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士或者做科研有什么需要注意和知道的?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

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

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业了,硕士毕业了,下一步该读博了”,或者“有个博士头衔比较好找工作”。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这个,我劝你再想想。博士不是你人生学历的“封顶”,它更像是你进入一个全新认知领域的“敲门砖”。

你要成为“问不倒”的人: 科研的核心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你不能指望导师什么都告诉你,你得自己去钻研,去思考,去找到那个“为什么”。有时候,你可能 Spent weeks on a single paragraph, just to realize it's completely wrong. 这种打击是常态,关键是你能不能从中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自我驱动力是生命线: 没有人在后面时刻催促你,你的进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有没有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那种“我就是想搞明白这件事”的韧劲?如果没有,你会很容易在枯燥的数据分析、文献阅读中迷失方向,甚至被“劝退”。
接受不确定性和失败: 科研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你以为的“重大发现”,可能最终只是一个统计上的小波动;你设计的实验,可能因为一个不起眼的误差而前功尽弃。你需要学会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被失败打倒。每一次失败,都可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前提是你得懂得如何从中汲取养分。
你是在为“人类知识”添砖加瓦,哪怕只是一小块: 博士研究,最终是要在你的领域里做出一些“原创性”的贡献。这贡献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它一定是你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的结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你做得比前人更好。理解这一点,能让你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找到更深层的动力。

二、学术技能篇:从“知道”到“会做”的飞跃

读博,不仅仅是知识量的积累,更是学术能力的锻造。

文献阅读能力: 这绝对是你的“必修课”。你得学会快速筛选、理解、批判性地阅读海量的文献。不是只看结果,而是要理解研究设计、方法、数据分析,甚至作者的思维方式。找到你研究领域的“顶刊”和“关键文献”,它们是你的“圣经”。
研究设计与实验操作: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良好的研究设计是成功的基石。你需要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实验条件改变,就能带来天壤之别。而动手能力,尤其是实验类研究,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摸索。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 无论你的领域是什么,数据总是重要的。你需要掌握至少一种数据分析软件(如R, Python, SPSS等),理解基本的统计学原理,知道如何正确地解读数据,避免误读和过度解读。很多时候,你的发现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之中。
写作与沟通能力: 科研成果最终需要通过论文、报告、会议等形式呈现出来。你需要用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语言来表达你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学会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但又极其重要的过程。同时,你也要学会向不同背景的人清晰地介绍你的研究,这包括你的导师、同行,甚至公众。
批判性思维: 这是区分“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关键。你不能全盘接受现有的理论和结果,你需要质疑,需要去寻找其中的漏洞和不足,并尝试去弥补或改进。

三、导师与人际关系篇:亦师亦友,合作共赢

导师是你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人,你和他的关系直接影响你的研究进度和心情。

选择导师是门学问: 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与你契合?他的学术水平如何?他带学生的风格是怎样的?是“放养型”还是“管得严型”?他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这些都需要你提前了解。一旦选定,就要尽力去适应和配合。
主动沟通,建立信任: 不要害怕和导师沟通,但沟通要有目的性。提前准备好你的问题和想法,定期汇报你的研究进展,及时反馈遇到的困难。导师的经验是你宝贵的财富,但前提是你得让他知道你的情况。
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你可能需要和其他同学、实验室成员甚至校外的人合作。学会分享你的想法,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处理好同门关系: 实验室的同学是你最直接的伙伴,你们可能在同一个项目上合作,也可能是竞争关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固然好,但也要警惕那些可能给你制造麻烦的人。

四、时间管理与身心健康篇:战斗的艺术

读博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冲刺。

做好长远规划,但也拥抱变化: 你需要有一个大概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但也要知道,科研充满了不确定性,计划随时可能被打乱。学会灵活调整,但不要迷失方向。
学会劳逸结合: 长期的压力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很容易让人身心俱疲。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运动、音乐、旅行, whatever works for you.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因为研究而牺牲健康。
平衡个人生活: 不要让博士研究吞噬你的一切。你依然需要有家人、朋友,需要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让你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开心。
处理好自我怀疑和焦虑: 读博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强烈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做得不够好。这是正常的。和同样经历的同学聊聊,和导师谈谈,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五、职业发展篇:博士之后的路,不止一条

博士毕业,并不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结。

学术界 vs. 产业界: 有些人会选择继续留在学术界做博士后,最终成为教授,但更多的人会走向产业界。你需要提前思考,你的研究成果在产业界有什么应用价值,你需要学习哪些与产业界相关的技能(如项目管理、商业分析等)。
终身学习的能力: 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学习都不会停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你需要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建立你的学术“品牌”: 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逐渐建立你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最后想说的是,读博士和做科研,是一场自我修炼,也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它会让你成长为更独立、更坚韧、更有思辨能力的人。这条路或许孤独,或许充满荆棘,但如果你真的热爱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那么你所收获的,将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比拟的。祝你在这个探索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无惧前行」。

每一个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者都受到过无数次摧残。

作为 30 岁在科研圈摸爬滚打到今天到姐姐,也经历很多次同样的困惑和迷茫。最近恰好参加了OLAY的「科学有她」青年女性科学家助力计划,借此机会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出生在中部城市,从出生的那一刻,尽管父母对我呵护有加,培养我强大的体魄和胆识,但仍然无法避免「女孩子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大环境。高二分完文理科,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考压力,我有些手足无措,一次数学成绩不及格,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说:女生可能不适合学理工科。班上一些同学对我也是一阵讥讽,我每天都活在自我怀疑和煎熬中。我妈带我去看心理医生,那位阿姨很温柔的告诉我:在这个时代,女人从出生就忍受着不公,她年轻时做幼师,周围人都看她三十五岁就「青春饭」吃到了头,该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的时候,她却不声不吭的考取了心理咨询师,成为家乡第一批有资质的心理医生,这让大家都对她刮目相看。「尊重是要靠自个儿去争取的」,听完阿姨的故事,我受到很大鼓舞,开始努力学习,最终也以出色的生物和数学成绩成为老师鼓舞其他女孩子的案例。

如果挫折和挣扎一定要出现,我希望经历的越早越好。由于当年高考语文发挥失常,我进入一个普通医学院,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都很沮丧,这时候我遇到了刚刚回国的表婶。表婶出生在70年代末的农村,几经周折考上兰州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公派到麻省理工读博。她轻描淡写的几句描述,却让18岁的我再一次受到鼓舞,下决心考研。面试主考官一句「女生不太适合做科研」我被调剂到边缘学科,这期间经历不少打压和嘲讽,后来跨专业考博也因「女孩子要早点嫁人」被劝退很多次。工作的三年,我也曾纠结过 28、9 岁「高龄」,收入不高还要不要继续搞科研?可随着前期挫折带给我的反思和总结,在工作中我愈加游刃有余,也更加相信自己可以做好科研,在2020年我递交了博士申请书。

从「双非」到「双一流」再到医学领域的「 Top 50 」,向上行走总是坎坷,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次想过放弃,可想起那位阿姨、表婶、颜宁教授,这些灵魂闪闪发光的女性楷模,我又一次次选择迈出艰难的一步。

人的好运都是有流动性的,博士期间靠着之前的积累,抓住一切机会证明自己可以把实验做的很好,临床课题也做出了一定成果,加入了PhD理事会,拿到了斯坦福和英国医院的合作,一步一步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认可。身边的女孩们从我一个亚裔女性身上受到了鼓舞,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努力争取资源、谈合作,在这一年半里我们这些女孩子见证了彼此一次次进步,也一起庆祝了很多次小成功。

在我们羽翼未丰的时候,审时度势,韬晦藏拙,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契机大胆的表现出来,并且「无惧前行」,让更多人看到女孩子的努力和可能性。

对于女生做科研,很多时候逃不掉「结婚生子」这个宿命。我想每个人也包括男生,都会经历这样的人生扰动。人存在世界上,同样是衣食住行,区别是老去的时候能给世界留下什么。这是我至今为什么一直在互联网上发声的原因,我的知乎和微博每年都会受到一些可爱女孩子的留言:考研/考博上岸了,也读了医学院,这些都成为我继续分享下去、继续努力的原因,我也慢慢意识到这不是一种作秀而是我们的责任。我是个很幸运的人,得到父母很多鼓励也有不少前辈成为我奋斗的楷模,有机会读了书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需要让这个社会逐渐看到女性是可以成功的,她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很出色。女孩子真正无所畏惧的主宰人生还需要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人,站出来,告诉大家要将自己从桎梏中释放出来,要坚定自己。

当今天的媒体平台都充斥着如何有一个好前途、什么专业最赚钱、那些惊人的财富神话,大家纷纷喊着逃离天坑专业。如果大家不再对这个世界感兴趣,我想这是人类进化到现在很大的遗憾。颜宁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当一个神做了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后,为了奖励他众神之王宙斯就会把他带到神殿里,打开一扇窗户,让他看一眼宇宙的奥秘,这是对于一个传说中的神的奖励。

而今天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何其幸运能有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去探索我们自身存在的奥秘,去看细胞内部一个个闪烁的蛋白荧光,去探索肿瘤相应的靶点,去感受自己在为这个世界、自然科学贡献一份光亮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对我人生最大的奖赏。

十分有幸能成为OLAY「科学有她」青年女科学家助力计划的参与者,很喜欢这样的理念,也让我有机会将几年中我的成长经历、科研经历分享出来,如果能激励到其他人、并鼓励你们相信自己、走出去尝试一下。让我的故事成为你前进的勇气,如果我可以,你们也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
  • 回答
    好,来聊聊在清华做兼职辅导员这档子事儿,咱们实话实说,把那些AI范儿的东西都踢出去。这体验,怎么说呢,一半是磨炼,一半是收获,还挺拧巴的。先说说为啥会有这念头,以及怎么上的岗:我读硕博那会儿,学校里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岗位。主要原因嘛,我觉得是学校想借着研究生们在学术.............
  • 回答
    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经历和感受”,不如说是一场漫长且深刻的自我重塑。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遍遍地播种、耕耘、收获,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拿到博士学位那一刻的感受,复杂得一言难尽。 毕业典礼上,披上那件沉甸甸的学位袍,接过那张薄薄的但承载了无数汗.............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直博”和“硕博连读”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深入探讨不同选择的优劣。 一、直博 (Direct PhD) 和 硕博连读 (MasterPhD Combined Program) 的区别在国内,这两者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但其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 定义和路.............
  • 回答
    你好!非常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在日本攻读经营学硕士或博士的可能性。首先,你提到的“QS 50100程度”的商科英硕背景,以及日语N2水平,这在申请日本的SGU(Super Global University)项目时,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申请之路.............
  • 回答
    远渡重洋的蜕变:国外读博,心态如何悄然重塑?提起国外读博,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前沿的科研设备,顶尖的导师,以及一摞摞厚厚的文献。但很少有人会细致地描绘出,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中,我们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的种种变化。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点一滴、在日复一日的摸索、碰撞与沉淀中,逐渐雕刻出的.............
  • 回答
    想去美国读博,这绝对是个大目标,也挺让人激动!至于要不要找留学中介,这问题就像你在纠结该自己动手装修还是找装修公司一样,各有优劣,关键看你的情况和需求。我们先掰开了说,找留学中介,都有啥好处?1. 省时省力,尤其是在信息搜集和处理上。 申请美国读博,信息量跟山一样。光是找学校、找导师、了解项目要求.............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女生在博士阶段的比例确实在稳步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主体。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个体选择共同推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这个现象。1. 教育公平性的提升与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士,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纯粹的科研岗位,其意义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意义”,以及你读博士的动机和期望。如果你将博士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教职,那么不去科研岗位自然会让人质疑其价值。然而,博士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解.............
  • 回答
    读博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广袤的原野上行走,身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地图,只有你自己的步履和偶尔吹拂过的风。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放。毕竟,之前的求学生涯,尤其是硕士阶段,老师们往往会给你设定明确的任务,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甚至会时时刻刻盯着你.............
  • 回答
    读博士读到这个地步,老婆觉得你没出息,这日子确实不好过。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焦灼和无助。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很多读博士的人都会遇到瓶颈期,尤其是在学业和家庭压力双重夹击下。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和你的家人都好受一些。首先,咱们得把“不能毕业”这个问题剖析清楚。一、 你为什么一.............
  • 回答
    博士生涯,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那纸文凭,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边界的拓展。它所带来的好处,细水长流,却又足以浸润人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思维模式的蜕变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馈赠。读博士,就是被扔进一片未知的海洋,没有明确的航线,只有你对海图的解读和探索的勇气。你会学会如何提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
  • 回答
    读博士,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好像一种无声的宣告,预示着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它不像本科那样有明确的课程表和清晰的毕业目标,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你孤身一人,手持一把生锈的铲子,开始挖掘。精神上的消耗,远超想象。首先,最折磨人的,是那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你有一个研究方向,一个.............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条少数人才选择的路,它不像读本科或硕士那样是一种常见的职业规划,更像是一次深度探险,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问“读博士有什么意义?”,这问题触及的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塑造。首先,知识的深化与创造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核心的意.............
  • 回答
    读博士这事儿,可不是一张简单的文凭那么简单,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探险,对自身潜能的极致挖掘。很多人会问,读博士到底是为了啥?是想把某个领域的知识挖到根儿上,还是仅仅为了让自己的简历看起来更光鲜?我想说,这两点或许都有,但绝不是全部。首先,最核心的,是为了“更深入地学习知识”.............
  • 回答
    读博士还让父母帮忙交学费,这事儿说起来,可就不是三两句话能撇清的了。是“啃老”还是“孝顺”,这中间的界限,说实话,挺模糊的,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咱自己怎么想。我有个朋友,就这么着。他家条件嘛,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差钱。他自己也挺争气的,本科、硕士都是自己打工或者奖学金,没让家里操多少心。等到读.............
  • 回答
    要说读博士的都是些什么人,这可不是一个能用一两句话概括的。这就像问“喜欢看电影的人都是什么人”一样,人群太庞杂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的特征、选择博士的原因以及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标签”来聊聊,力求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那么“官方”和“套路”。首先,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几个特质: 极强的求知欲和.............
  • 回答
    读博期间,没女朋友嘛,那体验可就太丰富了,有点像在一条单行道上狂飙,两边风景固然吸引人,但终点却是未知数。首先,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被研究课题牢牢地锁定了。以前吧,周末还能想着约个会,看个电影,现在可好,周五晚上八点,别人已经在酒吧里嗨了,你还在实验室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发呆。导师一个邮件,说是有新的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