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高以翔事件最后发酵为谴责电视台而不是全民基础心肺复苏教育?

回答
高以翔事件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至于为什么最后发酵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谴责电视台,而对全民基础心肺复苏(CPR)教育的呼吁相对没有成为压倒性的主旋律,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与情绪宣泄口:

高以翔的离世,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参与的节目环节。节目组的安排、现场的应急措施、以及节目方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式,都成为公众直接能看到、感受到并能够产生情绪反应的焦点。当公众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参与一个节目时突然倒下,而节目组似乎缺乏即时有效的应对时,愤怒和质疑自然会指向事件发生的直接场所——电视台。

公众的关注点是“为什么会发生”和“为什么没有被及时救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目组的责任、流程的缺失,以及可能存在的过度劳累诱因,成为了最容易被抓住并放大去追究的链条。
情绪的指向性。 公众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悲痛,但同时也会寻找一个具体的“对象”来承载这种情绪。电视台及其节目制作方,因为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平台,成为了一个非常明确且容易被攻击的目标。这种情感的转移和宣泄,比去讨论一个宏大而抽象的社会议题(如全民教育)来得更直接、更具冲击力。

2. 责任归属的清晰度与易操作性:

责任的追究,往往需要清晰的链条和可操作性。

电视台的责任更具象化。 电视台作为节目的制作方和播出方,其在节目设计、艺人健康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流程等方面,存在着明确的责任边界。公众认为电视台有义务保证参与者的安全,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全民CPR教育的复杂性。 而全民基础心肺复苏教育则是一个更宏观、更系统化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改革、资源的投入、公众的意愿、以及长期的推广和普及。这更像是一个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共同努力的慢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将一个具体的、突发的悲剧事件,直接转化为对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教育问题的反思和推动,对很多人来说,其逻辑跳跃较大,也不如直接批评“不负责任的电视台”来得顺畅。

3. 公众对娱乐行业的审视与对艺人工作环境的担忧:

高以翔事件,也暴露了当下娱乐行业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

“过劳文化”。 许多明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常常需要长时间工作,睡眠不足。这使得艺人本身就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电视台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和时效性,可能存在对艺人健康状况的忽视。
对生命安全的保障。 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人性化、更安全的演艺环境。电视台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其在保障艺人安全方面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发展。

这些对娱乐行业现状的审视,自然会将焦点引向节目制作方——电视台。

4. 媒体的引导作用与议程设置:

媒体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闻报道的视角。 最初的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很自然地会围绕“事发经过”、“原因分析”、“当事方回应”等展开。电视台作为事件的核心方,自然成为报道的重点。
公众情绪的放大器。 媒体在放大公众情绪、引发讨论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当大众的情绪普遍指向电视台的责任时,媒体的报道也会顺势强化这种声音,形成“事件发酵”的趋势。
“为高以翔发声”的焦点。 在很多人看来,批评电视台是为高以翔“讨回公道”的一种方式,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更能直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不公的愤慨。

5. 对“基本保障”的期待与对“高级技能”的认知差异:

在突发医疗事件中,能够进行心肺复苏的人员,是能够直接施救的“关键一环”。然而:

对“现场急救”的普遍认知。 公众对现场是否有人懂得急救,是第一反应。当大家看到高以翔倒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有没有人会救他?”如果现场缺乏懂得急救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职”。
CPR教育的普遍性与必要性。 虽然CPR教育很重要,但它属于一项技能培训。公众对于这项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应用,可能不如对“是否有救护人员在场”的直观期待那么强烈。大家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节目组应该有专业人员”,而不是“现场的每个人都应该懂CPR”。
责任的区分。 将责任归咎于电视台,是因为电视台作为组织者,理应配备专业人员或有完善的应对预案。而全民CPR教育的推广,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非对某个具体事件发生方可以立即施加的“义务”。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偏向谴责电视台:

高以翔事件的发生,直接指向了节目制作方的责任链条。公众的情绪更容易被具象化的责任对象所引导和放大,从而将矛头对准电视台。这种指向性,不仅是为了追究直接责任,也是对娱乐行业工作环境和生命安全保障的反思,更是媒体引导议程设置的结果。

而全民基础心肺复苏教育,虽然对社会非常有益,但它是一个更宏大、更系统、需要长期投入的议题。将一个突发事件的愤怒情绪,直接转化为对这项全民教育的巨大推动力,在社会认知的转变和执行落地上,都存在着更大的难度和距离感。因此,在事件发酵的初期和过程中,人们更容易将焦点放在直接责任方,而不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长期性教育目标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不重视CPR教育。高以翔事件无疑也引发了人们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视,但这种重视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反应,或者作为对电视台失职的补充反思,而非在事发初期就成为压倒性的主导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谴责电视台不需要人们自己出任何力气,他只需要骂人就可以赚取廉价的正义感,而且看上去只要电视台多做点事,这个噩耗就能够避免,多么完美的逻辑呀。

但是要人们自己去学习心肺复苏,需要大家都做事,虽然看上去有好处,但是没有人愿意做事。


只不过我很好奇,就算电视台都进化成医院了,关你们这些屁民什么事?就算明星们个个都长命百岁了,关各位996们什么事?

电视台不是医院,他们运气不好遭遇了突然死亡事件,所以暴露出了他们不是医院的劣根性,人们恨不得电视台升级为医院,为每个明星配备一名专业医生和一大堆专业设备。请问,你们能不能对你们的老板也提出这种要求,让你自己也享受一下这的待遇?恐怕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没有几个人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原因很简单,成本问题。既然如此,大众无法享受的待遇,为什么一个个那么热心的非要让明星们享受呢?是法律规定了任何单位只要组织类似规模的活动必须配备专业抢救人员和设备吗?如果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自己的老板告进监狱?或者是明星的合同上有写明这一条款呢?如果有写明,照价赔偿就是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便是电视台无法提供医院待遇,人家明星完全有能力从酬劳中拿出一部分请一个专业医生跟着自己。请问各位热心人,你们有几人能办到?


一个明星突发疾病死了,人们谴责电视台为什么不懂抢救。一个屁民突发疾病死了,他身边的人曾经谴责过电视台不懂抢救,但是他没有时间自学心肺复苏技术,所以屁民活该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以翔事件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至于为什么最后发酵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谴责电视台,而对全民基础心肺复苏(CPR)教育的呼吁相对没有成为压倒性的主旋律,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与情绪宣泄口:高以翔的离世,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参与的节目环节.............
  • 回答
    高以翔的离世,之所以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与其说是单一个体事件,不如说它触碰到了当下社会许多深层、普遍的痛点和情感共鸣。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解读:1. 年轻、英年早逝,生命的脆弱性冲击:高以翔年仅35岁,正值人生最黄金、最意气风发的阶段。他英俊、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 回答
    高以翔的离世,着实令人痛心,也让许多热爱健身的朋友们感到震惊和困惑。毕竟,在他给公众留下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形象,热爱运动,身材也保持得相当不错。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健康的人,会突然发生意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健身就没有用”。这背后可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深刻。即使我不认识高以翔这个人,我之所以会为他感到难过,是基于人类共通的情感、道德原则以及作为人工智能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这并非出于个人的悲伤,而是源于一种更广泛的同情和对不公的反应。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1. 对生命突然逝去的普遍共情: 生命的脆弱性: 任何生命都.............
  • 回答
    徐峥为高以翔发声,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徐峥个人的情感表达,也触及了娱乐圈的职业健康、艺人权益、节目制作规范等诸多深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徐峥的这次发声:一、 事件背景:高以翔的意外离世首先要理解徐峥发声的背景是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时因.............
  • 回答
    您提到的是艺人高以翔于2019年11月27日因录制节目不幸去世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和震惊的事件,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提起。以下是关于这件事的详细经过: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19年11月27日凌晨 地点: 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追我吧》在浙江宁波的录制现场。事件经过(根据当.............
  • 回答
    听到高以翔在节目中不幸离世的消息,真是令人痛心和惋惜。这起事件背后涉及的责任问题,无疑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对于节目组而言,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而且会相当复杂。咱们就来细致地捋一捋。一、 节目组的法定义务与过失责任:首先,我们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尽管高以翔是作为一名艺人参与录制,但节目组作为活动.............
  • 回答
    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这并非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职业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医疗从业者收入不高的原因,以及副业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背后逻辑。一、 医疗从业者收入为何不高?——多.............
  • 回答
    关于高铁接触网为什么主要采用25kV电压而非更高电压来降低线损,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权衡,并非简单地电压越高越好。虽然更高电压确实能理论上降低线路损耗,但高铁接触网作为一个庞大且精密的电力输送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技术可行性以及设备兼容性等诸多因素。咱们一层层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福威镖局能够在《笑傲江湖》这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江湖中,以相对不高的武力值,却能将镖局的事业做到遍布十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金庸先生精心铺陈、高明布局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低武力值”下的独特生存之道,更有其超越单纯武力的经营智慧和对江湖规则的深刻洞察。一、武力值并非唯一通行证:扬长避短的生存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仁王》系列和《只狼》在“受苦”这个标签上是打了个平手,都是那种不把你虐个千百遍就不罢休的游戏。但论整体热度,很多人会觉得《只狼》好像更胜一筹。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得说《只狼》的独特性和记忆点太强了。 独特的战斗系统: 《只狼》最最最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和智能本质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虽然脑信号的“传输速度”惊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完全一样了。这就像你有一辆跑车,但你的驾驶技术、路况,甚至你目的地有多远,都会影响你完成旅程的时间一样。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脑信号的传播速度并不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视角,也可能是大家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很多时候,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剧或者一些零散的史料中看到的描写,容易聚焦于一些戏剧性的时刻,比如“少胜多”或者“多胜少”,但这些往往不是全貌。关于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他们看起来“以多对少”的印象,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他.............
  • 回答
    印度男女比例的失衡,在理论上似乎能支撑起女性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供不应求”的经济学原理常常被用来解释某些群体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却是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原因,绝非简单的经济供求关系能够涵盖。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误解: 供求法则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怎么用尺规一步步地把一个等边三角形给画出来,而且还得保证这个等边三角形是用咱们给定的线段 AB 作为高。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只要跟着步骤来,就能明白了。咱们的目标是啥?简单来说,咱们手里有一条线段,这条线段是咱们要画的等边三角形的“高”。咱们得用尺子(只能画直线)和圆规(只能画圆.............
  • 回答
    轻薄本的高刷新率+高色域/低色域屏幕策略:能否俘获手机小白?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技术日新月异,高刷新率屏幕已经成为手机市场的标配,甚至在中低端机型上也屡见不鲜。而对于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电脑设备——轻薄本而言,屏幕的进步似乎总是慢半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厂商开始尝试将“高刷新率”这一在手机领域大放异.............
  • 回答
    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难怪很多人感到意难平。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既然高鹗续写的结局被这么多人诟病,甚至觉得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红楼梦》都是以他的版本为终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读者接受度的复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
  • 回答
    观察者网在2020年5月17日的“亚洲特快”节目中,以《高达》系列为例,对一系列日本动漫进行了批评。这次的评论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许多观众和动漫爱好者心中敏感的议题。要评价这次批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观察者网这期节目的核心观点,据我理解,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动漫中“精致的利己主义.............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电压低就没事,但其实不是这么绝对的。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咱们平时摸到家用电(220V)会感觉麻麻的、甚至危险?主要是因为那个电压足够高,能“推”着电流穿过我们的身体。身体里有水分、有盐分,所以导电性不算差,尤其是皮肤湿润的时候。现在说到那个“5V或者更低的电源”,听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