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1 月 27 日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过程中晕倒,抢救无效去世,发生了什么?

回答
您提到的是艺人高以翔于2019年11月27日因录制节目不幸去世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和震惊的事件,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提起。以下是关于这件事的详细经过: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19年11月27日凌晨
地点: 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追我吧》在浙江宁波的录制现场。

事件经过(根据当时的报道和各方信息梳理):

1. 节目录制环境和性质: 《追我吧》是一档户外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以其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和刺激的环节著称。节目组会设置各种复杂且需要体力的挑战,例如攀爬高墙、穿越绳索、奔跑跳跃等,参与者通常需要在夜间进行录制。节目宣传语也强调“极速前进”、“挑战不可能”,对艺人的体能要求很高。

2. 高以翔的身体状况和参与情况:
高以翔是当天节目的参与嘉宾之一。
据事后多方信息披露,在录制当天,高以翔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疲惫。有目击者称,他曾在节目录制间隙与其他嘉宾聊天时表示“感觉不太舒服”或“有点累”。
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参与节目录制。

3. 晕倒的瞬间:
在凌晨1点45分左右,高以翔在进行一个名为“速跑”的竞速项目时,在即将到达终点时突然倒地。
最初,现场的人员似乎没有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为他只是摔倒或在表演。有报道称,现场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不是在演?”,甚至有工作人员过来试图扶他起来。

4. 初步施救:
大约在倒地1分多钟后,现场有人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开始上前查看。
节目组的医疗团队立即上前进行施救。据报道,他们进行了心肺复苏(CPR)等急救措施。
随后,救护车被叫到现场,并将高以翔送往附近的医院。

5. 送医抢救及去世:
高以翔被送往宁波市鄞州区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经过医院近3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但因抢救无效,医院于当日凌晨宣布高以翔去世。
医生诊断其死因为“心因性猝死”。

事件引发的后续影响和讨论:

对高以翔及其家人的影响: 事件发生后,高以翔的家人(包括父母、哥哥)迅速从台湾赶到宁波处理后事。他们表现出的坚强和对媒体的礼貌,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尊重。高以翔的遗体后被运回台湾进行安葬。
对节目组和电视台的质疑: 事件发生后,公众和媒体对节目组的安全保障措施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节目强度过大: 《追我吧》节目本身的高强度设置被认为是主要诱因,艺人需要在深夜进行高难度的体能挑战,对身体的负荷非常大。
医疗保障不足: 尽管节目组声称现场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和救护车,但从施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来看,被认为存在不足。例如,是否有专业医生在场、急救设备是否充足且易于取用、以及从倒地到专业施救的时间间隔等,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录制强度和休息时间: 艺人们长时间带病或疲劳录制的情况也被曝光,引发了对整个行业工作强度和艺人健康保障的关注。
行业反思和监管呼吁:
高以翔的去世在整个娱乐圈和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大家纷纷反思艺人工作的安全问题。
许多艺人、经纪公司和媒体呼吁加强对节目制作安全规范的管理,提高对艺人身体状况的关注度,并完善现场的医疗急救体系。
一些人呼吁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来规范艺人劳动合同和工作强度,保障艺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公众情绪:
公众对高以翔的离世普遍感到悲伤和愤怒。许多粉丝和公众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是节目组“拿人命冒险”的结果。
对浙江卫视的批评声浪非常高,要求其承担责任。

事件的关键点总结:

高强度户外竞技节目: 《追我吧》节目本身的挑战性极高,且多为夜间录制。
艺人疲劳状态: 有证据表明高以翔在录制前已感不适或疲惫。
黄金抢救时间: 事发后,现场反应和急救措施的及时性受到质疑,可能错过了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
安全保障机制: 节目组在安全保障和医疗应急方面的准备不足,成为公众批评的焦点。

高以翔的去世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它深刻地揭示了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下,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并促使整个行业开始进行反思和改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猝死解读为过劳死是一种消费死者的行为。大量的猝死都是潜在疾病所致,只是可能以前没发现而已。

上个月一天中午我在一个医学图书馆等人,正好看到本医学专著叫《Sudden death in the young》(年轻人的猝死),700多页。那么庞大的话题,岂是那么容易瞎猜的。

这是我当时手机拍的其中一张表格:

图里还只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的分类。注意这还只是心源性,脑血管的意外,肺栓塞等等也是非常常见的死因。

只有尸检才能最终确定猝死的病因(但也可能还是找不到)。已经明确的著名的猝死事件里,海曼猝死于马凡综合症的主动脉瘤破裂,维维安福猝死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这些病可能之前都没有非常显著的症状,常规体检也不能检出。

确实劳累可以是一个诱因,在工作场所发生的猝死也的确值得争取更好的对待。但诱因还有很多,也完全可以在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猝死。

谁谁谁猝死了,就一篇笼统报道,也没尸检,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往过劳上套啊。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借题发挥一下的。

其实我不知道谁是高以翔,但我感觉蹭这个热点不太好。

user avatar

我不是高先生的粉丝,没看过高先生的作品,本来自觉没什么资格在这里说话,只想静静为这位帅气优雅的艺人默哀,但高先生的一句话却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打破了这份沉默,忍不住想写下点什么。

那句话,就是高先生在倒下前喊出的:『我不行了!』

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里便无法抑制地涌起一句悲壮的话语:

『太多时候,当我们喊出我不行了的那一刻,我们其实已经死了。』

我不了解高先生的资料,但凭着我粗浅的第一印象,我理解高先生的优雅背后,一定付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隐忍,克制和自律。而这样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低,在遭遇挑战和困难时一般都会先咬牙坚持,不会很快就开始抱怨和放弃。

然而咬牙坚持,便对吗?

我们从小到大已经被教育了太多次不要轻言放弃,贵在坚持之类的名人名言也不知道背了多少,与之相比,我们可能从来没被教育过『觉得撑不住前就要喊出来,放弃也没关系』之类的道理。

纵观目前的大环境,教育如同军备竞赛,工作996已成常态,我们耳边不断回荡地就是坚持坚持坚持,谁先说出我不行了,谁似乎就是可耻的失败者。

我相信,在高先生喊出『我不行了』之前,身体一定不舒服,一定很疲惫,他那时没喊,是因为他作为一名艺人的职业操守,也是因为他个人秉性的高度自律——而无论这份操守还是这份自律,在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都是『金光闪闪』的品质。

但恰恰是这些『金光闪闪』的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高先生喊出『我不行了』时,就已经心跳停止,倒地不起,再没机会去看那些他爱和爱他的人一眼。

高先生的遭遇,毫无疑问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然而类似的悲剧,也许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着——也许我们高高捧起,细心呵护的品质,正在一点点杀死我们。

当金光闪闪的品质被置于一个视焦虑和剥削为常态的大环境中时,所有的金光,可能本质上也转化成了焦虑者眼中的泪光,成了剥削者眼中的凶光。倘若时间能够倒流,我多么希望高先生能在痛苦喊出『我不行了』之前,就大声吼出『我不干了!』。

对你我,也是如此。

祝高先生,一路走好。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134126655328256

大张伟: 演员和歌手其实都不想参加真人秀,奈何真人秀收视率高,而真人秀为了收视率越来越拼命。演员歌手被迫抛弃本职工作,一个个变身苦力杂耍。

我不太喜欢大张伟这个人,不过,就事论事来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部分观众喜欢看受折磨的真人秀。于是电视台才不断突破下限,追求刺激。

真人秀这个东西,应该有个度。反正,我个人没兴趣看人受折磨胡闹性质的真人秀,更不觉得这有什么趣味。

user avatar

这不是天灾

这就是人祸

晕倒倒地后直接做心肺复苏

看资料大概率是心源性猝死

一般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极高!

两种心律失常时,心肌虽有一定的运动但却无法有效将血液送至全身,因此须紧急以电击矫正。在发生心室颤动时,心脏的电活动处于严重混乱的状态,心室无法有效泵出血液。在心动过速时,心脏则是因为跳动太快而无法有效打出充足的血液,通常心动过速最终会变成心室颤动。若不矫正,这两种心律失常会迅速导致脑部损伤和死亡。每拖延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即降低10%。

这是最难救也是最好救的疾病

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

五千块一台

如果当时现场能有一台

很大概率高以翔能活


去年我们牺牲了几十个战友

都是这样迅速的离开了我们

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配备aed急救设备了

贴别感谢 @看我你在怕什么 提供上海aed图


一个以运动为看头的大型娱乐综艺节目

现场没有准备基本的急救设备是可耻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所有马拉松都准备了aed

甚至财政好一点的派出所

现在也配备了aed设备

三五千块真的能买一条命

哀悼战友!

希望天堂里面能有AED


ps

最后实在是不想在价格上撕逼了!

我们采购的6800一台带一份配件

迈瑞的

有可能的话

我只希望国内医疗设备打破垄断

每个人家里面都能有一台吧!

user avatar

虽然不关注娱乐,

但是这方面是我的专业,

现在来说下看法,

出现这种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浙江卫视绝对要负主要乃至全部责任,

按照知情同学描述的现场情况,

高以翔应该是心源性猝死。

对于心源性猝死来说,

现场第一时间的急救是关键,

错过了黄金四分钟神仙来了也没辙。

目前我们国家因为急救知识不普及,

加上很多人怕惹祸上身,往往错失良机,




事发当时是凌晨一两点,

正是子夜时分,人体体温最低,

包括神经反应,关节活动性,心肺功能

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低谷

这种时候搞跑步不就是自残吗?

浙江台的人到底有没有一点医学常识?!

感谢这位同学科普@李程



(文中皮脂醇应为皮质醇,勘误)


有回答说当时现场出现了意外,

喊工作人员半天都喊不来,

这是什么鬼?

难道平时浙江台做节目没有用紧急预案吗?

真不知道生产安全评估是怎么通过的!

还有,浙江台好歹是个省级单位,

难道连基本的急救设施都不配备吗?

AED除颤仪都买不起?

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就未雨绸缪,

都还没有出现一起事故,

就采购了一大批的除颤设备,

操场、教学楼到处都安了,

还组织学生做急救培训,

相较之下,高下立现!



浙江卫视节目录制时间不合理其错一;

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没有做好紧急预案其错二;

没有购置必需的设备应对意外其错三。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

高以翔的悲剧,浙江卫视难辞其咎,


========================

收到噩耗,

高以翔先生抢救无效.......

难以言表的心疼,

我还看过几部他的电影.....

user avatar

王沥川,你还是丢下小秋了吗?

R.I.P



user avatar

看到前面有答主贴了微信截图显示疑似浙江卫视这个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认为高以翔去世纯粹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这一点我觉得很可笑。

从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上来说,高以翔的身体要有多不好,才能让节目组一点责任都没有呢?

高以翔是台湾人。按照台湾地区2016年发布的的死因统计,25-44岁年龄组因心脏病而死的死亡率为17.7/10万。



也就是说,2016年,在全体25-44岁的台湾居民当中,平均下来只有一万里挑1.7个人会倒霉到因为心脏疾病而死。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心脏疾病死亡的数字,还包含了很多慢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或者先天性心脏病不治而死的人。也就是说,对于高以翔这种急性的,很可能是因应激等原因造成的电生理失常所导致的心跳骤停,在这个17.7/10万当中都还得再乘一个起码0.5以下的系数,我们就当是万分之一好了。(具体占比实在查不到,只能靠临床实习的经验估计了。)

另外,严格来说,2016年离今年2019年已经有一定距离,可能这个数据不见得最新;但考虑到台湾地区过去十年间心脏疾病的死亡专率基本稳定(详见台湾地区死因统计年报),因此3年前的数据对于我们在这里粗略估计概率的数量级而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再加上我们有先验知识,高以翔平时热爱健身,身体机能应当优于25-44岁男性台湾居民的平均水平,因此基于这些先验概率计算出的后验概率应当比前面估计的万分之一更小。

因此,如果浙江卫视一定要诉诸运气,认为他们自己在高以翔发生猝死这件事上完全没有过错,一切「只是高以翔身体太差」……

那么从数学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浙江卫视认为,他们的节目内容完全没有改变「台湾25-44岁男性高以翔会在特定的一年内猝死」这件事要发生背后的概率分布。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说,如果浙江卫视认为自己一点错都没有,纯粹是高以翔身体太差,那么他们诉诸的就是比万分之一还小的极端自然概率。


我说完了。浙江卫视的公关们,你们可以飞来德国查我水表了。

user avatar

节目出了事,艺人没了,可以预见的是节目组要倒霉,或者电视台要倒霉,喜欢艺人的人会伤心,艺人家人和朋友会很难过。

不过这事情如果要细思,其实是并非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0

这次出事的是艺人,所以才能赢得那么高的关注度,有没有人想过,如果出事的是普通人呢?

每天,都有各种愿意导致人们意外离世,其中有些人就是这样,短短数小时,突然就离世了。

有人说是太劳累了,有人说是各种慢性疾病,有人说是运动量大,都有可能,大家如果能预防,那是最好的,没有人愿意出事。但问题在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总是有人过着劳累、慢性病、运动量较大的日子,在无法预防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高以翔是不幸的,因为突然就没了。但是他们其实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因为至少他,或者说大部分艺人,他们的条件都是很好的,他们至少是有很多防范措施的,哪怕最后不行了,也是能更快的送医院,采取更好的医疗手段的,虽然最终依然没有能拯救回性命,但总体来说,这条件是绝大多数人达不到的。所以我看见这样的事情后,才会想到,如果是个普通人会怎么办?

1

我们首先说劳累问题,这个节目是在半夜,这个节目要求艺人做一些比较难的行为,那么是不是因此就非常劳累呢?是不是劳累需要看对比,我是不太相信录制这样的节目,会比其他工作劳累。比如这个半夜问题,白天哪去了?如果是连续开工24小时,那一定是太劳累了,但如果白天休息晚上开工,这又谈何劳累?如果这算劳累,那么99.99%的普通人又怎么办?

之前有个申讨996的事件,这个节目就算录制时间特别长,能有多长?节目能持续录制多久?而普通人的工作时长,工作难度,与这种节目录制相比,谁更危险?

如果要按劳累来计算责任,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去看,有几个的工作环境是合格的?

如果说这种程度的劳累都不能出现,那么我们整个社会还能运转吗?当大家都不敢去工作,当饥饿来临时,我们又怎么应对?

2

慢性病不说了,再看运动量大的问题。这节目,肯定是有运动量的,但这运动量能有多大,我是怀疑的。运动量大不大,同样是需要看对比,究竟多大的运动量算超标?比如我们上体育课有个12分钟跑,这个运动量大不大?假如出了问题,算谁的责任?

大家可以搜一下猝死,可以发现很多案例,有跑完1000米猝死的,有做作业猝死的,有考试猝死的,有做俯卧撑猝死的。如果要算责任,该怎么算?

之前看见有艺人回应,列举了这类节目的黑幕,比如有人说她曾被某铁人三项运动员狂追90秒,事后吃了3天的速效救心丸,还有人列出拳击冠军邹市明被海洋球淹没。这些人想以此来证明这类节目运动量太大。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真的如此吗?比如那个狂追90秒的,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被铁人三项运动员狂追呢?事实上被人追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用尽全力奔跑(最后多半是被人追上了),一种是没有用尽全力奔跑,和谁来追你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运动员追你也不会让你跑得更快,追了90秒,无论是否追上了,只能说明你跑了90秒。一个艺人用力跑了90秒,结果是认为强度太高,吃了三天速效救心丸,请问其他人怎么办?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每天把速效救心丸当饭吃?艺人有条件跑90秒休息三天,普通人没有条件休息三天怎么办?再说邹市明,人家是恰好脚抽筋了,你可以说缺少应急抢救机制,但以此来证明运动强度太高是什么贵?他们跳的海洋球,和公园里小孩子玩的相比,强度有什么不同?如果这种活动都算高危活动了,那么大家只能不出门了。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人类会不会越来越退化,到后来,走个路都要被列入剧烈运动了?

3

有人说,如果当时节目组能多点防范措施,准备一台除颤仪,就不会有事了。真的吗?除颤仪是不是包治百病?遇到治不了的病怎么办?防范措施归根到底是需要医疗人员和设备的,这种节目肯定是有条件准备的,所以我们可以怪节目组,但是没有条件的人怎么办?

我们是不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工人,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人身后都跟一名专业抢救一声,背一身专业抢救设备?

不错,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拯救某个艺人,我们可以提出很多解决办法来,因为他只有一个人,他有足够的资源,我们可以有充足的“如果”空间,但是如果把这件事放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角度,放到我们所有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事情都会变成了“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我们正常人需要工作来谋生,需要运动来维持生命,而即便是我们都不愿意,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总是有一定几率出问题的,我们的防范措施,归根到底必须要考虑两个“度“,一个是成本问题。有些人有资源的,可以考虑采用更高的成本,比如聘请专业的医务人员,背着专业的设备跟着,随时可以紧急处理,但是普通人没有那个资源,付不起那个成本,我们只能希望附近有人能够抢救自己,或者期望出问题的时候离医院近一点。

第二个度,对于其他行为的影响问题。如果是一个天生就拥有资源的人,他可以用装甲将自己包围起来,包围圈中圈养最好的医务人员,这样他出事的几率就更低了。但是我们普通人,我们需要谋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知识,需要锻炼身体,需要与人竞争。对于我们来说,一个解决方案如果导致我们竞争失败,那么这个解决方案再好,那也是空中楼阁。我们希望能减少竞争,但在减少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努力学习,适量锻炼,努力工作。

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需要面对一些风险,但这已经是我们风险最低的选择了。想必知识,高以翔这样的艺人,其实比我们普通人幸运多了。


看见很多人在声讨节目组的不负责任,也许是吧,不过我想说的是,这种“不负责任”难道不是常态吗?大家觉得节目组不负责任,前提是大家认为节目组具备更负责人的条件,因为这样的节目录制成本是很高的,那拔下一根毛来,也足以支付医疗成本。但是,这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没有资格享受那种”负责任“的待遇,你在工作中能要求一个专业的医疗待遇吗?

我们换一个思路来思考问题,这件事出现之后,必然会出现以下思潮:

1、艺人太累,应该更轻松一点。2、综艺节目难度太大应该降低难度。3、节目组应该加大各种危险预防的投入。

平心而论,艺人真的很累吗?综艺节目难度真的很大吗?

准备一台除颤仪也许成本不高,但是要预防各种亿分之一的危险,那不但是成本高的问题,还是根本不可能的问题,请一个嘉宾录制节目的成本已经很高了,还要方方面面预防各种危险,这节目还能录制吗?最后会不会发展到,出于安全考虑,嘉宾们就坐在家里面不出门,就把节目录制了。

嘉宾们或许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其他人怎么办?比如节目组聘请了几个嘉宾,还有100个群众演员,群众演员不可能坐家里演戏吧,他们收入本就低,还得风险自理,这合理吗?

我们普通人的健康,大多数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负责,嘉宾们的风险谁来负责?这是一个问题。

user avatar

学校让我半夜加班搞实验,我做了


单位让我半夜加班写稿子,我写了


看到996猝死的新闻,我沉默了


终于,这次是明星出了事


有健身,运动习惯的明星,有医疗团队保障的明星出了事


抵制后半夜工作,从我做起

user avatar

真是悲剧!

第一次认识到他,是小时候看康熙来了,很帅,而且人有教养,一直记得,过程中小S一直吃他豆腐,他又绅士又腼腆。

没有想到再次看到他的新闻,竟然他去世的消息!!!

真的好难过!!!这么年轻,才35岁!!

粉丝们昨天还去机场接机,这一bye竟成了诀别!粉丝们不知道会多么伤心。

让人觉得气愤的是,如果浙江卫视处理到位,高以翔不会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长期加班熬夜,让身体劳累过度,绝对是诱发猝死主要原因。

高以翔这次录制节目的时间,根据网友透露,已经连续录制超过17个小时,持续到凌晨。

熬夜,本来会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让人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照成心源性猝死。

这个时候,又要高以翔跑步?这是什么神经病安排?

而且在高以翔说不行了,突然摔倒在地,工作人员还以为是为了节目效果,没有多加关心????

参与的明星,发现问题,喊人都喊不到。工作人员跑去干嘛了?浙江卫视你是怎么安排的?

抢救本来就是黄金五分钟,需要争分夺秒,这个时候耽搁几分钟就是要人命啊。

而且浙江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竟然没有配基本急救设施,现场也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这是拿人命在开玩笑吗?

鹅组的爆料,一开始就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只有浙江卫视的工作人员帮高以翔按,又没有及时上来,彻底错过了黄金时间。

高以翔去世8个小时之后,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组,才来一个毫无诚意的说明,呵呵,把锅甩的一干二净。

过去这么长时间,你们跑去干嘛呢?联系微博撤热搜?准备洗白文案?

熬夜高强度工作,还要跑步,直接导致高以翔猝死的原因,浙江卫视直接提到不提。

人倒下之后,喊人喊不到,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也不出来承认。

明明现场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严重失职,现在还出来说谎。

这时候来一句「我们感到无比痛心和万分悲伤」,我只觉得你们无耻虚伪!!!

user avatar

这类“收买人命”的节目,多年来是屡见不鲜,且都十分具有共通性。

都是花式搞噱头,强度大,难度高,对应的安全措施却不完善。

且,没有任何艺术美感。

比如早年TVB一些台庆、慈善晚会上的骚操作。

让刘德华飞车去撞板,必须越过才算数。


将谭咏麟的双手绑住,与四辆开足马力的摩托车较劲,等于一只手要拉两辆。

模样活像五马分尸。

郑伊健、郭晋安等人,集体走火碳。

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创意”——

引体向上唱歌,稳一点不怕嗑牙也就算了。

追着自行车跑着唱歌。


完事还让王菲、叶倩文边做仰卧起坐,边引吭高歌。美其名曰考验唱功。

可能这就是巨肺铁肺吧,但就很黑人问号脸。

还有各种需要专业特技训练才能完成、且设施保障不全的活动——

让张柏芝玩飞车。

结果导致她龙尾骨第十二节骨碎裂,差点瘫痪。

向华强气得力斥三色台。

结果还报道人家“卧榻见真情”。

还有耍猴与高危合并的——

有一年慈善夜,让病中的张卫健去搞杂耍。

没有威亚、攀着绳子在空中耍猴般瞎转。

转了很多圈

张卫健在空中猛喊救命

在脚上套一个圈,就准备上天了:

刚上绳,第一脚蹬空了:

还得带起一个小孩:

张卫健一路喊,我不是很够力了,好了好了好了

稍有不慎,大人小孩都可能有危险

就很赞同粉丝的一句话“搞慈善的,请对自己艺人慈善点咯”。起码的安全问题要考虑到位吧。

否则慈善夜不慈善,搞出事故岂不滑稽加倍。

还有本来安全措施健全,就可以避免的意外——

2018年,张杰参加蓝台另一档节目受伤。

当时其他明星嘉宾都觉得危险不想上,工作人员依然上台摆道具,张杰只好上。

而高以翔出事这个《追我吧》

活动强度一直很怕人——


有的一搞就是几公里计,还不是平地作业。

小游戏玩法则很二。


这么多年,一如既往的惊(无)险(聊)噱头。

一如既往的安全隐患——

TVB有一年,还想出个看一个箱子能塞多少人进去唱歌的死桥,于是就看到了了人骑人骑人。

问题是,它这个箱子质量还不过关,烂了。

张学友赶紧移开了碎片才没被戳到。

2016年,陈楚河参加江苏卫视一档节目,因道具设计问题,道具脱落导致韧带断裂。

蓝台呢?

倒是有一定的道具保障和医疗人员。

但是也很迷。

从高以翔送到医院瞳孔已经涣散来看

感觉急救设施也不匹配它的节目强度

而从蓝台几次节目出事、后来的道歉看

他们真的很爱通宵录制+高强度作业——

通宵录棚虽然已经靡然成风,但真是很有问题。

我本身也是从事影评相关工作的,同事前几天去参加某节目,也是傍晚录到清晨,开大夜,机器搭台做了,全部人员都得耗着。

但可以明确的说,傍晚、晚上开始录棚到第二天早上,是近几年网综兴起后才开始搞的。我是歌手在内的以前节目几乎都没有。坐着走着哭哭笑笑,录录还好,这类闯关节目,自己搞的环节强度,自己心里没数?

连专业的运动员都负荷不了,普通体力又是忙忙碌碌的明星,开大夜还这么累能不出事?

这与疲劳驾驶疲劳作业有何区别?难道不是违背人体生理机能的吗?

说白了,这种节目,就是90年代毫无审美和观赏性、00年代大热的各种闯关赢冰箱的综合升级版。

日韩早年也有,近年已经对制作和设备有明确正规的要求。

国内综艺每天和谐这个和谐那个——

什么笑“死”了,“死”开啦,“杀”了你,全都得打引号,有这搞字面的功夫,不如多规整一些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真的死人了还打引号吗?

我就奇了怪了,艺人明明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述很多还是水平很高的优秀表演者。

这种不比艺能、拼体力的活动究竟意义在哪?

是电视台一厢情愿、为了竞争,还是真的有观众贼拉爱看?

让谭咏麟去肉搏摩托车……

和用电锯去拉小提琴有何区别?

危险荒诞,暴殄天物。

user avatar

当一些行业在讨论劳动法得不到严格执行时,有一些行业,从业者则根本难以诉诸劳动法,演员艺人就在此之列。

爆料消息称,高以翔是在凌晨突发不适送医的,从最近微博发送时间来看,高以翔在事发前一天也睡得比较晚,工作强度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演员艺人熬夜「加班」,是法律难以禁止的。演员艺人和制作方签署的是「劳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不受劳动法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的约束。演员在履行劳务合同中,因和工作相关的原因健康受损,按人身损害赔偿处理。(这里应该不符合劳务派遣之类的例外情况,难以被认定为工伤。)

的确,劳务合同也普遍存在对劳动时间上限的规定,例如约定每天需要保障至少八小时的休息时间等。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这类约定是否得到严格履行、休息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的艺人是否会主动就合同违约进行维权,都存在疑问。

演员艺人,也是在做一份工作,也需要健康的工作节奏。在上世纪的美国,艺人为了赶场,经常需要通过精神类药品乃至毒品保持精力,猫王就是惨痛的教训。(这当然不是在为明星吸毒开脱)。我们希望看到爱豆霸屏,但也不希望他们通过透支自己的身体、过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娱乐大众。

希望此次事件,能引起行业重视,杜绝行业的超高强度工作和恶性竞争,督促像是浙江卫视这样的机构正式从业者的人身安全问题。另外,正如评论区很多朋友提到的,更多幕后制作人员,灯光、摄影、化妆等等岗位的工作者,赚的钱和明星艺人相比如此稀少,却也在用健康为这个行业的惯性买单,行业的健全,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user avatar

当知乎在热衷讨论互联网从业人员996的时候。其实很多行业的劳动强度远超996,比如清洁工的597,和艺人的007。

当然会有人说艺人收入高什么的。演艺圈头部收入是高,但是你想想互联网的头部都是首富了。对于中下层从业人员来说,其实都是一样。演艺圈甚至还不如互联网行业,你到横店去看看,简直就是一群难民。而北电、中戏、上戏表演系的报考难度跟清华计算机都差不多。但人弄不好毕业就失业,30岁就被劝退了。

其实整个中国对于劳动者的保护都做的非常差。互联网从业人员是因为本身从事这个行业,更懂得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所以显的比较突出。

就这件事而言。

如果参加节目前做个身体评估,如果现场有救护车、急救人员。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如果节目不在寒冷的冬夜通宵录制会不会不一样?

现在看来其实有可能避免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在中国根本不会关心劳动保护这个问题。就算有保护,最多就保护下你的钱。老板觉得给你钱,你就去干,屁话那么多干嘛。维权机构觉得,帮你把钱要回来就不错了。你还要怎么样。

如果劳动仲裁,增加惩罚性补偿。你看还会有人敢拖欠工资。

法律规定拖欠工资就要去坐牢,全中国一年有几个因为这个单项罪名去坐牢?

钱都不到位,更别谈对劳动者的身心保护了。

劳动者有尊严,奋斗才有意义!

再就是不光是极限节目,综艺节目的意义是什么?现在综艺节目就差去叫艺人去吃大便了。老百姓是有窥奇欲,但是作为媒体是不是应该去迎合?

然后就是整个娱乐圈的作息简直就是一群神仙。基本都是早上不醒,半夜不睡。不光是私人时间,工作时间也是如此安排。也不知道是为个什么。

user avatar

更新: 逝者安息


给大家整理一下现在的情况


在11月27日凌晨也就是今天早上,就已经有网友曝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中发生意外,被救护车拉走送去就医,在上车的那一刻还在昏迷中,情况应该是挺危险的


高以翔好像是演偶像剧为主的一个艺人,近几年在慢慢转型,我不太熟不做过多评价



而《追我吧》是浙江卫视推出的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秀,由浙江卫视战略发展中心制作,并在今年11月份正式接手中国好声音的档位



跟奔跑吧兄弟不同,《追我吧》一般都把节目大型装置设置在城市CBD中,应该是想要打造明星和素人的竞技模式


看过一点点这个节目,我想说说这个节目让我觉得不够好的两点


1.这个节目只在深夜城市录制,说什么为求不可复制的实景体验感,但其实是有危险成分在的


2.这个节目的一些挑战关卡难度过大

“平衡滚筒”,要求嘉宾在两个旋转的滚筒上迅速找到身体平衡点,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爬楼速降”,参与嘉宾需要吊威亚爬70米高楼登顶,然后通过一个索道,滑向对面大厦的顶楼


真的建议蓝台减少高危项目的布置,艺人和素人也是人,我们不甩锅给节目组,也希望节目组有问题的地方积极改正


毕竟现在真实情况都还不清楚




(其实我怀疑这个热搜是蓝厂自己买的,微博和知乎直接都爆了


大家理性吃瓜吧

user avatar

谢邀,

今天这件事情是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才注意到的。虽然并不认识这位不幸离世的男明星,但是因为上个月上海某三甲医院麻醉医师心源性猝死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所以心里又是一震,五味杂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这两例心源性猝死,包括很多医生、警察的过劳死都有三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1,深夜工作

2,过度疲劳

3,年轻

以高以翔先生的猝死为例,事情是发生在凌晨,当时节目录制的内容时嘉宾在奔跑。这时他突然减速并倒下,随后晕厥——简简单单的描述就非常符合运动过程中的心搏骤停。而且心源性猝死其实比较“偏爱”青壮年人士。无论你是快乐肥宅,还是高以翔那样爱运动,重视身材的明星,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发病率就是比较高。

18-39岁的心源性猝死发病率是最高的,占到了43%

随着心跳停止,血液循环马上停顿。因为大脑对氧气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几秒钟的血流停止就会让大脑“宕机”。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脑对缺氧的耐受是极其有限的:

缺氧约15秒时意识就会丧失;

如果继续缺氧达2分钟,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即便抢救成功也会留下无法恢复的脑功能损伤;

继续缺氧4-5分钟则会引起脑细胞的大量死亡,这样患者就很难抢救成功,即便心肺复苏成功也可能是植物生存状态(也就是“植物人”)。

脑缺氧超过10分钟则会引起彻底的脑死亡。

这就是为什么抢救心搏骤停的患者有一个“黄金四分钟”的基本法则。

所以如果有人出现心源性猝死,那么及时有效的建立起临时循环就非常重要了,就算不能恢复自主心跳,也要让血液流动起来,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这样才能保住患者的生命。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现场抢救方法就是心肺复苏(CPR)

按说很多医生在医院内猝死,这里有大量抢救药品和器械,应该很容易被抢救成功才对。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夜间院内人流量比较低,很多医生发生猝死或者晕厥后无人发现,等有同事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而心源性猝死恰恰在夜间高发,尤其是那些夜间劳累的人们。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一个矛盾。

由此可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有多么重要。另外,如果摄制方有充分的应急预案,配备了电除颤仪(AED)、肾上腺素、利多卡因之类的抢救药物和设备,同时配备了具有抢救资质的医务人员。相信这个悲剧就可能得以避免

这里说摄制方准备不足是有根据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重要演出、赛事和其他群体活动举办时,会场旁边都会有几类车辆待命:特警防暴车、消防车、电视转播车、应急供电车,还有最重要的,一定会有一辆救护车在旁待命!救护车上一般就会有抢救常用的设备和药物。

而通过最近披露的一些聊天记录来看,高以翔似乎是在晕厥3分钟后才开始接受心肺复苏。所以可见拍摄方的应急预案非常不专业,而且现场抢救的心肺复苏操作是否符合规范也未可知。高以翔在被送往附近医院后已经出现了双侧瞳孔明显散大的表现,说明很有可能送往医院以前已经出现了脑死亡。

追究责任的事情就不说了,因为毕竟自己也不是这方面的法务专家。就跟大家强调一下CPR的正确方法吧。

正好最近正在新东方录制考研西医综合辅导的视频课程,里面有一部分是专门讲心肺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在这里结合PPT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人工胸外按压就是临时取代心脏的泵血功能,让血液流动起来。同时给予人工呼吸,让氧气进入血液。这样双管齐下保证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其目的不在于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而是要保护重要器官,尤其是大脑。

我们所说的心肺复苏其实只是基础生命支持,也就是现场急救,一个路人所能做的。高级生命支持需要专业医务人员来操作,可以包括电除颤、药物治疗和呼吸道管理等多个方面。当然了,经历了心搏骤停、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缺血的病人还要在医院接受复苏后治疗,从而把损伤降至最低水平,同时恢复器官功能。

本回答还是以基础生命支持为主,也就是教大家正确的CPR方法。

心跳骤停的患者能否生存,关键就在于这条“生存链”。首先就是要早识别心跳骤停,包括判断病人意识,触摸大动脉搏动等等。目前作为路人而言,不需要判断晕厥患者是否还有自主心跳,不需要摸大动脉搏动。只要看到晕厥倒地的病人,拍拍双肩,在双侧耳旁呼唤发现病人无反应就要马上开始CPR!当然,如果有条件做电除颤就更好了。而且就算你没接受过电除颤的培训也不用慌,电除颤仪上都有很生动的使用方法图示,冷静下来按部就班地做就行。当然了,在你操作仪器的时候,要有其他人一刻不停地给病人做心肺复苏,一刻也不要停!

一句话,看见病人倒地、呼唤不答应,按就完了!

曾经的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先看看病人的呼吸道有没有阻塞(看看口腔咽喉内有无异物),保证呼吸道畅通后先做口对口人工呼吸。然后再做胸外按压。即A-B-C方案。

但新版指南认为当患者心跳停止的时候血液中还有不少残余氧气,这时候二话不说先做胸外按压。让血液流动起来,血液中残存的氧气够支撑一会儿的。先按压30下,再检查呼吸道,然后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也就是C-A-B方案。

那么胸外按压怎么做呢:

首先是手法:

病人必须躺在硬质平面上,例如地板、硬板床、桌面等。如果躺在软质的床上,不方便搬动。则应该在病人后背垫一个硬板。

右手压在左手上,右手指扣住左手指缝。双肘必须伸直,以腰部带动上半身运动,用掌根部快速垂直按压病人胸骨的下半段位置(大致相当于两边乳头连线的水平)。按压频率大约是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要达到5cm。这个大致相当于男性用力按,妹子(体重<100斤的)要玩命按

口对口人工呼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路人没必要做。因为口对口人工呼吸有可能会造成未知疾病的传播,可能会危害到施救者。人工胸外按压的时候胸廓也会有轻微的起伏,可以让一些外部的空气流入病人肺部,所以路人施救可以不做口对口呼吸。

如果是两人同时施救,可以一人不停止胸外按压,另一人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方法是托起病人的颈部,同时按压额头。或者按压额头,同时抬起病人下颌。

这样做都可以让病人的呼吸道更加通畅。然后捏住病人鼻子,口对口向病人呼气。自己的嘴巴最好包住病人嘴巴防止漏气。

这时用余光注意看患者胸部是否出现起伏,有明显可见的起伏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当然了,这时候施救者可以互换周围其他人,大家可以为抢救生命做以下几件事:

1,拨打120呼救

2,寻找附近的电除颤仪(AED)

感谢 @钱程 的提醒,关注「上海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在「微服务」页面可以看到AED地图,建议大家关注一下。了解一下自己平常生活、工作区域的AED都在哪里。

3,准备替换胸外按压的人,因为这个事情真的很累。累了,力量不够了,下压幅度不够的话心肺复苏是没用的。

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看到有人晕厥倒地,只要有呼唤不答应,作为路人的你不需要也不能迟疑,必须争分夺秒先给病人做胸外按压。因为一旦心脏停止跳动,每一秒都是无价的!

看见有人晕厥倒地,按就完了!不要让高以翔倒地后3分钟才有人开始心肺复苏的悲剧再次发生!

user avatar

凌晨拍戏承受着高强度体力劳动压力而猝死的剧组工作人员我这几年看的实在是太多了,灯光是最高危职业,其次是场务和摄影,外界基本没有人会去了解,所以一般也不会有新闻放出来

倒是这回立刻一传十十传百了,不过说老实话明星在拍摄时猝死我倒是第一次见

user avatar

官方说法是“心源性猝死”。

这种意外的发生,对于高负荷的艺人来说是意料之中要面对的风险。通告+演戏+开会+训练+。。。再加上心理压力大,很多艺人的健康状况并不是平面广告上展示的那样“阳刚、健硕”。

不幸的事件发生,会让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运动的时候会猝死?”是的,除了过劳死,运动过量也会猝死,而且往往发生在有心脏疾病的基础上,比如冠心病、心肌肥厚、心肌炎。

就像吃食盐一样,盐虽然是必不可少的调料,负责平衡我们体内的电解质,但是摄入过多食盐就会增加我们的身体负担,包括血压升高和代谢异常。运动也是需要适量、适当、适时的,过量、不当、长时的运动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尤其是我们的心脏。

每年都有运动员猝死的案例。但是运动员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健康、活跃、强壮”的,很少有人能将猝死与运动员联系到一起。事实上,由于运动员长期训练,他们的心脏结构已经改变,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心脏对比,是有很大结构和功能差异的。

在正常人(偶尔运动)适当运动的时候,我们的心脏完全有能力符合偶尔增加的负担。就算跑完八百米后感觉心脏突突跳,我们适当休息后,这些不适感也能得到缓解,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脏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它可以适应你偶尔的冲动。但是运动员们的心脏因为结构改变,虽然能够应对剧烈运动,到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心脏骤停。我们普通人在突然面临巨大的运动负荷的时候,尤其是超过心脏负荷,心脏也会罢工,也就是心脏骤停。

想要通过运动获得强健的心脏?或许你的运动方式正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

适度运动给心血管带来的益处经过多方科学证明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对专业运动员和长期健身人群的观察研究,也陆续有数据表明:过量运动可能给心血管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包括急性心肌损伤、心房颤动、心脏重塑,严重者甚至猝死。此外,有些人群中,过量的运动或可促进冠状动脉钙化,加重血管损伤,诱发青年人群冠心病的发生。

每个个体条件都是不同的,结合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身体状况不同,体质不同,生活习惯差异,工作性质和环境区别,所以每个人能够承受的运动量也不同。对于不同性别、年龄阶段以及身体状况的人而言,运动“适量”的标准也有所不同,这个标准,要根据不同人的健康、体力和心血管功能状态,当然,也要结合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喜好等个体化特点量身制定。


心脏病是一个笼统概念

一说到心脏病,我们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朋友紧紧握着氧气面罩的青紫的小手、父子言语不和导致老父亲“一口气没上来”捂着胸口倒下去这样的画面。但是,医学上,心脏病的种类和致病原因非常多,临床症状和检查方法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最常听说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因为幼儿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心脏结构畸形,不能正常执行心脏换氧、供血的作用,导致患儿缺氧;老年人中常见的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为血脂栓子堵塞冠状动脉及分支,导致这根营养心肌的血管不能输送新鲜血液和营养给心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功能。

其他的各种感染也会引发心脏疾病。比如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腺病毒、ECHO病毒等,感染的人群主要表现为“感冒样”症状,除了咽喉肿痛、刺激性咳嗽、全身无力或肌肉酸痛外,一般不会有明显心脏和其他器官不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病毒感染不会引起患者注意的原因。但是实际上,病毒可能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并且攻击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死亡。严重耽误病情者会出现“爆发性心肌炎”,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死亡。

之前有报告快递员因为病毒性感冒延误医治,最终在工作中爆发心肌炎猝死。这就是由于感染引发的心肌功能损伤。

其他心脏疾病及心脏相关疾病还有:化脓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这些心脏问题往往会诱发心肌功能改变。作为我们身体的 发动机,心脏出现故障是十分危险的,它随时可能停止跳动,生命也就面临终止。

高以翔在运动的时候突发疾病,他的运动与不幸之间的有没有紧密的关联是需要科学依据的。可能后续的检验能够解释。

但是有一种可能是“运动猝死”。

我们都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没有运动员那种强悍的小马达。剧烈运动适应专业的运动员,但是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因为我们的 心脏血流动力学是不同的。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运动员心脏。

1899年瑞典医生Henschen发现并提出运动员心脏(Athlete’s Heart)”的概念,他指出“最大的心脏将在竞赛中取胜”。不过这个观念放在现在来看,有些过于绝对了。虽然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运动训练能使心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适应性改变,使得心脏功能更适应爆发运动和持久耐力运动的需求。虽然不同种类的运动和训练可使心肌细胞和心脏体积出现增大的改变,但运动性心脏肥大与病理性心脏肥大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运动性心脏肥大来说,心肌更发达,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心力储备增加,但是心脏重量仍然不超过500克

而且,不同的运动训练对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对于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心脏主要结构改变是心壁增厚,这样的心脏更有利收缩,增加射血量,例如,短跑、跳水、短道速滑、举重、摔跤和投掷等力量项目;但是耐力型运动则主要会改变心脏的心腔容积,虽然心脏壁也会部分增加,但是相对于心腔的扩大,心室的容积仍然是相对增加的,比如,花样游泳、马拉松、铁人三项、滑雪和自行车赛等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以心腔容积增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这是为了适应耐力运动需要更持久稳定供血的生理需求;有的运动则不仅会改变心脏射血能力,也会改变心脏容积,这种运动一般都比较需要持久爆发力,或者队友之间紧密配合面对复杂局势变化,比如排球、足球、羽毛球、棒球等球类运动。

也就是说: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以心壁增厚为主

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以心腔扩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

但是我们普通人,心脏既没有适应爆发力运动的心肌增厚的改变,也没有适应耐力性运动的心室容积增加的改变。我们的心脏在面临巨大的运动负荷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全靠储备力硬撑!

我们正常人在跑八百米一千米之后,都会觉得胸口闷、心跳加速、喉头发紧,有的人还会有干呕、眩晕、头痛的感觉,都是因为心脏在跑步阶段处于负荷状态带来的不适感。

长期负荷量大的人也有运动员心脏

“运动员心脏”并不只是局限于专业运动员群体,也延伸到体育圈之外的人群,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长期坚持高强度锻炼的运动爱好者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需要心输出量增加、射血分数增加。这类人的心脏机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安静时心率会减慢,介于40-60次/分,但是每搏输出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所以心输出量变化不大(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

这种心脏机能改变,提示在不同体能状态下,心脏运动有不同的调节。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心脏”处于“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状态,既维护了良好的心力储备,使得心肌细胞不至于运动过量而劳累,又能充分利用强劲的收缩力维持供血作用;在运动状态时,心力储备充分动员,大量心肌细胞参与心脏高强度、强劲地收缩、舒张的运动,心率逐渐增加,最大心率可达180-200次/分,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都会明显增加,最高可达35-45升/分,相当于安静状态的8-10倍,好像飞转的“小马达”为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提供动力。

心脏结构改变与运动种类关系

数据来源:糖糖,链接:zhihu.com/question/2664

但是对于并不是专业运动员的普通人、长期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以及身体素质非常一般的人来说,偶然兴起的运动或者临时增加的体力活动,并不是调动具有“运动员心脏”巨大潜在的心力储备,而是通过增加心率这种“简单粗暴”的调节方式增加心输出量。

运动员及长期高强度训练者可能出现的心脏问题:

1、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轻中度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而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运动(比如马拉松)则可增加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服用减肥药物、服用激素或者激素类饮料健身人群,这类人需要高度注意心率失常,可以尝试逐渐尝试戒掉药物和饮料,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注意疲累运动带来的不适感;

2、急性心肌损伤:无氧运动可以引起心肌损伤造成心肌标记物肌钙蛋白升高,这些标记物会在1周内回复到正常。剧烈、持久的无氧运动在人群中很受欢迎,无氧运动是通过消耗脂肪达到减脂的效果,但是心肌细胞对于缺氧十分敏感,所以对血氧饱和度要求高,持久、高强度无氧运动非常损耗心肌。这种心肌损伤在马拉松运动员、铁人三项、极地训练和高强度军事演习过程中比较常见;

3、心脏重塑: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运动心肌纤维与相应毛细血管的适应性生长,形成运动员心脏,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超负荷运动可以引起心脏病理性重塑,比如说心室肥大等等。另外,快速回收、射出的血液会冲击心肌壁及血管壁,造成局部细胞损伤,由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修补损伤,在长期的运动周期中,心脏内壁纤维化,出现收缩舒张障碍;

4、猝死:运动型猝死指的是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并且在6小时内发生的死亡。这种死因或许与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有关,但是心脏骤停可以通过有效的心肺复苏及体外除颤获得救助。研究证实,马拉松运动员猝死发生率高与其运动量巨大有关;

5、冠状动脉钙化:近年来,欧美研究提示大运动量运动可能促进冠状动脉钙化发生和发展。

(1)心率过快、血压上升:长期高负荷运动会使心率、血压及心肌输出量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生成大量自由基、启动氧化应激,最终损伤心肌细胞;

(2)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心肌细胞的营养作用主要依靠冠状动脉及分支,尤其左心室,对冠状动脉供血十分依赖,高脂饮食和暴饮暴食都会导致血脂迅速升高,甚至乳糜样的血脂块出现在血管内,导致红细胞供氧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血液环境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心脏剧烈运动的时候,需要冠状动脉及时供氧,如果粥样斑块增厚堵塞血管、或者剧烈震动而游离,将出现致命的心肌损伤,甚至因为心肌细胞大面积缺血死亡而猝死。

(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青年健身人群:这类人群应当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锻炼,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因为冠状动脉生理在长期病理状态下已经发生改变,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昏厥、颅内出血、低血糖等突发状况;

运动员和经常健身人群应该怎样避免心脏不适?

要制定好适宜的运动强度,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运动要掌握好“度”。

若运动过程中身体出现如下六大反映信号,则表明运动过量,需适当减小运动量:

①身体疲劳——身体疲劳是运动后的正常现象,但若该疲劳现象持续时间过长,如超过2-3天或更长的时间,则表明运动过度,须暂停运动或者减少运动强度以恢复机体;

②口渴——因运动中大量出汗,消耗大量水分,因此口渴也是运动后产生的正常现象,在此需特别提醒的是,为补充随着水分而流失的盐分,最好在运动后饮用一些含盐的水或饮料,不应大量摄入能量饮料或者冷水降温;

③食欲不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肌体运动过量,过度刺激机体,使得大脑中的消化中枢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此需注意饮食的搭配,特别要注意营养问题;

④恶心呕吐——主要为运动量过大而造成过度缺氧,对此应结合自身生理条件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

⑤头痛头晕——此情况常出现于做一些较为剧烈的动作之时,如跳操、跳绳、接力运动等,主要与血液中氧气含量过低及血压迅速升高有关,因此对于体质较差者,最好选择一些较为平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

⑥精神压抑——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缓解疲劳,愉悦身心,若发觉运动过程中精神有所压抑,则应适当减小运动量,缓解压力。

⑦心肺复苏(CPR)及体外除颤(AED)技术——建议所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从业者或者健身教练员应当接受心肺复苏训练,以及体外除颤技术操作,在所有体育赛事和健身俱乐部都配备相应的抢救医疗设备,及时为训练、比赛和正常运动的人群提供抢救措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