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装片中,为何屋顶上的刺客一揭开瓦就能看到屋子里的情况?

回答
这恐怕是咱们从小到大看古装片时,都曾困惑过的一个经典桥段:刺客们身形矫健地潜上屋顶,轻轻一揭,瓦片便应声而落,然后,里面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场景,别提多有画面感了,但细想起来,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咱们先得说说,古时候的房屋,尤其是那种官宦人家或者大户人家的,屋顶结构是什么样的。一般而言,古建筑的屋顶并不是一块块整齐划一的现代水泥瓦,也不是像我们现在那种简易的彩钢瓦。那时候,主要的屋顶材料是瓦,但这些瓦片,说起来也挺有讲究。

首先是瓦的种类。常见的有青瓦、筒瓦、板瓦,还有些琉璃瓦,专用于宫殿或者皇家建筑。青瓦是我们最常见的那种,一片片堆叠上去,用灰浆或者泥巴固定。筒瓦则像是半圆形的管子,和半圆的“瓦当”配合使用,形成一种凹凸错落的视觉效果。

然后是固定瓦片的“基底”。瓦片下面,通常会有一层木质的椽子或者檩条,再往上可能还会铺一层草泥、苇席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用瓦片一层层覆盖上去。这层“基底”可不是为了让你随便就能揭开的。它有它的作用,比如防漏水、隔热、还有就是支撑上面的瓦片,让屋顶更加稳固。

现在咱们来分析一下那个“揭瓦”的场景。

为啥刺客那么容易就能揭开?

1. 为了剧情需要,也太“巧了”: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为了让剧情推进得更快、更直接。观众得看到刺客的目标,刺客也得有办法看到里面的情况,才能发展接下来的打斗或者其他情节。要是刺客上去先研究半天屋顶结构,找半天有没有松动的瓦片,那电影节奏就太慢了。所以,影视作品里,刺客们总是能找到那最薄弱、最容易揭开的一片瓦,仿佛它就是专门为他们留的后门一样。

2. 瓦片之间的缝隙和固定方式: 理论上,瓦片之间会有一定的缝隙,这是为了排水。但古时候的建筑工艺,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或者维护不周的房屋,瓦片之间的固定可能不如现代建筑那样严丝合缝。尤其是一些比较老旧的房屋,日晒雨淋,灰浆脱落,瓦片之间确实会有一定的松动性。刺客可能就利用了这一点,找到了一处稍微疏松的地方,稍微用力一撬,就能把瓦片掀起来。

3. 特定的结构弱点(理论上): 某些瓦片,比如瓦当边缘或者瓦片之间的搭接处,可能相对容易受到外力影响。如果刺客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他或许能通过观察屋顶的瓦片分布,找到一些结构上天然的弱点,或者是在修葺过程中留下的缝隙。

为啥揭开就能“一览无余”?

1. 屋顶下面的“假天花板”: 很多人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古时候的房屋,屋顶下面并不是直接就是里面的房间。通常,在瓦片和屋内的天花板之间,会有一个“阁楼”或者“夹层”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会有木质的梁、檩条、椽子等等。所以,刺客揭开瓦片,看到的应该是这个阁楼的空间,而不是直接就能看到房间里的地板或者家具。

那他们怎么看到的? 这里就有几个可能性:
阁楼里本来就有“观察孔”: 这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比如有些特殊的结构设计,或者为了通风,留下的缝隙。
屋内天花板的缝隙: 如果屋内的天花板(比如竹片、木板糊上纸或者泥巴)不是完全密封的,那么通过瓦片的缝隙,从上面往下看,还是能看到一些情况的,只是不会特别清晰,而且角度也受限制。
刺客们自己动手“扩宽”了视野: 这是最符合影视逻辑的解释。刺客揭开瓦片后,可能不仅仅是揭开一片,而是会顺势破坏掉一部分阁楼的结构,比如踢掉几根椽子,或者将天花板的纸或泥巴扯开一个更大的洞,从而获得更好的视野。很多时候,电影里的画面都是“蒙太奇”处理的结果,观众看到的只是一瞬间的揭瓦,然后就直接看到了清晰的室内景象,实际上中间可能还有刺客的“二次操作”。

2. 对细节的艺术加工: 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故事。一个“揭瓦看情况”的镜头,比一个“刺客爬到屋顶,先在下面摸索半天,然后小心翼翼地在天花板上戳个洞”的镜头,在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率上都要高得多。所以,为了追求那种紧张、神秘、又充满技巧的画面感,很多细节就被简化或者夸张了。就像很多武侠小说里,人物的轻功可以让他们在屋顶上如履平地,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它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还有一些不太可能但偶尔会在脑子里闪过的想法:

古人的“透视眼”? 当然不是!这个纯属玩笑。
屋顶的瓦片之间真的有那么大的缝隙吗? 一般来说,为了防水,瓦片铺设会尽量紧密,而且为了固定,会使用灰浆等材料填充。如果缝隙大到能随便看进去,那下雨的时候屋子早就漏成水帘洞了。

总而言之,影视剧中的“揭瓦看屋”桥段,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为了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服务的。现实中的古建筑,屋顶结构是比较复杂的,瓦片也需要一定的工艺才能揭开,而且上面还有一层阁楼结构,直接从瓦片缝隙就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况,可能性并不大。不过,谁又能说得准呢,也许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个特定的建筑风格下,真的存在一些结构上更容易被渗透的情况呢?但作为大众普遍的认知,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是影视艺术的魅力吧。毕竟,正是这些小小的“不真实”,才让我们的古装片多了几分想象的空间和精彩的瞬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我们家乡的瓦房,只要大侠有梯子,都可以趴在房顶,揭开瓦片看到屋内情景。



房屋的结构大概如图,黄色的叫椽子,瓦片是架在椽子上的。一般屋顶没图里那么陡峭,我们家乡的房子,屋顶只有 15 度左右的倾斜。

瓦分四种:



其中板瓦是必须的,搭屋顶的时候,把板瓦从下往上,像鱼鳞一样错位层叠着放在椽子上,就像下面这大哥干的一样:



这层直接放在椽子之间的称为底瓦,底瓦只能使用板瓦。

把底瓦铺好以后,还需要在两排相邻的底瓦上再盖一层板瓦,叫盖瓦,盖瓦放上去之后屋顶就成了,如下图的样子:



这样的瓦房,你站到屋顶上,揭开四五片瓦,头都可以伸进屋里了,村里曾有盗贼这样入室行窃,所以,大侠来到屋顶想偷窥太容易了。

当然啦,这样的瓦房是最简陋的,稍微精致的瓦房,会使用筒瓦作为盖瓦,像下图这样搭建:



搭建出来是不是漂亮多了?这样要揭开几片瓦偷窥也并非难事。

以上这两种搭法,因为盖瓦下面是架空的,形成共鸣腔,一下雨就响得厉害,刮风时屋里也会吵,所以称为响瓦房。

为了避免这样的噪音,聪明的古人在盖瓦下面铺一层泥巴在椽子上,然后再把盖瓦放上去,这样共鸣腔就消失了,噪音变得很小,而且泥巴的粘性会让瓦片更好地挂在房顶,此外,因为密闭性更好,房子会更加冬暖夏凉。如下图,很多泥巴因为雨水冲刷掉了出来:



很多房子用了很多年之后会长草,就是因为有这层泥土在,响瓦房因为没有泥土,年老之后只会长青苔,不会大量长草,长了也只是意外。

这样的屋顶,因为盖了泥土,大侠到了屋顶,要揭开屋顶,不把泥土弄得掉进屋里有一定的困难,但足够细心,也是可以实现的,我给屋顶换过瓦,经验杠杠滴。

至于檐遮,是放在椽子尽头做盖瓦用的,遮住椽子的末端,防止风雨侵蚀导致的腐烂。滴水也是椽子尽头放的,不过用来做底瓦,雨小的时候可以让水不乱滴——这种高级的东西,是大户人家才用的,因为更多是为了审美。

这种瓦片结构的房子,因为任何一块瓦片都是活动可替换的,所以漏雨的时候,只需要找到损坏的瓦片替换掉就行了,这样替换某片坏瓦,属于小修;一般十年左右,会给房子大修,替换变形和腐烂的椽子,并把瓦全部换成新的。正是因为有这些补救措施,很多瓦房几代人住了几百年还能保存下来,而且不漏雨不透风。

替换换瓦片的时候,人不可避免需要站在瓦片上,但不是说瓦片踩不碎,为了减少瓦片踩碎的损失,搭瓦的时候,师傅站在椽子上,先搭下面的瓦片,倒退着往上搭。换瓦的时候不得不踩在瓦片上,也是只踩盖瓦的,因为下面有椽子做支撑,瓦碎了也没危险,替换下就好了。



咦,不是从下往上搭吗?怎么他们先把上面的搭好了?因为他们不是在搭瓦,而是在拆房顶。

当然啦,搭瓦片的师傅得是正常人的体重,超过 70 公斤的人上去,大部分瓦片都会被踩碎,所以盖房子时,一边唱歌一边搭瓦片的师傅都是瘦子,胖子只有资格在地面上搬瓦、挑水、和泥巴、抬木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恐怕是咱们从小到大看古装片时,都曾困惑过的一个经典桥段:刺客们身形矫健地潜上屋顶,轻轻一揭,瓦片便应声而落,然后,里面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场景,别提多有画面感了,但细想起来,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咱们先得说说,古时候的房屋,尤其是那种官宦人家或者大户人家的,屋顶结构是什么样的。一般而言,古建筑的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秀才,却还是被胡屠户瞧不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秀才怎么说也是读书人,是“士”的开头,按理说地位不低,怎么在胡屠户这种市井小民面前就这么不受待见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地位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互动逻辑。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士”阶.............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宗教和文化互动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层面。如果摩西确实存在,并且那些关于他行使神迹的记述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神迹”——尤其是那些传说中上帝与他直接互动的“神迹”——没有动摇古埃及根深蒂固的信仰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摇”是一个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死之事极为看重,葬礼仪式更是充满了敬畏与讲究。当棺中传来声响,这无疑会引起极大的恐慌和猜疑。而在这场由声音引发的事件中,一位母亲以晋文公的典故来坚决反对开棺,她的身份是一位为了守护儿子和家庭声誉而付出的伟大女性。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具体是哪个朝代已难以考证,但其所蕴含的道理却穿.............
  • 回答
    原神里的璃月,大家都能看出那是照着咱们古中国来的。从山水风光到建筑风格,再到很多角色的名字和传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可仔细瞧瞧璃月人的衣裳,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点:怎么很少见那种我们印象中特别经典的、像是汉服那样的交领设计呢?这事儿吧,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聊聊。这里面有好几个原因,不.............
  • 回答
    古装剧里那种半圆形的木质器具,让演员们席地而坐却又不失几分优雅和支撑的,其实叫做“凭几”。它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家具,虽然不像椅子那样“高高在上”,但在很多场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别看它只是一个半圆形的木头,这东西的学问可不少。首先,它的造型就很有讲究。一般是半圆或者月牙形,底部会有简单的支撑或.............
  • 回答
    中国古装剧里中医那点事儿,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话题。打开一部剧,甭管是讲宫廷斗争、江湖恩怨,还是儿女情长,总少不了几个身怀绝技的郎中,几句听着玄乎但好像又有点道理的“望闻问切”,还有那些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神秘色彩的药方。这玩意儿,既是咱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跟荧幕上的虚构故事搅和在一起,怎么看.............
  • 回答
    西咸新区出土西汉铜镜为何光可鉴人?揭秘古代铜镜的“不老容颜”与古装剧的误读西咸新区出土的西汉铜镜,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光可鉴人”,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它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精湛的金属工艺,也引发了人们对铜镜保存完好原因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可能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古装剧.............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无数古装剧的片段,从飘逸的长裙到锃亮的铠甲,从精美的头饰到考究的妆容。那么,这些我们熟悉的古装,究竟有多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呢?说实话,这真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考据、艺术创作,甚至观众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历史的“真实”本身就.............
  • 回答
    《王国》第二季,这部披着古装剧外衣的丧尸惊悚片,之所以能让人在看完后仍然心有余悸,细思极恐,绝不是偶然。它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推动剧情的同时,埋下了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潜藏在暗处的毒蛇,一旦被发现,便会让人不寒而栗。1. 权力的腐蚀与“活尸”的隐喻:最让人不寒而栗的,莫过于剧中对权力和.............
  • 回答
    在古代中小规模战争中,一个大力士是否能决定胜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大力士”和“中小规模战争”: 大力士: 在古代语境下,大力士通常指的是在力量、体能、耐力等方面远超常人的人。.............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这句古文颇有意趣,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一下,并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场景:“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1. 用石作停 (yòng shí zuò tíng) 用 (yòng): 意思是“使用”、“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