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1L已经过去7年了 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想想 其实那些乐于数名字的同学可能除了名字什么也不知道 而如今我知道的还是不如非法律专业的
高分子怪物来的多 另外作为一个化学系毕业生 本人还会数元素周期表不是吗(其实除了元素周期表也什么都不知道了)
下面逐条回答:
1. 1L学习建议
2.怎样平衡学习与生活?
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都读到了law school还自己没法回答我也帮不了那么多了 我能说的就是 纽约和dc的同学可以把seamless用起来
3.暑期实习/OCI
4. Networking
考完1L的最后一门考试,我毫无征兆地想起了电影《一个字头的诞生》英译名:
Too Many Ways to be No.1
有太多种成为第一名的方式。
这样正是本文的主旨:要走自己的路。
你可以走学霸路线。每天上课前坚持按照事实,程序经过,争议问题,法院判决,判决依据的规范格式,坚持对课程涉及的全部案例进行整理(casebrief)。并在考试前闭关一周制作自己专属的知识点归纳(outline),将一学期接触的法学理论,相关案例,实务中的接受或批判等按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很多人一门课自己写的outline就有上百页,相当于自己编写了一本课程辅导书。法学院是一个批量化、模式化生产职业技术人才的流水线,有一套清晰的衡量标准,雇主们眼睛都是雪亮的:能在这一套体系下考高分的孩子,能力总不会太差。
你可以走社交路线。留意学校职业中心推荐的每一个和业界人士交流的机会,盯着本地律所的各类接待会(reception),在有面向高年级学生的校园招聘时也混进去打磨套磁技巧。有的课程会由从业律师兼职授课(比如法律写作一般都是一名从业律师带着8-10人小班教学),那更加是问圈内人士要推荐信、认识更大的世界的好机会。不光是向上的垂直陶瓷,和同侪们的互通有无也很重要。放学后在酒吧特价时间(happy hour)和一起上课的三五同学喝点小酒交个朋友,周末的时候全校范围拉帮结伙喝次大酒,很多有用的情报和经验也就套到了。要知道,法律圈子是个很紧密的熟人社会,上头有人爪,身边有人捧,对于把握职业机会也非常关键。
你可以将关注面放得很广。很多人认为去法学院就是为了当去律所,这其实仅仅是众多选择的一种。实业公司、四大、投行、保险公司、政府(包括检察官,公派辩护律师)、法院、学术,非政府组织,这几类去向在一般的法学院中都会占接近40%的比例。一位金融从业者说,现在大部分新的金融衍生品类型,都是律师们搞出来的。更何况,JD是一个走大后期的职业,在开始几年干什么不重要,只要能干点什么,在未来都会是一种宝贵财富。
你也可以将精力放得很专。根据今年数据,美国法学院入学平均年龄是26岁,这就意味着很多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经历,也对自己的能力和规划有了更实际的认识。“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见过了世面再回到学校,在给自己“加技能点”时就有了更实际的侧重。我的一位同学曾经入选过美国奥运游泳选拔队,和菲尔普斯一起训练过,他退役以后读法学院,目的就是为了给运动员朋友们处理商业赞助合同问题。一位同学是空军飞行员,退伍以后来到法学院,就是为了回到军队当国际法律问题顾问。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见过程序员创业的狂热,因此致力于为创业公司提供法律一条龙服务;有的同学来自跨国家庭,深感新移民的居之不易,因此专注于移民法律问题。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那句话,“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记得刚刚进学校的时候,有高年级的学生来分享经验,说了十来分钟,无非就是一句话
“Do what works for you." 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就好。
当时就觉得,这不尼玛废话吗?
一年过去了,才发现这就是读JD的真理,too many ways to be No.1
非要问我,有什么经验之谈的话,我会推荐一点:
试试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每节课都争取逗得全班哄堂大笑一次。
法律行业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厚积,是说对法律条文,指导判例,法学理论能够融会贯通
薄发,是说能用一般人摆龙门阵侃大山的方式,将你的理解用大白话说出来,并找到一种吸引人、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呈现方式。
说起来,我现在的暑期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讲笑话能力得到了认可,
大家都疯了一样找实习的时候,我在楼道见到上学期的老师,一个两个都拉着我问”小伙子暑假去哪呀,工作找的怎么样啦?我下学期要开XX课,再来玩呗”
“啊哈哈哈也不是不行,看你愿不愿意给我写推荐啦”
当我拿着三封推荐信去应聘的时候,简直有种高射炮打蚊子的碾压感。
学法律的确不容易,试试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