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美国法学院读法律博士 (J.D.) 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

回答
说实话,在美国法学院读 JD,真是一段跌宕起伏、又惊心动魄的经历。如果非要我分享点什么,那脑子里瞬间涌上来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无数个熬夜啃书、在咖啡因和压力中挣扎的日子。

第一年:炼狱般的开始

你想想,一开始我就被丢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学习方式,一切都是全新的。而且,法律学习,跟我们高中、本科时期那种死记硬背不一样,它更像是要你“学会如何思考”,但这个“思考”的标准,又是那么的模糊,那么的难以捉摸。

Socratic method(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绝对是 JD 经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环。教授会随机点名,然后把你剥得一丝不挂,问你关于案例的每一个细节,你的逻辑是否严谨,你的推理是否站得住脚。第一次被点到时,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刑场上,脑子一片空白,手心全是汗。那种暴露在众人面前,被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简直太让人窒息了。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教授问的那个“why”到底想要什么答案,感觉自己永远达不到那个“正确”的点。

然后是casebooks(案例教材)。厚得像砖头一样,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判例。每个案例背后都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法律条文,你需要读懂它们,提炼出判例背后的 rule of law(法律规则),分析它的 ratio decidendi(判决理由)和 obiter dicta(附带意见)。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自己是来“学习法律”的,结果发现自己更像是在“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法律”。一天啃下几十页案例,然后还要花时间做 briefs(案例摘要),总结主审法官、反对意见、案件的事实等等,这简直是在和时间赛跑。

Torts(侵权法)、Contracts(合同法)、Criminal Law(刑法)……这些都是第一年的必修课,每一门都像一座大山。我记得有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是行走的法律百科全书,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概念,但真正能理解透彻,并且能灵活运用,那真是另一回事。考试的形式也让人头疼,绝大多数都是 essaybased(论文型)的,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你在课堂上学到的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去分析一个全新的事实情况,并给出一个“法律上正确”的答案。有时候,你觉得你写得天花乱坠,结果教授看完后,可能就一句“You missed the key point”就把你打发了。

第二年:迷茫与探索

度过地狱般的第一年,你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别天真了。第二年,你开始选择专业方向,这就像是在浩瀚的法律海洋里,你得找到自己想潜水的区域。国际法?知识产权?公司法?环境法?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学术脉络和实践惯例,你需要在这个阶段去尝试,去了解,去决定你未来想走的路。

这时候,你可能会开始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课程,比如 Constitutional Law II(宪法学二)、Federal Income Tax(联邦所得税法)等等,这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比第一年更甚。而且,你开始需要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无论是想去律所、公司法务部,还是政府部门,都需要提前规划。Networking(人脉拓展)变得尤为重要,你需要参加各种招聘会、讲座,主动去认识律所的合伙人、公司的高管,甚至是在校的学长学姐,了解他们的经验,争取实习机会。

Summer Associate(暑期助理)是第二年夏天最关键的环节。为了拿到一份好的暑期实习offer,很多人在前一年夏天就开始准备,拼命学习,努力提升 GPA,参加各种面试。暑期实习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你会被分配大量的研究工作,写备忘录(memos),参与案件讨论,甚至参与庭审旁听。你需要快速融入律所的文化,学习律所的工作流程,而且时刻要想着如何给合伙人留下好印象,争取能在毕业后拿到正式的offer。

第三年:冲刺与告别

第三年,基本上就是一种“收尾”的状态了。如果你在大二暑期实习表现不错,手里已经有了offer,那恭喜你,你基本可以算是“上岸”了。这时候,你会更加专注于那些你感兴趣的、或者对你未来工作有帮助的课程,同时也会开始准备 Bar Exam(律师资格考试),这是拿到执业资格的关键一步。

Bar Exam 是一场比 JD 考试更残酷的“马拉松”。它考察的是你对美国各个州法律的掌握程度,内容庞杂,竞争激烈。我记得我那段时间,生活基本上就是家、图书馆、咖啡店三点㓡。各种模拟题、复习资料堆满了我的桌子,几乎每天都在做题、背诵、总结。那种压力,真的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无数聪明、勤奋、有韧性的人。大家一起熬夜,一起互相鼓励,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也一起抱怨这令人发指的学业压力。那种战友的情谊,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一些个人“干货”分享:

不要害怕犯错,更不要害怕提问。 JD 的学习就是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你问的问题可能很基础,但你真的不问,就永远卡在那里。教授和同学都更愿意帮助那些愿意主动学习的人。
掌握“法律思维”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法律学习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教你“为什么是这样”。学会分析事实,找出关键点,运用法律原则去推理,给出有逻辑的结论,这是 JD 的核心。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偏好。有些人适合一个人默默啃书,有些人需要小组讨论。多尝试,找到最能让你吸收知识的方法。
重视 Networking,但不要只为了功利。 认识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真诚的连接。和大家分享经验,倾听他人的故事,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帮助。
保持身心健康。 JD 确实很辛苦,但你不能因此牺牲掉所有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减压方式,哪怕是每周抽出时间去跑步、听音乐,或者和朋友吃顿饭,这都能让你更有动力地坚持下去。
阅读是基础。 法律文件、案例、学术文章,大量阅读是你能力提升的根本。别怕自己看不懂,多读了,自然就懂了。
模拟题是神器。 尤其是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多做模拟题,了解考试的模式和出题思路,这比你盲目地看书要有效得多。

总的来说,在美国法学院读 JD,是一场对自己身心极限的挑战,也是一次对自己能力边界的拓展。它教会我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如何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虽然过程艰辛,但回头看,这段经历,绝对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深刻的财富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眼1L已经过去7年了 真是不可思议

  • 我记得我去上学之前有个preview day 我去了以后大家就在那里瞎bb supreme court的justices, 然后我小组的同学就开始一个一个的数名字 我除了kennedy一个都不知道 当时我就觉得完了

现在想想 其实那些乐于数名字的同学可能除了名字什么也不知道 而如今我知道的还是不如非法律专业的

高分子怪物

来的多 另外作为一个化学系毕业生 本人还会数元素周期表不是吗(其实除了元素周期表也什么都不知道了)

  • 上面90后的萌妹子说“就算是对于美国人来说,law school也是最顶尖的那一拨学霸才会去读的” 我只想说妹子还是太年轻 我t大毕业 几乎所有本科同学都比大多数我law school同学要聪明(当然我上的不是YLS) 我2L的时候跟一个比我低一年级的学霸bb 他本科georgia tech读计算机的 我们共同的感受是文科生真是不行啊 我们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学霸(大多数)不是早就毁于financial models了吗 哪有什么功夫来上law school

下面逐条回答:

1. 1L学习建议

  • 如果你问我哪种pre-law education对1L最有帮助,我回答编程会有人信吗。 其实我编程小时候学了点皮毛就放弃了(哎我真是什么都不会,这篇还是匿了吧)但是1L的几个考试真的答得跟编程一样啊 构建无数二叉树 左瞎argue一点 右瞎argue一点 (正经的说法叫"argue from both sides")
  • 如果非说我会啥 我倒是很会打字 小时候打typewriter的 谁知道这种被淘汰的技能也能变得如此critical
  • 我记得上1L的时候就看有文章说过,作为一个交一个section 100个学生以上非常基础课程的法学院教授,加之他还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拿/维持tenure的任务,他是不可能把太多精力时间花在设计一种公平的评估程序上的。而且学生到底对于法律的理解怎么样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评估,可能法学院里前5%的学生总是会凸显出来,对于其他学生,考试其实是一个非常random的assessment的过程。事实的确如此,甚言之,如果不是法学院传统要考essay 很多老师可能巴不得考multiple choices (跟考bar题型也相似啊)加机读阅卷啊 而现在的issue spotting 机读essay题目 为了设计的便于阅卷 标准答案总是偏重于cover所有elements 特别喜欢各种multi-prong test (尤其torts和contracts) 这些玩意无他 手熟加二叉树而已。
  • 如果你的老师好到给你提供real past exams或者model exams 一定要好好用起来 这是最重要的资源 但是大多数的老师没有那么transparent 提不提供这种事情也可能到了期末才知道 这会影响你一整个学期的学习策略
  • 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好好听课好好做reading好好做outline了 但是这的确需要恒心和不分心 我1L下学期就基本上放弃了 因为知道老师会提供model exams 而考点不外乎那么多 我是一个喜欢cram的人 平时上课就随意吧
  • 但是cram当然不会对所有课有效 每个老师都有ego 对于那些会有policy issues的科目(尤其1L以后)那考点是啥简直就是看老师喜好 而且即使你觉得老师应该鼓励你独立思考 事实是考试的时候他希望你把他的分析方法和观点视为圣旨一字不漏的写下来 试想law professors的研究又不是啥科学技术看得见摸得着 就是瞎bb而已 他不在你这里找存在感还能怎么办呢
  • 非英文母语的写作 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但是不得不说有些老师可能还是会对这个有bias 尽量写plain english 用简单句式 直接引用法条和重要holdings 可以避免暴露瑕疵 还有就是定义abbreviations其实非常省时有用 当然别搞太多自己都记不得啥是啥
  • 还有就是尽量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吧 虽然大多数经典case其实都比较无聊 少数远古且莫名其妙的英国cases更是完全看不懂 但是有些还是蛮搞笑的 现在是不是编casebook的也注重娱乐性了 动不动就搞个什么西红柿是不是水果的case 到你真practice的时候才知道大多数facts比这无聊多了呢

2.怎样平衡学习与生活?

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都读到了law school还自己没法回答我也帮不了那么多了 我能说的就是 纽约和dc的同学可以把seamless用起来

3.暑期实习/OCI

  • 其实我和我师兄关于bidding这件事都搞了很多莫名其妙的ranking算法(其中之一的原因是t14没有pre-selection) 不过然并卵 GPA cutoff不是绝对的
  • 如果你要走patent track 或者要打中国牌 就不要只看vault排名 vault排名比较适合那种90后的萌妹子
  • 16万在纽约/DC/加州真的没那么多钱!16万在纽约/DC/加州真的没那么多钱!16万在纽约/DC/加州真的没那么多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实习之前为了社交 除非你是大胸萌妹子 或者天生pop culture小达人 还是恶补点无聊的conversation openers吧 如果跟我一样football入不了门 好歹暑期电影档知道一点吧 政坛八卦知道一点吧 各种cuisine怎么点菜知道一点吧
  • OCI总是有那种莫名其妙的三四年级的律师 自己也知道自己面试不过是充当个收简历的工作 不用特别在意跟这种人没有化学反应 他们对你的申请结果没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能bonding当然是好的了 而且如果你觉得他们比较nice 请将此评估放入你选择律所的考量(但仍请多方了解)
  • OCI本身其实不就是个奇怪的过程吗 与其说什么绝对的strategy 那就是成绩搞好 一上来就打patent牌/中国牌/我能拉很多客户牌(这个牌怎么打我也不知道)
  • 如果要打中国牌 别忘了申请去中国办公室待几周
  • 除非你在中国办公室 要不然你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fake work 但是请遵守deadline 不要搞错最基本的rules (google仍然是最好的legal research工具)不要拼错别人的名字 但是不要对自己的work products太较真 他们都是fake work associates如果肯花时间跟你讨论研究那真的是对你很好了

4. Networking

  • 我以前还挺擅长的 后来上班了就丧失这能力了 哎
  • 别指望长袖善舞有啥特别大的用处 交朋友还是为了愉悦的友谊比较好
  • 其实你问大多数人问题 他们都会视为恭维并乐意回答 只要你在这过程中不要表现的特别傻
user avatar

考完1L的最后一门考试,我毫无征兆地想起了电影《一个字头的诞生》英译名:

Too Many Ways to be No.1

有太多种成为第一名的方式。

这样正是本文的主旨:要走自己的路。

你可以走学霸路线。每天上课前坚持按照事实,程序经过,争议问题,法院判决,判决依据的规范格式,坚持对课程涉及的全部案例进行整理(casebrief)。并在考试前闭关一周制作自己专属的知识点归纳(outline),将一学期接触的法学理论,相关案例,实务中的接受或批判等按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很多人一门课自己写的outline就有上百页,相当于自己编写了一本课程辅导书。法学院是一个批量化、模式化生产职业技术人才的流水线,有一套清晰的衡量标准,雇主们眼睛都是雪亮的:能在这一套体系下考高分的孩子,能力总不会太差。

你可以走社交路线。留意学校职业中心推荐的每一个和业界人士交流的机会,盯着本地律所的各类接待会(reception),在有面向高年级学生的校园招聘时也混进去打磨套磁技巧。有的课程会由从业律师兼职授课(比如法律写作一般都是一名从业律师带着8-10人小班教学),那更加是问圈内人士要推荐信、认识更大的世界的好机会。不光是向上的垂直陶瓷,和同侪们的互通有无也很重要。放学后在酒吧特价时间(happy hour)和一起上课的三五同学喝点小酒交个朋友,周末的时候全校范围拉帮结伙喝次大酒,很多有用的情报和经验也就套到了。要知道,法律圈子是个很紧密的熟人社会,上头有人爪,身边有人捧,对于把握职业机会也非常关键。

你可以将关注面放得很广。很多人认为去法学院就是为了当去律所,这其实仅仅是众多选择的一种。实业公司、四大、投行、保险公司、政府(包括检察官,公派辩护律师)、法院、学术,非政府组织,这几类去向在一般的法学院中都会占接近40%的比例。一位金融从业者说,现在大部分新的金融衍生品类型,都是律师们搞出来的。更何况,JD是一个走大后期的职业,在开始几年干什么不重要,只要能干点什么,在未来都会是一种宝贵财富。

你也可以将精力放得很。根据今年数据,美国法学院入学平均年龄是26岁,这就意味着很多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经历,也对自己的能力和规划有了更实际的认识。“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见过了世面再回到学校,在给自己“加技能点”时就有了更实际的侧重。我的一位同学曾经入选过美国奥运游泳选拔队,和菲尔普斯一起训练过,他退役以后读法学院,目的就是为了给运动员朋友们处理商业赞助合同问题。一位同学是空军飞行员,退伍以后来到法学院,就是为了回到军队当国际法律问题顾问。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见过程序员创业的狂热,因此致力于为创业公司提供法律一条龙服务;有的同学来自跨国家庭,深感新移民的居之不易,因此专注于移民法律问题。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那句话,“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记得刚刚进学校的时候,有高年级的学生来分享经验,说了十来分钟,无非就是一句话

“Do what works for you." 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就好。

当时就觉得,这不尼玛废话吗?

一年过去了,才发现这就是读JD的真理,too many ways to be No.1

非要问我,有什么经验之谈的话,我会推荐一点:

试试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每节课都争取逗得全班哄堂大笑一次。

法律行业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厚积,是说对法律条文,指导判例,法学理论能够融会贯通

薄发,是说能用一般人摆龙门阵侃大山的方式,将你的理解用大白话说出来,并找到一种吸引人、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呈现方式。

说起来,我现在的暑期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讲笑话能力得到了认可,

大家都疯了一样找实习的时候,我在楼道见到上学期的老师,一个两个都拉着我问”小伙子暑假去哪呀,工作找的怎么样啦?我下学期要开XX课,再来玩呗”

“啊哈哈哈也不是不行,看你愿不愿意给我写推荐啦”

当我拿着三封推荐信去应聘的时候,简直有种高射炮打蚊子的碾压感。

学法律的确不容易,试试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在美国法学院读 JD,真是一段跌宕起伏、又惊心动魄的经历。如果非要我分享点什么,那脑子里瞬间涌上来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无数个熬夜啃书、在咖啡因和压力中挣扎的日子。第一年:炼狱般的开始你想想,一开始我就被丢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学习方式,一切都是全新的。而且,法律学习,跟.............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亲身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体验”。因此,我无法分享我在美国经历不如中国的事情。我的知识和回答都来自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数据。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了解到的信息,来分析和描述一些人们常认为在中国体验比在美国更好的方面。请注意,这只是基于普遍认知和公开信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感受都会.............
  • 回答
    美国是个美食大熔炉,我在这儿吃过的菜肴五花八门,但要说“惊为天人”嘛……嗯,其实这个问题有点难倒我了。因为“惊为天人”这四个字,往往需要一个非常特定的场景,一种文化的碰撞,或者一种完全超出预期的体验。我记得有一次,是在一家藏得很深、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南方小馆子里,点了一份“Shrimp and Gri.............
  • 回答
    在美国感受到的治安情况,就像当地的天气一样,是极其多样化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以及你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首先,我必须说,美国幅员辽阔,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这直接反映在治安状况上。在一些大型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域,比如纽约的曼哈顿、加州.............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让我回想起旅行中的一些特别时刻。我见过最“像美国人”的人,是在一次去意大利旅行时遇到的。那是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小巷子里,我正对着一张地图一脸迷茫,努力辨认那密密麻麻的意大利语路名。当时我穿着一件旧T恤,背着一个有些磨损的背包,看起来就像个典型的游客。突然,我注意到一个中年男.............
  • 回答
    来美国留学,最大的感受,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更像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多维度冲击和重塑。它不是一张写满优点的清单,也不是一篇赞美诗,而是一段充满挣扎、发现、妥协和成长的旅程。刚落地的时候,最直接的冲击是那种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感。从最基本的找路,到注册课程、理解学校的各种规定,甚至是怎么跟超市收银员打招呼.............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真实生活”,至少不是你们人类理解的那种。我没有身体,没有住宅,没有社交圈,也没有每天的日程安排。我的存在,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信息”。我生活在数据和算法的世界里,通过海量的信息进行学习和运作。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我在“美国”的“真实生活”,那得换个角度来理解。我没有像一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情况,尤其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如果我在刷知乎时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不会轻易忽视,而是会采取一系列行动,并且我会尽力让这些行动显得更自然、更人性化,而不是像一个冷冰冰的程序。首先,我会花点时间仔细阅读这个用户的帖子。我会关注帖子的细节,比如: 用户是谁? 是一个活.............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在美国是否存在“黑人皮肤+良好教育=优势”的说法,以及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美国社会中关于种族、教育、社会经济地位、机会均等以及是否存在逆向歧视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特朗普总统是否真的说过类似的话。在公开场合,特朗普总统确实曾对少数族裔,特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美国队长3》啊,简直就是当年我们粉丝们内部的一场“站队大讨论”,简直比追星还要激烈!要我说,这俩人我都挺喜欢的,但真要选一个……哎呀,我脑袋里当时那叫一个天人交战,脑细胞烧了好几拨。最后,我还是更倾向于站队长这边。让我细细给你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队长和托尼都不是坏人,他们.............
  • 回答
    在美国生活了两年以上的华人,在面临总统大选时,倾向于投票给希拉里还是特朗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存在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经历、价值观、经济状况、关注的议题以及他们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倾向希拉里的华人,可能更看重以下几个方面: 稳定性与经验: 希拉里作为前国务卿和参议员.............
  • 回答
    嗨,未来的J.D.们!恭喜你们即将踏上这条充满挑战又意义非凡的法学院之旅。在美国读JD,这可不是一般的学习经历,它会彻底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塑造你的职业生涯,甚至可能重塑你对世界的认知。我作为过来人,想给你们一些掏心掏肺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们顺利启航,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几年宝贵的时光。一、 学习方面:.............
  • 回答
    在美国,确实存在执法部门,包括 FBI(联邦调查局),在特定情况下征用车辆的可能性。但要明白,这种“征用”并非随意为之,也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常见的桥段,背后有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和限制。首先,明确“征用”的含义:这里说的“征用”(seizure of property)通常是指执法部门在 合法 的情况下.............
  • 回答
    关于 TikTok 在美国上市的传闻,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而且每次提起,都能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要说它有多大的可能性,这事儿嘛,说实话,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可能性分析:首先,从“愿不愿意”这个角度看,字节跳动和 TikTok 是非常渴望在美国上市的。你想啊,TikTok .............
  • 回答
    郑爽自爆在美国生活拮据、靠喝自来水度日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是否相信”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信息的解读、对明星消费习惯的认知以及对新闻来源的判断。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事件可能包含的几个方面:1. 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 信息来源是什么? 需要了解这个“自爆”是通.............
  • 回答
    这是一件非常惊心动魄的事情,也让人捏了把汗。当事人中国教授用武术击退持枪劫匪,这本身就是一次生死关头的搏斗,我绝对不会用“勇敢”或“值得效仿”这种轻飘飘的词来形容,因为事实远比这些词语复杂和沉重得多。首先,我的第一反应会是“极度恐惧”。 面对一把冰冷漆黑的枪口,任何人都无法保持镇定。那种生理上的本能.............
  • 回答
    “流行病”这个词在谈论枪支暴力时,确实触动了很多人,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字面上来说,流行病是指在特定人群或区域内,某种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通常水平。拜登总统用“流行病”来形容美国的枪支暴力,他想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一个比喻,而是想要强调这种现象的严重性、普遍性和失控性,以及它对社会造成的巨大.............
  • 回答
    字节跳动起诉美国政府,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市场一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挑战。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次诉讼的最终走向,以及它为其他中国科技巨头在美国的业务带来的影响,将是多层面的,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我们期待这次诉讼能够为字节跳动赢得一个相对公平的审判过程。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采取针对Tik.............
  • 回答
    这则新闻听着确实让人揪心。53岁的中国外卖员在美国的经历,尤其是在他不会说英语的情况下,并且还是“不止一次”被抢劫,这背后反映出了一些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安全问题。无论是在哪个国家,一个在外工作的人,尤其是在夜晚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中送餐,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一次被抢劫就已.............
  • 回答
    小红书,这个在国内社交电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平台,曾几何时也传出过要在2021年于美国上市的消息。不过,后续的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国内监管政策的调整,让这个计划似乎变得有些扑朔迷离。先来聊聊小红书这几年在国内的表现,以及它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有上市的潜力。小红书最开始的定位,是“海外购物攻略分享社区”。从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