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官员的互称或者其他人称呼官员应该怎么称呼?

回答
宋朝官场上的称谓,那可真是个精细活儿,既有规矩,又藏着不少人情世故。不像现在,名字加个“先生”或“领导”就完事了。在宋朝,一位官员的称谓,透露着他的品级、官职、资历,甚至他自己的意愿和别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要说宋朝官员的称谓,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一、 官员之间的自称与互称:

这是最普遍也最讲究的部分。

以官职为基础: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
正官称呼: 如果你是户部尚书,别人就可以直接叫你“尚书”。宰执(宰相和执政的官员)自然就被尊称为“相公”或“执政”。像“枢密使”就叫“枢密使”,“侍郎”就叫“侍郎”。这种称呼直接明了,也体现了对对方职位的尊重。
带“郎”的称呼: 许多低级官员,特别是负责具体事务的,会在官职前加上“郎”。比如“员外郎”就叫“员外郎”,“郎中”就叫“郎中”。这类称呼比较普遍,特别是同僚之间。
“阁下”: 这是一个比较尊重的称呼,常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或者平级之间表示敬意。虽然不是直接称官职,但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敬称。
“属官”称呼“长官”: 比如给事中、起居郎等,他们会尊称自己的上级官员,比如“太师”、“太保”、“尚书”等。

以官职的俗称或雅称: 有些官职有大家熟知的俗称,或者更雅致的叫法。
“公”: 这个字在宋朝非常重要,可以加在官职后,如“尚书公”、“宰相公”,或者单独称呼“公”,特别是对德高望重、地位显赫的官员。这是极高的敬称。
“老”: 对资深、地位高的官员,特别是退休或退居二线的,人们会尊称其为“老尚书”、“老宰相”,表示对其资历的尊重。
“郎君”: 这个称呼通常是妻子对丈夫,或者长辈对晚辈(特别是成年男子)的称呼。有时,平辈或者关系较好的同僚之间,在私下场合也可能用“郎君”来称呼对方,带点亲切感。

以“恩”、“契”等表示亲近或私人关系:
“恩官”: 有些官员,尤其是担任太子属官或者受到皇上特别恩宠的,可能会被尊称为“恩官”。
“契”: 在文人圈子或者关系好的官员之间,可能会互相以“契”相称,如“某契”,带有兄弟般的亲切感,但这种用法相对比较私密,不是公开场合的常用称谓。

书信往来中的称谓:
自称: 写信时,官员会自称“某”、“某官”、“某某”、“某某人”,或者加上自己的姓氏,如“宋某”。
对对方称呼: 信的抬头会用非常恭敬的称谓,如“XX公”、“XX尚书”、“XX枢密”、“XX宰相”,或者“XXX钧鉴”、“XXX台鉴”。“钧鉴”和“台鉴”都是非常正式且尊重的敬语,用于信件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

二、 其他人(百姓、士人、下级)称呼官员:

这种称呼就更显出尊卑等级了。

“老爷”: 这是民间最普遍、最直接的称呼。无论官员品级高低,只要是出来办事的,百姓都会尊称一句“老爷”。这个称呼既有敬畏,也包含着对官员权力的认可。
“大人”: 比“老爷”更正式一些,也更显尊重。当官员是某个衙门的最高长官,或者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会称其为“大人”。例如,知州、知府等地方大员,常被称呼“大人”。
“官人”: 这个称呼相对比较笼统,有时也用于称呼官员,尤其是在不确定对方具体官职或者是在比较随意的场合。但“老爷”和“大人”更显出敬意。
“青天”/“包公”: 如果官员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百姓会给他冠上“青天”的美名,或者直接以他的代表性称谓来称呼,比如“包公”。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
“先生”: 对于那些有名望的士人,或者退休官员,即使不在职,人们也会尊称为“先生”,这是一种对学识和品德的尊重。
“公”: 如前所述,“公”的用法非常广泛,即使是普通百姓,在极其尊敬的场合,也可能称呼有德行的官员为“公”。
对特定职能的称呼: 有时也会直接称呼对方的职能,比如“县老爷”、“府尊”(知府)。

三、 称谓中的微妙之处:

“台”: “某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称呼,比如“某公”、“某郎”都可以加上“台”,如“某郎台”,表示一种敬称,尤其是在正式的公文或者对同僚表示尊敬时使用。
“尊”: 比如“尊公”、“尊职”,这是非常客气的说法,多出现在书信或恭维的场合。
“仁兄”、“仁弟”: 在平辈官员之间,如果关系不错,也会用“仁兄”或“仁弟”来称呼,显得亲近而有礼。
“某某”: 直接称呼名字,比如“某某尚书”,这是在比较熟悉或者非正式的场合,但通常还是要加上官职。
回避: 官员们在说话时,也会有意识地回避提及自己的职位,比如当有人问他是什么官时,他可能会说“不过是个闲官”、“在某处听差”,以示谦逊。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个官员叫张三,他的正式官职是“户部侍郎”。

他自己对别人说: “我只是个户部里当差的。”(避实就虚)
同僚(平级)私下称呼: “张侍郎,好久不见。” 或者更随意些,“三郎,最近可好?”
下级(如一个九品小吏)称呼: “张侍郎,您吉祥。”或者在禀报事务时,“启禀侍郎大人。”
百姓在街上看到他: “老爷,您慢走。”

总而言之, 宋朝官员的称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从官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到普通百姓的敬畏,再到书信往来的礼仪,每一个称呼都蕴含着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交往的智慧。要学会这些称谓,得细细体会,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查一下龚延明老师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理论上只有宰相可以被称为“相公”“相”,但事实上在官场,相公这个尊称已经被用烂了,转运使、安抚使也被称为相公,更不用说枢密使等,哪怕同知枢密院这样在宰执行列中排倒数的也可以尊称相公。至于题主说的计相三司使,也可以称呼相公。简单点这些高官都可以。殿前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可以尊称“太尉”,哪怕他没有太尉这个阶官一样可以。由于宋代官员官职差遣是有不同官职明确的,所以称呼原则掌握一条,这三个里哪个高级称呼哪个官职的别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官场上的称谓,那可真是个精细活儿,既有规矩,又藏着不少人情世故。不像现在,名字加个“先生”或“领导”就完事了。在宋朝,一位官员的称谓,透露着他的品级、官职、资历,甚至他自己的意愿和别人对他态度的变化。要说宋朝官员的称谓,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官员之间的自称与互称:这是最普遍也最讲究的部分。 .............
  • 回答
    关于宋朝官员薪水的问题,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多了。简单来说,宋朝官员的待遇在当时来看,可以说是相当优渥的,即便放到今天,那也算得上是高薪阶层了。不过,这“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情况,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宋朝在制度设计上,对官员的待遇是相当重视的。这其中有个很重.............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血与泪的惨痛记忆。当北宋的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无数的生灵涂炭,无数的家庭破碎。在这场浩劫中,许多官员的妻女被金兵掳走,她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飘摇不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妻子被金人掠走的官员,民众后来在做什么?当悲剧降临,官员的家眷被金兵掳走,这对当事的.............
  • 回答
    宋朝以来,尽管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流途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科举出身却能位居高位的官员。要说最高能够做到什么官位,这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非科举途径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非科举出身”的范畴。这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荫袭出身,即官员的子弟凭父辈的恩荫入仕,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如果非要说宋明两朝“弱势”,其实这个“弱势”更多体现在与一些强盛王朝相比,比如汉唐,在对外军事扩张和征服方面显得不够“彪悍”。而你提到的“对外开拓对于官员和普通百姓来说收获的权、利和所负的责任、代价严重不对等”,这确实是宋明两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面向,.............
  • 回答
    水浒传里,要说方腊的综合实力是否强于宋江,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看双方的头领,梁山好汉如云,各有所长,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这些都是万人敌的猛将。而方腊阵营里,虽然也有像方天定、厉天闰、石宝这样的悍将,但整体的顶尖战力似乎稍显逊色。然而,我们不能只看个人武力。方腊作为一方之主,他统御的是一.............
  • 回答
    “宋江奋斗一生,官位不如高俅”这个说法,虽然有其表面上的合理性,但实际上,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的真实背景、宋江和高俅各自的社会阶层、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人生轨迹的截然不同来理解。简单地说,高俅“轻易”做上太尉,是基于他所处的社会体系和人脉关系,而宋江的奋斗则充满了江湖的草莽气息,最终的结局也与他选.............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很多人可能都没细想过。梁山泊好汉和朝廷官兵打仗,旗帜上都带个“宋”字,你说这得多容易混淆啊?不过,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有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宋”字旗帜的说法,主要出自《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小说里,宋江上位后,将梁山的旗帜改成了“替天行道”,后面又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如果宋江真的一心走向称帝之路,梁山泊那帮性情各异、能力不一的兄弟们,他们的官职安排,我猜想会是这样一番景象,充满了江湖豪情与朝堂算计的复杂交织。首先,毫无疑问,吴用会是那个最得力的文臣,称得上是梁山的大脑。他当个丞相是板上钉钉的事。毕竟,他运筹帷幄,智谋过人,从“智取生辰纲”到“三打祝家庄”,再到后.............
  • 回答
    要说宋代皇帝为何被称为“官家”,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称呼上的转变,而是深深植根于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用现代话说,这就像是一个公司里的CEO,大家不叫他“大老板”或者“CEO”,而是称呼他为“老王”,这里面的“老王”就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历史积淀。咱们先得弄明白“皇上”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
  • 回答
    《庆余年》第二季的官宣启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一部现象级剧集,其延续性、角色发展和制作水准都是观众关心的焦点。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第二季的潜力和可能看点: 一、剧情延续与主线发展1. 第一季的收尾与伏笔 第一季以“庆余年”为主线,围绕范闲的成长、朝堂斗争、边疆危机展开。结尾处范闲因“龙椅”.............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宋朝并非是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的朝代,但它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和进步的朝代,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宋朝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与血统论在绝大多数封建社会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很.............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的主和派是否都是奸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将所有主和派都贴上“奸臣”的标签,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环境。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主和派”?首先要明确,“主和派”在宋朝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政治派别,而更多地是指.............
  • 回答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其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却未能真正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先天不足:统一战争的战略失误与边界困境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偏安”的色彩。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