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戏曲中人物很多和历史人物差别很大,庞太师,刘皇后,潘仁美这些贤臣写成奸臣?

回答
戏曲中许多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将历史上的贤臣塑造成奸臣,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艺术加工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塑造鲜明的善恶对立: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追求的是观赏性和感染力。为了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观众,创作者往往会简化人物性格,将人物划分为绝对的忠奸、善恶两极。这种二元对立的塑造方式,能够让观众快速理解剧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庞太师、潘仁美 在民间传说和戏剧中,通常被描绘成飞扬跋扈、欺压忠良的奸臣。这与历史上真实的庞籍、潘美可能并非完全一致,但这种奸臣的形象更容易与包拯、杨家将等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制造激烈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如果将他们都塑造成亦正亦亦邪的复杂人物,反而会削弱戏剧的张力。
突出英雄形象的伟大: 将反面角色塑造得越坏,正面英雄人物就显得越光辉。例如,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奸诈残暴,正是为了衬托杨家将的忠肝义胆、英勇无畏。包拯的公正严明,也需要庞太师这样的权臣来作为其判案的对象和挑战者。
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长期以来,民众对“奸臣”的憎恨和对“忠臣”、“英雄”的崇拜已经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戏曲创作者会迎合这种心理,创作出能够满足观众“除恶扬善”愿望的故事。观众观看戏曲,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在虚构的世界里看到正义战胜邪恶,获得情感的宣泄。

二、 民间传说与口头传播的影响:

故事的演变与变形: 许多戏曲故事并非直接改编自正史,而是源于民间传说、评书、小说等通俗文学。在这些流传过程中,故事会不断被加工、改编,并加入作者或说书人的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
例如:庞太师 的形象,虽然可能与历史人物庞籍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影响可能来自于民间对北宋时期高官权势过大的普遍印象,以及对某些历史事件(如庞籍在宋仁宗时期受重用,可能与某些政治派别有关)的演绎。
潘仁美 (历史上为潘美)的“奸臣”形象,主要来源于《杨家将演义》等小说,将他在宋朝与辽国交战中的失利,以及后来的政治斗争,演繹成故意陷害、出卖杨家将的“奸臣”。
“脸谱化”的塑造: 民间传说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倾向于“脸谱化”,即用简单、鲜明的特征来定义人物,缺乏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易于传播,但也容易失真。

三、 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折射:

对统治阶级的讽刺与批评: 历史上,戏曲常常成为民间发泄不满、表达诉求的平台。通过塑造奸臣形象,观众可以间接地批评现实中的腐败、专权和不公。
例如: 当朝廷中有权臣当道、百姓遭受压迫时,戏曲中出现的“庞太师”、“潘仁美”等角色,就成为了人们发泄对这些现实不满的载体。这些“奸臣”的恶行,影射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官场黑暗。
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 某些戏曲的创作,可能也受到了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强调忠君爱国、反对外敌入侵的时期,像潘美这样在边境战争中失利的将领,即使历史评价不一,也可能被进一步“丑化”,以强化“忠勇”形象,警示后人。
“以古讽今”的创作手法: 戏曲创作者常常运用“以古讽今”的技巧,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评论现实。将一些历史上存在争议或有过错的官员,在戏曲中塑造成极端化的反面角色,正是为了达到警示当下、批判现实的目的。

四、 忠奸评价标准的历史变迁: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然而,戏曲作为一种相对固化的艺术形式,一旦某个版本流传开来,其人物形象就可能深入人心,难以改变。
例如:庞籍 历史上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政治清明,但可能在某些事件中采取了与主流意见不合的立场,或者因权力斗争而受到牵连,这些复杂因素在戏剧中可能被简化或忽略。
潘美 历史上是北宋名将,战功卓著,但在陈桥兵变、征讨北汉等战役中,其表现也受到过一些争议。将他在杨家将故事中的角色塑造成“奸臣”,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小说家的演绎,与历史真实的潘美存在较大出入。
“善于治国”与“忠君报国”的不同侧重: 历史上的“贤臣”,其“贤”可能体现在治国理政、发展经济、改革制度等方面,而戏曲更侧重于“忠君报国”的道德层面。如果一位历史人物在治国方面有功,但在政治斗争中表现不佳,或者未能完全满足“忠君”的道德要求,也可能在戏曲中被转化为“奸臣”。

总结来说,戏曲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将贤臣塑造成奸臣,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艺术的需要: 戏曲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观赏性,需要鲜明的善恶对立。
传播的力量: 民间传说和通俗文学的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脸谱化和戏剧化。
社会的映射: 戏曲也折射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众的情感诉求,成为一种“以古讽今”的工具。
历史评价的动态性: 历史人物的真实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戏曲则可能选择了其中一个极端的视角来满足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错误”,而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历史长河中,根据其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而形成的独特现象。它们丰富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和民间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写一下“庞太师”如何变成奸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的原型本来就不是“贤臣庞籍”,而是元明杂曲里代表性的大坏蛋——“庞绩”。

庞绩本身就是杂曲作家塑造的一个无中生有的角色,他和潘美、刘娥、苏定方、李道宗、张士贵乃至狄青等一系列被实名黑化的人物不同,他在后世流传中逐渐加官进爵成了“太师”,名字可以叫庞集、庞吉,乃至庞洪、庞文,唯独不是“贤臣庞籍”。

现在所有把庞太师当庞籍的,说他多么多么冤枉,都是无端联想的后果,甚至总是被“考据”成“庞太师原型”的张尧佐,恐怕也和“庞太师”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被强行联系了起来。因为最早的“庞绩”这个角色本身就和庞籍、张尧佐没什么相似之处:

一、元明杂曲中的带恶人——庞绩

“庞太师”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元明杂剧中的带恶人“庞绩”,最早出现于元明之际,有时被归为武汉臣的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中,便已经出现了“庞衙内”——庞绩。

《生金阁》的故事内容大概如此:

蒲州河中府秀才郭成因梦问卜,知百日内有血光之灾,需去千里之外方能躲避,便征得父母同意,携妻李幼奴进京,一来进取功名,二来躲灾避难。郭父将祖传三代的宝物生金阁送给他,阁以生金造成,置有风处仙音嘹亮,无风时用扇子扇动,也有同样的声响。
郭成因病滞留在汴京近郊旅店中,偶遇衙内庞绩,随即将生金阁献上博取前程。庞绩见李幼奴貌美,便将两人骗至家中后,准备强娶李幼奴。郭成不允,庞绩将其囚于马房中。
李幼娘抓破脸蛋誓死不从,庞绩只得骗家中照顾自己长大的老嬷嬷说这是自己三媒六证娶来的新娘,让她劝说李幼奴服从自己。李幼奴向老嬷嬷讲明冤枉,老嬷嬷大骂庞绩驴狗心肠。庞绩偷听后怒将嬷嬷投入井中,并让手下赵虎在李幼娘面前铡死郭成。
郭成鬼魂提头越墙而去,并且在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时向观灯的庞绩索命,众人被吓得四散而逃。
开封府尹包拯从延边赏军归来,和公人张千一起便衣私访。张千向小二狐假虎威,大发脾气。接着包拯听到隔壁办社火的里正们因为遇到没头鬼的事情一起骂他,便打听清楚情况。包拯在回府路上遇到郭成的没头鬼向他伸冤,便令公人娄青将鬼魂拘至开封府听其诉冤。
天明李幼奴和老嬷嬷儿子福童逃出庞府来开封府喊冤。包拯审知详情,请庞绩赴宴,说此后要与庞绩成一家人,打消了他的疑虑。接着包拯拿出自己的生金塔给庞绩看,使得庞绩拿出从郭成处抢来的生金阁炫耀,包拯又让李幼奴、福童上来告状。庞绩以为和包拯是一家人,便漫不经心的交出口供画押,包拯将庞绩斩首示众,为李幼奴、福童报仇雪恨。

这个剧中的“庞衙内”庞绩,肯定是一个有身份的官员,在这部剧中对于庞绩的背景描写非常含糊,甚至直接“官封衙内”,总之就是要多坏有多坏:

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只我有权有势庞衙内。小官姓庞名绩,官封衙内之职。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嫌官小不做,马瘦不骑,打死人不偿命。若打死一个人,如同捏杀个苍绳相似。平生一世,我两个眼里,再见不得这穷秀才。我若是在那街市上摆着头踏,倘有秀才冲着我的马头,一顿就打死了。

而且庞衙内的两个手下叫做张龙、赵虎,原本是参与杀害郭成的反面龙套角色,在流传的过程中,于明末《百家公案》里已经化为了包公手下的衙役,延续至今。

除了《生金阁》外,还有一部包拯并未出场的元明杂剧《十探子大闹延安府》中也出现了“庞绩”这个角色。这部剧的内容大致如下:

延安府老汉刘荣祖的妻子和儿媳在清明节上坟,遇到“监军都统节制天下兵马元帅征西大将军”葛怀湣之子葛彪调戏,婆媳两人奋力反抗,葛彪大怒,命手下将二人活活打死。
刘荣祖只好上京向在开封府担任把笔司吏的儿子刘彦芳说明情况。刘彦芳向上司、开封府执掌事务的庞绩庞衙内告状,却不成想庞绩便是葛彪的妻舅,早已经从葛彪处接到书信。庞绩让刘彦芳写三牛车的文书,刘彦芳说“七手八脚,也攒造不来”,庞绩便借口刘彦芳骂自己是螃蟹,将刘彦芳打下死牢。刘荣祖在路上遇到按察司廉使李圭,便向他诉说冤屈,李圭便带着刘荣祖前去宰相府告状。
皇上下令让范仲淹负责筵宴,犒劳八府宰相。吕夷简与回回官人、汉儿官人、女直官人、达达官人等官员一起赴宴。庞绩借机向吕夷简说明自己被属下刘彦芳“侮辱”的情况,吕夷简让他自己处置。不成想此时李圭带着刘荣祖向吕夷简伸冤。吕夷简知道真相后和几位官人一起将庞绩痛骂了一番。
李圭奉命去延安府巡按,诓来葛彪将其逮捕。葛怀湣得知儿子被捕后,派出十个探子分为五组前去延安府捉拿李圭。却不成想李圭没有上当,反将十个探子各打四十大板后逐出延安府。接着又将葛彪痛打一番,使其招供。
葛怀湣统领三军擅离驻地直至延安府,准备捉拿李圭。结果单枪匹马入城后遇到范仲淹,被范仲淹捉拿。随后范仲淹宣布升职李圭为尚书、刘彦芳为主簿,葛怀湣充军、庞绩废为庶民、葛彪斩首示众。

《延安府》的作者不详,但是他的缝合能力也堪称一绝,首先把杂剧包公戏中的大坏蛋们组成“不义联盟”,把《生金阁》中的庞绩拿出来当了开封府的长官,而在传为关汉卿所作的元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中出场的皇亲葛彪,在这部剧中成为了“监军都统节制天下兵马元帅征西大将军”葛怀湣之子,并且是庞绩的妻舅。甚至连李圭这个人名似乎也是从王实甫的《四宰相高会丽春堂》中拿来的……

另外,《延安府》的作者的无端联想能力极强,他将庞绩安排成“开封府执掌事务“,似乎有意识地靠拢历史上曾经担任开封府司法参军的庞籍,而“葛怀湣”也有意识地靠拢在“定川寨之战”中被西夏大败的宋军主帅葛怀敏,但是又没有特别画上等号。

由《生金阁》可知,“庞绩”这个角色本身其实和北宋名臣庞籍没什么关系,他的背景被设为“权豪势要之家”,但是具体情况不详,因此可以随便编排。由于名字和“庞籍”类似,便被无端联想有所关联,出现了《延安府》中的形象。这种无端联想行为一直延续至今……

总而言之,由于元明杂剧中的坏蛋角色富有代表性,此后庞、葛二姓很不幸成了包公戏中反派必有姓氏……(比如《琼林宴》里的葛登云)


二、《说呼全传》、“狄青演义”——“庞太师”的诞生

“庞绩“这个“权豪势要”的角色在此后明清两朝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了接替潘仁美外戚角色的“庞太师“。而且由于是包公相关杂剧中出场的角色的原因,因此最终一定会被包拯收拾。

“庞太师”这个角色在“呼家将”和“狄青演义”两类”杨家将“续书都有登场,在“呼家将”中称为“庞集”(评书里叫“庞文”),在“狄青演义”中称为“庞洪”。设定为宋仁宗宠妃——庞妃的父亲。

虽然“庞太师”作为主要反派其罪恶更在潘仁美、王钦之上,但是所作所为各相抵触,仅有和包拯以及主角团队不合而你死活的斗争这点设定大致一致。

这种抵触的产生的原因要扯到明朝开始流传的“杨家将“。“杨家将”分为两种流派,一种是出版较晚但是更加近似于话本的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的《杨家府演义》,另一种则是熊大木编写的近似于演义小说的《北宋志传》。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北宋志传》开篇提及呼延赞复仇,结局是十二寡妇征西得胜归来便告终,而《杨家府演义》则从头至尾以杨家将为主角,后面还有杨文广南征侬智高、杨怀玉归隐等情节。

由于南征侬智高本身是狄青的功劳,和杨文广南征设定重复,因此明末作品中对于狄青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杨家府演义》的作者出于文人立场,毫不犹豫地把原本就和文官不太对付的狄青极尽污蔑,成了反派角色,搞出刺杀杨宗保、污蔑杨文广等等闹剧,连《百家公案·狄青家之花妖》都不惜挪用武三思的故事附在狄青身上。然而另一方面,许多明杂剧、《水浒传》等等则将狄青视为和包拯并列的“武曲星”下凡,给予高于杨家将的评价。

狄青两极分化的评价、加上生抢原本就很有人气的杨家将戏份,造成了“狄家将”的尴尬地位——狄青演义为了蹭人气,必带杨家将玩;但是杨家将及其“正统续书”呼家将从原著角度出发,坚决不屑于带狄青玩,甚至后来的《呼杨合兵》继续把狄青塑造出反派角色。

《说呼全传》于清乾隆己亥(1779)年刊行,而“狄青演义”系列则有四部相关作品——《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在嘉庆辛酉(1801)年刊行,李雨堂在嘉庆戊辰(1808)年创作了《五虎平西》前传《万花楼演义》,无名氏在嘉庆二十(1815)年刊行了《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从出版时间上来看,《说呼全传》成书时代更早,但是从内容上看《说呼全传》故事抄袭严重,庞太师由于儿子被呼延守勇、守信打死,此后复仇将呼家三百多人杀害埋入“狱坟”,呼延兄弟四处逃亡肉眼可见的生吞活剥《薛刚反唐》。从情节上看,《说呼全传》里庞妃为兄报仇才选择入宫,陷害呼家将出力甚多,而“狄青演义”系列虽然故意挂靠“杨家将”,但是庞太师出于对门徒、女婿的回护,从狄青还是个小角色的时候便对其处处陷害,庞妃一早便嫁给了仁宗且仅仅是吹吹耳旁风,最后被赐死纯属被父亲牵连。

由上来看,似乎“庞太师”这个角色更像是最早出现在狄青的民间故事里,但是被人抢先一步套用《薛刚反唐》的故事写在了“呼家将”里。可惜目前将这部作品进行对比讨论的专业论述不多,因此也没有太权威的解释。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缝合性更在《说呼全传》之上,主要写宋神宗朝,这部小说的特点是故事完全是作者自己为了上接“狄青演义”,下接《水浒传》而“原创”的。这部作品中的大反派是“右丞相庞思忠”,他的儿子庞云彪也惨遭主角陆凤阳打死,庞思忠的女儿也嫁给了神宗皇帝……最后结局还是流落民间的“慈云太子”还朝成为宋徽宗,庞家满门抄斩,只有庞太妃得病而死。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这部小说虽然原创性糟糕,但是却反映了一种民间倾向——除了宋初和宋末,其他时期大坏蛋一定是庞丞相和他女儿……

清末这种糟糕的倾向也导致了未来的“庞太师”很忙,庞太师要和“呼家将”斗,儿子被打死,然后被包拯弹劾倒台,被呼家将杀全家;庞太师要和狄青五虎将以及合伙的杨宗保斗,然后父女一起被包拯弹劾处决……


三、《三侠五义》——“庞太师”的定型

既然坊间流传的“呼家将”、“狄青演义”都把庞太师当作包拯的主要对手,那么石玉昆在创作《三侠五义》的时候自然也不可能让庞太师闲着。《三侠五义》里的“庞太师”叫“庞吉”,和《说呼全传》中的“庞集”发音一致,不过性质上更接近于“狄青演义”。

由于石玉昆对于传统的《龙图公案》大有改动,将“五只鼠妖”改成“五位义士”,“玉猫”变成“御猫展昭”,原有的公案故事过渡成了武侠故事,因此很可能在此之前“庞太师”便已经作为主要反派了,只是不太清楚原本庞太师有什么故事,以后会进行补充。

不过,典型的例子便是旧有的反派角色的故事被划归庞太师相关,比如每个版本的包公案中都有的“陈州粜米”,其实在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里主要反派是刘得中、杨金吾;明朝说唱词《新刊全相说唱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小说集《百家公案》中被干掉的反派是赵皇亲、马孔目等;“呼家将“和”万花楼“里都有这个情节,没有具体描写,但是被砍的肯定不是庞太师的儿子;到了《三侠五义》里,为了照应“庞太师”这个主要反派,被干掉的反派成了“庞太师”的儿子“国舅安乐侯庞昱”。

总体而言,在《三侠五义》中庞太师戏份不太多,在儿子被干掉后又找来巫师作法企图害死包拯,巫师却被展昭杀死,被白玉堂误导杀害两个姬妾后,诬陷包拯却被反杀而被皇上遣返回家,处处被包拯克制,相当滑稽可笑,很难说是个大BOSS,但是却有着古典小说里唯一幸存的结局……


其他和包拯有关的故事考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戏曲中许多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将历史上的贤臣塑造成奸臣,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艺术加工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塑造鲜明的善恶对立: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追求的是观赏性和感染力。为了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观众,创作者往往会简化人物性格,将.............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哪怕连戏曲都没怎么听过,就已经摆出一副“不感冒”甚至“不喜欢”的姿态,这实在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扒拉扒拉看。首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是块难以逾越的大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或者.............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剧,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留下了些许令人玩味的“留白”。其中,赵立春这个角色,作为前省委书记,虽然在剧中从未真正开口说过一句话,也没有直接的戏份,却如同一个隐藏在权力深处的巨大阴影,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为何赵立春不设置台词和戏份?这背后.............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确实,咱们现在看电视剧、电影,节奏快得飞起,一句台词恨不得把信息量塞得满满当当。可回过头去看老戏曲,那慢悠悠的腔调,一个字反复琢磨,有时候唱一分多钟,说不了几个字,确实容易让人觉得“干着急”。但是,您说为什么以前的人还这么喜欢听,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编剧职业的现实选择、以及网文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特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培养方向:影视剧本创作的专业人才 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影(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院.............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年轻爱豆们在选择高等院校深造时,更倾向于北京电影学院(北电)和中央戏剧学院(中戏),而较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中戏)等音乐类院校,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行业发展、职业路径、个人兴趣以及院校特色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 1. 职业目标与行.............
  • 回答
    您提到《生活大爆炸》中吃饭的场景,大家似乎只是象征性地搅拌一下,很少真正大口咀嚼吞咽,这确实是很多观众都有的观察。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是电视剧拍摄的普遍规律,不只《生活大爆炸》一家。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 效率和节拍。电视剧拍摄是高度工业化的流程,每一集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时代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禁书”与“戏曲”的界限模糊,以及如何在严格的社会规训下寻找到一丝通俗文化的缝隙。 简单来说,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以情爱为主、甚至包含一些“僭越”规矩的著作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小姐们私下翻阅,但它们所改编的戏曲却能在特定场合被允许演唱,.............
  • 回答
    关于孙红雷在《一出好戏》中戏份被删减的问题,网上确实流传着不少讨论和猜测。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孙红雷在电影中确实出演了一个角色,名字叫“大B”。他不是完全没拍,而是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戏份非常少,很多观众看完电影都表示没注意到他,或者对他出场的片段印象不深。这种“有.............
  • 回答
    这几年欧美科幻片里,中国元素确实越来越扎眼,而且不是那种简单地把中国地图背景放上去,而是角色的语言、文化、甚至科技发展都开始被描绘得相当具体和重要。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最直接、最实在的:中国市场太香了,而且人家早就盯上了。你想啊,过.............
  • 回答
    《天龙八部》中阿紫的戏份之多,以及她陪伴萧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确实是许多读者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阿紫这个角色的设置,以及她在金庸先生宏大叙事中所承载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承认,阿紫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本可能更加聚焦于“家国情仇”或“恩怨纠葛”的武侠套路。她的存在,为萧.............
  • 回答
    在《唐人街探案2》中,安排一个毫无戏份的侏儒穿着阿根廷十号球衣出现,虽然在剧情主线上看似突兀且没有直接作用,但从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导演陈思诚的叙事手法来看,这一细节很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考虑和用意,并非真的“毫无戏份”,而是以一种更隐晦、象征性的方式存在:1. 制造视觉冲击与荒诞感,强化影片的喜剧.............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我跟你一样纳闷。明明秦腔是中国戏曲里头一股子非常重要的力量,那股子粗犷、豪迈的劲儿,唱起来荡气回肠的,怎么在咱们常看的戏曲频道里头,就那么少见呢?好像总被人家忽略了似的,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的戏曲频道,尤其是全国性的那种,它的节目编排、内容选择,那都是经过一番考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你说的是戏曲的“悲喜交融”或者说是“先抑后扬”的一种常见模式,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这其实是戏曲艺术一种非常精妙的设计,背后有几层含义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戏曲的“悲”和“圆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衬托,最终是为了达成一种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为什么过程那么“悲”?1. 制.............
  • 回答
    关于陈好被认证为中央戏剧学院(中戏)正教授一事,以及评定教授的标准,确实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相关情况和普遍的学术评定标准。一、 陈好被认证为中戏正教授的背景及讨论陈好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她曾出演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如《粉红女郎》、《宫锁心玉》、《三国演义》等,.............
  • 回答
    对于一个将编导作为毕生事业,并为之倾注无数心血的考生来说,与那些熠熠生辉的“北电、上戏、中戏”等名校失之交臂,绝非仅仅是“考不上”这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失落,一次对未来道路的重新审视,以及一次不得不与“名校光环”告别的经历。首先,这意味着告别一条被传统认可的“捷径”。在很多人眼中,尤.............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