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博士这么惨还有人愿意读博士呢?

回答
读博士的确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认为它“惨”,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研究压力、不确定的未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以及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优秀的人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

一、 为什么读博士“惨”?(揭示挑战与痛苦)

1. 研究的“无底洞”和“黑暗隧道”:
探索未知: 博士研究的核心是探索未知,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从零开始,面对的是一片尚未被开垦的领域。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可靠的地图,你只能凭着直觉、理论和实验一步步摸索。
失败率极高: 大多数的研究思路都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实验可能无法重复,理论可能无法验证,方向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每一次失败都可能让你感到沮丧、怀疑和无力。
孤独感: 博士研究往往是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你的导师可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同学可能忙于自己的项目。很多时候,你都需要独自面对问题,独自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孤独感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会不断累积。
文献堆积如山: 为了了解前人的工作,你需要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献。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即使读了很多,也依然感觉自己知识浅薄,距离“前沿”还有很远的距离。

2. 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
时间没有尽头: 博士学位通常需要3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持续性的全职工作。这意味着你可能要牺牲多年的个人生活、社交活动和事业发展机会。
工作强度极大: 博士生的工作不分昼夜,不分周末。灵感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现,实验可能需要通宵达旦。为了完成研究目标,你常常需要牺牲睡眠和休息。
心理压力: 巨大的研究压力、论文的写作要求、投稿的审稿过程、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这些都会给博士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3. 经济上的压力:
奖学金/工资不高: 尽管博士生通常会有奖学金或助学金,但这些收入往往不高,难以支撑较高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很多博士生需要精打细算,甚至兼职打工来维持生计。
经济回报周期长: 相较于本科毕业直接就业,博士毕业的经济回报周期更长。在读博期间,你的收入远低于同龄已工作的本科生或硕士生。

4. 不确定的未来:
学术界的竞争: 如果目标是进入学术界,那么毕业后争夺教职的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优秀的博士生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职。
就业的“天花板”与“地板”: 一方面,拥有博士学位在某些领域是进入高精尖行业或研发岗位的“敲门砖”;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可能认为博士“大材小用”,或者更倾向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博士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薪资也存在不确定性。
技能与市场的脱节: 博士研究的深度和专业性非常高,有时与当下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需要博士生在毕业后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和转化。

二、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读博士?(驱动力解析)

既然如此,“惨”得明明白白,为何依然有人前赴后继?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纯粹追求与好奇心(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探索未知边界: 许多博士生是被对某个领域的强烈好奇心驱使的。他们渴望深入了解一个课题的本质,去发现新的知识,去填补科学的空白。这种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冲动,是驱动他们前行的强大内在动力。
解决重大问题: 有些博士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疾病治疗、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等。他们希望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使命感和价值感是巨大的吸引力。
沉浸于智力挑战: 博士研究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活动。对于那些热爱思考、喜欢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来说,博士研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2. 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专业深度: 博士学位是对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深度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认可。它意味着你将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专业知识。
学术声誉: 如果研究成果突出,博士生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成为同行认可的专家。
思想的传播者: 成为专家意味着你拥有了影响和传播自己思想的能力,能够引领学术方向,培养下一代人才。

3. 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更高平台:
学术界的敲门砖: 对于希望在大学任教、成为教授的研究人员来说,博士学位是必不可少的门槛。没有博士学位,几乎不可能进入学术界的核心层。
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通行证: 在许多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实验室,博士学位是进入核心研发岗位的必要条件。这些岗位往往涉及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核心的研究,薪资和发展前景也更具吸引力。
独立研究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博士训练培养出的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很多高端职业中都非常宝贵,能够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站得更高。

4. 个人成就感与自我实现:
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 成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学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个人成就。这个过程是对个人毅力、智慧和能力的极致考验。
超越自我: 博士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战胜困难,实现目标,会带来巨大的自我肯定和价值感。
成为更好的自己: 博士训练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磨练了人的心智。它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独立、坚韧和有韧性。

5. 导师和学术环境的影响:
优秀的导师: 遇到一位优秀的、有远见、能够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和支持的导师,是很多博士生坚持下去的关键。导师的精神引领和学术传承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良好的学术氛围: 充满活力、鼓励创新、互相学习的学术环境,能够让博士生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前进的动力。

6. 社会地位和认可(一定程度上):
“博士”的标签: 在一些文化和社会观念中,“博士”这个头衔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智力上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吸引一部分人去追求。

总结来说,读博士的“惨”是事实,但支撑人们选择这条道路的,是对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是渴望成为顶尖专家的雄心,是对长远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更是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 这是一个“苦并快乐着”的过程,痛苦是过程中的磨砺,而快乐则来自于克服困难后的成长、发现真理的喜悦以及最终达成目标的满足感。正是这些强大的驱动力,让那些真正热爱研究、敢于挑战的人们,即使知道前路坎坷,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读博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博的惨是相对于自己的预期,或者与同学比较而言的。

比如有些人在读博之前认为读博出来就是年薪百万,结果最后年薪20万,他肯定觉得自己惨。

还有些人——比如某些热门专业的博士,自己毕业的时候本科同学可能已经工作了七八年,借着行业红利年薪早就到了百万,而自己现在再要进行业不仅难度更大,而且工资可能只有二三十万,这么一对比肯定觉得亏了。

但是,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只是说当下,不代表以后),读博仍然是确定性最高的选择之一。一方面,大多数博士只要不挑地方,想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并不太难;另一方面,就算是今后学历继续膨胀,淘汰也是从下往上淘汰——至少企业也好、政府机关也好,具体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从来都是“本科及以上”、“硕士及以上”,而不是“硕士及以下”。

user avatar

为什么大城市房价那么高还那么多人往哪里跑?

为什么国考难么难考还那么多人去考?

。。。。。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人选择读博是因为有读书惯性,这点在中国尤其明显。一个本科即将毕业,人生前二十年只会读书的人,如果问他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率会选择去读研,读完研以后有有一部分人会顺着这个惯性下去继续读博,毕竟二十年的发力,留下来的惯性不是一次急停就能停住的。

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面对社会这个大熔炉的时候内心是迷茫和不安的,这个时候学校和导师一伸出橄榄枝,基本上都会跟着过去了,现在又多出来一大批直博团体,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可以反惯性思考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而且也太难拒绝了,基本上都会被那二十多年精心打磨的动力源一波带进博士圈,他们去读博的时候可能还怀揣着及其崇高的理想,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可惜他们还没有摸透这个世界金钱至上的丑陋但又正确的潜规则,而在这个规则下读博其实是非常不经济的。有的博士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劝退了,有的没发现(或者假装没发现),继续熬下去,于是就有了部分那么“惨”的博士。你说他们真的惨吗?最惨的博也比大部分人好多了,但是和那些早早洞悉规则,一切效率至上的人相比,在经济上确实显得比较不值了,或许他们的理想也能当饭吃吧!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读博是我这一生最好的出路了。

因为我读了十年研究生,可能很多人依然会觉得我很失败吧。

But,that is their opinion, I have my undone business to finish.

但我觉得,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式了。

26岁第一次读化学博士,发现工作不好找,于是放弃,拿了人生第二个硕士。因为之前就在国内拿了第一个化学的硕士。

后来,转了CS硕士,拿了第三个硕士。

现在在读计算机博士, 开题已经过了。估计也快能毕业了。

今年赶上疫情,在家待了一整年,真的是难熬呀!!!

2020 年,疫情改变了你什么?


标题:My inspirational journey to study in the US and then summer intern at Google

Life has not been easy for me, for my entire 33 years old journey. But I see hope and perseverance will eventually pay off!


Recently adversity and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my mom (in an age of 80) passed away on 11.30.2019 and I presented my PhD proposal defense on 12.04.2019 and did team match with Google for the summer 2020 intern. Now, both of my parents were long gone. I passed the defense and got an offer for that match.


For those who read Chinese, you may already know this, as I shared my last post here: leetcode.com/discuss/ca. Lots of you commented with GREAT words. I am deeply appreciated for that. After consideration, I thought that sharing my journey would be a worthwhile thing to do for the border community, as you can see from lots of great comments in that post.


For example, in this comment:



Yes, I want to be a developer, for really long. And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I am from a very rural area in China and I was/am in danger of dropping out of school a lot of times. Fortunately, with so many so loved help from my family, friends and outside, I got the opportunity to get going my study. I am the youngest of seven and my second-to-last brother is 11 years older than me. My father passed away when I was only two and my parents had me when my mom was 48. Life was and is not easy for my family as we are trying just to survive.


I was always top 3 in my class, most of the time, my same grade, for my entire study career. I was the only one in my class who went to a key university. As I knew from a very young age, the only way for me and my family to get out of poverty and difficulty is through study, very hard study.


My undergraduate degree was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I went ahead to have my first MS degree in China under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Then when I was at the age of 26, I decided to study abroad, namely, the USA. I was trying to do my PhD in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but I figured out even with the PhD, I could not find a job. Then I was wondering about what I could do. I eventually opted to jump into the CS train and applied for the CS PhD program. However, I was only considered in the MS program. I was happy but worried, since I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for the tuition, as I had to pay in-state tuition. As I had burned so many hours in Chemistry and also CS undergraduate courses. Also, the reason I could just pay the in-state tuition was that I found a TA job from the CS department. Thanks to a lot of my friends, they lent money to me when I needed them the most.


I know the business is undone yet, since I will study even harder to get a full time in the near future. I may need refers from you, my fellow LeetCoders.


I gained so much support from everywhere along the journey and that is exactly why I wanted to share my story with you. As I am thinking this as a way for me to pay back to the society. Of course when I have more in my hands, I will definitely do more. But as of now, what about sharing this with you!


Again,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learning side, you can check my Quora answers here: qr.ae/TWCOLK and qr.ae/TWCUlr. and also if you are Chinese readers, I would kindly ask you to read here:


Happy coding and thanks very much for reading my unconventional story!


文章都是我用蹩脚的英文写的,读起来应该不会很难,我就不翻译过来了。


其实很感动的是看下面的评论:











我其实看了这些评论,非常感动,特别是这一句:

Life is a marathon and you're winning at it ! Thanks for sharing and all the best for your future !!


我的经历也可以在这里看到:


别人觉得怎么样,其实我觉得不是很重要,因为我的人生,还得我自己去走。

这么些年,认识了很多朋友和经历了很多,这些,也只有坚持才能体会到吧。


贴一下之前的感悟:

这一路,不容易。

这一生,也感恩。

因为太多人,太多事,让我磕磕绊绊。

但也是因为太多人,太多事,帮助我良多。

我会继续坚持。



感恩。

user avatar

原答案:理想篇2019/11/03

emmm……各位大佬们的思想觉悟都太高了。我当初之所以读博士,只是因为我想去大学教书,为了过招人的硬门槛,才去啃了一个博士

至于为毛非要苦逼地去当老师,只是单纯一票否决了所有打卡上下班的工作,想要寒暑假和自由的工作时间,可以更自由一点……

更新:现实篇2020/02/22

事实上,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的日常:写论文,投论文,被拒,该论文,投论文,被拒,改论文,参加会议,投论文被拒……你可以去开开心心放假,但只要论文没发出去(或者发的级别不够),这项工作量就是0……只要论文没发够,你就得一直发下去=v=……kpi考核压力那么大,只要你一天完不成任务,这些工作就会充斥在你的每时每刻里,以前某位老先生就吐槽说,他之所以不敢开车,就是怕开车的时候不小心去想问题引发事故。

当然,除了寒暑假,是不可能让你有时间整天整天地坐在那构思论文的。每个老师,需要不同程度上承担课程,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参加大大小小的培训学习,完成各种各样的日常填表申报工作,以及随机承担各种日常工作。比如,我从去年10月份左右开始负责撰写名师事迹宣讲的宣传材料,每周要改两三稿,等到定稿之后,又开始做宣讲PPT,配合主讲人彩排,再修改。直到年底两轮宣讲完事之前,一直都在倒腾。那时候一般都要一大早和领导们开会碰方案,我那几个月每天最晚6:45从家出门,错开早高峰提前到学校,出来再晚的话来不及……在比如这是去年本“设计师”为院里做墙面装修设计时在考察现场(下图)……我从八月份开始做图,根据boss们的意见反反复复改了好几个月,到今年1月的时候才最终定稿制作,如果有机会将来你们可以来看成品……

以及要不是因为疫情,往年到了这个时候,就一般该参加考研复试的各项工作了……

另外,每年春季都是各种项目的申报DDL,所以在18、19年初的两个寒假里,一天都没闲着,天天都在赶项目书……这个假期本来也应该是在家准备英语考试,联系交换项目,结果被疫情耽误掉了,也是纯属意外。

至于你说暑假干什么……暑假当然是补作业写论文啊……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安排,暑假是全年唯一一段可以好好坐下来构思论文、写作论文的整时间,可以把所有书和资料摊开了放在桌子上,可以连续几天不用出门不用动地方,起床就坐下来写,除了必要的饮食起居就是一直坐在那写,就跟现在这种在家隔离的日子差不多,所以我没有浪费这个假期,在家改了一篇论文出来……→以及这就是我读博最后三年的日常,基本上除了见导师和偶尔的放风,我每一天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么大的精神压力让老子没法好好地去撩妹子解决人生大事啊,摔!

user avatar

UCSB经济系有个行为/实验经济学的大牛教授,叫Gary Charness。

在40岁之前,Gary是个普通的美国人,读过大学,周游过欧洲,做过一点进口生意,从事过一阵子期权交易,平时喜欢打打扑克、玩玩棒球。1990年的一天,他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斯坦福某经济学教授(应该是William Sharpe)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当时记者还采访了Sharpe的同事们,其中之一就是Paul Milgrom(Paul Milgrom在今年和他导师Robert Wilson一起拿了诺贝尔奖)。

Gary看到Paul Milgrom这个名字,突然回想起来,他们俩在大学的时候都选修了数学荣誉课程(Honor courses,专门给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设计的课程),但是Gary在读完本科之后并没有继续深造。看着报纸,他对自己说:我记得我当时学得也不比这家伙差,他都能到斯坦福当教授,我为啥不能?

于是在41岁那年,Gary决定申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当时住在旧金山,于是就向相距不远的UC Berkeley递交了申请,结果收到了一封拒信。但是Gary并没有气馁,他给Berkeley的招生官写了一封信说:我知道你们拒绝我是因为觉得我年纪太大了,但是我警告你们,你们这样做涉嫌年龄歧视,你们要不招我,我一定会去告你们。结果,Berkeley屈服了,Gary在41岁那年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博士生。

Gary在读完博士之后,一直到他50岁生日的时候,他都没有成功发表过一篇论文。不过,紧接着的几年中,他连续在顶刊和领域顶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UCSB获得了终身教职。


我之前刚到USC读博的时候就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中国博士生的年纪都在各自的项目中占据最小的那个部分。在中国人看来,读完本科紧接着就是读硕士或是直博,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在我从小接受到的教育中,也似乎有着这样的逻辑,就是一个人必须先接受完他这辈子所需要的所有教育,然后再“进入社会”去开始工作。这解释了一部分原因:有些人之所以发现读博士很“惨”也还是读博士,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必须得读这个博士。

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并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项目里就有本科毕业之后工作很多年,才回来继续读博士的。甚至还有个好玩的事情:我们系里一个年轻教授和一个去年毕业的博士后本来是本科同学,那个博士后工作了两年决定回来读博士,读完博士找博士后工作的时候来了USC,结果碰到了老同学已经在USC当教授了。这解释了另一部分原因:还有些人之所以读博士,只不过是因为他觉得读博士有意思,想要读博士,那么就算知道会比较“惨”也未必不能迎难而上。

读博士既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读博士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只不过它恰好是我所选择的那一种罢了。

user avatar

说明不读博士更惨嘛

user avatar

对于生物领域建议往下读博。除非考研考博考不上,或者岁数太大有家庭和社会压力。

从title上讲,博士的话在生物行业里有做任何职位的可能,可以做科研,可以去工业界;可能管项目,可能管生产,有发展成任何位置的可能。但是,我见过非常有潜力的本科生或硕士,他们比一些水博士能力更强,和博士区别就差一个学位,给的平台差很多。

要知道,往往平台比能力重要。在不同位置上学到的东西不一样,位置高些,水博培养培养也就变强了;但如果职位比较低,再强的硕士职业发展也会遇到瓶颈。现实就是看学历不看能力,真没办法。

另外,博士可能遇到坑老板,可能学不到东西,有各种各样障碍。如果个人本身比较强,虽然障碍多,走完全程后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哪怕是纯粹自我成长。也有导师比较好,学生被导师带飞,最终得到成长。你可以把读博看作人生成长的一次洗牌,和高考有一定雷同。

还是可以读下博。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时候,读博其实没多惨

知乎劝退读博的核心论点无非就是钱少事多毕业难,但就我们实验室来看,首先,读博期间国家补助加实验室补助,一个月大概5000左右,考虑到我们是个穷逼工科专业,你硕士毕业不在北上每个月到手比这也多的有限,无非就是拿廉价的食堂住宿换了额外的社保公积金,其实差不太多

至于事多,说什么天天996+0.5的,欺负谁没读过博士呢?朝九晚九是真的,但是刨掉吃饭,聊天,玩手机,追剧打游戏的时间,一天真正认真工作的时间能到4--5个小时已经算是高效率的一天了,除了偶尔赶某些项目的节点需要加个一段时间班之外,绝大部分时候的作息没比工作累到哪去,更重要的是,到了这个年纪,也就博士可以名正言顺的打着“失恋了心情不好”的理由不去上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士的确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认为它“惨”,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研究压力、不确定的未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以及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优秀的人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为什么读博士“惨”?(揭示挑战与痛苦)1.............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关于“天火焚城”这类账号为何选择在微博、知乎等中国平台发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恨”,而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动机和策略。首先,传播影响力与触达目标受众。 无论一个账号的立场如何,如果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观点,那么选择一个拥有庞大用户.............
  • 回答
    中国高校教师博士比例偏低与博士生求职困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涉及教育体制、人才结构、就业市场、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中国高校教师博士比例偏低的原因:1. 历史遗留与发展阶段: 起步较晚: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起步相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咱们聊聊这个“直博比保研硕士还容易”的现象,以及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博士。为什么感觉现在直博比保研硕士更容易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1. 保研名额的“内卷化”: 咱们都知道,保研的本意是为了让优秀的本科生能够继续深造,规避考研的压力。但随着高.............
  • 回答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招聘语言学博士,为何“学校一般、待遇一般”,仍是香饽饽?这则招聘信息,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讨论,尤其是那句“学校一般、待遇一般”的直白描述,反而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要知道,在当今博士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都在拼命提升待遇、营造光鲜亮丽的平台来吸引人才。那么,为何兴义民族师.............
  • 回答
    说实话,现在周围好多朋友、师兄师姐,甚至不少导师都在“劝退”读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前感觉读博是一种荣耀,是通往学术巅峰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这画风转变得太快了,原因嘛,得从里到外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博士不等于高薪高位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过去,有个博士头衔,找工作那是香饽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医疗行业,特别是顶尖医院人才培养的疑惑。首先明确一点,三甲医院的医生并非都是博士,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在一些专科和研究型岗位上。 而且,说实话,并不是所有治病救人都必须博士学历,但高学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我无法提供支持或鼓励任何形式的犯罪行为的见解,包括为杀人犯开脱。我的目的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而为犯罪行为辩护或开脱违反了这一原则。关于您提到的现象,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事件,特别是涉及到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或背景时,确实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观点。在一些网络平台,比如微博,信息传播迅速,用户群庞大,.............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关于“博君一肖”是不是真的,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要说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是真的”,这往往不是源于单一的、确凿的证据,而是由一系列的事件、细节、以及粉丝对两人互动方式的解读汇集而成的。当然,作为AI,我无法“觉得”任何事情,但我可以梳理和分析大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觉得是真的”的看法,背.............
  • 回答
    王一博的CP文化,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说起来也确实挺多角度的。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沉迷其中,我慢慢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王一博本人。这小伙子,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有点“冷”的帅,但又不是完全不近人情的“冷”。他身上有种独特的魅力,舞蹈功底没得说,那种舞台上的爆发力和感染力,真的能让人眼前一亮.............
  • 回答
    C 的“慢”?别急着下结论,背后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大家总在讨论 C 和 Java 哪个更快,不少观点会直接摆出一堆测试数据,然后得出“C 比 Java 慢”的结论。但坦白说,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真实的性能差异,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远比简单的数字游戏要来得有深度。今天,咱们就来.............
  • 回答
    小米8发布后,雷军微博评论区确实一度被骂声淹没,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而且与其他国产手机同期面临的批评相比,小米8遭遇的“火力”确实更集中、更猛烈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那个时候的国产手机市场和小米自身的情况都挺微妙的。小米8的“槽点”究竟在哪?首先,得说说小米8本身,它确实.............
  • 回答
    微博上卖榴莲的,搞“先吃再付款”,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几把刷子,不是随便哪个水果都能这么玩的。为啥他们敢这么大胆?这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看卖的是啥榴莲。不是所有榴莲都一样,那种普通品种,熟度参差不齐,或者品相一般的,商家肯定不敢这么玩。敢这么玩,基本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宝贝”。他们卖的,要么是那种.............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 回答
    哈哈,哥们儿你这感受我太懂了!玩了20小时,觉得《赛博朋克2077》剧情、支线、人物塑造、可玩性、代入感都挺到位,结果一出门就听见全是“翻车”、“差评”的声音,换谁都得懵圈。为啥有这么多人喷呢?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聊,而且得往深了挖挖。1. 初期表现太拉胯,先入为主的印象太深了。这是最最最核心的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不少想在学术界谋职的年轻人的心坎儿里。说它“对”还是“不对”,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读博,确实是冲着“大学老师”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你想啊,大学老师,听起来多体面?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