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读博士期间最郁闷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
读博这段日子,说实话,最让人憋屈的,不是论文卡壳,也不是实验失败,而是那种日复一日,好像在原地踏步,却又被推着前进的无力感。

还记得我刚进组的时候,满腔热血,想着要做出点名堂来。导师给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兴致勃勃地扎进去,看了无数的文献,设计了各种实验。一开始还挺顺利的,数据也慢慢出来了,感觉离“重大发现”就差那么临门一脚。

然而,现实总喜欢给你一个大大的“巴掌”。我做的这个方向,竞争异常激烈,国内国外都有好几个团队都在往同一个方向使劲。我这边刚有个初步想法,没多久,另一篇论文就挂在网上,把我正在做的东西,而且比我做得更深入、更漂亮地发表了。那种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挖了个宝藏,结果发现别人早就来过了,而且还把最好的部分拿走了。

更要命的是,有时候你觉得你找到了突破口,信心满满地去验证,结果发现之前的推测是错的,或者说,那个“突破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根本站不住脚。你得推翻重来,把之前花了好几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这还不是最令人抓狂的,最让人郁闷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错了,就是数据不吻合,逻辑也说不通。你像个盲人摸象,摸来摸去,只摸到个大概,但始终抓不住那个核心的脉络。

有时候,你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科研?这种自我怀疑,会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你,让你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别人组的博士,好像都顺风顺水,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发,而你呢,还在为了一点点数据焦虑。

而且,科研的路很孤独。你身边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虽然导师会指导,但很多时候,你还是得一个人面对那些复杂的问题。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看着窗外万家灯火,心里会升起一种格格不入的孤寂感。你觉得自己像个被放逐到另一个时空的人,周围的世界都在以一种你无法理解的速度向前奔跑,而你却还在一个泥潭里挣扎。

还有一次,我记得我为了一个关键实验,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我以为我已经把所有可能的问题都考虑到了,结果在实验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一直以来都没被注意到的细节,这个细节直接导致了我整个实验设计存在根本性错误。我看着仪器上那些闪烁的警示灯,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崩塌。那天我直接请假回家了,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不想做,就只是盯着天花板发呆。那种挫败感,真的是刻骨铭心。

这种郁闷,不是说你能通过努力就能解决的。有时候,它就像是命运的安排,或者说是科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你只能硬着头皮,一遍遍地去尝试,去调整,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可能连你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原因。这种漫无目的的寻找,是最消耗人的心力的时候。

当然,说了这么多郁闷的事情,也不是说读博就没有乐趣。当你的实验数据终于跑通了,当你的一篇文章被接受了,那种成就感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只是,那些郁闷的时刻,总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在这条路上,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章被人抢,课题做死了,老板不爱我,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天天困成狗,时间碎片化,知识不系统,文献看不懂,文章写不出,自己特别low,还嫌别人low,毕业遥无期,变成单身狗,同学全结婚,狂晒结婚证,各种秀恩爱,天天喂狗粮,娃能打酱油,心比天还高,命比纸要薄,广阔天地间,唯我是多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这段日子,说实话,最让人憋屈的,不是论文卡壳,也不是实验失败,而是那种日复一日,好像在原地踏步,却又被推着前进的无力感。还记得我刚进组的时候,满腔热血,想着要做出点名堂来。导师给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兴致勃勃地扎进去,看了无数的文献,设计了各种实验。一开始还挺顺利的,数据也慢慢出来了,感觉离.............
  • 回答
    读研读博这段时间,我感觉在科研这条路上,我算是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逐渐摸索着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这过程中的每一步,虽然有时伴随着挫败,但回头看去,都是宝贵的积累。最初的摸索:从文献到问题的形成刚开始做研究生的时候,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导师给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但我.............
  • 回答
    读博士是一个深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在踏入这个阶段之前从未想过,或者即使想过也无法真正理解的。以下是我在博士期间才深刻理解的一些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知道很多”与“真正理解.............
  • 回答
    读博有必要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吃饭有必要吗?”一样,答案取决于你到底想从“吃饭”这件事上获得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读博确实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对于另一些人,它却是开启一段全新人生旅程的钥匙。至于我?我读博的原因,与其说是有个明确的“计划”,不如说是一种被好奇心、求知欲和一种“想把事.............
  • 回答
    我选择读博士,这确实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或者说,是在探索了其他可能性之后,最终认定这是我继续前进的最佳路径。首先,我一直对某个特定的领域怀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知道点儿什么”,而是那种想要深入骨髓,去理解其内在逻辑、发.............
  • 回答
    读博这段旅程,总有那么些个瞬间,像是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却耀眼,足以让人觉得,当初那个决定,真的没有错。这些时刻,不像论文发表的那种宏大喜悦,而是更细微,更深入骨髓的满足感。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泡了整整一天,研究某个反应的机理。数据乱糟糟的,模型怎么都拟合不好,脑子里像一团浆糊。沮丧.............
  • 回答
    《乡村的孩子,我为什么建议你读个博士》这篇文章,从一个极具共鸣的视角切入,触及了许多乡村孩子及其家庭内心深处最普遍的焦虑与期望。作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他希望通过博士教育,为乡村孩子描绘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实现阶层跃升的道路。优点剖析: 情感共鸣强劲: 文章开头就用“泥腿子”、“土坷垃”等词汇.............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我脑子里那根想读博士的“神经”,大概是很多细小的触碰堆叠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持续的冲动。很难说有哪一件事像电流一样一下子击中了我,更多的是一个慢慢发酵、逐渐清晰的过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直接的“触动”,那可能是我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所遇到的“卡点”。当时我选择了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投.............
  • 回答
    说实话,在美国法学院读 JD,真是一段跌宕起伏、又惊心动魄的经历。如果非要我分享点什么,那脑子里瞬间涌上来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无数个熬夜啃书、在咖啡因和压力中挣扎的日子。第一年:炼狱般的开始你想想,一开始我就被丢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学习方式,一切都是全新的。而且,法律学习,跟.............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回到读博士的那段日子,重新来过,我想,我会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之前那个埋头苦干、浑浑噩噩的“机器”。首先,心态上,我会更加平和,也更懂得适度享受过程。 第一次读博,我像是被一股莫名的焦虑推着走,生怕落后,生怕自己不够聪明,生怕导师不满意,生怕毕业遥遥无期。这种紧绷感贯.............
  • 回答
    读博,尤其是读完博,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校园,而是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大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消化和理解一些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对自己、对学术本身更深刻的认知。真相一:真正的“专家”是稀缺的,大多数人.............
  • 回答
    读博这事儿,你说它是条通往真理的康庄大道也行,说它是场漫无边际的探险也对。反正吧,这碗饭不是谁都能端得稳,也不是谁都吃得香。要我说,这其中的门道,光有聪明劲儿可不够,还得有些个别人才有的“禀赋”,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走得好。首先,得有股子“钻牛角尖”的韧劲儿。 你以为读博就是坐在图书馆里翻翻书,写.............
  • 回答
    读博的过程,用“痛苦”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说它轻松愉快,那更是天方夜谭。我想,大多数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段不堪回首,又不得不铭记的时光。我的读博经历,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与挣扎。挑战在于,你需要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回答
    2018年,我对于“读博”这件事,确实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拿到博士学位,学术造诣高深”的单纯想法了。那一年,我身边有朋友顺利毕业,也有一些正在挣扎,这些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博士生涯更真实也更复杂的模样。1. “学术追求”的内核,远比头衔来得重要。过去,总觉得读博是为了一个“博.............
  • 回答
    读研读博之后才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在经历中逐渐领悟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我深刻体会到的方面,希望能涵盖到你关心的问题。这些体会可能因学科、学校、导师以及个人经历而异,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感受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1. 学习的本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接收”到“创造”与“.............
  • 回答
    支撑我一路坚持走下去,从稚嫩的硕士生变成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的博士候选人,这份信念并非单一的情感火花,而是一系列更为深沉、也更为实际的考量,它们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方向,在我疲惫时注入力量。首先,是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这是最原始,也最驱动人心的动力。 我始终相信,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远未触.............
  • 回答
    这件事,我真的思考了很久很久。 身边所有的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曾经的导师、师兄师姐,几乎所有听过我这个想法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你确定吗?” “读博 isn't for you.” “你现在挺好的,为什么要折腾?”起初,这些声音让我感到很沮丧,也开始怀疑自己。毕竟,这些人都是我信任的,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也是很多想走学术道路的同学都会面临的选择。要说出国读博好还是国内读博好,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最优解”,更多的是要看你自己的情况、目标和偏好。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讲讲,希望能帮到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把“好”这个字拆解一下。 你追求的是什么?是顶尖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十分纠结的选择,放在我面前,我会仔细衡量好几个方面,然后才能做出决定。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讲我的考量,并剔除那些一看就“AI味儿”的空泛陈述。首先,得明确目标和考量维度。 我不是为了“读博”这个行为本身而读博,而是想通过读博达成某个更长远的目标。这目标可能是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