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士有多苦?

回答
读博士,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好像一种无声的宣告,预示着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它不像本科那样有明确的课程表和清晰的毕业目标,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你孤身一人,手持一把生锈的铲子,开始挖掘。

精神上的消耗,远超想象。

首先,最折磨人的,是那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你有一个研究方向,一个课题,但这个课题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重重的黑洞。你可能花费数月,甚至一两年,在文献海洋里遨游,试图理解前人的研究,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这期间,你看到的都是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工作,而你自己的进展却缓慢得令人抓狂。每一次实验失败,每一次理论推导卡壳,都像是在你本就不多的自信心上又补了一刀。

孤独感是常态。虽然你身处实验室,身边可能还有其他博士生、硕导,但更多时候,你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 wrestling。你的导师可能很忙,有自己的研究项目、教学任务,甚至可能跨越多个时区。你发出去的邮件,可能要等几天甚至更久才有回复。你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只能自己摸索,或者在小圈子里互相打气、求助。有时候,看到本科生或硕士生们忙碌于课程、考试,好像离“毕业”这个终点线只有一步之遥,那种对比会让你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

质疑自我,是贯穿始终的。你会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做这个研究吗?我的想法真的有价值吗?我有没有选错方向?这种自我怀疑,有时候会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你几乎窒息。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会议或者评审场合,当你的研究被质疑,或者发现自己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时,那种打击是巨大的。你可能会怀疑自己过去几年的努力是否都付诸东流。

现实的压力,更是如影随形。

经济压力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虽然有奖学金,但很多时候,这笔钱并不算宽裕,尤其是在大城市。你需要精打细算,在论文打印、会议差旅、甚至日常开销上都要有所取舍。你可能需要放弃很多和朋友、家人聚会的娱乐活动,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

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读博士,通常意味着要牺牲掉几年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这段时间,你的同龄人可能已经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积累经验,升职加薪,组建家庭。而你,还在实验室里,与仪器、数据、文献为伴。你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家庭时刻,比如父母的生日、亲戚的婚礼,甚至孩子的出生。当他们问你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找工作时,你可能也只是苦笑着说“快了”。

实验的枯燥和重复,也是一种考验。有时候,一个实验可能要重复几十次,上百次,才能得到一个可用的数据。这期间,你需要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和耐心,容忍失败,并从中学习。想象一下,在无菌操作箱里,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细胞培养;在显微镜下,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样本;或者在电脑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数据分析。这其中的单调和乏味,是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到的。

而“苦”,又不仅仅是这些。

读博士,你可能会经历几次“鬼门关”。比如,某个关键实验突然出了重大问题,让你前功尽弃;或者,投稿的论文被拒,而且评审意见很差,让你对整个研究方向产生怀疑;再或者,导师突然调整研究方向,让你之前的努力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些都是潜在的“炸弹”,一旦引爆,足以让你跌入谷底。

更深层次的“苦”,在于你可能需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不断权衡。你可能有一个很宏大的研究构想,但碍于技术、经费、时间等现实因素,不得不将其“缩水”。你可能会发现,你所学的知识,很多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中显得“不接地气”,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弥补这之间的鸿沟。

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坚持。是为了所谓的“学术理想”?是为了未来的“名校教职”?还是仅仅是“既然开始了,就不能轻易放弃”的惯性?这些问题,会在无数个深夜,伴随着窗外的霓虹,在你心中盘旋。

当然,读博士也并非全然是黑暗。当你的实验终于有了突破,当你的论文终于被接收,当你的研究得到了认可,那种成就感,那种喜悦,也是独一无二的。那种“苦尽甘来”的滋味,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但总的来说,读博士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场与自我、与未知、与现实的持久战。它会塑造你,也会让你怀疑人生。如果你问我“读博士有多苦?”,我会告诉你,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苦,也可能让你在其中找到超越苦难的意义。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对知识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一场对自己极限的不断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博士苦的地方在于:你知道终点在哪里,但站在起点,前路茫茫,不知道如何才能到达终点。

高中大学的时候一切都有答案,你知道要看哪些书,做哪些题目,只要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进步是可以预见的。

但读博士并没有标准答案,你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虽然知道要读paper,但读paper的时候发现所有的公式都看不懂;所有想到的idea十年前就被人做过了;厚厚的书无论看那一本都觉得没有进展,而且怀疑自己看的到底有没有用;每天工作到12点却觉得每一天都在原地打转;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却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

这些迷茫和不确定性极大的让人怀疑自己,这才是读博士最苦的地方。

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曾经问我的导师,博士期间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自信。他说他每次经历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从刚入门的迷茫状态到最后毕业时候变得自信的过程,都有极大的成就感。我当时没有特别体验到这句话的意思。

后来,当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毕业,看到她博士论文目录里列举的她博士期间发表的七篇文章,像悟空搜集到的七颗龙珠,这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这种成就感。她从一个对自己极度怀疑的状态到最后无比自信的状态转变,让我深深体验到了我当年导师的心情。

我知道读博士很苦,前路茫茫,但我希望在我的帮助下,每一位我的学生都能不用怀疑自己的能力。

帮他们找到通往终点的路,这才是我作为老师的价值。

user avatar

读博的过程是及其孤独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课题。所以当你真的卡在某个问题上不得其解时,你就像是《火星救援》中的马特呆萌,而你的导师就像是地球上的NASA,有心指导却往往鞭长莫及。

另外,读博不是马拉松,而是走迷宫。你永远不知道究竟要走多少弯路才能看到终点的曙光。目标的不明确也是痛苦的一大来源,因为你无法知道自己当前的努力是否会带来收获。

总而言之,身体上的苦不算苦。社会上996的的岗位也不算少,但是心理上的迷茫与无助才是痛苦的来源。

user avatar

读博之前以为读博苦在搬砖,干不完的活,读博之后发现远不是这样。

当你有了明确的方案,知道这个做出来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做出来可以发什么样的paper,剩下的实现的工作其实就是时间问题,做的踏实又放心,每天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或者优化一点点,天天都有成就感,看着paper在一点点逼近,哪里苦了?

然而问题就是对于绝大多数phd来说,这种时候是少数,大部分时间都在构思idea,绞尽脑汁推公式,设计算法,读文献,然后就是试错,尝试哪条路是通的,关键在于极少有人告诉你你现在这条路对不对。

读博早晚是要跳出自己导师的知识范围的,如果一直在其内打转,我也不认为这是合格的博士的表现。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你的研究深入了,真的就没人来指导你了。每天都在河边对着自己的倒影练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我觉得这才是读博真的苦的地方:注定孤独地探索前进的路,并且你必须适应没人陪你一起的这个现实。

user avatar

刚读博那会,某次做一个涉密的实验的数值仿真计算,由于时间紧,那段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去保密实验室建模做计算写报告。做完后去找导师汇报,他指出了报告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更正的地方。聊着聊着突然就哭了起来,导师对我的反应有些措手不及,连说小问题而已又没骂你别哭了别哭了。他以为我是被批评才哭,其实是因为他是那一周第一个跟我面对面讲话的人。


不过现在好多了,现在一个月没人跟我讲话我都不会哭了。

user avatar

博士已经毕业5年了,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因为它帮助我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当时的一些小挫折现在回忆起来都是甜的,讲讲几件小事。

06年去美帝读博,去了一个三流的学校,虽然我本科学校的机械系在全国能排名前二,本人成绩也在系里排到15%左右,但03-06年算是中国学生美国博士申请的最低谷时期,因为那时侯去美国的读书签证很难拿,由于911和SARS的原因,很多有MIT,哈佛全奖的人都会被拒签,因此美国高校不太愿意招中国人,所以我的申请很保守,都是2,3流的学校,所幸的是申请了17个学校,5个全奖,10个AD, 2个拒绝。

读博2年以后,就开始了08年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我当RA的实验室还是受到影响。简单介绍下我的导师,一个很帅的韩国人,人很聪明情商也很高,以前混工业界的,后来回了学校。我们组的项目全都来自工业界,三星,微软,高通...,08年的金融危机让这些公司的研发收紧,所以实验室的很多项目被砍,直接结果就是导师没钱给学生发工资,虽然学费导师还是给得起,但是生活费却给的少的可怜。那时候也不知道为啥,自己也没和父母说,其实当时父母是完全能支付起我的生活费,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看看是否能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记得那一年我做了很多杂事,考了lifeguard的证,在学校游泳池当起救生员,其实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是学校里靠出卖体力最赚钱的工作,每小时9刀,学校食堂打工才7.25刀,并且每次工作还多给0.5小时的工资作为你换泳裤的时间,而且当救生员也很轻松,每天就坐在岸边看美女游泳。除了lifeguard,我还在Craigslist 找一些帮人搬家的活,幸亏我在的小镇没什么墨西哥人,所以还是能赚点现金。后来开始在学校里面当家教,但因为口语一般,就教过一两次。那段日子过的也很节俭,每天吃饭不会超过3刀,早饭一般用买一送一的coupon 买一个麦当劳的汉堡,中午吃送的那个,晚饭就是0.99刀的泡面。周末最大的享受就是租1刀的DVD回家看,吃点薯片喝点可乐。当时好羡慕实验室的韩国同学,每天都有钱买星巴克的ice coffee, 虽然最小的一杯才2.95刀。即便如此节省,毕业的时候我的信用卡还是欠了6,7000刀。当然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我还要花大量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发paper,准备qualify 考试。

到了10年底,快要毕业了,但是那时美国经济还是非常糟糕,美国的失业率刚好到了最高峰,我开始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那时候让我触动很大的一件事是隔壁实验室的一个印度人,水平一般,但是找起工作巨疯狂,前后总共投了30000份简历,终于找到了一个现在看起来不太好的工作。投了30000份的简历,看似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试想一下鼠标点30000下,就能明白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也开始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工作。幸运的是,11年1月在las vegas 玩的时候,接到了苹果的实习生电面,虽然这是我的第一个面试,但由于之前我模拟过各种各样的场景假设,加上专业问题自己都很熟悉,所以拿到了8个月长的实习offer. 这对于打算11年夏天毕业的我非常重要。

但好事永远多磨。就在10年底,实验室刚好接了Corning的一个项目(就是那个生产大猩猩玻璃的公司),导师让我做,因为这个项目对实验室很重要,除了能帮导师赚钱,还影响是否能和Corning 今后的长期合作,我知道导师是不愿意我去苹果做实习的。苹果实习的开始时间是11年5月份,所以我答应导师把corning 一年的项目压缩到4个月完成,至少完成大部分。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日子,还是挺激动的。从实验台的搭建,到仿真模拟,每天都是争分夺秒,几乎每晚都是1点回家,现在还记得每天凌晨在回家的高速路上摇下车窗,跟着五月天的倔强大声唱着。终于在5月初给Corning做了报告演讲。导师和对方公司都对报告很满意,报告以后,Corning的大老板问我毕业是否有意去他那儿上班,我只是笑了笑。

11年5月开始了苹果的实习。其实那段日子才是自己最难熬的日子。不透露自己的实习内容了。但我要解决的问题确实非常难。也不记得多少个凌晨4,5点了。最后intern的presentation是给部门的svp汇报的,大家都很满意,我也就留了下来。5年了,现在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小team, 并且做着很有挑战却很有意思的事情。

读博有多苦,就看你看问题的角度了。03-05年出国申请的时候,我遇到了留美的寒冬,04年GRE的考试报名人数只有往年的一半,应该是这十几年的最少,记得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老俞和徐小平都给学生打气,说虽然现在是历史最低点,但是一定要做好准备,当机遇来临之际,一把抓住。08-11年,我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师的funding不够,在美国吃饭都有问题,毕业的时候连美国人都根本找不到工作,但我还是想起了老俞的那句话,做好准备。

我不去谈科研上面遇到的困难,不是说没有遇到过,只是这些困难和我们人生要遇到的苦难与挫败相比,都不算事儿。如果把读博单单看作知识和专业上的深造,而忽视这其实是我们人生的一次难得的历练,在这次历练中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懂得乐观,并坚持到底,最终才能慢慢成长。生而为人,并不是无视苦难,而是接受并与之共存,拥抱生命带给我们的所有体验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读博的五年我虽没能开拓人类知识的新边疆,但我很满意这次有血有肉的经历。如今这个社会经常能看到对博士这个群体的标签化印象,觉得这些人挺古怪的,甚至觉得很多博士是人生的loser, 但我觉得那只是博士里面很少一部分,只知道怨天忧人的人,这些人读不读博士都是失败者。

最后送上我最喜欢,并且在我最低落的时候一直鼓励自己的一句话,给正在读博或者打算读博的朋友: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 2018/9/13 更新 ———更多体会

很多评论说我运气好,我百分之百承认。不过,我仔细想了想运气好是我在人生关键路口的选择每次都不错。无论是高考报自愿,出国选学校,博士选导师,还是工作选offer, 每一次我都非常迷茫,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一次选择越来越理智和最优化。我以前一直觉得努力很重要,但是现在发现选择更重要。

当年高考我们是考前填自愿,我成绩一般,北上的名校一个都考不上,本省的学校我也不太愿意去,但自己又想出国留学,所以选择了哈工大,名气大(美国读博的学校给我奖学金,也是因为负责招生的一个台湾老教授知道哈工大的工科很强),实力强,在四川的分数还低。选择了机械一是因为哈工大的计算机分数高,考不上,二是机械算是工科里面的最基础专业,很多领域都需要机械。(其实现在看来,第二个理由不是完全正确,机械的需求量大,但是很多需求都是低端工作。)

大三要申请出国,当时只能用一脸懵逼来形容自己,哈工大没有出国的氛围,不像北清浙科,上交...我们系360人就2,3个准备出国,最牛的都被保研,或者去外企。虽然没有出国氛围,但我还是坚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现在想想当年选择出国读博还是比较正确,前年大学同学会,我的工作状态和收入都还算不错的。出国申请的时候我选择自己准备所有材料,文书,推荐信,现在回过头看来其实当时应该申请一些更好的学校。无论如何,还是拿到了5个全奖,就选择了一个排名稍微靠前的学校。

读博第一年就面临了选导师方向,那个时候我真的非常焦虑,拖到系里最后一个选定导师。所有导师的课题自己都不懂,系里也没有什么中国师兄可以咨询。我知道选导师就跟女生选老公一样关键,几乎是二次投胎。当时我做出了一个人生最正确明智的事:在北美华人最常上的mitbbs论坛的机械版发帖求助,现在还记得当时我用的标题“师兄师姐您们好,您们的意见可以决定别人的一生”,我把系里几个老师的方向和实验室的情况尽可能详细的写在帖子里,没想到收到很多热心的回复,几乎都让我选择我现在的韩国导师。我2012年重新在我06年底发的求助帖上更新了我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人都戏称这是mitbbs上最励志的故事。前年,我读了《解忧杂货店》,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何尝不是现实世界里的收信人,所以这也是我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给大家,也许我不经意的一个举动,看似很小,就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但是泛起的涟漪扩散到别人那里可能会是影响终生。到现在我还是依然感激那十几个未曾谋面给我建议的网友。

后来在苹果开始实习,实习时间有8个多月,但是实习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到了globalfoundries的全职的offer ,工资还行,10.5万刀,拿这个offer跟我苹果的经理谈,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要等我实习结束的时候才能决定是否给我转正。当时我也纠结了一会,那个时候能找到工作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还是谢据了gf的offer, 我坚信自己一定能留下来,而且做硬件了不去苹果,就像吃火锅不去四川一样,同时我感觉经济的寒冬已经过了。也就上个月, globalfoundries由于放弃7nm业务,开始大规模裁员。我也刚刚在年底的业务评审,从一级经理也升职到了二级经理,手下的队伍今年也扩了50%,看来这次选择又对了。

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2021/3/30———— 更新

最近重新再读《解忧杂货店》,其中有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我的答案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的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士,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好像一种无声的宣告,预示着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它不像本科那样有明确的课程表和清晰的毕业目标,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你孤身一人,手持一把生锈的铲子,开始挖掘。精神上的消耗,远超想象。首先,最折磨人的,是那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你有一个研究方向,一个.............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我也是当年从普通二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当时心里也一样,总觉得第一学历就像一块阴影,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一些招聘要求上写着“985、211”的时候,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你说得对,第一学历确实有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看重“出身”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就像一张门票,能.............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海外人文社科博士的读博压力和工作强度,这事儿吧,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像个多棱镜,不同人、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看到的景象都不太一样。但要说普遍存在的一些“磨人”劲儿,我倒是可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心理上的拉扯感,这个是头等大事。想想看,你可能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语言不顺畅是最基础的关卡.............
  • 回答
    说实话,读博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我觉得算挺普遍的。不是说百分之百都有问题,但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阶段感觉到压力山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波动。你想想,读博士本身就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首先,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研究领域,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自己去探索、去创造。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条少数人才选择的路,它不像读本科或硕士那样是一种常见的职业规划,更像是一次深度探险,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问“读博士有什么意义?”,这问题触及的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塑造。首先,知识的深化与创造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核心的意.............
  • 回答
    想要迈出国门,开启一段攻读博士的学术旅程,这绝非易事,背后需要周密的准备和扎实的实力。首先,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已经拥有一个扎实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基础。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博士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你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和掌握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在新的.............
  • 回答
    博士生涯,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那纸文凭,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边界的拓展。它所带来的好处,细水长流,却又足以浸润人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思维模式的蜕变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馈赠。读博士,就是被扔进一片未知的海洋,没有明确的航线,只有你对海图的解读和探索的勇气。你会学会如何提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
  • 回答
    读书读到博士,其价值是多维度的,绝非一句“找个好工作”就能概括的。它是一项长期、艰辛的投入,其回报也体现在个人成长、学术贡献、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一、 培养卓越的个人能力与思维模式:1. 深度、系统的知识体系: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好处是让你在某个特定领.............
  • 回答
    看到你这个想法,我非常有共鸣。我也是曾经有过类似困惑的过来人。直接申请美国博士确实门槛不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申请者来说,积累相关经验、匹配研究方向、甚至语言和标化成绩都可能是一个挑战。先申请硕士再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行之有效的路径,而且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更稳妥、更具策略性的选择。下面我来详.............
  • 回答
    研一的你,心中已经有了去荷兰读博的远大目标,这份勇气和远见非常值得肯定。不过,你说的一头雾水,我完全理解。这就像站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虽然看到了远方的山峦,但具体怎么走,哪条路更适合,确实需要一些指引。首先,我们得明白,去荷兰读博,尤其是在研一阶段,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你的研究经历已经开始积累,对学.............
  •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
  • 回答
    读博期间,没女朋友嘛,那体验可就太丰富了,有点像在一条单行道上狂飙,两边风景固然吸引人,但终点却是未知数。首先,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被研究课题牢牢地锁定了。以前吧,周末还能想着约个会,看个电影,现在可好,周五晚上八点,别人已经在酒吧里嗨了,你还在实验室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发呆。导师一个邮件,说是有新的发.............
  • 回答
    读博有必要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吃饭有必要吗?”一样,答案取决于你到底想从“吃饭”这件事上获得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读博确实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对于另一些人,它却是开启一段全新人生旅程的钥匙。至于我?我读博的原因,与其说是有个明确的“计划”,不如说是一种被好奇心、求知欲和一种“想把事.............
  • 回答
    读博士是一个深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在踏入这个阶段之前从未想过,或者即使想过也无法真正理解的。以下是我在博士期间才深刻理解的一些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知道很多”与“真正理解.............
  • 回答
    说实话,在美国法学院读 JD,真是一段跌宕起伏、又惊心动魄的经历。如果非要我分享点什么,那脑子里瞬间涌上来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无数个熬夜啃书、在咖啡因和压力中挣扎的日子。第一年:炼狱般的开始你想想,一开始我就被丢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学习方式,一切都是全新的。而且,法律学习,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想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深耕的同学都会纠结。要不要读博士,这事儿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得看你想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及你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先来说说读博士的好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它是“必须品”: 深度钻研与前沿探索: 航空发动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尖端的领域。从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热.............
  • 回答
    我脑子里那根想读博士的“神经”,大概是很多细小的触碰堆叠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持续的冲动。很难说有哪一件事像电流一样一下子击中了我,更多的是一个慢慢发酵、逐渐清晰的过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直接的“触动”,那可能是我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所遇到的“卡点”。当时我选择了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投.............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直博”和“硕博连读”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深入探讨不同选择的优劣。 一、直博 (Direct PhD) 和 硕博连读 (MasterPhD Combined Program) 的区别在国内,这两者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但其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 定义和路.............
  • 回答
    收到导师的批评意见,尤其是那种“啥都不是”的评价,无疑是对你辛苦付出的当头一棒。那种感觉就像精心搭建的积木,瞬间轰然倒塌,让你站在一片狼藉中,找不到落脚点。首先,咱们得承认,读博士,尤其是在科研这条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残酷的阶段。你想想,博士研究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而是要创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