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吗?

回答
关于宋朝官员薪水的问题,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多了。简单来说,宋朝官员的待遇在当时来看,可以说是相当优渥的,即便放到今天,那也算得上是高薪阶层了。不过,这“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情况,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说,宋朝在制度设计上,对官员的待遇是相当重视的。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宋朝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深知“兵骄将慢,权不制于主”的危险。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朝采取了“以文制武”的国策,而文官的待遇,就成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的重要手段。

钱给得足不足?实打实的工资可不少!

从最直接的层面看,宋朝官员的工资是相当可观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曾说:“国家养士,但厚禄以养廉,不使有所贪求。” 这句话就说明了宋朝在设计官员薪酬时的初衷:给足了,就不容易出问题。

“职钱”和“禄料”: 这是官员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个“职钱”就是按职务等级发放的工资,而“禄料”则是一种根据品级发放的补贴,通常是铜钱或纸币。不同级别的官员,这个数字差距很大。像宰相这样的最高级别官员,一个月能拿到数百贯的钱,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即使是低级官员,一年下来也能拿到足够一家老小温饱,甚至还有富余的钱。
“恩赏”和“恩例”: 除了基本工资,宋朝官员还有各种各样的“恩赏”和“恩例”。比如,过年过节会有“岁赐”,晋升了会有“迁转恩赏”,甚至连生病了、去世了,家人也可能会得到补助。这些零零散散的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实物供应: 除了钱,还有实打实的实物供应。比如,官员会配给宅邸,家里的仆人、婢女也会由公家供养。另外,在某些时期,还会按级别发放油、蜡、柴薪、米、面等生活必需品。你想想,在大宋那个时代,能有人给你供房供食,这待遇得多好?

不光是钱,还有权力带来的隐形福利

当然,宋朝官员的高薪并不仅仅体现在明面上的钱和物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而权力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隐形福利”。

用人权: 官员可以影响自己部门的用人,这就能安排自己的亲信、亲戚担任肥差。虽然有制度约束,但实际操作中,这种权力寻租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资源调配权: 掌握着财政大权的官员,可以优先获得资源,或者将资源导向对自己有利的领域。比如,一些工程项目、对外贸易,都可能成为官员谋取私利的机会。
信息优势: 官员掌握着国家机密和市场信息,这让他们比普通百姓更容易抓住商机,进行投资获利。
社会地位和人脉: 官员身份本身就代表着崇高的社会地位,能接触到社会各界的精英。这些人脉资源,可以为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机会,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

为什么说宋朝官员待遇高?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要说宋朝官员待遇高,咱们得放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看。

与普通百姓相比: 宋朝虽然也有贫富差距,但总体上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商业繁荣的时代。即便如此,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能也就够一家人勉强糊口。而一个最低级的官员,他的月工资可能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百姓好几年的收入。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与宋朝之前的朝代相比: 宋朝在“厚禄养廉”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做得相当到位。唐朝虽然也重视官员,但对官员的经济保障和待遇体系,不如宋朝那么系统和完善。唐朝官员也可能因为待遇不足而产生贪腐,而宋朝虽然也有贪腐,但至少从制度设计上,是想尽量避免的。

“养廉”的代价和潜在问题

给官员高薪,是为了让他们“廉洁”,不贪污腐败。宋朝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你看历史上对宋朝官员的评价,普遍认为他们的腐败程度要低于其他一些朝代。

但是,这种“高薪养廉”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财政负担: 官员数量庞大,待遇又高,这对国家的财政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宋朝财政收入虽然高,但支出也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供养官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宋朝经常会面临财政危机。
“好逸恶劳”的诱惑: 虽然给了高薪,但有些人一旦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反而不愿意去冒风险、去承担责任,导致一些官员变得保守,缺乏进取心。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宋朝也有很多勤政爱民的好官。
依然存在的贪腐: 尽管有高薪,但人性是复杂的。总会有一些人,即使待遇再高,也无法抑制内心的贪欲。我们不能因为有高薪就认为宋朝官员就没有腐败,只是说相对于其他朝代,可能更加“克制”一些。

总结一下

所以,宋朝的官员,从薪水、实物供应,到权力带来的隐形福利,整体上看,待遇是相当不错的,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上的高薪阶层。他们享受着远超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拥有着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人脉。这种高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稳定政局、防止官员大规模腐败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得看到,这种“高薪养廉”也伴随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并且并不能完全杜绝人性中的贪婪。宋朝的官员,就像我们今天说的“高薪打工人”,有好的,也有一般的,更有少数的害群之马。但从制度设计和整体待遇水平来看,宋朝官员无疑是那个时代里非常“吃香”的一群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有幸成为东京汴梁的一个门吏”,我当然会很幸福,但问题在于我平白无故的怎么会成为东京汴梁的门吏呢?!我是跟着赵光义到河北抓花姑娘,还是跟着赵匡胤到陈桥造反?还是跟着其他皇帝装神弄鬼?

好吧,既然这些都很难,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很现实地摆在“我”面前了——如果”我“不是汴梁的门吏,”我“还会觉得活在宋朝很幸福吗?

首先我需要为朝廷强行塞给我的耕牛付费;

其次我需要被迫贷款,用”依法贷款“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忠诚;

再次我从太爷爷辈起,就得为包拯等日益增加的清官的高收入埋单,括弧包括但不限于包公等人修造私人别墅,亭台花园的经费以及占用我抢险救灾、种地逃荒的时间;

第四,每年我还要不定期停下我赖以谋生的活计,去为拗相公、拗皇帝、拗将军以及其他拗dog们的拍脑瓜决定奔走。

第五,我甚至可能因为写了不该写的字,说了不该说的话而被迫落草为寇,莫名其妙成了历史上最和谐社会的反动分子。继而代替雇佣兵去为养廉主义社会制度奉献生命!

请问如果本楼诸位答主,如果你们谁没带着爹妈、学问、存款和社会地位投胎到宋朝,你们还会为宋朝制度点赞么?

user avatar

曾经无聊时换算过宋朝名官——包拯大人的俸禄,现在给大伙瞅瞅:

据记载,包拯在开封时曾担任至开封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枢密副使(是军委委员到正大军区职这一一个级别,略比省部级大一些)、礼部尚书(相当文化部外交部部级)。

担任开封府时,在开封府每年俸禄为:

——19200贯

——180石米

——180石麦

——240捆柴火

——480捆甘草

当时包拯还兼任了龙图阁植学室并有俸禄:

——每年铜钱1656贯

其他的生活用品 例如:

绫——10匹

绢——34匹

罗——2匹

棉——100匹

在当时的宋朝:

一匹绫=1600文

一匹绢=1200文

一匹罗=4000文

一两棉=85文

一捆干草=19文

一捆柴货=50文

大米每石=400文

麦子每石=300文

再加上之前的包拯每年的凤乳这么一算 包拯一年俸禄就有能有234076贯

每一贯就是一两白银

按现在换算说一两白银等于800米的话,那么包拯年收入经过计算折合下来是18,726,080元人民币,年薪千万级别!

同时在宋朝,像包拯这样的重要官员还会现有朝廷赐予的封地:

包拯当时就拥有封地2000亩,而且还不用缴税。如果包拯把这些地租出去,每年还能收2000亩的土地租金,这是一笔非常大的额外收入。包租公是也!

以上换算纯属个人闲余之作。职场角度来看,包拯当时对于宋朝财政或者民情稳定方面的贡献来说,是远远高于他的俸禄的,这个在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包拯IP电视剧里面就可见一斑啦。

user avatar

关于我大宋朝的一些冷知识 :

1,朝廷主导的三易回河工程几乎把河北冲成白地,百姓死伤百万。

2,把唐代留给地方的那部分赋税全部收归中央,內帑堆积如山,州郡遂日困弱,地方政府基本上靠各种加派维持,胥吏横行,百姓丰年难以足食,民间发生大规模溺毙婴儿事件,尚巫之风比南北朝那种乱世更盛。

3,朝廷不仅因袭五代军阀割据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还滥发虚值大钱和纸钞侵夺民间财富,实行盐铁酒官营,搜刮天下以奉朝廷。

4,为拉拢士绅阶层,朝廷在设置大量冗官并发放高薪的同时,不设田制不抑兼并,士绅豪强大量侵夺百姓土地,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贫富差距。

5,对民间的无底线掠夺造成各种起义不断,【宋史】入传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有在地方任上平叛的经历。但也由于地方州县的普遍凋敝,没有形成大规模流民的基础,换句话说,除了东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其他地区都穷的一逼,流民队伍做不大。

6,空前的中央集权,造就的不仅有空前繁华的开封洛阳、空前繁荣的上层文化艺术,也有空前腐败低效的体制和悲惨劳苦的农民。

7,所谓的政府税收超过一亿,并不是白银,而且匹石贯两束大杂烩,包括各种纸钞虚钱草束,维持政府日常运转已极为艰难。由于民间物质生产的萎缩,宋廷联金灭辽后,砸下6000万贯居然采购不齐五万多军队的给养,造成燕山驻军大量饿死的人间惨剧。

8,能把“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说的那么理直气壮,一点遮羞布都不要的唯我大宋士大夫。

9,穷的一逼,赎城费凑不齐,拿女人向金人抵债。

10,宋军强行驱赶七万民夫在阵前当肉靶,致使民夫伤亡殆尽。

积贫积弱,厚颜无耻。

user avatar

先看题主的问题和说明哈。


问题: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吗?

说明:宋代公务员的薪水估计是5000多年来公务员待遇最好的了。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 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当时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东京一位守城门的士兵,因为士兵尚且穿得起丝绸制的鞋。
这个是否属实?

题主这个问法其实是有点不大妥当的。问题是“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吗”,补充说明是“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 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

也就是说,你的题目问的是宋朝官员的薪水情况,而说明则是利用米价的换算来评价宋朝宰相的薪水情况。


第一,关于宋代的米价到底是多少,可不可以这样简单地换算, @殷守甫 已经算过了,我不再赘言。

第二、宋代的官员薪俸水平如何,与宋代的宰相薪俸水平如何,其实是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就像你不能根据国务院总理的工资水平来评价普通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一个道理。


我先上结论吧,免得大家还得费劲先拉到最后再回来看论证过程。


1、宋朝的宰相待遇水平不错。

2、宋朝政府整体支出的薪水不少,但是大部分官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不高。


——————————————宋朝官员俸禄制度变动情况说明———————————————


@殷守甫 已经讨论过了,宋朝的物价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北宋前期到南宋物价上涨很严重。其实宋朝的俸禄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


宋朝的俸禄制度是和宋代的官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宋朝的官制,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特意去创设,还是沿用晚唐五代的那一套。有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去修修补补,直到建国一百多年之后,神宗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元丰年间进行官制改革,才又建立成系统的官员制度,这种变革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元丰改制的对象,是文官中的京朝官,至于文官中的幕职州县官和武选官,徽宗时期才重新定阶改革。相应地,宋朝的俸禄制度也有着几次大的变动。


北宋建立初年,官员待遇水平具体多少,现在没有留下成系统的史料,仅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诏令保存在文献中。根据日本学者衣川强在《宋代文官俸禄制度》中的研究,从宋初到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主要对地方官的俸禄进行调整;直到大中祥符二年(1009)之后,开始调整中央官员的俸禄。现在可考的,最早的系统性的关于官员俸禄的诏令见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史称《嘉祐禄令》,《宋史·职官志》完整地记录了《嘉祐禄令》中各官员的俸禄。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官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恢复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将官员的寄禄官与差遣的称呼分别开来。相应地,官员的正俸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由寄禄官而得到的料钱,以及由差遣拿到的职钱。自从元丰改制之后,其他的变化都是小打小闹了,元丰的官制和俸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大致没有太大变化。


宋朝无论俸禄还是物价都处于变动时期,整体来说,是俸禄的涨幅跟不上物价的涨幅,到了北宋末和南宋初,物价更是涨得没边了。所以说,如果要定量的话,大概需要截取一个片断来计算。仁宗嘉祐年间是公认的盛世,不妨以这段时期为例,来看看宋朝官员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嘛,总是收入减支出。先来看看普通官员的支出情况。


——————————————————宋朝官员的家庭支出————————————————


算支出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下,宋朝官员的家庭成员与现在是不同的。现在基本上是以小家庭为主,即使算上双方父母,每家最多也不过十人。而宋朝,一方面聚族而居的观念比较盛行。另一方面,科举及第者,在大家族中处于相对显赫的地位,可以享受官府的种种优待(诸如免除服役,官户所交田租有所减轻等等),所以同族中的其他人更加倾向于和他一起居住。比如说,真宗时期的杨亿,“良贱相从三十余口”;仁宗时的石介“衣食夫五十之口”,神宗时的秦观,“聚族四十口”等等。我们就假设一家三十余口好了。那这三十余口,当然不可能都是家人,也会有佣人之属,但生活都要仰仗官员的俸禄。每月各种物资大概能消耗多少呢?


关于宋朝各生活物资的价格,也有了许多研究,我们不妨看看程民生先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的研究结果。程民生先生在此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对各种生活水平的各种物品进行了计算。简单起见,就只看衣食和住。


衣:仁宗时,丁度曾说“在京西,有强盗杀人,取其弊衣,直不过数百钱”。一件破衣服,也要值数百文钱。徽宗时,赵明诚在太学读书,和李清照二人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如果想买些字画碑文什么的,得把衣服当掉。“质衣取半千钱”,一件普通衣服典当价钱大概500文。那就按一件衣服500文,每人四季各一件,2000文,也就是2贯钱。一家一年60贯,平均每月5贯。


食:我们估且按每家都只吃米饭来计算,副食等一概不管。米价的变动情况,殷守甫已经讨论过了,我们只看,嘉祐左右的米价。熙宁元年(1068),曾巩上书,提到之前15年,即仁宗皇祐后期到治平年间,全国平均米价是”贵价每斗七十文,平价七十文,贱价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也就是说,中等价是每斗70文。那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吃多少米呢?范仲淹在范氏义庄曾规定,成年男女,每日食米一升。南北宋之交的庄绰说,“盖健啖者,一饭不过二升。”南宋中期赵汝愚说,“吾曹盛壮时,日食二升米饭,几不满欲。”青壮年男子,每天二升都不一定够。考虑到妇孺老弱,算每人每天1.5升计算,每户每月至少食米1350升,135斗,9450文,姑且按9.5贯钱来算吧。


住:宋朝官员如果按做官所在地,可分为京师和地方。地方官因为每任三年,不会长呆,所以一般不在当地买房子,会租或者住公廨。京师的房价是比较贵的,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即曾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神宗建东西府是在熙宁四年(1071),那租赁房屋大概是多少钱呢?熙宁六年(1073),乾德赐西夏归明人(取弃暗投明之义)李崇贵租钱“日五百”,即每天500文,每月15贯。元祐二年(1087),御史中丞胡宗愈,“每月僦钱十八千”,每月18贯。那我们就取15贯来算好了。


这样算下来,每户的开支,每月至少29.5贯。但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都是按最低标准来计算的。每月难道只吃米饭,不吃肉、水果、蔬菜吗?做饭不需要调料,不需要买柴吗?《五朝名臣言行录》转引《东轩笔录》中的一则资料,称范仲淹寄居在僧舍读书时,“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十数茎,汁半盂入,少盐,煖而㗖之。如此者三年。”强调的肯定不是粟米之少,而是只有粟米、菜叶汁和盐,日子清苦。

其他的生活水准也是如此,官员总是要见客,不需要高级些的衣服以及冠帽、佩饰、鞋子吗?女眷不买首饰吗?住也基本都是经济适用房,并没有豪宅大院。而且对于文人来说,难道文化生活不是必备的,不需要交游唱和,买书画笔墨吗?


所以标准不同,不同的研究论著中对于每户官员家庭需要多少钱,估计量是不同的。比如杨果,在《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中,认为20口之家,至少需要20贯(和我的估计相差不大哈)。衣川强在《中国文官俸禄制度》中就认为,每户至少需要100贯,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官员实际能拿到多少钱?


————————————以《嘉祐禄令》为例看官员的薪俸收入——————————————


元丰改制之前的禄令制度,不妨以仁宗的嘉祐禄令为例来说明。在这段时期,大部分官员的薪俸主要由本官(又称寄禄官)决定,仅有一小部分比较重要的差遣(如三司使,财政部门的负责人)或者馆阁的帖职(如龙图阁学士)等由差遣或者贴职决定。那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本官俸料情况。

(图片节自《中国俸禄制度史》)


从表格来看,宰执的薪俸确实是一等一的高,而且除了每月300贯的料钱,各种赏赐也都是其他官员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宋朝宰相的薪俸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看看其他官员的薪俸水平。按照衣川强先生的计算,如果单纯依靠正俸,只有能拿到100贯以上,能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那除了宰执和三司使就没人了。所以我们降低标准,按每月30贯,能过上能勉强满足温饱的生活的标准,看有多少人能够达到。从图表上看,也要郎中以上才行。巧了,郎中在当时刚好是五品官员。在宋朝,六品转五品是个坎,非常难过。仁宗时五品官员的数量我没有找到史料。但何忠礼先生在《宋代官吏的俸禄》一文中,引用了《长编》元祐元年(1086)的一则史料,“京官自承务郎至朝议大夫凡二千八百余人,选人一万余人。”何忠礼先生认为,“朝议大夫以上为正一品至从五品的大官,人数甚少”,估计五品以上官员不到200人,合计全部文官共约13000余人。也就是说,在这13000余人中,只有不到200人能够依靠正俸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而且宋朝还有一个叫做“省陌”的惯例,也就是说,到手的工资只会发标定的77%,而且到手的工资也并不全发钱,二分现钱,一分折支。那这样算起来,钱数就更少了。


当然,除了料钱之外,官员还会有其他的收入,衣赐,禄粟,各种各样的添支,以及郊祭的赏赐等。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收入也都是与官员的级别以及具体的差遣挂勾的,品级越低的人所能拿到的越少,很难说对具体生活的改善有太大的作用。


——————————————————列举史料的分割线—————————————————


从史料上看,当然有很多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


有名的比如说晏殊,小时候家境特别贫困,真宗朝他担任馆职时,有天别人都出去玩了,只有他埋头苦读。真宗非常赞赏他,结果他很诚实地告诉真宗:“我只是没钱,有钱我也出去玩(臣非不乐宴游,直以贫无可为。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也)。”但是做相之后却嘲笑别人做的富贵诗“乞儿相”,自称“每言富贵不言金玉锦绣,惟说气象”。”并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自证,称“穷儿家有此景致也无?” 可见起码晏殊家中有楼台院落池塘。


比如说宋庠宋祁兄弟,读书时,上元节在州学吃虀饭,冬至请人吃饭没钱,把先人留下的镶有一两钱的剑鞘给当掉了。后来做官后,宋祁也是夜夜笙歌,宋庠都看不过去,说他“穷极奢侈”。


比如说范仲淹,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改嫁,连姓都改了。可是后来还建了范氏义庄,没钱哪里能支撑?


比如说韩亿和李若谷。没考上时那个穷啊,俩人结伴去考试,一共只有一席一毡,每次需要出外拜客,根本雇不起车夫充门面,轮流给对方做车夫。后来李若谷先考中,去许州长社县做主簿,韩亿帮他背着箱子送行,离长社还有三十里,要回去了。李若谷对韩亿说:“这里有六百钱,恐怕县吏来我还得给赏赐。”然后一人一半,大哭一场分别了。后来两人都做到了参知政事,韩亿几个儿子都做到了待制以上的高官。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是有,但是也要看这些人是谁。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宰执,位极人臣。而又有几个人能走到这一步呢?反过来看,哭穷的更是一抓一大把。


真宗时,杨亿自称“曾糊口之不及……汉臣饿且欲死,难免侏儒之嗤”;李宗谔“禄廪不足以给婚嫁,(王)旦前后资借之甚多。”杨亿还是知制诰,李宗谔还是翰林学士呢,都免不了这样的困境,下层官员就更多了。有穷得“与妻采野蔬杂米为薄粥以疗饥,欲去官卖药”的,有“亲属多贫,不能赡养,闻岭南物贱,因求其官”的,有死后家人“贫不能归,乳妪挟二子行丐于市”的,有卖女儿“以为归葬计”的。放眼望去,比比皆是。


即使做到宰执的,也不能保证子女的生活。晏殊死后,晏几道就过得很清贫啊。吕夷简为相,死后儿子也缺钱花,要变卖宅院。


——————————————————分析原因的分割线—————————————————


为什么宋朝的官员这么穷?


首先呢,是和科举考试以及家族制度的盛行有关。科举考试兴起之后,门阀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大批出身贫寒的士人走进仕途。宋朝之前,官员多出身于门阀士族,有家底,无须考虑俸禄来养家糊口。而到了宋朝,官员普遍家底薄,负担重,即使收入不菲,也经不起这么多人分。打个比方,宋朝之前的官员,是官二代官三代,不指望工资过日子。而宋朝的官员,是凤凰男,一个人挣钱家人一起花。


其次,和宋朝的待选制度有关。宋朝的“冗官”一直为人所诟病,所谓的“冗”不止是结构上的叠床架屋,人浮于事。而是同一个职位,会与几个人相关。当时的制度不像现在的公务员,从考上就可以一直做到退休,而是几年成一考,要考核后等着再给你安排下一个工作。而下一个工作就得等到有员阙时才能分配了。基本上一个职位,有一个已经离职的,一个在任的,至少还有一个等着现任官员期满的。待阙的时间一般还比较长,王安石称“盖七六年而后得三年之禄”。也就是说,九年中只有三年是无需等候直接做官,其他时候都是闲着没钱拿的。这样一平均,薪俸就更少了。

————————————————————结语—————————————————————

自从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一条中称,宋朝官员俸禄“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之后,一直有人称宋朝官员俸禄最高。但其实这个问题,学界早就有过讨论,从40年前的衣川强到现在,基本都认为,宋朝政府用于官员俸禄的开支并不少,但是由于官员人数多,官员薪俸要供养的人也多,整体来看并不足以养家糊口。


参考论著及延深阅读:

1、
衣川强著、郑梁生译《宋代文官俸给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2、
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历史研究》,1994年03期。

3、
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宋朝官员薪水的问题,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多了。简单来说,宋朝官员的待遇在当时来看,可以说是相当优渥的,即便放到今天,那也算得上是高薪阶层了。不过,这“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情况,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宋朝在制度设计上,对官员的待遇是相当重视的。这其中有个很重.............
  • 回答
    宋朝官场上的称谓,那可真是个精细活儿,既有规矩,又藏着不少人情世故。不像现在,名字加个“先生”或“领导”就完事了。在宋朝,一位官员的称谓,透露着他的品级、官职、资历,甚至他自己的意愿和别人对他态度的变化。要说宋朝官员的称谓,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官员之间的自称与互称:这是最普遍也最讲究的部分。 .............
  • 回答
    宋朝以来,尽管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流途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科举出身却能位居高位的官员。要说最高能够做到什么官位,这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非科举途径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非科举出身”的范畴。这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荫袭出身,即官员的子弟凭父辈的恩荫入仕,这.............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血与泪的惨痛记忆。当北宋的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无数的生灵涂炭,无数的家庭破碎。在这场浩劫中,许多官员的妻女被金兵掳走,她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飘摇不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妻子被金人掠走的官员,民众后来在做什么?当悲剧降临,官员的家眷被金兵掳走,这对当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如果非要说宋明两朝“弱势”,其实这个“弱势”更多体现在与一些强盛王朝相比,比如汉唐,在对外军事扩张和征服方面显得不够“彪悍”。而你提到的“对外开拓对于官员和普通百姓来说收获的权、利和所负的责任、代价严重不对等”,这确实是宋明两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面向,.............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很多人可能都没细想过。梁山泊好汉和朝廷官兵打仗,旗帜上都带个“宋”字,你说这得多容易混淆啊?不过,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有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宋”字旗帜的说法,主要出自《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小说里,宋江上位后,将梁山的旗帜改成了“替天行道”,后面又加.............
  • 回答
    “宋江奋斗一生,官位不如高俅”这个说法,虽然有其表面上的合理性,但实际上,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的真实背景、宋江和高俅各自的社会阶层、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人生轨迹的截然不同来理解。简单地说,高俅“轻易”做上太尉,是基于他所处的社会体系和人脉关系,而宋江的奋斗则充满了江湖的草莽气息,最终的结局也与他选.............
  • 回答
    水浒传里,要说方腊的综合实力是否强于宋江,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看双方的头领,梁山好汉如云,各有所长,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这些都是万人敌的猛将。而方腊阵营里,虽然也有像方天定、厉天闰、石宝这样的悍将,但整体的顶尖战力似乎稍显逊色。然而,我们不能只看个人武力。方腊作为一方之主,他统御的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 回答
    宋朝的政治体制,若以当世眼光审视,确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甚至在很多方面,其理念和实践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认知局限,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不像汉朝那样以严苛的法律作为政治的基石,也不似明朝那样集权到极致,而是走出了一条更具“文治”色彩的道路,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
  • 回答
    宋朝人如何看待唐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说怀念强大,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如宋朝。宋朝人对唐朝的态度,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对唐朝辉煌成就的仰慕,也有对自身时代特点的自信,更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仰慕与怀念:唐朝的“盛世”情结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宋朝人对唐朝,特别是“开元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宋朝那套精巧而又复杂的中央制度。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承载着宋朝统治者的智慧与无奈,也塑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画卷。首先,得明白宋朝建立的一个核心目标:强化中央集权,尤其是要压制武将的权力,以防止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这一点,贯穿了宋朝整个中央制度的设计。我们先从最高权力机构说.............
  • 回答
    宋朝的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确实是导致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但要论明朝的根本矛盾,那可就复杂得多了,它并非像宋朝那样能用几个标签概括。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层层叠加,最终演变成了王朝无法承受之重。如果非要提炼一个“根本矛盾”,我倒认为可以从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之下,制度性脆.............
  • 回答
    宋朝的“崇文抑武”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乃至士人心态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首先,从选拔人才的制度来看,宋朝对文官的倚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废除了唐朝后期的一些武将擅政的情况,确立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官选拔体系。这意味着,想要获得社会地位、进入仕途、施展.............
  • 回答
    宋朝皇帝给人的感觉“没什么特色”,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宋朝皇帝真的没有个人特点,而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特别是那些以雄才大略的君主闻名的朝代相比,宋朝皇帝的某些共性特征更为突出,而那些能与历史伟人相媲美的“雄主”型皇帝相对较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