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

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

1. 什么是“性格”?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涉及到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应对压力、如何追求目标等等。性格的形成受到遗传、早期成长环境、教育、社会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读博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读博,也就是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学术导向、以研究为主导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需要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创性研究。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并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高度的自我驱动和自律性: 缺乏外部强制性的学习和工作节奏,更多依赖内在的动力和规划。
长期坚持和抗压能力: 研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挫折和失败,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
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需要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审视和挑战。
沟通和合作能力: 需要与导师、同事、同行交流,分享成果,有时也需要合作。
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能力: 需要有效地规划和执行复杂的、长期的研究项目。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需要大量阅读文献,筛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 读博如何“塑造”或“强化”性格特质?

读博本身不是一个“性格改造营”,它不会强行把一个外向的人变成内向的,或者把一个乐观的人变成悲观的。然而,读博的过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旅程,它会把个体原有的性格特质推向极致,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某些与之相适应的特质。

强化“严谨”和“细致”: 博士研究要求对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整个研究的结论。长期的严谨操作和数据核对,会极大地锻炼和强化一个人的细致入微和一丝不苟的品质。
强化“坚持”和“韧性”: 科学研究往往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无数次的论文修改,无数次的拒绝。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一定的毅力,读博这个过程会将其磨炼成一种强大的韧性,使得他们能够面对挫折而不轻易放弃。
强化“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博士的核心任务是创造新的知识。这要求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质疑现有的理论,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长期的训练会显著提高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强化“好奇心”和“求知欲”: 博士研究往往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能激发和强化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强化“耐心”和“沉浸式学习”: 研究的深入性决定了你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一个问题。这种过程会培养一个人极大的耐心,以及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沉浸式能力。
强化“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博士研究需要构建严密的逻辑框架,分析复杂的因果关系。长期的训练会让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敏锐和清晰。
强化“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 在相对自由但又充满压力的学术环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研究任务,否则很容易陷入混乱和低效。
可能强化“内向”或“社交圈缩小”: 如果一个人本身性格偏内向,博士研究的长期独立工作性质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倾向,使得他们的社交圈相对缩小,更倾向于与学术成果和文献为伴。

4. 读博可能带来的性格“发展”或“调整”

除了强化已有的特质,读博过程中的挑战和经历,也可能促使一些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这更多是一种基于经历的学习和成长,而非根本性的性格重塑。

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 博士期间的巨大压力(学术压力、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压力等)是常态。经历过这些,很多博士生会学会更有效地管理压力,调整心态,从而在心理韧性上有所提升。
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提高: 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结果并不总是一目了然。博士生在经历过程中会逐渐适应和接受“不确定性”,并学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
社交方式的改变(有时): 虽然有些人会因为研究而变得更内向,但另一些人则会因为需要与导师、同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学会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社交,甚至发展出更成熟的沟通技巧。
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变化: 成功完成一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对学术界做出贡献,会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这可能影响一个人未来在事业选择上的考量。
对权威的看法调整: 博士研究鼓励质疑和挑战现有理论,这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权威的看法,变得更加独立和批判。
对失败的接受度提高: 博士研究中大量的失败是常态,这使得博士生不得不学会如何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被失败击垮。

5. 哪些性格特质可能更适合读博?

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尝试读博,但拥有某些性格特质的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更顺利,或者说这些特质更容易被读博过程所激发和强化:

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坚韧不拔的毅力
严谨细致的作风
独立思考的能力
较强的自我驱动力
承受压力的能力
对特定领域的极度热爱

6. 读博不会改变什么?

重要的是要强调,读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根本性性格倾向,例如:

一个天生内向的人,读博后不太可能变成外向的社交达人,他可能只是学会了在学术场合更有效地与人交流。
一个天生乐观的人,读博的挫折可能会让他变得更加现实和审慎,但他可能依然保有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一个天生散漫的人,读博的严格要求可能会让他学会一些规划和自律,但如果内在驱动力不足,也很难彻底改变。

结论:

总而言之,读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深度和耗时性的过程。它本身并不像“变形记”那样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相反,它更像是一个“放大镜”和“打磨石”。它会放大和强化那些与学术研究高度契合的性格特质,比如严谨、坚持、独立思考、好奇心和自律。同时,在经历挑战和磨砺后,个体也可能在应对压力、接受不确定性等方面展现出更成熟的“发展”或“调整”。

因此,与其说读博“改变”性格,不如说它能“塑造”一个人的学术品格,激发和巩固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特质,并在经历中促进个人成长。 最终,读博后的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读博前更加成熟、更有韧性、更具学术素养,但这更多是基于原有个性和经历后的“进化”,而非根本性的“变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的,实在是令人唏嘘,我目睹了他从最开始一个乐观积极面对挑战的青年,一路走到这一步的全过程。我一直在心里对他有着父亲一般的责任感,他去英国留学,结果错选了打灰专业,身体不好被当地女生歧视,还要面临大龄phd的精神压力,导致了心理扭曲,这里面也有我引导不好的责任。现在看到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这种话,实在让各位见笑了!十分抱歉!

user avatar

读博的确会改变人的性格。就说我,

读博以前:

温文尔雅,对人很有礼貌,哪怕遇到不太熟的老师都会打声招呼。对师兄弟师姐妹更是礼貌倍加,哪怕和他们发生不愉快的事了,也为了不扩大事态做和事佬,对导师那就更是超级礼貌了。

读博以后:巴不得路上遇不到熟人,就算遇到了也装作看不见。师兄师弟师姐师弟的话要立马反击,不论什么话必须持有100%敌意的态度,不论他们说的对错也要对他们吼,以愣子的态度对待他们(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楞的),或者说以疯八(97拳皇里的暴走八神)的态度对待他们。对导师的态度?明面上没表现出什么,估计也就是愣子的态度吧。

读博以前认为唯有读书高,读博以后极其厌恶圈子里的人,感觉街上卖早餐的,扫地的环卫工比圈子里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得多。

user avatar

个人的性格跟读研/博期间的学术产出具有一定的关系[1],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2],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跟学术产出显著正相关,外倾性(extraversion)和神经质(neuroticism)跟学术产出显著负相关:

具体地,开放性指的是想象力、求同存异、创造力等性格因素;宜人性指信任、利他、直率和谦虚等性格;责任心指尽职、自律和克制等。这些类型的性格跟高学术产出相关。外倾性指热情、活跃和社交性,神经质性指的是难以平衡焦虑、压抑、脆弱等[3]。这些类型的性格跟低学术产出相关联。而且,情商跟学术产出没有相关性,相反地,研究生学习中的学习目标性和研究目标性跟学术产出的结果相关性是压倒性的[4],这二者都跟个人的性格和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反而跟学术环境关系更大. 这一结果跟其他研究中揭示的导师因素压倒个人资质/努力成为学术产出的决定性因素是一致的[5](读博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当然,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比如神经质性人格/性格可能就是学术压力过大的结果。

一般性的看,大学教育能塑造人的责任心和开放性[6], 竞争性,避害性,好奇性和自我表达[7]. 但在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导师因素往往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导师决定论学术读研的体验和性格的发展/变化,所以比较难有一致的结果。一些研究证明,研究生教育能降低性格中的神经质性,提高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8]. 但这些研究中的样本结果variance本身就很大。也就是说,这些研究中采用的线性回归方法不能很好的应对实际情况中的特征交叉问题[9],容易出现辛普森悖论[10].

当然,教育特别是读博的经历对个人性格的塑造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11][12][13][14][15],但是由于这段经历中的导师因素决定性,读博对人性格的改变不如说是导师对博士研究生性格的改变[16][17][18]:

从作用机制上看,导师对学术性格的改变主要从学生的学术自我概念和动机方面发生影响,而这两方面对学术成果、学业满意度、压力感和性格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19][20][21][22][23]. 所以,总体因果链是:导师支持好->学生满意度高,动机强->学术产出高->性格正向发展,这至少包括责任感的提升和神经质的下降;相反地,则是导师支持差->学生满意度低,动机弱->学术产出低->性格负向发展,这至少包括责任感的下降和神经质性格的提升[24].

所以,从一个实验室的学生性格和氛围就可以判断这个实验室的导师支持水平如何,也能很好的判断这个实验室的产出水平和发展方向(向好还是变差)。

参考

  1. ^ Hakimi, S., Hejazi, E., & Lavasani, M. G. (201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9, 836-845.
  2. ^ Komarraju, M., Karau, S. J., Schmeck, R. R., & Avdic, A. (201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learning styl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4), 472-477.
  3. ^ Cobb-Clark, D. A., & Schurer, S. (2012). The stability of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Economics Letters, 115(1), 11-15.
  4. ^ Sorić, I., Penezić, Z., & Burić, I. (2017).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goal orienta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 126-134.
  5. ^ Mohamed, A., Ismail, A. H., Mustaffa, M. M., & Mohd, N. (2012). Explo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0, 325-332.
  6. ^ Schurer, S., de New née Kassenboehmer, S. C., & Leung, F. (2015). Do universities shape their students' personality?.
  7. ^ Illovsky, M. E. (2010). Psychological Comparison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llege of Educatio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2(3), 238-245.
  8. ^ Lourinho, I., Ferreira, M. A., & Severo, M. (2017). Personality and achievement along medical training: Evidence from a cross-lagged analysis. PloS one, 12(10), e0185860.
  9. ^ Huang, Y. A., Fan, W., Lee, W., & Yu, P. S. (2003, May). Cross-feature analysis for detecting ad-hoc routing anomalies. In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2003. Proceedings. (pp. 478-487). IEEE.
  10. ^ Kievit, R., Frankenhuis, W. E., Waldorp, L., & Borsboom, D. (2013). Simpson's paradox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practical guid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513.
  11. ^ Griffin, P. W., Mroczek, D. K., & Wesbecher, K. (2015).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12. ^ Tasselli, S., Kilduff, M., & Landis, B. (2018). Personality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12(2), 467-493.
  13. ^ Ermolaeva, M. V., Isaev, E. I., & Lubovsky, D. V. (2020).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in Psychology Students During the Graduate Ye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25(2), 33-43.
  14. ^ Busato, V. V., Prins, F. J., Elshout, J. J., & Hamaker, C. (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6(1), 129-140.
  15. ^ Jackson, J. J. (2011).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n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6. ^ Ulug, M., Ozden, M. S., & Eryilmaz, A. (2011).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attitudes on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 738-742.
  17. ^ Strayhorn, T. L. (2015).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18. ^ Komarraju, M., Musulkin, S., & Bhattacharya, G. (2010). Role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 i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1(3), 332-342.
  19. ^ Kusurkar, R. A., Ten Cate, T. J., Vos, C. M. P., Westers, P., & Croiset, G. (2013). How motivation affec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nalysis.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18(1), 57-69.
  20. ^ Ayub, N. (2010). Effect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Pakistan business review, 8, 363-372.
  21. ^ Choi, N. (2005).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cept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2(2), 197-205.
  22. ^ Guay, F., Marsh, H. W., & Boivin, M. (2003).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ir causal orde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124.
  23. ^ Sánchez, M. M., Pecino, R. M., Rodríguez, Y. T., & Melero, P. T. (2011).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ro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9(4), 491-496.
  24. ^ Jackson, J. J. (2011).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n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er avatar

会的。

读博是人生一段可以认真地做喜欢事情,并且能出成就的黄金时间段。太早学业未成且历练不够,太晚责任太重且精力不济。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能成就多年梦想未竟之志,或是做一件本以为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情,对个人自信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读博时必须要和别人进行大量学术交流,强迫提高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会让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外向,更经常地和别人交流想法和思路。

读博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和逻辑严密性,知道如何寻找证据,免受各种伪科学的影响。

读博可以与厉害的人为一个目标一起共事,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有助于提升自己,不做井底之蛙。如果被牛人看中,对将来的发展更有助益。开兰博基尼的富豪和骑自行车的工薪族未必能就生活琐事达成一致,但却可能可以一起聊聊夜晚的璀璨星空。

读博时自己是单独的一个品牌,文章自己署名,做出来的实验自己负责,出了问题没有人会帮着挡子弹,路要自己走。这种担责的意识会让人谨言慎行,深思熟虑,并且能更早明白世界的运行规则。

读博前的学生,基本上每种考验都有正确答案,从博士开始,可以选择的主攻方向变得很多,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有助于提高独立判断能力,及面对未知与变化的自信。

读博可以磨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被导师骂,被评审骂,被学术前辈刁难,家人不理解,还能坚持下去,并且在各种负面评价中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明白什么该听什么不用听,抗挫折抗击打能力会变强,而这是成大事的必要条件。

读博时不停顿的文献阅读可以让人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会因为生活的安逸停下前进的脚步。

读博时尝试各种不同方向的错误成本较低,比四十多岁再做职业二次选择的代价要小很多。

读博会增添冒险的信心和勇气,并理性对待因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多时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只在原地打转,不敢迈出第一步。

读博让人有机会花很多时间做成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而不是在重复完成简单任务上转圈子。这种延迟奖励可以让人看得更远,也不会沉浸颓废在一些浅薄的刺激里面,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战略眼光和将来事业的天花板。

读博可以让人领略世界的真实维度。读博之前大家都能考个八九十分,因为卷子只有100分,单一的评判维度掩盖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但读博之后就会发现人和人的差别如此之大,大到可以完全放弃想要追赶别人的念头,转而用心经营自己的道路。

(以上基于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同行心疼一发。看问题描述,许多遭遇和“症状”都有同感。不过对天性乐观的东北人来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配啤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苏东坡在《文说》中总结自己梳理文思时的心得: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


其实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博士生涯的工作状态。当压力感袭来,尤其是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复合压力大作时,或许可以模仿帕斯卡尔“思想的消遣”来个“精神的消遣”。


累了就歇歇。


逐渐摸索寻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生存状态。我比较独立,那就闭门读书,一切繁华与我无关;偶尔约上二三好友小酌一顿,也很不错。适应不了一个人学习生活的节奏,就不妨试试热闹的场合,出门逛逛,世界辽阔,未知很多,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能困扰你许久的问题,就会在某一时刻的热闹场中被你悟到了呢!就像普希金日有所思,搜肠刮肚,不想做梦梦到一句神来之笔,韵脚绝佳,醒来后马上札记别纸,逢人就吹。


另外,千万不要低估外力对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我一直觉得,男人虽然没有生理期,但心理低落期还是会不时出现的。比如我自己,一个人工作时喜欢放点音乐、白噪音甚至鬼故事调节气氛。当然鬼故事是个人爱好,它本身恐怕调节不出什么好气氛,但可以弄出点声音,让你感到自己的存在不是那么孤单。另外,好故事的叙事节奏、结构安排、气氛渲染、伏笔埋设,我也都关注。很多选题、想法都是在这种比较轻松自在的状态中邂逅的。


至于睡眠质量差,博士生这个群体,只要是稍微上进些的,恐怕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熬夜不可避免,那就吃点护肝片,多补觉,把身体损伤降到最低,另外就是尽量减少熬夜。当然这事儿挺难的,往往深夜思路更清晰,一思考脑子一转就更睡不着,倒是恶性循环了。


还有关于读博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的亲身体验是,它倒不一定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一个人原生性格中的某些方面和因素,却容易在博士生涯的各种压力刺激下加倍表现和凸显出来。同样地,对这些压力的舒缓和问题的解决,也是考验一个人抗压和“平事儿”能力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也就是说,解决得好,你就升华了;解决不好,就容易扑街,起码是遭点小劫。


博生生涯是一种消费,一场豪赌,合适的时候当然要逼自己一把,适合的时候也要放过自己。


于虚无处坚守,向平凡中证成。共勉之。

user avatar

会的,我觉得自己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判若两个人。如果你看到我25岁的相片和35岁时的相片,你会觉得是两个人。

但同时,我并不觉得是读博这一个事情给人所带来的改变。也有年龄,激素,经历,病痛,亲人离世,失望,难过等等一系列的打击。在这种打击下,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幻想,玩世不恭的少年,会逐渐变成一个喜欢算计,沉默寡言,俗气世俗的中年油腻男人。

读博既是你的学习经历,又是你的工作职业。我觉得读博的时候很快乐,我有机会听,看,学习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怎么看待我们学科,怎么看待世界的发展,怎么看待不同国家,怎么看待不同的文化,怎么看待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但是生活总是不快乐的多,会经历写不出东西的痛苦,会自我怀疑,为什么自己这么笨,为什么有的人在自己这个年龄就已经发nature,发science,当教授了,有的人在自己这个年龄赚了几百万,上千万,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生活基本不会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思考,生活只会把不公平的事实放在你面前,你在感慨你前面的人是天才,但是不知不觉,你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聪明人”,也许这是一个循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累。我现在做梦梦的最多的剧情就是,我找到了25岁的自己,跟他喝了一杯,告诉他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让他有个机会重新选择,告诉不同的陷阱,甚至告诉他成功的捷径。

我想每个中年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大家都没有机会了。所以我回到了大学,我希望告诉年轻人们,成功的捷径。但是年轻人就跟我当年一样,上课的时候听听老师的扯淡,一边听,一边发信息给小妞们聊天,有的人干脆在宿舍打游戏,有的人在打开手机刷微博,有的人在逛淘宝,像极了十年前我们在大学的样子。

我想人类的共性是很大。在另外的答案里讨论过,我读博的时候最喜欢去的几个地方,当然,我不推荐年轻人去,是脱衣舞俱乐部和赌场。那里是磨练你意志,了解自己欲望最好的地方之一。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应该进一步了解学习人类社会现有的运营体制——钱,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与创造之一。我们都应该牢记。任何让你把自己的财富捐出去的,给出去的,花出去的事情,都是违反这个体制的。

读博改变你的性格,跟读博让你可以赚钱,诚实的回答我,哪个让你觉得更重要?

user avatar

不仅会改变性格,还会改变体格。

user avatar

会。

还记得2月11号的NASA立扫把挑战吗?

换做之前的我,肯定就会立扫把、然后拍照发朋友圈,赶上这一「浪潮」。

可是那天我没有。

我毫无思考地去NASA的官网,去查,查完了又去别的网站考察了消息来源。

当我意识到这是个源自外网的谣言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趣。

所有的信息我全部都自己验证一遍,全部都去考察来源、证据链,然后再去辟谣——可是这种事有什么好辟谣的吗?不过是闲来无事的生活中一点微小的调剂,仅此而已。

那天晚上我跟自己说,「夏木啊,有趣一点吧。」

可是后来,我还是会这么做……

性格和习惯都改变了。

这可能也是我越来越闷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1. 什么是“性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士,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纯粹的科研岗位,其意义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意义”,以及你读博士的动机和期望。如果你将博士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教职,那么不去科研岗位自然会让人质疑其价值。然而,博士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解.............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读博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广袤的原野上行走,身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地图,只有你自己的步履和偶尔吹拂过的风。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放。毕竟,之前的求学生涯,尤其是硕士阶段,老师们往往会给你设定明确的任务,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甚至会时时刻刻盯着你.............
  • 回答
    读博士读到这个地步,老婆觉得你没出息,这日子确实不好过。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焦灼和无助。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很多读博士的人都会遇到瓶颈期,尤其是在学业和家庭压力双重夹击下。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和你的家人都好受一些。首先,咱们得把“不能毕业”这个问题剖析清楚。一、 你为什么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读博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简单来说,读博的起点,你很难说有“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题目”的严格先后顺序,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关系。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哪个更先明确,可以说“大方向”或者“研究领域”是先于具体“小论文题目”的,而具体的“小论文.............
  • 回答
    博士研究是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组更是其中的关键。很多人在面对“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的选择时感到纠结,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大课题组.............
  • 回答
    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经历和感受”,不如说是一场漫长且深刻的自我重塑。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遍遍地播种、耕耘、收获,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拿到博士学位那一刻的感受,复杂得一言难尽。 毕业典礼上,披上那件沉甸甸的学位袍,接过那张薄薄的但承载了无数汗.............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这件事啊,你说导师水平和人脉哪个更重要?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千古难题,因为这两样,怎么说呢,就像吃饭离不开米,走路离不开腿,都很关键,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说导师水平:这玩意儿,直接决定了你这三年(或者更长)的研究方向、学术深度、以及你能不能真正学到.............
  • 回答
    博士生涯,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那纸文凭,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边界的拓展。它所带来的好处,细水长流,却又足以浸润人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思维模式的蜕变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馈赠。读博士,就是被扔进一片未知的海洋,没有明确的航线,只有你对海图的解读和探索的勇气。你会学会如何提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
  • 回答
    读博士,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好像一种无声的宣告,预示着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它不像本科那样有明确的课程表和清晰的毕业目标,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你孤身一人,手持一把生锈的铲子,开始挖掘。精神上的消耗,远超想象。首先,最折磨人的,是那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你有一个研究方向,一个.............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条少数人才选择的路,它不像读本科或硕士那样是一种常见的职业规划,更像是一次深度探险,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问“读博士有什么意义?”,这问题触及的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塑造。首先,知识的深化与创造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核心的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