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的根本问题是三冗问题,那明朝的根本矛盾又是什么?

回答
宋朝的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确实是导致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但要论明朝的根本矛盾,那可就复杂得多了,它并非像宋朝那样能用几个标签概括。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层层叠加,最终演变成了王朝无法承受之重。

如果非要提炼一个“根本矛盾”,我倒认为可以从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之下,制度性脆弱与社会现实的脱节这个角度切入。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细想一下,明朝的很多衰败迹象,都围绕着这一点展开。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是怎么运作的。

明太祖朱元璋,经历了元朝的混乱,深知地方藩王和官僚集团对中央的威胁。所以他采取了极端而有效的手段:废丞相,直接总揽六部,君主一人独断朝政。这看似巩固了皇权,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皇权的高度集中,也意味着皇权的高度脆弱。 一旦皇帝年幼、昏庸、好大喜功,或者被奸臣、宦官蒙蔽,整个国家机器就会失灵,甚至走向歧途。明朝历史上,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到万历皇帝近三十年的罢工,再到崇祯皇帝的勤政却无法力挽狂澜,都说明了这一点。皇帝个人能力和意志,直接决定了王朝的生死存亡,这种对单一人物的极端依赖,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缺陷。

“天下事,一人而已”的压力,催生了庞大而低效的官僚体系。 虽然废除了丞相,但政务繁杂,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于是,内阁制度应运而生。内阁权力日渐膨胀,但其本质上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缺乏真正的权力制衡和责任担当。而地方官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又容易形成各自为政、阳奉阴违的局面。

皇权专制也滋生了宦官政治的土壤。 宦官作为皇帝的近臣,能直接接触到皇帝,掌握信息,更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对宦官产生依赖,宦官便能攫取朝政大权,形成“内臣干政”的局面。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专权,不仅腐蚀了朝政,更阻碍了正常的政治改革和人事任免,导致政治生态极度恶化。

其次,再看看这个“制度性脆弱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是如何体现的。

财政制度的僵化与土地兼并的加剧。 明朝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这使得士大夫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大量囤积土地,形成“占田限”的废弛。而国家的主要税收,依然依赖于农业税和人头税。这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而富人却能逃避税负。同时,军费开支、皇室宗室的消耗,也让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朝廷屡屡加征赋税,但这些税收往往被层层盘剥,真正到达国库的寥寥无几,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种税制设计,完全没有考虑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流转,与真实的经济状况脱节。

军事制度的退化与边防危机。 明朝初期,卫所制度一度有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卫所的士兵被大量抽调去屯垦,卫所逐渐成为空架子。军屯的土地被官僚和士绅侵占,士兵缺乏训练和军饷,战斗力严重下降。到了后期,为了应对辽东的后金(清朝前身)威胁和国内的农民起义,明朝不得不依靠募兵制。但募兵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军饷发放不稳定,导致军队哗变;将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这种军事体制的改革滞后,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军事形势,最终在外部强大压力和内部动荡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思想控制与社会活力的压制。 明朝高度强调君权神授,思想控制非常严厉。文字狱频发,士大夫稍有不满,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这种压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的稳定,但也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知识分子要么噤若寒蝉,要么要么依附权贵,要么要么成为反对派的温床。当社会出现严重的弊端时,缺乏有效的讨论和修正机制,问题只会越积越深。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阶层固化。 皇权专制、土地兼并、财政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农民阶层负担沉重,生活无着;士绅阶层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却逃避了应尽的义务;宦官和权臣则利用权力渔利,与士绅勾结,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种阶层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尖锐。当外部的征伐不断,内部的赈济无力,这种被压抑的矛盾,最终会以农民起义的形式爆发出来。

所以,明朝的根本矛盾,不是单一的“三冗”,而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缺乏有效制衡和与时俱进的改革能力的情况下,与日益严峻的经济、军事、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 皇权的高度集中,反而使得皇帝个人能力成为王朝兴衰的关键,而官僚体系的低效和腐败,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脱节。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军事力量的衰退,以及思想的压制,共同构成了明朝走向衰亡的深层根源。

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时,这不仅仅是某个皇帝的失败,更是整个明朝制度性脆弱与社会现实脱节,最终走向崩塌的必然结果。这就像一座精密的机器,因为设计上的根本缺陷,加上长期的磨损和维护不力,最终在内外压力下轰然解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冷知识:“冗官冗兵冗费”那个三冗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林大钦提出来的。

宋朝是仁宗年间的宋祁提出的“冗官冗兵冗僧道”: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财穷用褊,而欲兴师远事,诚无谋矣。能去三冗、节三费,专备西北之屯,可旷然高枕矣。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请断自今,僧道已受戒具者姑如旧,其他悉罢还为民,可得耕夫织妇五十余万人,一冗去矣。天下厢军不择孱小尫弱而悉刺之,才图供役,本不知兵,又且月支廪粮,岁费库帛,数口之家,不能自庇,多去而为盗贼,虽广募之,无益也。其已在籍者请勿论,其他悉驱之南亩,又得力耕者数十万,二冗去矣。国家郡县,素有定官,譬以十人为额,常以十二加之,即迁代、罪谪,随取之而有。今一官未阙,群起而逐之,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吏何得不苟进,官何得不滥除?请诏三班审官院内诸司、流内铨明立限员,以为定法。其门荫、流外、贡举等科,实置选限,稍务择人,俟有阙官,计员补吏,三冗去矣。
何谓三费?一曰道场斋醮,无有虚日,且百司供亿,至不可赀计。彼皆以祝帝寿、奉先烈、祈民福为名,臣愚以为此主者为欺盗之计尔。陛下事天地、宗庙、社稷、百神,牺牲玉帛,使有司端委奉之、岁时荐之,足以竦明德、介多福矣,何必希屑屑之报哉?则一费节矣。二曰京师寺观,或多设徒卒,添置官府,衣粮率三倍他处。居大屋高庑,不徭不役,坐蠹齐民,其尤者也。而又自募民财,营建祠庙,虽曰不费官帑,然国与民一也,舍国取民,其伤一焉,请罢去之,则二费节矣。三曰使相节度,不隶藩要。夫节相之建,或当边镇,或临师屯,公用之设,劳众而飨宾也。今大臣罢黜,率叨恩除,坐靡邦用,莫此为甚。请自今地非边要、州无师屯者,不得建节度;已带节度,不得留近藩及京师,则三费节矣。


根本问题肯定还是阶级矛盾啊,在这一点上宋朝和明朝没有啥本质区别。


我是学财政的,相比于宋朝,明朝缺少统一的财政机构和转运机构,在财政方面问题比较大。

宋朝前有三司使,王安石变法后三司归于户部,财权非常集中,地方各路又设有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而明朝的户部没有宋朝那么强势,地方上只有专司盐运的盐运使。

例如说明朝的一个县收上钱粮来,这个县要负责把钱粮转运到其它地方衙门如卫所、省司、宗藩等等,转运到中央衙门的也是分到工部、内库、大理寺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钱粮进户部太仓,户部只能监督这个县、管不动其它衙门的小金库。

以正德年间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朝阳县为例,每年能收上约2000两白银,150两留在本县,1050两转运到其它地方衙门,400两转运到其它中央衙门,只有400两进户部太仓,此外还有价值1000两白银的马不交到户部太仓。

这也是为啥老有人说明朝的税收比宋朝少很多,因为他们只看明朝户部太仓的收入:户部太仓银一般只占明朝白银税收的10-20%,而且明朝每年还要收2000-5000万石的粮食以及其它各种实物税。


再就是以“三冗”中的冗官和冗兵做一下对比:

1 明朝没有严重的冗官问题,

北宋太宗朝人口0.3亿左右、官吏约2万人,官民比1:1500;徽宗朝人口1.26亿左右、官吏约50万人,官民比1:252;南宋孝宗朝人口0.8亿左右、官民比1:296。相比之下,明朝洪武朝人口0.59亿左右、官吏约2.7万人,官民比1:2185;嘉靖朝人口1.67亿左右、官吏约8.1万人,官民比1:2061。

不过明朝有很严重的冗藩问题,

万历年间庄田达到峰值,各种庄田加起来在58.1万顷(明清是“亩百为顷”)左右,约占官田的35.03%、官民田的5%;其中王庄占了大头,20.9万顷左右,约占官田的12.6%、官民田的1.8%、庄田的35.97%。而官田约为165.86万顷,占官民田的14.29%。

2 明朝没有严重的冗兵问题,

明朝实行卫所兵制,更接近于汉朝的世兵制和军屯,卫所兵要世代为兵、屯田自足。虽然存在训练不足、卫所兵农奴化进而逃亡等问题,但卫所兵对恢复生产和稳定边疆的作用很大,而且对财政的负担非常小。

在卫所兵制之外,明朝又有营兵制做为补充,简单来讲就是从卫所兵中抽调精锐成营调往各地作战,以此应对卫所兵长期兵农合一、兵将分离导致的一些积弊,而营兵制也为后期募兵开了口子(招募来的士兵编入营中但不编入卫所)。

虽然蒙古诸部、东南倭寇、西南土司等敌人也威胁着明朝的边疆,但比起宋朝面对的辽夏金元来说,明朝的边疆军事压力要小得多,不需要长期维持庞大的军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的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确实是导致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但要论明朝的根本矛盾,那可就复杂得多了,它并非像宋朝那样能用几个标签概括。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层层叠加,最终演变成了王朝无法承受之重。如果非要提炼一个“根本矛盾”,我倒认为可以从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之下,制度性脆.............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确实,一提起宋朝,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三百年的魔咒”,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固定模式。但你又觉得把北宋和南宋混为一谈不合适,这是个非常敏锐的观察,因为它们确实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阶段。“三百年的魔咒”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周期论的概括,通常是指一个王朝经历了兴.............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 回答
    宋朝的政治体制,若以当世眼光审视,确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甚至在很多方面,其理念和实践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认知局限,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不像汉朝那样以严苛的法律作为政治的基石,也不似明朝那样集权到极致,而是走出了一条更具“文治”色彩的道路,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
  • 回答
    宋朝人如何看待唐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说怀念强大,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如宋朝。宋朝人对唐朝的态度,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对唐朝辉煌成就的仰慕,也有对自身时代特点的自信,更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仰慕与怀念:唐朝的“盛世”情结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宋朝人对唐朝,特别是“开元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宋朝那套精巧而又复杂的中央制度。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承载着宋朝统治者的智慧与无奈,也塑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画卷。首先,得明白宋朝建立的一个核心目标:强化中央集权,尤其是要压制武将的权力,以防止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这一点,贯穿了宋朝整个中央制度的设计。我们先从最高权力机构说.............
  • 回答
    关于宋朝官员薪水的问题,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多了。简单来说,宋朝官员的待遇在当时来看,可以说是相当优渥的,即便放到今天,那也算得上是高薪阶层了。不过,这“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情况,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宋朝在制度设计上,对官员的待遇是相当重视的。这其中有个很重.............
  • 回答
    宋朝的“崇文抑武”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乃至士人心态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首先,从选拔人才的制度来看,宋朝对文官的倚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废除了唐朝后期的一些武将擅政的情况,确立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官选拔体系。这意味着,想要获得社会地位、进入仕途、施展.............
  • 回答
    宋朝皇帝给人的感觉“没什么特色”,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宋朝皇帝真的没有个人特点,而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特别是那些以雄才大略的君主闻名的朝代相比,宋朝皇帝的某些共性特征更为突出,而那些能与历史伟人相媲美的“雄主”型皇帝相对较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
  • 回答
    宋朝皇帝即位改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规矩,背后可是藏着不少说道,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政治考量,还有点“改头换面,重新开始”的意味。咱们一件件来说。一、历史的影子:承袭旧制,并非宋朝独创首先得明白,皇帝即位改名这个事儿,并非宋朝才有的新鲜玩意儿。这套路,其实从汉朝就开始了,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之后,就逐.............
  • 回答
    《水浒传》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但书中描绘的生活细节却是宋朝和明朝的混合体,并且在许多方面更倾向于明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的视角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施耐庵本人是元末明初人。他创作《水浒传》时,身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细说宋真宗对宋朝的影响:一个并非一无是处的皇帝谈及宋真宗,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澶渊之盟”和“天书祥瑞”或许是挥之不去的标签。这位在位时间长达二十五年(9971022)的皇帝,在史书评价中常常笼罩着一层保守甚至昏聩的阴影。然而,若我们抛开那些过于简单粗暴的定论,深入审视他统治下的宋朝,会发现真宗的影响.............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它承载着繁荣的经济、璀璨的文化、以及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变革。要理清宋朝的历史,就像是在一幅宏大的画卷中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从它的起源,到它的鼎盛,再到它的衰亡,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一、 北宋的建立与巩固:从乱世中走出的辉煌宋朝的开端,并非如汉唐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