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拥有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又面临着通胀高企,为什么不压一下大宗价格去减缓通胀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何在面临高通胀时,不直接利用其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力来压低价格以缓解通胀压力。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能做”与“不能做”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定价权”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具体含义。美国确实在许多关键大宗商品的定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石油、农产品、以及部分有色金属领域。这主要源于:

庞大的消费和生产规模: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其国内需求和供应的变动直接影响全球市场。同样,在农业领域,美国是主要的生产者和出口国。
美元作为结算货币: 绝大多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都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美元的汇率波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如利率调整)都会直接传导到大宗商品价格上。当美元走强时,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对于非美元区买家来说会变得更贵,从而可能抑制需求,压低价格。
金融市场深度和流动性: 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最具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包括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这些市场是形成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场所,美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行为对价格发现机制有显著影响。

那么,为什么在通胀高企时,美国不“主动”利用这种影响力去压低大宗商品价格呢?

1. 根源性通胀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并非单向:

需求拉动型通胀: 如果通胀主要是由经济过热、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引起的,那么大宗商品价格往往是这种需求旺盛的“表现”。此时,即使美国想压低大宗商品价格,也难以做到,因为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本身就很强劲。强行干预可能适得其反,导致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成本推动型通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导致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即成本推动)。例如,能源价格上涨会推高运输成本、生产成本,最终体现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本身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驱动的,比如地缘政治冲突、供应中断(如战争、自然灾害)、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激增等。美国即便有影响力,也无法轻易改变这些根本性的供应端问题。

2. 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利率是主要武器: 美联储对抗通胀的主要工具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利率会增加借贷成本,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降低总需求,进而传导到大宗商品市场,使其价格下降。这是一个相对“温和”且广泛传导的机制,能够同时解决需求过热和商品价格过高等问题。
直接干预的风险: 直接干预大宗商品市场(例如,通过大规模抛售战略储备、施压主要生产国等)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压低价格,但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
市场扭曲和波动: 这种干预会严重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扰乱价格发现机制,导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增加不确定性,反而不利于长期稳定。
信誉和国际关系: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行为备受关注。如果美国被视为操纵大宗商品价格以谋取自身利益,可能会损害其国际信誉,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反制,损害其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中的领导地位。
影响国内生产: 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度下跌可能会损害美国的国内生产商(如石油公司、农场主)的利益,甚至可能导致这些行业出现衰退,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难以持续: 除非有持续的、大规模的干预,否则一旦干预停止,被压制的价格很可能反弹。

3. 谁来“压”?以及如何“压”?

“定价权”不等于“控制权”: 虽然美元结算和金融市场深度赋予了美国定价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随意“控制”大宗商品的价格。全球大宗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是分散的,涉及众多国家和企业。美国无法左右所有生产国的产量,也无法完全控制全球的需求。
内部利益冲突: 在美国国内,也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生产者(如能源公司、农民)希望价格保持在高位以获得更多利润,而消费者和许多企业则希望价格下跌以降低成本。政府在采取任何措施时,都需要考虑这些内部的利益平衡。

4. 战略储备的使用:

有限且有特定目的: 美国确实拥有战略石油储备(SPR),并在特定时期(如能源危机时)会考虑使用。但SPR的规模是有限的,主要用于应对突发的供应中断,而非作为日常调控大宗商品价格的工具。大规模、持续地抛售SPR来压低油价,会迅速耗尽储备,削弱其战略意义,并且效果难以持久。

5. 解决通胀的根本在于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核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抑制通胀的根本在于控制总需求。当总需求过旺时,即使大宗商品价格暂时被压制,其他领域的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因此,美联储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加息等手段,使经济“降温”,从源头上解决需求过热的问题。
供给侧的长期努力: 解决因供应中断或结构性问题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则需要长期的、多边合作的努力,例如改善供应链、促进能源转型、投资基础设施等,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通过“压价格”实现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当前美国的高通胀是由于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叠加俄乌冲突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同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劲。这种情况下,石油价格上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如果美国政府命令页岩油生产商大幅增产,或者直接进行大规模的SPR抛售,短期内可能会给油价带来一些下行压力。但这并不能解决供应中断的根本问题,一旦抛售停止,或者其他国家不配合,油价很可能再次反弹。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国内油价过低,打击美国本土石油产业,影响能源安全。同时,如果其他商品(如食品、金属)的价格上涨是由于其他国家生产受限,那么美国也无力直接干预。

总结来说,美国不直接“压”大宗商品价格以减缓通胀,是因为: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成因复杂,并非总由美国单方面控制。
利用“定价权”进行直接价格干预的副作用远大于潜在好处,可能扭曲市场、损害信誉。
货币政策(如加息)是更有效、更根本的抑制总需求、从而缓解通胀的手段。
解决通胀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入手,而价格干预往往只能治标,难以治本,甚至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因此,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管理经济,而不是直接干预特定商品的价格。这是一种权衡的结果,是在追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机制和应对短期挑战之间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大宗商品是全球供给,不完全是美国企业,西方国家是个很大的范畴,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在我们眼里都是西方国家,虽然它们和美国是盟友,但是并不归美国说了算。

第二,即使它们都是美国公司,美国的政体也决定了不是政府想管就可以管的,人家凭本事赚钱,你凭啥不准呢,你不准了以后人家更不投资,那更没货,没货还不让涨价,那除非让买不到货的人闭嘴,否则就是到处缺货的声音

第三,美国这轮通胀主因也不是大宗商品涨价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何在面临高通胀时,不直接利用其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力来压低价格以缓解通胀压力。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能做”与“不能做”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定价权”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具体含义。美国确实在许多关键大.............
  • 回答
    如果中芯国际真的能达到台积电目前的制程和量产水平,那对华为,乃至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而言,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事件。美国接下来针对华为的策略,很可能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且充满博弈的阶段。首先,我们得明白,即便中芯国际实现了技术上的“追赶”,美国现在对华为的制裁,尤其是围绕先进半导体领域的限制,并.............
  • 回答
    “犹太资本寄生”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和刻板印象的说法,其本身就包含着歧视性的含义。它将犹太民族与一种负面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助长了反犹主义。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是多元化的,受到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应该将其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群体简单挂钩。然而,如果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极具争议的假设,如果真的发生,其后果无疑是极其复杂和深远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力求还原一个可能出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发现”是如何发生的。在美国发动军事行动后,发现伊拉克(姑且用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作为背景,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假设的场景,并非历史.............
  • 回答
    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为何没有导致“买下美国”的疑问,这其实触及了国际经济学中一些核心的原理和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虽然外国实体,包括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确实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和资产,但将其简单理解为“买下美国”有些过于简化了。这里面有很多微妙之处,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贸易逆差是如何与外资流.............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有利”或“不利”可以概括。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几个核心要素:美国势力撤离、日本恢复军权、韩国地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 美国势力撤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长久以来,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存在,是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
  • 回答
    关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的说法,以及为何与美国相比,需要进行更详细的阐述和辨析。这个说法在中国国内流传甚广,但从国际通行的定义和实际情况来看,需要更严谨地解读。首先,什么是“完整工业体系”?“完整工业体系”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构成其经济运行所必需的绝大多数工.............
  • 回答
    印度近日启用新型高超音速风洞设施,并宣称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此类先进设施的国家,这无疑是印度在国防科技和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项成就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影响,值得我们详细探讨。1. 技术实力与自主研发的里程碑 高超音速技术的战略意义: 高超音速(Mach 5及以上速.............
  • 回答
    除了北美大陆的美利坚合众国和加拿大,全球还有不少国家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枪支,但其法律法规、拥枪文化以及拥枪的普遍程度都与这两国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拥枪自由”的美国式语境,去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平衡安全与个人权利的。欧洲的一些国家:严格但有渠道在欧洲,枪支管制普遍比美国严格得多,但绝非“.............
  • 回答
    豫湘桂战役期间桂林机场确实有美军驻扎,而且国军在表面上似乎拥有一定的空中优势,但最终在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战役中失败,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仅仅是空中优势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整体劣势:尽管桂林机场有美军飞行员和飞机(主要为战斗机和运输机),但国军在整个豫湘桂战.............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汇聚了众多顶尖人才和智囊的国家,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质疑其“精英”的光环。要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可能被认为是“AI味儿”的生硬分析,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语言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精英”并非铁板一块,他们.............
  • 回答
    美国拥有强大的军队却未发生军队干政事件,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制度设计、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架构和不断维系的平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军队从诞生之初就与政治保持着一种“界限分明”的关系。这并非说军队与国家事务无关,而是说它被明确地置于文官政府的绝对领.............
  • 回答
    在美国拥有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多万元),是否够花,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 生活方式、居住地点、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投资收益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笔钱的“够花年限”会有天壤之别。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定义“够花”:“够花”是一个主观概念。对.............
  • 回答
    当提及美国和法国这两个在海军实力上都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时,确实会触动一些人心中关于“累累尸骨”的联想。这并非是一种普遍的共识,而更多地是源于一些特定的历史视角、哲学思考以及对军事力量及其影响的深刻反思。首先,航母本身作为一种强大的军事平台,其存在就与军事力量的投射和潜在的冲突紧密相连。航母编队是国家.............
  • 回答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95% 的16岁及以上美国人拥有新冠抗体,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据。要全面理解这个数字,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并关注一些关键的附加信息。解读“95%美国人拥有新冠抗体”:首先,要明白“拥有新冠抗体”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完全免疫或不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 回答
    拥有相同的语言,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相互看法,就像一锅烹饪得恰到好处的炖菜,里面有亲切感,也混杂着些许戏谑,偶尔还会冒出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调味剂。虽然大家说的是英语,但这“英语”本身就有很多细微之处,更不用说背后支撑着这些语言的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了。普遍的亲切感,但掺杂着“你那是英语吗.............
  • 回答
    在美国,平民想要合法拥有自动武器(通常被称为“全自动武器”或“机枪”)的过程确实比普通枪支要复杂得多,并且受到严格的联邦法律监管。这不是一件普通消费者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但确实存在合法的途径。这一切的根源在于1934年的《国家枪支法》(National Firearms Act, NFA)。这项法律.............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美国,涉及一位拥有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华裔女性,她在公寓内因拖欠物业费而与警方发生冲突,最终被击毙。这是一个极其悲剧性的事件,涉及多个层面,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 事件的发生与背景: 人物背景: 拥有耶鲁大学博士学位,通常意味着她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拥有智慧、能力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