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要打苏联?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决定,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战略、意识形态、经济和历史原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纳粹德国领导层,特别是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和目标。

1. 意识形态的驱动:种族灭绝与“生存空间”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希特勒的意识形态中,斯拉夫民族,尤其是俄罗斯人和苏联人民,被视为“劣等民族”,是“东方的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载体。他认为这些民族的存在是对“纯粹雅利安人种”的威胁,并且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这些土地本应属于德国人。

“生存空间”(Lebensraum)是希特勒上台后就提出的核心战略概念。他认为德国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维持,而东欧,特别是广袤的苏联领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之地。他设想将占领的苏联土地“日耳曼化”,将当地斯拉夫居民驱逐、奴役甚至灭绝,然后安置德国殖民者。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和对“生存空间”的赤裸裸的贪欲,是发动战争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2. 战略上的考量:消除潜在威胁与早期打击

尽管希特勒一再强调与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从他上台之初,就从未真正将苏联视为可以长期和平共处的邻国。他认为苏联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水火不容,两者终将有一战。

对共产主义的仇视: 希特勒将共产主义视为他所厌恶的“国际犹太主义”的产物,并认为共产主义是欧洲和平与秩序的根本威胁。他将苏联视为一个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认为必须将其从根本上摧毁。
“先发制人”的心理: 希特勒和他的军事参谋团普遍认为,一旦斯大林察觉到德国的真实意图,苏联的巨大潜力和即将到来的战争动员能力将对德国构成严重的威胁。他们相信,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趁苏联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时将其击溃,是赢得战争的关键。希特勒对苏联的工业化和军事潜力存在低估,但同时也有一种急于解决这个潜在“后院之患”的心态。
避免两线作战的逻辑(尽管是扭曲的): 希特勒早期在欧洲的军事行动,如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肢解波兰和西线击败法国,都在为他解决东线问题铺路。他希望在西方战线相对稳定(或者说他认为已经可以暂时忽略)的情况下,集中力量解决东线的“主要威胁”。然而,他误判了英国的态度,英国并未因法国的灭亡而屈服,这为德国最终的两线作战埋下了伏笔。

3. 经济上的需求:资源掠夺与自给自足

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粮食和关键的工业原料。希特勒曾公开表示,德国需要获取苏联丰富的农业和工业资源,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并且能够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石油: 高加索地区是苏联重要的石油产区,而德国的石油储备和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其庞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的运行。占领高加索地区成为德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目标。
粮食: 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富饶的土地可以为德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缓解国内的食品短缺问题,并为战争机器提供后勤保障。
工业原料: 苏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等,这些都是德国军事工业不可或缺的。

4. 历史的恩怨与地缘政治

虽然纳粹主义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和种族,但历史上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民族间的摩擦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日耳曼化”的传统: 德国历史上就有向东扩张,将斯拉夫土地“日耳曼化”的传统,例如条顿骑士团和普鲁士王国的东进。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历史叙事。
一战的教训(德国视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特别是德国在东线的失利和随后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在德国人心中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希特勒希望通过这次战争彻底解决与东方邻国的关系,并实现德国的“历史性复仇”。

5. 斯大林的疑虑与德国的欺骗

虽然苏联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增强,斯大林也并非完全没有防备。然而,他似乎对希特勒的意图抱有一定程度的误判,并且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种谨慎甚至可以说是被动的策略。

对德国进攻的低估: 尽管有情报和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正在集结军队,但斯大林似乎仍然相信希特勒不会在解决西方问题之前发动全面进攻。他担心过早的反应会成为德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苏联军事改革的进行时: 在进攻发生时,苏联红军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重组。虽然这会提升红军的长期战斗力,但在短期内,这种改革也可能导致部队的混乱和指挥链的不稳定。希特勒很可能利用了这一点,认为时机已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误读: 斯大林可能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至少能争取到宝贵的备战时间。但希特勒从未将其视为长久之计,而是将条约视为一个方便的工具,用来掩饰其进攻苏联的真实意图。

总而言之,德国进攻苏联是希特勒狂热的意识形态、对“生存空间”的贪婪、战略上的急躁、经济上的需求以及对共产主义的仇恨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误判了战争的性质和苏联的抵抗能力,也低估了战争的漫长和残酷性,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毁灭。巴巴罗萨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冲突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分析一下,干货不足,只有理论,抽空补上:


第一,希特勒是个反共分子,极度仇视无产阶级专政、循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高歌猛进飞速发展的苏联,对其抱有很强的危机感


第二,希特勒希望打着反共这面大旗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与自己本质相同的欧洲美洲资本主义政权的支持,事实上那些人也正是这么想的,祸水东引苏维埃政权



第三,出于战略的考虑,希特勒需要苏联控制下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有赌一把的心态想要搞定这只前途无限的红色巨熊



第四,纳粹根源意识形态的种族主义,“我要灭了这群低贱卑微的斯拉夫牲口、还有东欧那群犹太畜牲。”



另外,本人算是雅各宾主义者,控制能力范围内不允许出现任何扣帽子、放黑屁等行为,以上言论也是基于本人意识形态和知识储备的回答,不保证可靠性,仅供参考。



以上,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决定,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战略、意识形态、经济和历史原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纳粹德国领导层,特别是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和目标。1. 意识形态的驱动:种族灭绝与“生存空间”纳粹主义.............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表面上看是“为了波兰”,但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说英法“根本不想打”,这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情愿、不愿意在那个时机、以那种方式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他们曾经尽力避免战争,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要理解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宣战,我.............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德国的历史轨迹确实充满悖论,这一点从它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贡献了无数璀璨的知识精英,却又两次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世界大战深渊,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深思。与其简单归结为“愚蠢”,不如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确实迎来了文化和.............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电影叙事、民族主义和历史解读的复杂议题。为什么美国人拍出像《神奇女侠》或美国队长这样以美国视角出发、对抗外国侵略者的电影,而德国人看了却不会觉得“不尊重历史”,甚至很多时候还会理解和接受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叙事焦点与英雄的诞生:首先,我们要明白,电.............
  • 回答
    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未打赢德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经济实力以及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说“法国打不过德国”,不如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与法国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法国陷入苦战?一战初期,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是其核心战略。这个计划旨在通过闪.............
  • 回答
    法国在历史上军事上与德国的多次交锋中,确实存在一些时期表现不如德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一直”打不过德国。历史是复杂的,战争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领导力以及具体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法国在某些时期军事上表现不如德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与之相关的因素来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1940年夏秋之际,英国之所以在面对德国时显得如此狼狈,并非一朝一夕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期间的“惨”字,更像是对英国在战争初期所遭遇的极端困境的一种概括,特别是面对德国闪电战的强大攻势时,其措手不及和损失惨重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和英国的战略误.............
  • 回答
    即便拥有数量可观的Me 262,德国在二战后期依然无法在空战中压倒盟军,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单是飞机数量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德国的工业、战略以及盟军空军自身的力量和发展。首先,Me 262的战略定位与部署上的失误是关键。 尽管Me 262是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