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从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但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缩的状态,复苏乏力。

咱们分开来聊聊,先说美国,再说日本,最后对比一下其中的关键差异。

美国如何一次又一次走出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确实经历过不少危机,从大萧条到次贷危机,再到后来的疫情冲击。它能一次次爬起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经济的韧性、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1. 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机制: 美国经济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它的创新能力。硅谷的科技革命、生物医药的突破,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往往能创造出新的增长点,吸收被传统行业淘汰的劳动力。美国市场经济的灵活性也很高,资源能够相对自由地流动,资本愿意去新的、有潜力的领域冒险。当旧的产业模式出现问题时,新的模式总能快速涌现并填补空白。

2. 有效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 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央行之一,拥有强大的独立性和工具箱。在危机时期,它可以通过降息(甚至零利率)、量化宽松(QE)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也有能力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经济。虽然这些政策的副作用(如债务增加、通胀风险)也存在,但在应对短期危机方面,它们往往能起到“托底”作用。

3. 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和美元的“特权”: 美元是全球的储备货币,这给了美国很大的“特权”。当全球出现金融动荡时,资金往往会涌入美元资产寻求避险,这反过来又支撑了美元的价值。同时,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塑造有利的贸易和金融环境,这为其经济复苏提供了外部支撑。

4. 庞大且有消费能力的国内市场: 美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相对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当外部需求减弱时,国内消费仍然是经济的重要支撑。而且,美国人相对较高的风险偏好和消费意愿,也让经济更容易在刺激下活跃起来。

5. “创意性破坏”的循环: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美国经济。危机往往会加速淘汰效率低下、模式落后的企业,让位于更具创新性和效率的新兴力量。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长远来看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日本为什么在泡沫破裂后复苏乏力?

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后来变成了几十年),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泡沫破裂后的金融体系瘫痪、结构性问题以及政策应对的局限性有关。

1. 泡沫的巨大与“资产负债表衰退”: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非常夸张,土地和股票价格被推高到极不合理的水平。当泡沫破裂时,对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资产端大幅缩水,但负债端(借贷)却没有相应减少。这导致大量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恶化,陷入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即使有现金流,也优先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进行新的投资或扩张,家庭也因为财富缩水而削减消费。这种“去杠杆”的过程非常漫长和痛苦,严重抑制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2. 金融体系的僵化与“坏账”问题: 泡沫破裂后,日本的银行体系积累了巨量的不良贷款(坏账)。这些坏账像“毒瘤”一样侵蚀着银行的资本,导致银行惜贷,不敢轻易放贷,企业也难以获得新的融资。尽管政府后来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金融机构的重组和坏账处理过程异常缓慢和复杂,市场机制的修复也需要很长时间。

3.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萎缩: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在持续减少,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也在面临挑战。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储蓄率高但消费意愿相对较低,对经济的刺激效应打折扣。同时,年轻劳动力不足也限制了生产和创新的活力。

4. 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和企业文化: 日本长期以来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虽然保证了员工的稳定,但也导致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难以将人才有效地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行业和企业。企业文化中对风险的规避也使得创新和转型变得缓慢。

5. 国内需求不足与出口依赖: 在泡沫破裂后,日本国内需求长期疲软,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日本出口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6. 宽松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 日本央行为了对抗通缩和刺激经济,采取了非常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甚至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实行负利率的国家。但由于上述的资产负债表问题和需求不足,单纯的货币宽松效果并不显著,流动性难以真正传导到实体经济,反而可能催生新的资产价格波动(如日元贬值)。

对比与总结:核心差异在哪里?

如果非要找美国能复苏而日本“难以起来”的关键点,我认为主要在于:

危机的性质和根源: 美国虽然也有泡沫,但其经济结构中存在更强的“内生更新”能力。而日本泡沫破裂后,是资产负债表的严重受损和金融体系的长期瘫痪,这种“硬伤”更难自我修复。
政策反应的有效性与时效性: 美国在危机中的政策反应通常更迅速、更大胆,而且其全球货币地位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日本在处理金融危机和结构性问题上显得相对被动和缓慢,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受阻。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美国经济依靠持续的创新和高消费来驱动增长,即使传统行业衰退,新兴产业也能迅速填补。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失去了原有的投资和消费动能,又缺乏足够强大的新兴产业来接替,同时人口结构性因素的拖累也很大。
全球经济环境的角色: 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能在全球经济波动中利用其优势,而日本则更多地受到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对被动。

简单来说,美国经济像一个强健的生命体,即使生病也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加上药物的辅助快速恢复,并且能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创新)来替换老化的细胞。而日本经济则像是身体某个重要器官(金融体系、资产价值)受到了难以愈合的重伤,并且又因为人口结构的问题,身体的整体机能也在下降,恢复起来就格外困难。

当然,现在说日本“再也没起来”也不完全准确。近年来,日本经济也在缓慢复苏,一些企业也在进行改革。但与美国经济那种充满活力的周期性复苏相比,日本经济的复苏确实显得更为温和和乏力,其长期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依然严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反复思考了这么久,居然都没有看到,美国的所谓经济危机是全世界在帮他一起扛。而日本只有自己在扛,同时还要帮着美国扛他的危机,那日本当然很难走出来了。

什么创新什么制度,人才什么都不用说了,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元霸权。美国经济危机了,要刺激经济怎么办?印钞票!它一印钞票,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相当于全世界在帮他扛。美国人拿着多印出来的钱买你的东西,相当于把通胀都输出给了别的国家。而赚到美元的国家,拿着美元买理财产品,会买啥,买的是美国国债……这个过程不断的帮助美国,既刺激了经济,又控制了自己的通胀,相当于全世界人民在帮他承担。等过一段时间,经济刺激的差不多了,他加息,美元又回流,很多外面的国家股市楼市又开始跌……他又可以趁机去收割别人一把。

美国一次次危机能爬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元霸权帮助它,找了很多人一起扛,这跟什么创新机制跟什么人才都没有太大关系。

相反日本不一样。日元没有霸权,所以日本必须看美国脸色行事。经常自己搞不好不说,还要帮着美国一起扛事……那可想而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何在面临高通胀时,不直接利用其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力来压低价格以缓解通胀压力。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能做”与“不能做”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定价权”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具体含义。美国确实在许多关键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美国政治光谱中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将“性私德”作为攻击武器,并指责自由派“天真”,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政治策略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为什么自由派会选择“性私德”作为攻击保守派的议题?首先,要理解自由派选择这个议题,并非完.............
  • 回答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其坚定的反共立场和刚刚赢得马岛战争的辉煌战绩,在美国里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而当时的苏联正步履蹒跚,国力日衰,在这种看似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香港却依然顺利地实现了回归。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更显出中国在那段历史时期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战略远见。首先,历史.............
  • 回答
    在美国,一个县政府宣布破产,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方方面面,足以让当地居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家庭没钱还债了,只能走法律程序来解决。县政府破产,对当地居民意味着什么? 公共服务大缩水: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想想看,警察、消防、学校、图书馆、公园、公共交通、道路维护,这些.............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实际上,说美国对土耳其“加了关税,土耳其就崩溃”,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和戏剧化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特定时期对土耳其加征关税,确实对土耳其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要详细解释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导火索:为什么美国要加征关税?.............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中美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即美国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对台湾进行军售的根本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自相矛盾”,而是美国长期以来在维护自身利益、地区稳定以及与中国关系之间进行微妙平衡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所谓的“一个中国政策”(O.............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医疗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差异。为什么美国医生看病人普遍要半小时,而国内医生可能五分钟就搞定,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医生工作效率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看病”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内涵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很多时候大家说“看病”,指的是一次完整.............
  • 回答
    想弄明白为什么一个军事实力和经济体量都远超塔利班的美国,会在阿富汗陷入如此长久的泥潭,确实需要费一番心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历史和战略层面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国在绝对军事实力上,那肯定是碾压塔利班的。飞机大炮、高科技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都.............
  • 回答
    在美国读完书,然后顺理成章地留在那里继续发展,这在美国的国际学生群体中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要说为什么,原因嘛,其实挺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吸引人的“磁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职业发展的机会。美国作为全球科技、金融、商业等领域的领头羊,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就业岗.............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住西柏林,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出于一系列深刻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这背后,隐藏着对全球力量平衡的精准计算和对共产主义扩张的坚决遏制。首先,西柏林是共产主义包围圈中的一个“自由堡垒”,是苏联在欧洲影响力边界上的一个鲜明符号。 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为什么不回美国”的辩解,在我看来,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也颇具策略性的回应。要理解他这次的表态,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从他所处的语境、表达方式以及可能透露出的深层考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美国”时,尤其是在一个中国观众可能普遍认为美国是“更理想生活之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这篇文章,尽量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评价,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这篇文章最直观的触动点,我想在于它戳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某种纠结。很多在海外生活过,或者对海外生活有所向往的人,内心可能都有一杆秤,衡量着国内和国外的优劣。而“雾霾”这个词,无疑.............
  • 回答
    美俄关系,这俩国家的关系就像一团毛线,缠绕得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要说评价,那真是复杂得很,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美俄(以及之前的苏联)关系就像过山车,高低起伏,时而合作,时而对抗。 冷战时期,那真是针锋相对,双方都在拼命地想把对方扳倒。苏联解体后,大家一度以为会有.............
  • 回答
    美国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位意大利裔总统,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意大利裔在美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融入、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等。一、 意大利裔在美国的历史与发展意大利移民潮并非一开始就声势浩大,其规模和模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早期移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