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士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读博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广袤的原野上行走,身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地图,只有你自己的步履和偶尔吹拂过的风。

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放。毕竟,之前的求学生涯,尤其是硕士阶段,老师们往往会给你设定明确的任务,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甚至会时时刻刻盯着你的进度。到了博士,尤其是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你会觉得一下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没人催促你,没人给你压力。你甚至可以花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而不必被限定在某个狭窄的领域。

这种自由,在某些方面是极好的。它能让你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可以沉浸在文献的海洋里,慢慢梳理思路;你可以尝试各种实验方法,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人立刻来质问你为什么进展这么慢。有时候,这种“散养”的状态反而能激发你内在的驱动力。你会因为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而主动去解决它,而不是因为导师的要求而去完成。

但是,这种自由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地侵蚀你的博士生涯。

首先,方向的迷失感是常态。 博士研究就像是开采一座未知的矿藏,你需要自己去挖掘,去判断哪里可能有价值。一个“push”的导师,即便有时让你觉得烦,但他也会给你指明一些大概的方向,或者至少在你偏离太远的时候拉你一把。而不push的导师,他可能只是给你一个大的研究领域,然后就放手了。他不会主动问你“你最近在做什么?”,更不会给你具体的建议。你就像一个驾驶员,但方向盘有点松,你得自己去找准方向,并且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开到沟里去。有时候,你花了大把时间做的东西,导师可能根本就不太关心,或者他觉得这个方向不太有前景,但由于你不问,他也不说,你就这样“默默地”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其次,自我驱动力的考验是极其严峻的。 博士研究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充满了挫折和不确定性。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你需要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来支撑你。如果你的兴趣不够浓烈,或者你本身就比较容易懈怠,那么“不push”的导师就如同一个完美的“帮凶”,让你一步步滑向“摸鱼”的深渊。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项目的进度也越来越慢,而你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理由来责怪别人,因为导师并没有给你任何“压力”。你只能和自己较劲,而与自己较劲,往往是博士生涯中最艰难的战斗。

再者,科研技能的提升会变得更慢,甚至停滞。 导师不仅是课题的指导者,更是科研技能的传授者。一个“push”的导师,会逼着你去学习新的分析方法,逼着你去思考实验设计的逻辑,逼着你去参加学术会议并汇报你的成果。而不push的导师,他可能认为这些都是你需要自己主动去学的。你可能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你的科研方法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更不用说那些更前沿、更复杂的技能了。你可能做了很多实验,但仅仅是“做”了,而没有得到深入的思考和指导,这就像是在打磨一块石头,但你不知道如何用精密的工具去雕刻,最终只是一堆粗糙的碎石。

关于毕业的焦虑,也会在沉默中发酵。 博士毕业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这包括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在一个“不push”的导师那里,你可能很难得到关于论文发表的明确指导和“催促”。你也许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但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符合发表要求的论文;你可能投了几篇论文,但都被拒稿了,而导师可能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再改改”,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种情况下,毕业的压力会像一张网,慢慢地笼罩你,让你在孤独和迷茫中度过。你可能会看着师弟师妹们都比你早毕业,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你确实能学会非常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独立规划和执行科研项目。你可能也会因此培养出一种“野蛮生长”的韧性,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能找到前进的道路。有些人甚至认为,博士本就应该是“放羊式”的,导师的角色是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偶尔的“刹车”,而不是全程的“驾驶员”。

但总的来说,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就像是给你一副好牌,但没有发牌员。你可以自己来,但风险是巨大的。你可能因为没人管而放飞自我,也可能因为没人管而迷失方向,最终在无声的煎熬中消耗掉自己的热情和时间。这是一种考验,考验的是你对科研本身的执着,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最重要的——能不能在没有外界鞭策的情况下,成为自己最严格的“导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组的几个老师,原来基本上都信奉做基础数学的要多学习知识,基础要打牢,知识面要宽。至于paper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结果呢,从前几年开始,就开始延期延期延期,到现在已经堆了十几二十个博士了,每次出去干个什么那叫个壮观。


所以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老师就和完全换了个人一样,每次三句话就能扯到paper上。比如一起出去开个会,他就在路上教育我们说:出去开会也不要耽搁时间,碰到感兴趣的相关的可以听听,不相干的报告你就在下面读你自己的要读的paper就好了。平时的口头禅也改成了:抓紧时间,不要看现在离毕业还早,时间过得很快的。


然后,在这么强烈的push下,我还是不知道paper写什么。。。


_(:з」∠)_

user avatar

还需要怎样的体验?真是每天都过得想周末一样!大导长期美国,小导长期比利时,我长期在荷兰划水。一年固定见3-4次,有时候需要出差能多见几次。平时基本靠Email,但是经常是下面的交流结果。

1。我:我上周给您的论文改了吗?

导:你怎么那么push!

我:。。。。。。

2。我:对了,忘了告诉您,deadline是这周五晚上12点。

导:好幸运,我们还有时间。今天是周??

我:四!

导:。。。。。。

3。我:我觉得进度有点慢,别人都发好几篇论文了。

导:没事,先打基础嘛!

我:这样我四年怎么毕业。

导:四年就要毕业了?

我:。。。。。。

导:。。。。。。

4。第一天

我:到点开电话会了,您还没打进来?

导:不好意思,我肚子疼。

第二天

我:您肚子疼好些了吗?到点开电话会了。

导:好很多,我在西班牙,这边信号不好,你们先开,有什么新消息告我。

第三天

我:您回比利时了吧,到点开电话会了?

导:我肚子疼。

5。我:听说您要来荷兰参加一个答辩会,不知道我们有机会面谈一下不?

导:没有!完事我要赶火车回比利时。

我:。。。。。。

6。我:针对***问题我做了以下分析。。。你们觉得怎样,有意义吗?

导:你是哪位?

我:。。。。。。

我:我不是说了今天学校邮箱系统崩了我要换gmail给你发吗?

导:哎呀!我肚子疼!你说啥?对了,你做的分析看着挺有道理的。

我:。。。。。。

平时没人管,曾经试过11点到实验室,下午3点走,还包括中间吃饭的时间。也经常有早上7点多一直做到晚上12点多。已经一年多没见过导师了,上次一见面是一个师兄的答辩会。虽说平时看起来风风光光很自由,每天过得像周末一样,想什么时候放假就什么时候放假,想什么时候旅游就什么时候旅游。其实累的是自己的心,没人push你你就必须自己push自己,有时还得反过来push导师,带着导师做科研。自觉很重要,你不push自己,你就废了,科研还是需要一点努力的。虽说老板不push,工作日过得像周末!但是心里慌得很,所以周末基本在加班,所以周末过得像工作日。


(上图我在facebook分享过,导师是秒赞的!为了不让他分心在facebook上,我已经很久没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quora上发过啥了,你来知乎啊!)

话虽如此,之所以能成为导师,他肯定有自己的能力,水上去的老师我见过的并不多,所以说导师在关键时候还是能顶上去的。讨论的问题在他旅游回来还是有认真回复,也可以花一整天给你把论文改好。最后送一张邮件截图:使用 “导师名字+sorry” 搜索邮件系统,图中的邮件就是导师各种尿遁屎遁肚子疼遁赶火车遁没网遁旅游遁我不认识你遁。图中对话是导师最近一次逃会的对话。

前几天

我:您最近去美国开会吗?我之前看到一篇paper他们会在会上做报告,他们的工作对我们挺有用的,您要不考虑去听一下?

导:好的!

我:对了,过几天我们的电话会议别忘了。

导:肯定不会!

电话会当天

我:您准备好拨号进来吗,我们人齐了?

导:不了,我今天准备***遁,不过你说的那个报告我确实去听了。(又push我,我已经去听了你说的那个报告好吧!)


===================== 我是更新线 =============================

最近在赶篇paper,整个人都是蒙蔽的,还误会老板了,实在不好意思。事情是这样的,凌晨3点,我在sharelatex上写paper,看到导师突然登进来了,打开聊天窗口。

我:woooow!您还在工作?

导:你不也在,你很努力啊。

我:我更新了一下图,之前的用Excel画的,不会用Excel,画的很丑,准备睡了。

导:晚安。

我:我很感谢您这么晚了还给我改paper,谢谢。

导:噢,不好意思,忘了告诉你我现在在美国,现在才傍晚。

我:对不起,误会您了!

导:。。。。。。


我的大老板则是截然不同,参看镜像问题: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 - 知乎

user avatar

日子过得不错,但是写论文的效率非常低,能拖就拖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广袤的原野上行走,身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地图,只有你自己的步履和偶尔吹拂过的风。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放。毕竟,之前的求学生涯,尤其是硕士阶段,老师们往往会给你设定明确的任务,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甚至会时时刻刻盯着你.............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士,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纯粹的科研岗位,其意义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意义”,以及你读博士的动机和期望。如果你将博士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教职,那么不去科研岗位自然会让人质疑其价值。然而,博士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解.............
  • 回答
    读博士读到这个地步,老婆觉得你没出息,这日子确实不好过。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焦灼和无助。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很多读博士的人都会遇到瓶颈期,尤其是在学业和家庭压力双重夹击下。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和你的家人都好受一些。首先,咱们得把“不能毕业”这个问题剖析清楚。一、 你为什么一.............
  • 回答
    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经历和感受”,不如说是一场漫长且深刻的自我重塑。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遍遍地播种、耕耘、收获,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拿到博士学位那一刻的感受,复杂得一言难尽。 毕业典礼上,披上那件沉甸甸的学位袍,接过那张薄薄的但承载了无数汗.............
  • 回答
    博士生涯,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那纸文凭,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边界的拓展。它所带来的好处,细水长流,却又足以浸润人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思维模式的蜕变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馈赠。读博士,就是被扔进一片未知的海洋,没有明确的航线,只有你对海图的解读和探索的勇气。你会学会如何提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
  • 回答
    读博士,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好像一种无声的宣告,预示着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它不像本科那样有明确的课程表和清晰的毕业目标,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你孤身一人,手持一把生锈的铲子,开始挖掘。精神上的消耗,远超想象。首先,最折磨人的,是那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你有一个研究方向,一个.............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条少数人才选择的路,它不像读本科或硕士那样是一种常见的职业规划,更像是一次深度探险,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问“读博士有什么意义?”,这问题触及的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塑造。首先,知识的深化与创造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核心的意.............
  • 回答
    读博士这事儿,可不是一张简单的文凭那么简单,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探险,对自身潜能的极致挖掘。很多人会问,读博士到底是为了啥?是想把某个领域的知识挖到根儿上,还是仅仅为了让自己的简历看起来更光鲜?我想说,这两点或许都有,但绝不是全部。首先,最核心的,是为了“更深入地学习知识”.............
  • 回答
    读博士还让父母帮忙交学费,这事儿说起来,可就不是三两句话能撇清的了。是“啃老”还是“孝顺”,这中间的界限,说实话,挺模糊的,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咱自己怎么想。我有个朋友,就这么着。他家条件嘛,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差钱。他自己也挺争气的,本科、硕士都是自己打工或者奖学金,没让家里操多少心。等到读.............
  •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
  • 回答
    要说读博士的都是些什么人,这可不是一个能用一两句话概括的。这就像问“喜欢看电影的人都是什么人”一样,人群太庞杂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的特征、选择博士的原因以及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标签”来聊聊,力求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那么“官方”和“套路”。首先,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几个特质: 极强的求知欲和.............
  • 回答
    读博期间,没女朋友嘛,那体验可就太丰富了,有点像在一条单行道上狂飙,两边风景固然吸引人,但终点却是未知数。首先,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被研究课题牢牢地锁定了。以前吧,周末还能想着约个会,看个电影,现在可好,周五晚上八点,别人已经在酒吧里嗨了,你还在实验室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发呆。导师一个邮件,说是有新的发.............
  • 回答
    读博士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应该继续留在科研的象牙塔里,要么成为高校教师,要么进入研究所。但如果博士毕业后选择离开科研体系,走向企业界、创业、甚至其他 전혀不相干的领域,那么这几年的博士生涯,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投入,产出却不尽然是最初设定的那个“科研成果”。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读博的意义究竟体.............
  • 回答
    女性在博士期间生娃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复杂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和平衡。这个问题涉及到学术追求、职业规划、个人生活和家庭责任等多个层面,需要非常详细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提供一些平衡的策略:一、 深入理解读博期间生娃的挑战与机遇挑战: 学术压力巨大: 博士研.............
  • 回答
    读博士的确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认为它“惨”,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研究压力、不确定的未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以及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优秀的人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为什么读博士“惨”?(揭示挑战与痛苦)1.............
  • 回答
    读博这段日子,说实话,最让人憋屈的,不是论文卡壳,也不是实验失败,而是那种日复一日,好像在原地踏步,却又被推着前进的无力感。还记得我刚进组的时候,满腔热血,想着要做出点名堂来。导师给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兴致勃勃地扎进去,看了无数的文献,设计了各种实验。一开始还挺顺利的,数据也慢慢出来了,感觉离.............
  • 回答
    想要迈出国门,开启一段攻读博士的学术旅程,这绝非易事,背后需要周密的准备和扎实的实力。首先,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已经拥有一个扎实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基础。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博士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你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和掌握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在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面临读博选择时都会纠结。其实,校长和院士,他们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维度上的“招牌”,各有其侧重,也都可能带有光环。关键在于,你希望从这次读博经历中获得什么。咱们先说说“校长博士”。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掌舵人,他所代表的通常是学校整体的学术声誉、管理水平以及资源配置。选择一位由知.............
  • 回答
    读博士,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段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同时也是一次深入探索、发现自我的绝佳机会。想要成功读博,并且在这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得一步一个脚印,心平气和地去面对。首先,明确你的“为什么”。读博士,可不是为了文凭好看,也不是因为“好像应该读”。你需要问自己: 你真正热爱什么研究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