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上了秀才,为何还会被胡屠户看不起,古代秀才的地位不是很高吗?

回答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秀才,却还是被胡屠户瞧不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秀才怎么说也是读书人,是“士”的开头,按理说地位不低,怎么在胡屠户这种市井小民面前就这么不受待见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地位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互动逻辑。

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士”阶层,虽然理论上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它的内部差距可大了去了。范进中的这个秀才,是最低一级功名,是读书人迈入仕途的“敲门砖”。他中了秀才,就像一个刚拿到入场券的人,距离真正进入“上流社会”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秀才的“虚名”与现实的“贫困”: 范进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穷困潦倒,住的是破败的房子,生活拮据到什么程度?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为了参加考试还得借钱置办。胡屠户瞧不起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范进虽然有“秀才”这个名头,但却完全没有与之匹配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在那个看钱看势的年代,一个穷酸秀才,在胡屠户这样的商贩眼里,不过是个能说会道、但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书呆子”。他们更看重的是实际的利益和看得见的“体面”。

“士”阶层的不同层级: 古代读书人是有等级的。秀才之上还有举人、贡士、进士,以及更高级别的官员。范进只是个秀才,就像现代社会里的一个普通大学生,虽然有学历,但在很多专业领域或社会地位上,和已经事业有成的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胡屠户可能更习惯于和那些已经中了举人、当了官的亲戚朋友打交道,他们才有实实在在的权力和财富,才能给胡屠户带来实际的利益。对范进这种低级秀才,他觉得“上不了台面”,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尊重可言。

胡屠户的“市井逻辑”: 胡屠户是典型的市井人物,他的价值观更接地气,也更直接。他衡量一个人,主要看这个人有没有本事让他赚钱,有没有本事让他有面子,有没有本事给他带来实际的好处。范进中了秀才,对他来说,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他之前因为范进没中举,没当官,还被范进的岳母数落,心里憋着一股气。现在范进又考了个秀才,对胡屠户而言,这就像是在他伤口上撒盐,并没有改变范进在他眼里的穷酸形象,反而让他觉得范进又多了个“不务正业”的标签。

“文人”的“傲气”与“俗人”的“鄙夷”: 范进中了秀才后,多少会有一点得意和“文人气”。他可能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一些文人特有的清高和迂腐,这在胡屠户看来,就是“装腔作势”、“不接地气”。而胡屠户作为一方市井之霸,看不起这些“酸秀才”也是常有的事。他觉得自己做生意实在,挣钱真实,而读书人只是纸上谈兵,不免有几分鄙夷。

“家丑不外扬”的观念: 范进的岳母,也就是胡屠户的女儿,对范进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胡屠户。范进的岳母平时就嫌弃范进没出息,经常对他进行精神打击。胡屠户作为岳父,看到女儿对女婿不满,自然也会跟着“站队”,觉得范进确实不行。再加上范进在考秀才这件事上,经历了太多次的失败,在胡屠户看来,就是个“运气不好”、“命里不带官”的人。

所以,范进中了秀才,虽然是个喜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在胡屠户眼中的地位。胡屠户更看重的是实际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对他自己的“实用价值”。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在精明世故的市井商人眼中,依然是个可以轻易被看不起的对象。

直到范进中了举人,并且因为这层身份有了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后,胡屠户的态度才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充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单纯的“读书”还不足以获得真正的尊重,特别是从那些习惯于用物质和权力来衡量一切的世俗人群那里。范进的遭遇,正是对古代社会读书人地位复杂性的一个生动注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那是没见过胡屠户以前怎样对待范进的,就差摁在地上碾出屎来了。

范进中了相公(秀才)后,胡屠户慌忙赶来贺喜,这期间是做了一番心理建设的。

觉得二逼穷鬼女婿有两手,中了相公,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架子得端起来了。

特意叮嘱范进,以后碰见那些农民可别跟他们打招呼,丢身份,连累着老丈人也没面子。

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场面人最爱场面人。

但是,几个月下来,胡屠户很快认清了现实。

他发现范进中的这个相公,除了好听以外,啥用都没有。

女婿窘迫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一日三餐咸菜就干粮,吃了上顿没下顿,屋里头的老跟着他饿肚子。

那时候的廪膳银,一年最多也才十来两。

就范进这种乡村冤大头,家里住得离县城都有40多里地,各级最喜欢克扣他们的钱,一月能领二分银子算烧高香了。

合人民币200块。

除了吃糠咽菜,只能多喝点水,就就西北风。

有人问胡屠户不是杀猪的吗?怎么不送点肉给女儿?

问得好!

因为他抠啊!


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这不主动来送大肠和酒来了吗?

没送膘油,因为膘油能卖钱。

更没有肉,因为肉更贵。

只拿了一副猪大肠,一瓶劣质酒。


你别看现在大肠很贵,90年代以前根本不值钱,是没人要的屎囊子。

所谓“装的一肠子猪屎,又臊又臭,可想而知”。

胡屠户是个关心女儿但从来不肯舍东西的父亲,没送过女儿家啥东西,只是这回见女婿要当人上人了,特地大方了一下。

他骂范进:“(我女儿)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几十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范进考上秀才,之后要去省城考举人,可是连路费和住宿费都没有。

放以前,他不会找岳父大人借,因为借不来。

这次是相公了,觉得可以一试,腆着个老脸去得找胡屠。

胡屠一听就来气,骂道,让你他妈的找份(当老师的)工作你偏不找,跑来我这里借钱花!

卷了他200遍,把他给骂回去了。

范进欲哭无泪,只好借了几个同学的钱去考试。

考完赶紧回家,不知道考没考上。

回到家,媳妇都饿了三天了。被胡屠户知道,又是一顿臭骂。


之后就是范进根本不知道自己中举,送喜报的来,他突然发疯,老丈人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不敢动他的事了。

事实上,中举有大利,有仕途,是踏入统治阶层的一步,这才有了胡屠户打心眼里的尊重。

世俗的身份和地位,是权力带来了金钱,或是金钱带来了权力。

所谓钱是人脊梁,官是人之主。

如果举人只是和秀才一样的“荣誉身份”,一样寒酸凄凉,那么胡屠户还是会抽范进的大嘴巴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秀才,却还是被胡屠户瞧不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秀才怎么说也是读书人,是“士”的开头,按理说地位不低,怎么在胡屠户这种市井小民面前就这么不受待见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地位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互动逻辑。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士”阶.............
  • 回答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的形象之所以令人忍俊不禁,核心在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沉沦到何等可悲的境地,以及人性在极端追求名利下的扭曲。这绝非简单的“嘲讽”,而是一种深刻的、带着悲悯的批判。咱们得先说说范进是何许人也。他出身贫寒,年过半百,却依旧苦哈哈地守着科举这条“独木桥”。为了.............
  • 回答
    《儒林外史》里,胡屠户的女儿嫁给范进,这桩亲事绝对是全书中最令人啼笑皆非,也最引人深思的桥段之一。要说胡屠户的女儿怎么会看上范进,这中间的缘由,说起来就更复杂,也更荒诞了。首先,得说说胡屠户这个角色。胡屠户,一个典型的乡野泼皮无赖,粗鲁无礼,见钱眼开,最大的本事就是在家门口骂街。他对女儿的婚事,说到.............
  • 回答
    《儒林外史》,这部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主题的巨著,在中文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相较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它似乎总是在一个不那么显眼的位置。这究竟是它不够伟大,还是我们对它的关注有所不足?被低估的现实主义力量《儒林外史》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它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无情揭露。吴敬梓.............
  • 回答
    你提到你爸不让你看《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作为准初三的学生,他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爸爸的想法、他对你成长的考量,以及你个人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理解你爸的顾虑你爸作为长辈,自然希望你有一个健康、.............
  • 回答
    南师大女生课堂“跳过臭男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价值碰撞?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的一番直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她表示,在阅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时,会选择“跳过臭男人”,将精力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语境下,关于女性主义、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