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想当年徽宗道君皇帝一心只想长生不老,要做神仙,所用的奸臣,像蔡京、朱缅、王黼,是专帮皇帝搜括百姓的无耻之徒;像童贯、梁师成,是只会吹牛拍马的太监;像高俅、李邦彦,是陪皇帝嫖院玩耍的浪子。
蔡京帮宋徽宗搜刮百姓
童贯拍马屁
高俅陪皇帝嫖娼,皇帝在里面玩儿,他们在外面放风
更别提水浒传里面高俅还会踢球,很顺宋徽宗的意
这些事情,宋江干得了吗?
这天下是谁的?
那是皇上的
你看看宋江的这些功劳
全都是为大宋立的
可不是为了皇上立的呀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这个概念
我说一下射雕里面的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叫洪七公,是丐帮帮主
丐帮的弟子黎生,为丐帮出生入死立下大功
他奖励人家什么?
降龙十八掌是洪帮主的秘技,我不顾性命,为本帮立了大功,他才传我一掌,作为重赏,这个少年却又从哪里去把这十八掌都学全了?
不顾性命,为丐帮立下大功,然后传授一掌
这在丐帮当中是非常高的荣誉
就连四位长老都没有这种待遇
三丐脸上均现惭色,那降龙十八掌未蒙帮主传授一掌,反不及八袋弟子黎生倒得传授一招“神龙摆尾”。
可是洪七公面对郭靖呢?
一个月时间就把15掌传给他了
为什么?
因为黄蓉的菜做的好吃
满足了他的口欲
所以丐帮弟子出生入死,不管立多大的功劳都不可能得到了15掌
他转眼就传给了郭靖
我请那些给洪七公洗白的人不要扯什么,他是看中郭靖的人品
金庸至少用两次旁白告诉各位同
洪七公为什么这么做
他本想只传两三招掌法给郭靖,已足可保身,哪知黄蓉烹调的功夫实在高明,奇珍妙味,每日里层出不穷,令他无法舍之而去,日复一日,竟传授了十五招之多。
洪七公生性疏懒,不喜收徒传功,丐帮众弟子立了大功的,他才传授一招两式,作为奖励。黎生办事奋不顾身,也只受传了降龙十八掌中的一招“神龙摆尾”。洪七公又有一个脾气,一路功夫传了一人之后,不再传给旁人,是以丐帮诸人所学各自不同,只有黄蓉乖巧伶俐,烹饪手段又高,既得他喜爱,又以佳肴美食相羁绊,才在长江之滨的姜庙镇上学得了他数十套武功,只不过她爱玩贪多,每一路武功只学得几招。
就是因为黄蓉乖巧伶俐,在加做菜好吃
所以郭靖才有这样的待遇
就是把天说破了
没有黄蓉的厨艺
就算郭靖遇到洪七公爷
也最多像是穆念慈那样,随便教几招就完事儿了
说白了,你在丐帮努力一辈子,为丐帮立下再多功劳,也顶不上黄蓉做的菜
给丐帮立功是没有用的
多学学厨艺,讨好领导欢心,才有好处
就像人民的名义里面
赵瑞龙不管是威逼利诱
都拿高育良没有办法
但是最后发现高育良喜欢万历十五年
然后美女高小凤上
顺利拿下
所以呀,宋江被大宋立下再大的功劳
那也顶不上人家高俅童贯这些人,满足皇帝的私欲啊
所以你问为什么宋江做不到高俅的位置
因为他没有办法去讨皇帝个人的欢心
就这么简单
先说高俅,他的情况比较简单。
高俅是历史真实人物,历史上他就累官殿前都指挥使(殿帅)、太尉、使相(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没法改变的。另外《水浒传》里为了强调徽宗宠爱他,说“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真实历史上没这么快,徽宗多少要点儿脸,还是安排高俅到西军里面刷过军功的,他升任殿帅大概要到徽宗即位十年后的政和年间(1111-1118)——当然这也是飞一样的升转速度了。但没办法,随龙人,尤其是随龙人中的宠臣,就是不能照一般人看待。
然后再说相对复杂一些的宋江。
宋江在《宣和遗事》里面,最后是做到节度使的,这也是宋元发迹变泰故事里面主角的常态。在《水浒传》里,宋江的本官被直接“修正”到了武德大夫,这是政和厘正武阶官以后,诸司使副阶层中第二高的阶官,可以充任大多数武臣差遣了。差遣呢,宋江征方腊回来,被任为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实际就是淮东安抚使了,一路帅臣。
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最后活下来三十六人里面,按阶官排列,最高的是吴用,正任承宣使;其次是卢俊义,武功大夫,诸司使副的顶端,旧为皇城使;再其次才是宋江,武德大夫,低武功大夫一阶,旧为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然后是其他天罡星,授武节将军,但宋无此官,推测不是武节大夫就是武节郎,大夫相当于以前的庄宅、六宅、文思使,郎相当于副使;最后是地煞们,官武奕郎,大概是武义郎或者武翼郎的讹写,武义郎代旧官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武翼郎代旧官供备库副使,这是诸司副使最低的两阶。
总体来说,除了吴用这个“另类”,梁山众将最后都在诸司使副这个阶层里面,宋、卢在顶端,地煞在底端。而在《宣和遗事》里面,“智多星吴加亮”排位恰在“玉麒麟李进义”之前。如果我们认为吴用的官阶不是作者瞎写的,而是以往旧版本的残迹,那么正好和《宣和遗事》里面说宋江收方腊有功,官至节度使对上。另外,南宋初期像书中宋江这样以武臣出领帅司的,如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大多阶官也都是节度使一级。真实历史上,韩世忠恰好就当过淮东安抚使的升级版:淮东宣抚处置使。当时他的官衔是:少保、武宁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参照来看,宋江在《宣和遗事》的世界里面,很可能也是这个级别的顶级武臣。而征方腊幸存的那些天罡,论阶官不过诸司使副,但看差遣,不是府兵马总管就是驻扎某州的兵马都统制,按宋代特别是南宋的规矩,这都是至少到遥郡才有资格除授的差遣。即使单从这一点看,宋江等人在原始版本里面的官职也一定不止于诸司使副。
至于《水浒传》里面为啥要改宋江等人的官阶,我推测是在还懂得一点儿南宋官制的时代,曾有说书人对其进行过修正(这种修正可能不止一次,因为宋江比卢俊义低明显不正常),觉得给梁山批发正任、遥郡、要官头衔有点儿太吓人,而且意义不大,索性“一步到位”压到诸司使副,施耐庵只是将其继承下来。但不知怎么,一来把吴用漏了,没改他的阶官,二来一群天罡星的都统制任职命令没改,以诸司使副的阶官出任本来打底也是遥郡的差遣,这就尴尬了。
当然,从思想意义角度来说,《水浒传》这么改,比《宣和遗事》更好。《宣和遗事》里面的宋江三十六人聚义/招安是传统的发迹变泰故事,经过《水浒传》一改,强烈的悲剧色彩就带出来了。虽然内核还是“忠义水浒传”,还是“反贪官不反皇帝”。
2020.11.23补充:
宋代没有武节将军,但金元武散官里面是有的,金代武节将军为正六品上武散官,元代升为正五品。从《水浒传》的故事发展与流行过程来看,一众天罡的“武节将军”很可能是元代那个进入了“宣授(以皇帝颁行制书的形式授官)”层次的武散官。小说里的北宋人物以元代武散官出任南宋的武臣差遣(某州驻扎御前某军都统制),而且宋、卢的诸司正使(武功大夫、武德大夫),诸天罡的武节将军和诸地煞的武奕郎混在一起,这更证明《水浒传》结局里梁山众将的官职是经过反复改动的。可能在某个早期版本里面,诸天罡镇压方腊之后授武节大夫,被元人改成了他们认为更容易理解的武节将军,而地煞的“武义/武翼郎”也因为时过境迁,被用同音字替代,成了“武奕郎”。
宋神宗熙宁二年,命官枉法,止于流配,不刺面,不脊杖。
这就是统治阶级的一个最起码的表面特征,不刺面。
高俅虽然曾经年轻时被脊杖,流配过,但是没有受过刺面之刑。
单凭这一点,高俅的政治前途就远超宋江。
这种贼配军,脸上有金印的人,已经失去了进入统治阶级上层的资格。
大夫和黎庶,那是天渊之别。
能够给宋江一个官做,都算是笼络人心的恩典了。
以今天为例,你要生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更容易考上好的大学,更容易成功一点,你要是生在内蒙古,生在西北,你要想上个好大学,那是难上登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