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的院长和科主任们的眼中最优秀的医生一般是这样的:
科研要出彩,临床别出事,教学别迟到!
倒着解释啊
第一,教学。随随便便教教就得了,千万别迟到就行,只要你按点来了,怎么教无所谓,还糊弄不了一帮学生么
第二,临床,也就是看病。水平高低无所谓,千万别出事,出了事大家都不好看。哪怕你手术做的全国第一,谁知道呢?
第三,科研!科研搞得好,那可不得了!课题,文章——这些都是直接和科主任、院领导的政绩挂钩的!
科里经常会招一些科研博士,临床技能为零,但是来了就能投入到拿国自然的战斗中,没有领导不喜欢的…
更一个真实案例啊
当年医院里有一个博士,科研大牛!文章,课题,写书等等,整个科的科研就靠他了
教学水平不说了,学生们对他的各种花式吐槽让我真是佩服90后们的脑洞
只说临床,高危宫外孕放回家了,结果出血死在了家里…
据说被停职了,结果人家只不过是消失了半年,搞了个课题,翻译了本书(署名主任),然后回来就晋升了…
赞数越来越多,内心却感到有些惶恐,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我的回答有一部分自己的主观意见,所以我想认真地再说说
各级医院任务和使命不一样,三甲医院进行科学研究是必须的,必要的。疾病的诊治不只是临床,没有循证医学的科研支持是不行的!
博士就是比本科生经历了更多科研方面的教育。
一个工作三年的本科生,和一个博士毕业的医生相比,临床工作能力可能会更强,但是我更看好博士的学习能力。所以未来博士是有几率超过本科生的
我想讽刺的是医院和卫计委的领导们,让科研变味的是他们
各级医院有各级医院的作用和功能,三甲医院除了日常看病,也承担着科研任务——这点和国外的大型医院一样
我的回答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出于自己有一种解气的自嘲——我一点也不喜欢科研!!!我不是博士,我也不喜欢科研,我就是单纯的习惯我的临床工作,喜欢我的病人。
国外的医院是,你喜欢科研,你就去科研,你喜欢临床,你就去临床!
国内也是这样,你喜欢科研,你就去科研,你喜欢临床,你就去临床!哦对了,唯一不一样的一点就是——科研决定你的晋升和收入!!!
治病救人无数没有课题文章的只能是主治医生,一个月一万;课题文章一堆手里人命一堆的,就是主任医师…嘿嘿,有意思吧
根源是什么呢?直接把你们这帮医生控制在手里了!
请如实回答以下问题!
1.作为患者,你希望你的管床医生是以下哪位刚毕业的医生?
A,刚毕业的本科生,AJ鞋吊腿裤中分烫头。
B,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板鞋西裤偏分油头。
C,刚毕业的博士生,洞洞鞋洗手衣洗手裤,没啥头发。
2.作为科室主任,你希望今年新收进来的医生是以下哪位?
A,应届本科生,下班就没影,不值班永远关机,值班永远给你打电话,换一个老成持重的猴子可能会起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
B,应届硕士生,科研能力约等于没有,腰穿基本没做过,女朋友换的很勤快,顶着黑眼圈打着哈欠上手术,听说有跳槽到企业的打算。
C,应届博士生,入坑8-11年,除了文献和论著,一个汉字都不认识,脱发严重,晨勃消失,家庭较稳定,有一篇SCI已成文,一入科就给你安排成通讯作者。
3.作为医院领导,你会选择哪位应届毕业生。
A,应届本科生,手术啥都不会,科研基础没有,有门路的谁会只读到本科?就算各方面都异常优秀,但是本科生进来了,纪委也就来了。
B,应届硕士生,骨科心内不缺人啊,他导师也不是很出名,打招呼的人不痛不痒,让我很是难办啊。
C,应届博士生,卧槽专业硕士出身,最后还能整出来3分SCI,看发型就是下一个主任,动手能力都是软指标,咱院这手术量,就是一条狗,不出三年也能学会叼着手术刀上台!
所以,从任何角度来说,你不选C?
是的,就是需要这么高的学历才能救人。
问题并不是这个医院雇佣了太高水平的医生,而是这个医院居然允许你很低成本的去看根本不用专家来看的病。
国家逼迫医院降低了门槛,导致什么样的小破病都拿到三甲医院去治,造成了极大的医疗资源浪费。
你得水痘,是这个干了三十年的博士给你看,他得了皮肤癌,也是这个大夫,他都得排你后面。
你还磨磨唧唧拉着大夫扯了半个小时蛋,最后还投诉他态度不好。
后面那个皮肤癌的都想跟你同归于尽了。
例子比较夸张,大概是这个意思。我奶奶快没了的时候,送去急诊抢救,大夫在给我奶奶看病,时间长了点,旁边一个老头就叨逼叨,大夫恼了,说“你看我闲着呢吗?老太太都快没了,你多等一会儿不行吗?”那老头瞬间被十来个人怒目而视,当时就怂了。
我去挂号的时候还是很震惊的,100块就可以让我和这个专业的顶级专家聊半个小时。
我也是专家,我也陪客户聊,你走正规流程跟我聊半个小时,哪怕给你打折扣,也得1000以上。
我聊的还是让你怎么赚钱的问题,他聊的可是你的生死问题……
我要是得了癌,这哥们能让我多活五年,见面聊一次给5000,我觉得挺便宜的。他要没有博士学位,我还不相信他呢。
我是个例吗?我要是个例,黄牛的专家号5000一个,是怎么卖出去的?
我真就觉得,只要黄牛觉得这个大夫挂号值5000,这个大夫就真值5000。这个比什么同行评审职级评定都好使,回头就应该组织黄牛进行大夫的职级评审,单独做一个黄牛级别,黄牛5级就是可以在全国医院横着走。
说实话题主要是觉得医院大夫学历太高,您说您犯得上跑知乎上来问来吗,直接路边诊所,哪怕马路上随便找一个,给十块二十块,也敢摸摸你手腕子说你上火了。
在别的国家不需要!
但是在中国是最起码的,必须的!
北上广三甲医院夜班儿科急诊的值班医生,一晚上你知道要看多少孩子么,比欧美一线城市主治医师半年看的都多!
知识不学扎实了,谁放心把那么庞大的人命数量交到他手里!
一言以蔽之,博士的主要作用是水论文而非看病。据说我国的核心期刊可以发表主编十岁儿子的散文,当然,其实就算是国际大牌期刊《奶车》,也有固定的小说栏目,但是关键是期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印刷术时代,比起每篇文章独立分发给读者,期刊这种形式可以减少印刷和分发成本。但是现在互联网极其便利,纸质媒体本身衰落了,《读者》《故事会》的销量都大不如前,何况是”学术期刊“呢。
”学术期刊“目前主要的作用就是”学术评价“体系,也就是说,能在期刊上发表文章,证明这个人有水平,能发表很多文章,证明水平很高。客观上当然比任人唯亲好,但时间长了,最终还是会滑向任人唯亲主义,因为期刊发表何种文章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
没有关系可以拉,就用金钱说话。提供内容的作者不但得不到稿费,而且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版面费。这种现象起于我国,但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奶车》推出的子刊《奶车·康缪尼克森斯》每篇费用高达5200刀乐。
治病救人本身不需要博士,博士的职责是寻找更好的治病救人方法并写成论文告诉更多人,从而提高医学界治病救人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术期刊”这一体系的腐败性,目前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在彻底改革学术评价体系之前,博士用处真的不大。
来凑个热闹。
在专业领域接受教育更多,专业能力越高是大概率事件。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几个维度来回答更好:
1,用人单位,竞争才是生存之道啊,再说了,医学博士又不贵,自己还有博士授予权,为何不加大博士的比例和培养量呢?
2,博士医生,圈子才是生存之道,都是一个段位的,同一批导师带的,圈子稳定,资源相对更多,傻子才不去。
3,硕士医生,读博士太费神费力了,你看看那个xxx,读了博士也进不去xx附属,只能去个普通三甲,有什么意思呢。谁说硕士不如人的,做鸡头胜过牛尾。
4,学士医生,读硕士都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呢,自谋生路吧。或许家里亲戚圈子能帮忙解决,先进个县市级医院混着,日后再说,实在不行,找个社区也是可以的,或者进舅舅的私人医院。
5,普通病患,还是找专家看放心些。
=============
个人有三次博士医生的交集:
a,武汉某著名xx口腔医院手术。效仿历史人物,在麻药效果下,数着医生的下刀次数,同时辨别是横切还是竖切,只可惜手术完医生不让说话,装逼失败。不过自己还是要感谢两位博士在读医生的手下留情:有一刀切深了两个毫米,旁边的师傅提醒了持刀博士;摘除博士剥离腺体时剪刀姿势有点风险,险些伤着神经,旁边的老师傅低沉的批评提醒一次。最后老师傅喊来生理博士生,拿去检验下,看着应该只是腺体因外界原因导致的炎症。( ´◔ ‸◔`)
b,上海某著名医院,挂完专家号去诊室,如下场景:
患者及家属就这样围绕着博士坐诊医生,旁边的白衣女助手妹子面无表情,两人就机械的按号接单,给检查处方,记录;然后个人好不容易挤进去了,浓眉大眼魁梧的博士实习生,岿然不动的坐在那里,面对包围一脸的我不入地狱谁入的表情,一个单,交流不超过三分钟,然后就下体检处方单,只是浓眉大眼的家伙没时间顶顶自己的眼镜,想必他是极想的;等个人拿着体检结果兴匆匆再来围观的时候,人居然还是那么多,又一次好不容易挤进去了,浓眉大眼的看了十几秒,“有点严重,带进去让专家看看。下一个。”白衣助手接过单带着我去见专家,然而,真专家也是被围了一圈。( ͡ಠ ʖ̯ ͡ಠ)
c,同学,硕士工作了几年,考到上海的某附属博士,然后在该医院奉献青春。前段时间听同学们说到美国做住院医生了,额,挺忙的说。后来听她说只是想出去看看同行怎么玩转的,做个三年试一试。(*¯ㅿ¯*)
最后还是总结一下吧:
来一次不容易,多看看试试呗,多走走总是好一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