 (Battalion):在军事编制中,营是比团(Regiment)更小一级的单位。一个营通常由几个连(Company)组成,并拥有一名营长(Battalion Comma.............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日军之所以没有和德国夹击苏联,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句两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战略目标与资源现实的错位: 日本的战略重心: 尽管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与德国结盟(轴心国),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在二战中没有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是一个涉及多方战略考量、历史背景以及实际执行层面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虽然德日两国当时同属轴心国,但他们的战略目标、地缘政治现实和军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不配合”的局面。一、 战略目标的分歧:南进 vs. 西进这是最核心的因素。日本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军与盟军(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在不同战场上的损失差异,主要源于战略目标、军事资源、后勤能力、战术执行、环境因素以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战略目标与战场规模的差异 苏军的东线战场:苏联在1941年面临德军“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
  • 回答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和英法与德国之间的一些互不侵犯协议受到不同程度的“抨击”,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背景、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后续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 回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了支持苏联。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是难以接受,但在丘吉尔看来,却是出于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考量,以及他本人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1941年6月,欧洲大陆已经被纳粹德国.............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