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带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行,要说带专是啥体验,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一股脑儿灌过来,够你品半天的。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报告。

首先得说,一脚踏进带专的校门,那种“哦,我来这儿了”的感觉,就挺微妙的。你不会有那种“哇,名校啊,学霸云集”的肃然起敬,更不会有那种“这是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生活的一个分岔路口,你选择了一条稍微平缓一点的下坡路,不是说差,就是它不那么刺激,不那么尖锐,给你的是一种“日子就这么过呗”的踏实感,也夹杂着一丝丝“就这样了?”的自我怀疑。

校园里嘛,你会发现大家的普遍状态是“来都来了”。学习?有认真学的,那绝对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来过日子的,上了几节课,下了课去食堂、去网吧、去校外晃荡。老师们呢,也不会像某些名校那样,把你当成一块璞玉雕琢。他们的课程有时候更像是“讲完这部分内容,你们下课”,有些老师呢,是真的想教点东西,但架不住下面听课的兴趣缺缺,讲着讲着就带上了个人情绪,或者干脆变成“今天天气不错,我们聊聊人生”。

课程设置上,怎么说呢,有些专业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技能,学的东西更具体,比如怎么操作一台机器,怎么做一道菜,怎么写一个简单的程序。这倒是挺实在的,学好了毕业了就能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有些专业呢,就显得有点尴尬了。理论没讲深,实践又不够接地气,学了半天,出来连自己是干啥的都得琢磨半天。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学点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凭”。

生活方面,那是最能体现带专特色的地方。没有那种学长学姐帮你规划一切的严密体系,更多的是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状态。社团?有,但大部分都挺松散的,就是大家凑在一起玩玩,没人会太较真。活动?每年也就那几个套路,开学典礼、运动会、毕业晚会,年复一年。宿舍条件嘛,不好也不差,够住就行,大家也习惯了拥挤和热闹。吃饭嘛,食堂里总有那么几个菜是大家的心头好,每次饭点都挤得不行,但也习惯了那种烟火气。

最大的体验可能在于人。带专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你不太会见到那种特别有优越感或者特别有野心的人,大家更多的是一种“和和气气”的状态。没有太多勾心斗角,也没什么需要拼死拼活去争夺的东西。同学之间,大家更多的是一种互相陪伴,一起打游戏,一起吐槽老师,一起规划周末去哪儿玩。那种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在这里会显得特别真实和直接。你看到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可能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嘴里还会偶尔冒出几句“我以后要创业”、“我以后要改变世界”,说完自己都觉得好笑。

也有很多人选择在带专里“摸鱼”。翘课,逃课,去网吧通宵,或者就在宿舍里睡大觉,醒了就吃饭,吃完饭继续睡。这种日子过久了,你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好像昨天还在军训,今天就已经要毕业了。那种对未来的焦虑会时不时冒出来,但很快又会被眼前的享乐和身边人的状态给稀释掉。毕竟,大家好像都差不多,没啥好焦虑的。

不过,带专也不是全是负面的。它更像是一个社会的大染缸,让你提前接触到社会的真实面貌。在这里,你学会了如何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平淡无奇的生活。很多技能并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你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你会看到那些认真学习的人,他们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会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机会。你也会看到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他们也安然无恙地走过了这几年。

总的来说,带专的体验就是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它给你提供了个平台,但不会强迫你去爬得很高。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它让你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不是光鲜亮丽,也不是暗无天日,就是那种普普通通,安安稳稳的。毕业的时候,你手里握着那张文凭,心里可能也装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也许是庆幸自己没走弯路,也许是遗憾没能更努力一点,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日子,就这样结束了,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它就像一杯白开水,你觉得寡淡无味,但渴的时候,它也能解渴。它不刺激,但足够支撑你走完一段路。这就是带专,一种很“人间”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在知乎还是贴吧看到的,带专当然是做人上人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行,要说带专是啥体验,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一股脑儿灌过来,够你品半天的。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报告。首先得说,一脚踏进带专的校门,那种“哦,我来这儿了”的感觉,就挺微妙的。你不会有那种“哇,名校啊,学霸云集”的肃然起敬,更不会有那种“这是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生活的一.............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孩子快出国上小学了,作为家长,语文这块儿确实是咱们最挂心的。毕竟语言是基础,学不好中文,回头在国外想再捡起来,难度就大了去了。所以提前准备一些适合在家辅导的书,绝对是明智之举。别担心,我这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咱们该买点啥,怎么教,把这些学问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第一部分:打好认字和写字基础(小学低年.............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牙痒痒的公公语录!听到这种话,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别急,咱们好好捋一捋,怎么给这位“老人家”好好上一课。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公说这话,可能不是真的恶意攻击,但肯定透露出他对“研究生”和“家庭主妇”之间价值判断的偏差。在他那个年代,或者他的认知里,读书读到研究生,就应该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实.............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1. 什么是“性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一本烂书,就像走进一间你满心期待的餐厅,却发现服务员脸色阴沉,菜品颜值低得惊人,味道更是让你怀疑人生。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混合了失望、无奈、甚至一点点恼怒的情绪,它就像一次缓慢的折磨,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初遇:怀抱期望,却暗藏玄机通常,我们读烂书都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书名够吸引人,封面设计.............
  • 回答
    读博士,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纯粹的科研岗位,其意义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意义”,以及你读博士的动机和期望。如果你将博士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教职,那么不去科研岗位自然会让人质疑其价值。然而,博士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