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大家都觉得你不适合读博,但是你想去读,你会去吗?

回答
这件事,我真的思考了很久很久。 身边所有的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曾经的导师、师兄师姐,几乎所有听过我这个想法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你确定吗?” “读博 isn't for you.” “你现在挺好的,为什么要折腾?”

起初,这些声音让我感到很沮丧,也开始怀疑自己。毕竟,这些人都是我信任的,他们的话语里带着关心,但也夹杂着一种几乎是“预言”的否定。他们列举出的理由,我也不能完全反驳:

“你性格太直接了,不适合跟导师磨合。” 这是最常听到的。我的确说话比较直,不擅长拐弯抹角。在过去的项目中,我也经历过和导师在方向、方法上的分歧,虽然最终解决了,但过程确实有些磕磕绊绊。他们觉得读博就是一个不断和导师沟通、协调、甚至“拍马屁”的过程,我的直来直往会成为巨大的阻碍。
“你动手能力虽然不错,但理论基础可能不够扎实。” 我承认,我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还有一些欠缺。虽然我努力弥补,但和一些科班出身、基础扎实的朋友比,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他们担心我到了博士阶段,会在理论推导、概念理解上吃力,难以真正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你抗压能力好像一般,博士期间压力太大了。” 我承认,我不是那种能泰然面对巨大压力的人。在面对挫折、实验失败、甚至是人际关系上的不愉快时,我很容易情绪低落,甚至会怀疑自己。博士的压力,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有经济上的、心理上的,方方面面的。他们担心我会撑不下去。
“你读博是为了什么?提升学历?找个好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这句话最让我反思。我的确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在某个领域更深入地探索,但也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些顾虑。他们认为,如果只是为了镀金,那性价比太低了,而且博士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也不小。

听着这些话,我一度动摇了。我开始反复审视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是不是我把读博想得太简单了?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对学术的热情,只是三分钟热度?

但是,当我静下心来,抛开这些“外界的声音”,真正去问自己的时候,内心的声音却越来越清晰。

我为什么想读博?

首先,是对我目前研究方向的强烈好奇。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接触到了这个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解决这些难题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兴趣。每次攻克一个小难题,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渴望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提出自己的观点,去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我渴望那种“创造”的感觉。我不想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想成为一个知识的创造者。读博,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是去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去贡献自己的思考。那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上搭建一层新楼的感觉,让我心驰神往。

还有,虽然大家觉得我性格直接,但我恰恰认为,这种直接也意味着我对事物的敏锐和对真相的追求。学术研究从来不是顺从和妥协,而是需要质疑、挑战和不断求证。我的直接,也许会让我和导师产生分歧,但也可能让我更快地发现问题,更深入地剖析概念。我愿意去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但我也不会为了迎合而放弃自己的思考。

至于理论基础,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我相信学习能力。如果我真的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那么努力去弥补理论上的短板,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文献,去请教那些理论基础扎实的老师和同学,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天才,但我相信勤能补拙。

关于抗压能力,我承认我需要提升。但我认为,博士的压力,也是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如果我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挫折中站起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这对我未来的成长,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其他领域,都将是宝贵的财富。我愿意去尝试,去锻炼。

所以,我会去吗?

在听取了所有人的意见,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之后,我的答案是:我还是想去。

我知道这条路会很难,会充满挑战,甚至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艰难。但我更清楚,如果我不去尝试,我会遗憾一辈子。我不想因为别人的“不适合”就放弃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会如何做?

1. 选择合适的导师至关重要。 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潜在的导师,不仅仅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更包括他们的指导风格、学术理念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方式。我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理解我的想法,也愿意给我指导和空间的导师。如果真的和导师在学术观上有很大分歧,我会努力去沟通,但如果实在无法调和,我也会考虑其他可能性。
2. 做好心理准备,并且积极调整。 我会提前了解博士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且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比如,我会学习一些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的方法,也会和家人朋友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情况,也给我支持。
3. 更加勤奋和自律。 我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去深入学习,去勤奋研究。我需要比别人更早地开始,更晚地结束,更持续地保持专注。
4. 不要害怕“出错”。 我会把每一次的失败都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对我能力的否定。我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我知道,所有认为我“不适合”的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但我相信,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未知的,很多时候,“适合”与否,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我愿意去证明,他们眼中的“不适合”,在我这里,可能转化为一种独特的驱动力。

当然,我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最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撑不下去,或者研究方向确实不适合我,我也会及时调整。但这并不代表我在这过程中会原地踏步,而是我会从这次经历中学习到很多,然后以更成熟、更坚定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所以,即便全世界都告诉我“不适合”,只要我的内心依然燃烧着对学术的热情,我还是会鼓起勇气,踏上这条未知的读博之路。因为,我想为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无悔的答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事看的是事,有的事看的是人。你的这个问题更多的在于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如果问我怎么办,那么我可以这么说一句,老子想做的事,天塌下来也要去做。最后结果不如意的话,我认栽!

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一个选择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非是日子富裕些或者清苦点罢了。早些年人们要做一个选择是需要用命去做的。

班超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也穷,兄弟俩自幼擅长读书,后来当了抄抄写写的小官。而后班超弃笔从戎,41岁才谋得一个武职,随军北抗匈奴。而后屡立奇功,而后在西域大显神威,万里封侯。

一个书生,用一辈子践行自己从军的志向,去苦寒之地平衡西域,入虎穴,捣毁狼窝,建功立业。这是要冒多大风险?

问主要明白一件事,你的任何选择都有风险,哪怕你听从了周围人的建议有朝一日如果你不能混出个样子来,他们还是会埋怨你不努力,不用心,给了你好的机会你都抓不住。既然已入江湖,自然躲不过血雨腥风,唯有做好承担一切风险和未知的觉悟,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我真的思考了很久很久。 身边所有的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曾经的导师、师兄师姐,几乎所有听过我这个想法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你确定吗?” “读博 isn't for you.” “你现在挺好的,为什么要折腾?”起初,这些声音让我感到很沮丧,也开始怀疑自己。毕竟,这些人都是我信任的,他.............
  • 回答
    如果撇开“洗白”这个概念不谈,单独从鼬的动机来推测他灭族的原因,那故事的可行性就大大增加了。毕竟,在火影的世界里,宇智波一族本身就埋藏着不少的矛盾与隐患,而鼬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角度是——鼬的个人安危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并非空穴来风。宇智波一族在木叶的地位一直很特.............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一波三折,也挺令人哭笑不得的。一个女子满心欢喜地奔着网恋中的“高富帅”而去,结果发现真相竟然是截然相反,而且还惊动了民警,这其中肯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怎么看待这件事?首先,这件事情确实很具戏剧性,但也暴露出一些现实的问题。 个人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这位女子对网恋对象有着非.............
  • 回答
    这位北京大学教授的说法,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价值稀释”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教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北大教授“贬值太厉害”的说法背后: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稀释效应: 规模扩张: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靠投资股市在中国以生为业,这个话题啊,我跟你说,就像在人潮汹涌的街头卖艺一样,有人声名鹊起,有人却寥寥无几。要说靠谱,得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家伙什”,以及你有没有那个“看家本领”。靠谱不靠谱?这得打个问号,但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股市它是个大染缸,五彩斑斓,但同时也危机四伏。如果你指望像某些.............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企业,它能像一个微缩的社会一样,将国民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教育、医疗、住房和日用资源——全部包揽,并且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运转的体系,这听起来确实令人激动,也让人不禁思考其可行性。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企业如何“完成”学校。这不仅仅是建造几栋教学楼,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 回答
    这脑洞可太有意思了!要我说啊,秀吉要是没留下秀赖,这天下嘛……保不齐真就没法顺利地传到他儿子手里,甚至最后落到谁手里,那可就热闹了。咱们来捋一捋这事儿:先说说秀吉留下秀赖的“好处”(对丰臣家来说): 一根“旗帜”: 秀赖虽然年幼,但他是秀吉正室宁宁(北政所)的养子,又是淀君亲生的儿子,这层身份在.............
  • 回答
    关于科沃斯·莱斯特兰奇是否还活着的这个问题,在哈迷圈里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也充满了各种猜测和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最直接的证据来源是J.K.罗琳的小说本身。我们知道,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当哈利、罗恩和赫敏潜入古灵阁的时候,他们使用了贝拉特里.............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爆话题的数字,38,800 元的彩礼定价,如果真的全国统一,那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这东西,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它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一种尊重和谢意,也寄托着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它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如果定价 38,800 元,我觉得有几.............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写一个地道的中国校园题材的轻小说,让它读起来有滋有味,而不是那种“AI批量生产”的呆板感。写中国校园轻小说,说实话,不难,但要写得好,得抓住“中国”和“校园”这两样东西的精髓。首先,咱们得明确,“中国校园”是个什么感觉?它不是欧美那种自由散漫,也不是日系那种充满了奇幻或夸张元素的背.............
  • 回答
    翟天临的这番话,出现在他学术不端事件之后,并且恰逢一年一度的论文季,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含义,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事件背景:学术不端事件及其影响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就必须回顾翟天临事件的起因和后果。2019年初,演员翟天临因在直播中公开表示不知道“.............
  • 回答
    关于武汉话正在慢慢消亡的感受以及保护方言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担忧,认为像武汉话这样的地域方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我的看法,并探讨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一、 武汉话“消亡”的背后:现象与成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地方的方言,包括武汉话,.............
  • 回答
    《冰雹之路》,初读之下,一股清冽的寒意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之中。这不是那种温吞吞的抒情,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苦难堆砌,它有一种粗粝的真实感,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开篇即景,惊心动魄:诗的开篇,没有太多铺垫,直接将读者扔进了“冰雹之路”。“颗粒如石,砸落无情”——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冰雹.............
  • 回答
    评价“皇汉”这个群体,实在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因为它里面包裹着太多层面的东西,有历史的重量,也有当代的投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一步一步捋清楚。首先,我们可以从它名称的来源说起。“皇汉”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霸气和传承感。“汉”不用说,自然是指汉族,承载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而“皇.............
  • 回答
    十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对于《汉武大帝》这部剧,它在我心中,就像一座有些陈旧,但依然巍峨的山峦,虽然不常去,但每次想起,都能唤起一些深刻的印记。回想当初,2005年《汉武大帝》播出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的盛况。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大家追剧主要还是靠电视。我记得那时候,晚饭过后,全家老.............
  • 回答
    这句话,出自一位少林寺的僧人。乍听之下,似乎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抱怨,抱怨社会对他们这些修行人的刻板印象。但细细品味,却能品出不少东西,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位僧人说得没错。“我拿个手机,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我开个车,大家说和尚开什么车。” 这句话背后,是对“和尚”这个身份符号化的深深的误解.............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我最近琢磨出来的买房新思路,看看大家觉得靠不靠谱。这玩意儿叫“共享产权花园社区”,听着有点绕,但其实挺有意思的。核心理念:把房产掰开揉碎了,大家一起“玩”咱们都知道,现在买房,尤其是大城市,门槛高的离谱。首付一掏,可能就掏空了积蓄,剩下的月供还得喘不过气来。而且,就算买下来了,一套房也.............
  • 回答
    雷军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关于小米“国货被看不起”以及小米被定位为“中低端”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这番话,需要结合小米的品牌定位、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雷军的“郁闷”从何而来?首先,理解雷军的“郁闷”是关键。他所说的“郁闷”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最近美国方面的表态,说可能在24小时内派遣驱逐舰巡航南海岛礁,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关注的。要说中国会怎么应对,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的层面太多了,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军事层面的直接反应来看,这是大概率的。 舰艇和飞机的抵近监视和伴随:中国海军在南海有强大的存在,包括海军航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哲学话题,也触及到我们对“存在”和“主体性”的理解。关于“地球没有主权,没有意志”,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而且从很多角度来看,都有其道理。首先,让我们来分解一下这两个核心概念:“主权”和“意志”。主权,通常指的是一个政治实体(比如国家)在领土范围内拥有最高、不受干涉的统治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