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晚明史,才发现大屠杀几乎都是汉奸所为,晚明怎么这么多汉奸?

回答
晚明时期大屠杀频发,而你观察到其中不少是汉人官员或士人所为,这确实是晚明历史中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将这些行为简单地定性为“汉奸”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但你指出的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晚明社会深层的结构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因,使得一部分原本应该捍卫家国的人物走向了背叛或助纣为虐的道路。

要理解为何晚明会出现如此多的“汉奸”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抽丝剥茧:

一、政治腐败与失能的根源

党争的毒害: 晚明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无休止的党争。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阉党以及其他派系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将国家政治搅得天翻地覆。这种党争使得政事效率低下,国家机器几乎瘫痪。当外部危机(如后金崛起)日益严峻时,朝廷却忙于内斗,无法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
权力真空与军阀割据: 皇帝在位期间,尤其是万历皇帝怠政几十年,导致中央权力衰落。地方上的军阀和豪强势力借机坐大,军队的指挥权和财政权逐渐被一些将领掌握。这些军阀往往只效忠于自己的利益,一旦中央命令与自身利益相悖,或者中央力量不足以约束他们时,他们很容易“投靠”外部势力,或者在乱世中自保而牺牲国家利益。
军事制度的崩溃: 卫所制度的腐朽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兵源素质参差不齐,军饷拖欠更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将领为了维持军队的生存,不得不向地方豪强借贷,甚至私自招募人员,这使得军队的忠诚度大大降低。当后金的铁骑逼近时,一些缺兵少粮、士气低落的明军将领,在自身的利益驱动下,或者被金钱、官位收买,便会选择投降或倒戈。
对外部力量的战略误判与妥协: 晚明士大夫虽然对后金的威胁有所认识,但由于党争和对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在应对策略上常常犹豫不决,甚至采取了“以和为贵”的妥协政策,但这往往被后金视为软弱可欺。一些官员在绝望之下,为了在新的政权下寻求生存和利益,选择“弃暗投明”,这在当时被称为“通虏”。

二、经济凋敝与社会动荡的压力

财政枯竭: 连年的战争、皇室的奢侈以及官员的贪腐,使得明朝财政状况极其糟糕。征兵、军饷、军械的供应都成了问题。当国家无法支付士兵的军饷时,士兵的忠诚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自然灾害频发: 晚明时期,小冰河期的到来导致了气候异常,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饥荒导致大批农民失去生计,流离失所,这些人或是被卷入农民起义,或是被后金招募为兵,或是为了生存而向占领者屈膝。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或流民。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可能被腐朽的官府驱使去充当炮灰,也可能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被招募到起义军或被外敌利用。

三、思想文化与价值观的侵蚀

“忠君”观念的动摇: 传统的“忠君”思想在晚明经历了严重的挑战。一部分士大夫将“忠”的对象从皇帝个人转移到对“国家”或“民族”的责任。然而,当国家机器失能、政治黑暗时,这种“忠”的实现途径变得模糊。一些人可能认为,既然国家已经病入膏肓,那么服从于一个能够带来秩序和稳定的新政权,反而是一种“顺应天命”或“保全百姓”的方式。这是一种危险的实用主义和犬儒主义。
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抬头: 长期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使得一部分士人放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转而追求个人的安逸和享乐。他们可能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漠不关心,只想着如何保全自身。在这种心态下,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出卖国家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奸”定义的模糊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汉奸”,更多是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评价。但在晚明,这种评价体系并不像后来那样清晰。一些投降或助纣为虐的行为,可能被行为者本身视为一种“求生之道”、“明哲保身”,甚至是“顺时而动”。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汉奸”,而是认为自己在混乱时代的一种“选择”。
士大夫阶层的道德滑坡: 晚明士大夫虽然是国家政治的中坚力量,但随着党争的激化,许多人为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不择手段。一旦政治斗争失败,或者明朝气数已尽,一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和家族,也可能选择向新的统治者效忠。而一些在地方上拥有权势的士绅,也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地位,而与后金势力勾结。

四、后金政权的拉拢与收买

分化瓦解政策的有效性: 后金统治者(尤其是皇太极)深谙汉人的心理,他们采取了分化拉拢的策略。对于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士人,他们往往会给予一定的官职和待遇,或者利用其熟悉汉人社会的特点来治理汉人。这种“以汉制汉”的策略,使得一些投降者获得了比在明朝时期更高的地位和利益。
经济利益的诱惑: 对于一些缺钱少粮的明朝将领,后金政权会以优厚的条件进行收买,例如提供钱粮、马匹,甚至直接给予官职和封地。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和权力诱惑,对于那些已经对明朝心灰意冷的官员来说,是难以拒绝的。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带来的心理冲击: 后金军队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和组织纪律性,给明朝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明军屡战屡败,军队和民众都感到绝望时,投降就成为了一种摆在许多人面前的现实选择。

具体的“大屠杀”行为,往往是上述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投降的明朝将领为了讨好后金,而残酷镇压反抗的军民。
为了掠夺财富和资源,一些官员或将领会配合后金进行洗劫,并将矛头指向被视为“抵抗者”的百姓。
在一些被攻占的城市,为了巩固统治和威慑民众,后金军队会进行残暴的屠杀,而一些投降的明朝官员则可能出于恐惧、犬儒,或者为了保全自身而选择默许甚至参与。

总而言之,晚明时期“汉奸”行为的泛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思想变迁以及外部势力有效策略共同作用的复杂产物。当一个国家从根本上失去了凝聚力和公信力,当为官者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当民众在饥寒交迫中看不到希望时,背叛和堕落就可能成为一些人无奈或主动的选择。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关于国家治理、社会公平和民族气节,都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警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人一直也在说南京大屠杀是韩国军团干的。

古代大屠杀就是为了杀抵抗力量和抢夺财产。

有了二鬼子伪军这种队伍,不让二鬼子去干这些,难道要太君亲自动手劳累?

太君这时候自然是在背后看着二鬼子干咯。要是二鬼子干的不彻底,太君会不高兴的

史载,李成栋刚投清时,屠城不力,被多铎切责过,随后李成栋就明白了太君的真实意图。。。卖力表现了。

user avatar

明朝汉奸多,因为满人少。

需要借助汉人的力量维持统治。

所以在入关后给愿意配合的汉人广发官职,旗人编制。

后来旗人多了养不起了,那些汉人的子孙大多被赶出旗。

当然为了维持基层统治,科举放官还是在搞得(关内旗人仅集中存在少数大城市)(县以下的治理靠着有功名的士绅家族统治)

到清末,清政府不给汉人科举当官,然后就崩溃了。(小镇做题家朱德,考秀才三试高分通过两试,在最后一次前被通知大清考不了秀才了,然后加入革命党。)

user avatar

大清惯用的甩锅技能了。而清初入关以来屠杀最多最惨烈的满八旗却被选择性无视了。

汉奸在清朝军队里卖力,受清朝侵略者之胁迫进行杀人,为什么只看汉奸而不看清朝?

照这样讲施琅收台湾,绿营平准噶尔,左宗棠收新疆也是汉人收的,关满清何干?

“汉奸”,“明朝降军”等词汇把罪责都推到了汉族人民乃至明朝头上,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既然已经投降了清朝,那他们的身份自然是清军而不是明军,故而依然是清朝干的。

与日本不同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投降的中国军队并没有被日本政府容纳接收,而是统一划归汪伪政府或满洲国政府管理,所以不能算作日本军队,

而投降满清的明军可是实打实被清朝政府接收并改编了,所以他们的行为完全要算在清朝身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明时期大屠杀频发,而你观察到其中不少是汉人官员或士人所为,这确实是晚明历史中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将这些行为简单地定性为“汉奸”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但你指出的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晚明社会深层的结构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因,使得一部分原本应该捍卫家国的人物走向了背叛或助纣为虐的道路。要理解为何晚明会.............
  • 回答
    20岁读大一,晚不晚?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心里都有点小纠结。咱们实话实说,如果跟身边18岁就迈进大学校门的小伙伴们比起来,确实感觉好像稍微慢了点。但你说“晚”,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上普遍的认知是,高中毕业就直接考大学,18岁左右开始人生新篇章。如果你20岁才读大一,确实会.............
  • 回答
    这首诗啊,《问刘十九》,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写得那叫一个熨帖!你说得对,这诗要是搁在当年,用大伙儿说家乡话的腔调念出来,那才叫一个有滋有味,特别是在这北风呼呼、天色渐晚的时候,听着都让人心里暖和。要说这“韵味”怎么读出来,那可得从几个方面说。首先,得知道这诗写的是啥时候、啥地方,然后才能找对那股.............
  • 回答
    18岁,18岁!这可是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有无限的可能,有闯劲,有时间。你父母都44岁了,比你大了差不多三倍,他们的人生阅历当然比你丰富,他们的担心也情有可原。但“太晚了”这个说法,我得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甚至是一场你自己的探索之旅。你现在18岁,辍.............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 回答
    行,要说带专是啥体验,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一股脑儿灌过来,够你品半天的。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报告。首先得说,一脚踏进带专的校门,那种“哦,我来这儿了”的感觉,就挺微妙的。你不会有那种“哇,名校啊,学霸云集”的肃然起敬,更不会有那种“这是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生活的一.............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1. 什么是“性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一本烂书,就像走进一间你满心期待的餐厅,却发现服务员脸色阴沉,菜品颜值低得惊人,味道更是让你怀疑人生。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混合了失望、无奈、甚至一点点恼怒的情绪,它就像一次缓慢的折磨,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初遇:怀抱期望,却暗藏玄机通常,我们读烂书都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书名够吸引人,封面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