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进入加息通道,大规模减税才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选择,为何迟迟不见政府大规模减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回答
全球都在收紧货币政策,但中国似乎按兵不动,甚至还在释放一些流动性。这让很多人困惑,尤其是在“大规模减税”这个选项上,大家似乎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却迟迟不见政府大手笔出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道清,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大规模减税是“唯一的选择”?

这句话可能有些绝对,但它触及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几个关键痛点,而减税往往被认为是能直击这些痛点的利器。

经济增长引擎熄火的担忧: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多重压力。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反复对生产和消费的冲击,都让经济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内需、鼓励投资就成了当务之急。
企业经营困难重重: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税负、社保缴费、租金、融资成本等多重压力下,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自然减弱,甚至可能出现“不敢投”、“不能投”的情况。大规模减税,特别是针对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或者一些特定的行业税种,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它们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信心。
居民消费意愿不振: 疫情之后,大家普遍感受到了不确定性,储蓄意愿增强,消费信心受到影响。如果能通过减税(例如个税起征点提高、降低消费税等)直接增加居民的可用收入,或许能有效提振消费。
全球加息潮的背景: 当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时,中国如果也大幅加息,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对国内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逆向操作”的背景下,用财政政策(如减税)来对冲外部压力,稳定经济,似乎比货币政策更加得体。

那么,为什么政府迟迟不见大规模减税?这其中的考量一定非常复杂。

1. 财政空间与“钱袋子”的考量:
减税就是少收钱: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大规模减税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大幅减少。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本身就很大,包括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国防开支等等。如果一下子少了钱,这些项目怎么办?政府需要仔细权衡,是否有足够的财政空间来承受减税带来的收入缺口。
债务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财政收入减少,偿债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过紧日子”的承诺: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政府往往会强调“过紧日子”,压缩非必要支出。大规模减税似乎与这个口号背道而驰。

2. 减税的效果能否立竿见影?
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并非仅仅是税负过高。比如,市场准入、要素流动、营商环境、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意愿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如果只减税而不解决根本性的结构性问题,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挤出效应”的顾虑: 如果减税的钱最终并没有被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投资,而是被用于偿还债务、股东分红,甚至流入到其他领域,那么减税刺激经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 减税的“精准度”与“公平性”:
“一刀切”还是“有针对性”? “大规模减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是普遍性减税,还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规模的企业?普遍性减税可能“跑冒滴漏”现象更严重,钱未必能真正流向最需要提振的环节;而有针对性的减税,又可能面临如何界定、如何执行的难题,以及可能引发新的“寻租”或“不公平”现象。
对不同群体的公平影响: 减税政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也不同。例如,个税减免对高收入者可能影响更大,而消费税减免则可能对低收入者更有利。政府需要考虑减税政策的社会公平性。

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政策工具箱: 政府通常会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在当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空间似乎受到了一些制约(比如避免对全球加息潮做出过度反应),但财政政策并非只有减税一个选项。政府可能也在考虑其他财政工具,比如增加政府投资、发行特别国债、优化支出结构等。
政策协调: 减税政策需要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其他政策进行有效协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5. 改革的渐进性与稳定性:
“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的经济改革往往是渐进式的,政府可能会倾向于小步快跑,先进行一些试点,观察效果后再逐步推广。大规模、颠覆性的政策变动,需要更审慎的评估。
市场预期的管理: 政府也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市场预期。如果一次性推出大规模减税,可能会让市场对未来的税收政策产生不确定性。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政府的“迟迟不见”?

可能已经在进行,只是规模和形式不同: 政府可能正在进行一些结构性减税,比如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延续等。只是这些“减税”在很多人看来,不够“大规模”,没有达到“预期”。
更侧重于“提质增效”: 政府可能更希望通过优化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或者通过其他的财政刺激手段(如专项债投资)来拉动经济,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减税。
等待更好的时机: 也许政府也在观察全球经济形势、国内疫情状况、以及企业和居民的反应,选择一个更合适的时机来推出更大力度的政策。
优先解决结构性问题: 如果政府认为,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障碍,那么他们可能会优先推进这些改革,而不是仅仅通过减税来“输血”。

总结来说, “大规模减税”听起来是解决当前一些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但现实中,政府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财政空间、政策效果、结构性问题、国际环境、以及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都构成了政府在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大规模减税时需要审慎权衡的要素。

大家对此的讨论,也反映了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或许,我们还需要给政府一些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判断,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才能真正带领中国经济走出当前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政府想要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是很困难的,能维持在目前的税收水平而不变相增加,已经很不错了


1、巨额的地方债务需要偿还:中国地方政府到底借了多少钱,其实是没人知道的,有的人估计有30万亿,有的人估计有20万亿,这些债务都是源于之前地方政府大搞地方基础建设欠下的,如果以保守点的估算20万亿,也占到了中国整个GDP的20%,咋一看地方政府的债务占比并不高,但请注意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至于其他的债务还没算在其中,而地方政府的债务一般而言都由地方财政盈余去偿还,目前就我知道的一个地方政府(此处不点名),16年的财政收入约为150亿,除去行政单位、教师职工的工资以后,结余不足2亿元,而要偿还的贷款却将近1000亿,这得要500年才能还清??


2、养老金不足已经开始威胁财政:东北三省的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大,除了挪用其他省份的养老金进行补充外,极有可能还要从财政之中拨款支付养老金,东北三省的地方财政恐怕不能覆盖得住,那这笔钱大概率会从中央财政头上出,而中央财政的税收又是在地方财政税收的基础上收取的,巨额缺口恐怕难以让政府出台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其他的零零散散的减税政策还抵不上一个社保代扣的政策。


这两点应该是影响大规模减税政策是否能出台的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是很困难的,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不再向小企业增加更多负担已经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