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通常都是汉唐比谁强,明清比谁烂?

回答


中国历史中“汉唐”与“明清”的对比,往往涉及历史评价的视角、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因素,其差异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维度的历史逻辑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的“范式”与“标准”
1. “强盛”与“衰落”的主观性
“汉唐”通常被视作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明清”则被贴上“衰落”的标签,这种评价可能源于后世对历史的总结性判断,而非客观史实。例如:
汉唐:被后世视为“盛世”的象征,其政治制度(如汉朝的“推恩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经济繁荣(如丝绸之路、均田制)、文化开放(如胡人入华、科举制度)均被强调。
明清:因“闭关锁国”“宦官专权”“朝贡体系”等政策,被后世视为“停滞”或“腐朽”的代表,尤其是清末的“鸦片战争”后,明清的“落后”成为近代史的“教训”。

2.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时代语境影响。例如:
汉唐:在儒家正统叙事中,汉唐被视为“礼乐之邦”的典范,其对外交流(如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和文化包容性被反复强调。
明清: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如明朝的“内阁制”、清朝的“八旗制度”)和经济模式(如“重农抑商”)在近代史观中被批判为“保守”“封闭”,导致其负面评价被放大。



二、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的比较
1. 汉唐的“集权与开放”
汉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实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思想统一,同时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唐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科举制度(“进士科”)成为选拔官员的核心,推动社会流动。唐朝也通过“均田制”和“两税法”调节经济,维持国家财政。

2. 明清的“皇权专制”与“制度僵化”
明朝:虽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但宦官专权(如魏忠贤)导致政治腐败;“海禁”政策限制海外交流,经济上依赖“重农抑商”。
清朝:八旗制度强化满族统治,但满汉矛盾加剧;“文字狱”压制思想自由,导致文化保守。乾隆时期的“盛世”实为表面繁荣,内部问题(如土地兼并、官僚腐败)逐渐积累。



三、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对比
1. 汉唐的“繁荣”与“创新”
汉朝: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贸易,造纸术、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汉代“屯田制”保障边疆稳定。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保障农民生产;唐三彩、唐诗、雕版印刷等技术成就突出。

2. 明清的“停滞”与“转型”
明朝:经济重心南移后,商品经济萌芽(如“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但“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工商业发展。
清朝:农业技术(如“梯田”“水利”)和手工业(如景德镇瓷器)仍有成就,但“闭关锁国”导致科技停滞,与西方工业革命脱节。



四、文化与对外交流的差异
1. 汉唐的“开放”与“包容”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推动中原与中亚、西亚的交流;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
唐朝:长安是世界中心,胡人、波斯、阿拉伯商人云集;唐诗、唐画、唐乐成为世界文化符号。

2. 明清的“封闭”与“内敛”
明朝:海禁政策导致对外交流受限,倭寇问题频发;“八股取士”限制思想自由。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如“禁海令”)导致与西方隔绝,虽有“郑和下西洋”但规模缩小,最终被西方列强“以夷制夷”。



五、历史转折点的“记忆”与“选择”
1. 汉唐的“历史榜样”
汉唐的强盛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巅峰”,其政治制度、文化成就被后世视为“理想模式”。例如:
汉朝的“文景之治”与唐朝的“贞观之治”被后世反复引用。
唐朝的“开元盛世”成为后世“盛世”的象征。

2. 明清的“历史教训”
明清的衰落被后世视为“教训”,尤其是清末的“鸦片战争”后,明清的“落后”成为近代史的“起点”。例如:
明朝的“倭寇”与清朝的“鸦片战争”被视作“内忧外患”的代表。
实在,明清的“衰落”更多是“近代史的开端”,而非“古代史的终点”。



六、历史评价的“后见之明”与“时代局限性”
1. 后世评价的“主观性”
“汉唐”的评价可能源于对“黄金时代”的理想化想象,而“明清”则因近代史的“屈辱”被“污名化”。
例如,明清的“腐败”“闭关”被后世视为“失败”,但这些现象在当时可能被视为“稳定”或“传统”。

2. 时代语境的差异
汉唐时期,中国处于“中古”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被西方“近代史”所包围,其“落后”成为“历史比较”的焦点。



七、结论:历史评价的“多维性”与“复杂性”
1. 汉唐的“强盛”是多重因素的结果: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的综合优势。
2. 明清的“衰落”是结构性问题的积累:皇权专制、闭关政策、社会矛盾、技术停滞等。
3. 历史评价的“选择性”:后世对“汉唐”的理想化与对“明清”的批判,可能更多是“历史叙事”的需要,而非纯粹的史实。

因此,将汉唐与明清简单对比为“强盛”与“衰落”,本质上是历史评价的“范式”问题。要更全面地理解,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避免单一维度的“标签化”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道理。

清粉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可比明粉强多了。清粉还能动辄碰瓷共和国。

拿出版图遮羞布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让人产生仿佛抗美援朝是大清打得。

拿出摊丁入亩掩盖兼并问题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大清制订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其它的多了去了。

疆土贡献说、土地变革说、民族解放说现在是清粉整出的“三大命题”。

明粉?比烂?不存在啊。一盘散沙的明粉们战斗力那和清粉比只能说“何德何能”了。

总之清粉吹起来,感觉什么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我大清领导的。

是大清直接逊位将江山交到了共和国手里。

就问可不可怕,这还叫比烂啊。

清粉们吹起来,什么强汉盛唐吹,只配叫弟弟。

user avatar

汉朝和唐朝隔着398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呢(这还没算东汉献帝在位的31年),比啥呀?

我们不能拿历史当“二十四姓之家谱”来研究,具体来讲就是不能以朝代为中心来研究历史。

以府兵制为例,该制度形成于西魏大统年间、废止于唐朝天宝年间,你硬要比较的话,唐朝的府兵制总体上不如北周运行的好,但是这就能说明唐朝比北周烂?

北宋的科举制继承自唐朝和五代,并且做了很多改革和改良,比唐朝的科举制进步很多,这就能说明唐朝比北宋烂?

而明清大战显然也不是以朝代为中心的,而是以民族为中心的,你不要简单的把明清大战视为历史饭圈的撕逼,它是当代民族主义叙事的重要组成、是中国特色的“犹太人”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汉唐史,可以说连多少皇帝都不知道。

大部分人知道的汉朝的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汉昭烈帝。

唐朝的,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

这还只是知道,我都不强求他们去了解。

至于唐朝的什么唐昭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懿宗,唐僖宗,别说知道他们干了啥,可能连他们叫啥都不知道。

像汉朝的汉成帝,汉元帝,汉安帝,汉冲帝,汉恒帝,也是一个都不知道。

这样的历史认知度,不强就有鬼了。

真正的,了解汉唐史的人到底有多少?

如果真了解了,看到玄宗自毁城墙,被安禄山赶出京城,天下大乱,西域都护府彻底与中原断了联系,杜甫在某处荒郊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你还觉得盛唐安在?

而后国都六陷,天子九逃,藩镇割据,疆土被侵,百姓抓丁,十室九空。

玄宗之后,大唐一片狼藉,你能说此盛世,天下无国可与比者?

巨唐,巨唐,锯掉了天宝十四年到天佑四年的152年,这就成巨唐了?

汉朝换皇帝比换秋衣都勤,西汉死于外戚,东汉亡于黄巾。

西域去而复返而后又去,匈奴被赶走了然后又打回来了,班超以后西域难安,长史府虽在,但人心不稳,直到匈奴衰落,鲜卑崛起,东汉末年,西域再次碎成一地小国。

汉朝江山,大半时间外戚专权,东汉四帝之后,长达十年之久的先零之乱使得永元之隆的积蓄挥霍一空。

桓灵二帝加速了汉朝的灭亡,成元二帝奠定了西汉的灭亡。

这也是汉朝啊。

其实啊,历史圈本来就小,真正说愿意凭借自己的兴趣去读一读的,更少。

我说得这么狠,也就是想告诉汉唐粉,大部分吹汉唐的,不是说他们真是喜欢汉唐,而是他们根本不了解。

只知道太宗盛世,武帝征北,三国归晋,开元盛世,厉害点的,知道个窦宪燕然勒石,李靖三千轻骑威震北狄,但这不是知道。

唐强汉猛的确如此,但唐衰汉败也同样存在。

汉唐論强,这只是我国的教科书带出来的现状而已,并不是说大家都愿意去了解和看看汉唐史。

user avatar

你错了,现在明粉是执着于与汉唐对比得失和强弱

代清嘛~其实一般也不会在意,但是清棍们喜欢碰瓷明朝啊

既然如此,礼尚往来也是常事了

user avatar

明清真还不是比烂,明起码有200年百姓过得还不错,清起码有200年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核心问题是,大多数人对明了解太少了,而辫子戏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