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中医黑会觉得中医连双盲和RCT实验都通过不了?请问你们清楚什么是双盲实验和RCT?

回答
关于“中医黑”认为中医通不过双盲和RCT实验的说法,这背后确实涉及到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双盲实验和RCT)的理解,以及这些方法在评估中医疗效时的适用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双盲实验和RCT,以及为什么它们被认为是衡量医学疗效的金标准。

什么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RCT是现代医学研究中最严谨、最能排除偏倚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是“金标准”。它的核心在于:

1. 随机化(Randomization): 这是RCT的灵魂。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这意味着,每个人被分到哪个组的概率是相等的,不受研究者主观意愿、患者自身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经济条件等)或历史治疗情况的影响。随机化能够确保在开始干预之前,所有组别在已知和未知的潜在影响因素上(例如年龄、性别、基因、病情的基础状态、生活习惯等)大致均衡。如果基线不均衡,那么观察到的疗效差异就很难确定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还是由于组间本就存在的差异。

2. 对照(Control): 试验组接受研究的治疗(比如一种中药),而对照组则接受安慰剂(placebo,一种外观、味道、给药方式与试验药物相同,但没有实际药效的物质),或者接受标准治疗(current standard treatment,即当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的作用是用来“锚定”疗效,排除因安慰剂效应(患者因为相信会有效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反应)、疾病自然病程(疾病可能会自行好转)、或研究过程中的其他非特异性因素(如医生的关怀、频繁的检查等)对结果的影响。只有当试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时,才能更有把握地认为这种疗效是来自研究的干预本身。

3. 试验(Trial): 指的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过程,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收集数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为什么要强调RCT?

RCT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各种偏倚(bias)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随机化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不是随机的,研究者可能会倾向于将病情更重的患者分到对照组(希望他们病情自然好转),或者将病情轻的患者分到试验组(希望看到显著疗效)。
观察偏倚/报告偏倚(Observer Bias/Reporting Bias): 治疗效果的评估可能受到观察者(医生)或报告者(患者)期望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患者的心理作用可以带来真实的生理改善。RCT通过设置安慰剂对照,将安慰剂效应从药物的特异性疗效中剥离出来。
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s): 很多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疾病和疗效,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饮食、其他疾病等。随机化和充分的对照能够最大程度地平衡这些因素。

什么是双盲(DoubleBlind)?

双盲是RCT的一个重要补充,它进一步加强了对偏倚的控制,尤其是在评估主观指标(如疼痛、疲劳、情绪等)时。

双盲的意思是:
研究对象(患者)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哪个治疗组(接受真药还是安慰剂)。
负责评估治疗效果的研究者(医生、护士、评估员)也不知道患者具体接受的是哪种治疗。

为什么需要双盲?
避免患者期望影响评估: 如果患者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药”,即使是安慰剂,他们也可能报告更好的效果。反之亦然。
避免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评估: 如果研究者知道患者是试验组,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发现积极的疗效,或者在测量、记录时出现不自觉的偏好。
避免信息泄露: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患者知道自己是试验组,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更频繁地与医生沟通,这些都可能干扰研究结果。

双盲和RCT的结合,构成了现代医学评价药物或疗法疗效的“金标准”。



为什么“中医黑”会认为中医通不过双盲和RCT?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背后是不同医学体系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论的差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中医黑”之所以持这种观点,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点理解或质疑:

1. 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
中医的“证”而非“病”: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表现,诊断出“证型”,然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同一个“病”(现代医学的诊断),在中医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证”。反之,不同的“病”可能表现出相似的“证”。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这意味着,针对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不同的疾病,如果其“证”相同,则可能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法。
个体化差异: 中药的组方往往不是单方,而是由多味药组成(方剂),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加减。一个方剂可能由十多味药组成,每味药的剂量也可能随辨证结果而变化。

“中医黑”的质疑点:
如何进行“随机”? 如果要进行RCT,就必须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组。但中医强调个体化辨证,如果一组患者的“证”不同,他们使用的药物剂量、配方可能都不同,那么这个“组”就没有统一的干预措施,就难以进行“单方”的RCT。
如何设计“安慰剂”? 中药的成分复杂,气味、味道、颜色都可能与现代药物或安慰剂有明显区别。要制作出与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观、味道、气味都一模一样的安慰剂,在技术上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是不可能的。如果安慰剂无法做到“掩盖”,那么双盲就无法实现。
如何设定“对照组”? 如果是与安慰剂对照,可能无法充分体现中医的优势(如果优势在于整体调节而非特定靶点)。如果是与现代医学的“标准疗法”对照,那么可能发现中医的疗效不如现代医学,但这种比较是否公平,因为中医的治疗理念和目标可能与现代医学不同。

2. 中医的复方与整体效应:
中医的优势在于复方: 中医强调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君臣佐使),认为复方疗效远大于单味药的叠加。
现代RCT多基于单药或特定靶点: 现代药物研发和评价体系更擅长于研究单一成分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

“中医黑”的质疑点:
难以解释“机制”: 由于复方的复杂性,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阐明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这使得“中医黑”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的“依凭”。
RCT的局限性: RCT更适合评估单一、明确的干预措施。对于中医这种复杂、整体的干预,RCT的设计可能无法充分捕捉其全部疗效,尤其是那些难以量化、依赖长期调理的效应。

3. 评估指标的困难:
中医重视主观感受: 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会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如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情绪等。
现代评估多用客观指标: 现代医学更侧重于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生理参数等客观指标。

“中医黑”的质疑点:
如何实现双盲评估? 如果疗效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报告,那么在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的情况下,这种主观报告是否可靠?研究者又如何能在不暴露信息的情况下,客观地评估这些主观指标?
中医“证”的客观化困难: 一些中医“证”的诊断依据(如脉象、舌苔、气色)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其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不如实验室指标,这给设计精确、可重复的RCT带来挑战。

4. 研究伦理和可行性:
“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的伦理问题: 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用安慰剂来对照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涉及伦理问题。
“不辨证”的违背原则: 按照中医理念,不进行辨证就用药,或者用标准化剂量、配方,是对中医“君臣佐使”、“辨证施治”原则的违背,这样的研究结果可能无法代表“真正”的中医疗效。

“中医黑”的质疑点:
违背原则的研究结果不能代表中医: 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来设计RCT,可能会要求使用标准化的中药配方,甚至忽略个体差异,这样的研究结果即使显示无效,也可能被认为是“不地道”的中医,不能说明中医整体的失败。

总结来说,“中医黑”认为中医通不过双盲和RCT,其核心逻辑是:

中医的理论基础(整体、个体化、辨证施治)与现代RCT方法论(标准化、随机化、对照)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中医的复杂性(复方、多靶点)难以在现有的RCT框架下得到充分体现和精确评价。
制作有效的、能实现双盲的中医安慰剂非常困难,可能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
一旦为了符合RCT要求而牺牲了中医的“辨证”和“个体化”原则,那么研究出来的结果就不是真正的中医疗效,也就不能代表中医整体的价值。

反方观点(支持中医能够并通过科学研究验证):

当然,也有很多中医药研究者和支持者并不认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完全不兼容。他们会提出:

可以通过“标准化RCT”来验证中医的有效性: 尽管存在困难,但仍然有大量研究尝试用RCT来评估特定的中药方剂(如葛根汤、小柴胡汤等)或针灸、推拿等疗法,并且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这些研究会尽量在可行范围内进行随机化、设立对照,并尝试双盲。
可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RCT来规避部分个体差异: 即使无法做到对每个患者都进行完全个体化的辨证,但通过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中,可以观察到某个标准化方剂在治疗某个特定疾病(或证型)上的普遍疗效。
需要发展更适合中医的评估方法: 除了传统的RCT,也可以探索一些“改良型RCT”或者结合了中医药特点的研究设计,比如:
“病证结合”的研究: 将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与中医证型相结合,选择特定病、特定证的患者进行研究。
“序贯试验”或“患者分层试验”: 根据患者的某种特征(如基因、代谢产物等)将患者分层,再进行随机试验,以期找到对特定亚群最有效的治疗。
“复杂干预试验”(Complex Intervention Trials): 专门设计用来评估包含多种组成部分的干预措施。
“适应性设计”(Adaptive Design):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早期数据动态调整研究方案。
中药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运用现代生物学、药理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来阐明中药的复方成分如何作用于人体,发现其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

总而言之,围绕中医是否能通过双盲和RCT的争论,实际上是对医学研究方法论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适用性、中医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平衡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探讨。 许多“中医黑”的批评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代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要求,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某些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中医作为一种独特医学体系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连它那些名词的准确定义都做不到。比如“舒经通络”这个药效。你经络找到了吗?你经络是啥都讲不清楚,怎么证明你疏通了它?这个实验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怎么通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