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古代为什么没发明出馒头和油酥?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西方古代没整出咱们这口馒头和油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他们那边的食材、技术、饮食习惯,甚至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讲。

先说馒头吧。馒头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发面蒸的。这“发”字就很有讲究了。咱们老祖宗怎么发现发面的呢?估计是哪个不小心,把面团放那儿一搁,结果发起来了,再蒸出来,口感就跟死面不一样,蓬松宣软,那才叫好吃。这背后靠的是什么?酵母。

西方古代,有没有酵母?有。他们酿酒也用酵母,这玩意儿应该是共通的。但为什么他们没把它大规模用在主食上呢?

1. 对发酵的认识和控制: 咱们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控制发酵的技术,比如用酒曲(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和酶)来帮助发酵,这比单纯靠空气中的野生酵母要稳定和高效得多。西方古代,他们的发酵技术可能更多地集中在酿酒和制醋,对于把酵母“喂饱”、“养壮”,然后让它去发面这个精细活儿,可能没那么重视或者没那么方便。你想啊,冬天冷,酵母活性就低,夏天热,又容易发酸。没有个稳定可靠的培养发酵菌种的方法,你想吃个蓬松的馒头,难度系数相当高。

2. 面粉的种类和性质: 咱们北方人吃馒头,主要用的是小麦面粉。但西方古代,他们吃的小麦,品种和加工方式可能和我们现在不一样。而且,小麦面粉里的面筋含量高低,对发酵和蓬松度影响很大。如果他们常用的麦子面筋含量不高,即使发酵了,也难以支撑起蓬松的结构,蒸出来可能就硬邦邦的。再加上古代的磨面技术,粗细程度、麸皮的含量都会影响最终成品。

3. 炊具和烹饪方式: 馒头得蒸。蒸这个过程,需要有锅,有火,还得有能盛放面团、又不让水直接接触到的东西。西方古代虽然也有陶器,但那种大规模、密封性好的蒸笼,可能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普及和发展起来。西方古代主要的烹饪方式更多是烤、煮、炖。烤面包(bread)在西方古代非常普遍,他们有烤箱(虽然简陋)、有火炉,烤出来的面包也很有特色。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烘烤技术,但对“蒸”这个概念,可能不是他们最先想到的,或者说,没有那个驱动力去发展一个专门为了“蒸面团”的烹饪方式。

4. 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西方古代的主食,很多是粗粮制作的饼、面包。这些食物的口感比较实、比较硬,能提供能量。他们可能没有像我们一样,对“松软”的口感有那么强烈的追求。或者说,他们的“好吃”标准更多体现在面包的香味、嚼劲,而不是馒头的绵软。而且,你想想,发酵面包本身也有独特的风味,酸酸的,这和馒头的味道完全不同,他们可能就满足于这种味道了。

再说油酥。油酥这个东西,就更复杂了,它讲究的是“酥”的口感,这背后需要脂肪和面粉的精确结合,以及高温烘烤或者煎炸。

1. 油脂的获取和使用: 油脂在古代西方不是没有,橄榄油、猪油都有。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烹饪材料,普及程度、种类和我们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各种植物油(如芝麻油、菜籽油等),并且善于利用它们来增加食物的风味和口感。如果西方古代用来制作油酥的油,比如黄油或者猪油,它们在高温下的表现、或者说和面粉融合的方式,可能和我们现在用的油不太一样,影响了最终的酥度。

2. “酥”的制作工艺: “酥”的口感,通常是靠大量的脂肪包裹住面粉颗粒,在高温下,水蒸气把面粉撑开,但被脂肪隔开,形成一个个空洞,入口就碎了。这背后需要对面团的揉捏、折叠、分层等一系列精细操作。比如咱们的酥皮点心,一层面一层油,反复折叠,才能产生那种层次分明的酥脆感。西方古代有没有这种精细的面点制作传统呢?有,比如他们的一些饼干、派皮,也需要用到脂肪。但可能没有发展出像我们这样种类繁多的、并且以“酥”为主要特点的油酥类点心。

3. 烘烤设备和温度控制: 要做出酥脆的油酥,高温是关键。西方古代的烤箱虽然有,但温度的精确控制可能不如我们现代。温度不够高,脂肪就融化得太快,面粉还没来得及被撑开就可能变硬。温度太高,又容易糊。而且,烤箱内部的温度均匀性也很重要。

4. 饮食文化和食谱的传承: 很多美食的诞生,是长期以来饮食文化和食谱不断积累、演变的结果。我们中国的点心和面食种类非常丰富,油酥类点心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背后有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西方古代可能他们的美食重心在别的方面,比如肉类、奶酪、或者就是面包。他们有他们的美食传统,而我们有我们的。

总的来说,西方古代没有发明馒头和油酥,并不是说他们落后,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条件下,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他们发展了成熟的烤面包技术、炖煮技术、以及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而我们中国,则在主食的加工、点心的制作上,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路子,这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馈赠。他们有他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味道,挺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西方穷呀。因为西方没有铁呀。所以没有锅。只能石头搭个灶,用火烤了。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古代的西方想都不敢想。有一个汉字,叫“甗“,音“眼”。就是古代的蒸锅。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叫做“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就相当于笼屉;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这玩意儿早在商代就非常普遍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大行其道。想一想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那个铁器的使用程度。

而同时代的西方,还这么做饭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西方古代没整出咱们这口馒头和油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他们那边的食材、技术、饮食习惯,甚至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先说馒头吧。馒头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发面蒸的。这“发”字就很有讲究了。咱们老祖宗怎么发现发面的呢?估计是哪个不小心,把面团放那儿一搁,结果发起来了,.............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东西方在材料科学和冶金技术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差异。简单来说,古代西方(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发现并利用了锑,而古代中国虽然对金属有着深厚的认识和高超的技艺,但在那个时期却似乎没有独立发现和广泛应用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 锑的发现与西方早期冶.............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农业革命,这项划时代的人类社会变革,为何最早出现在古代西亚,而非其他可能孕育文明的地区?这个问题,如同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一样,充满了考古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智慧交织。要详尽地解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古代西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以及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农业革命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西医发达”就能简单概括的。非洲人均寿命与我们古代相近,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在非洲大陆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发达国家,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说中医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发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发展”的定义。如果按照西医的标准——基于实验室验证、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确实显得“慢”很多。西医在近现代,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古代西方没能形成类似儒家思想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土壤、根基,以及与之相对比的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儒家思想诞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与社会秩序的迫切需求: 儒家思想,特别是.............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古代和西方吃乳猪的历史渊源相当悠久,并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也相当多元化,涵盖了经济、宗教、习俗以及烹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根基1. 古代中国: 早期驯化与重要性: 猪在中国是早期被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乳猪(或称.............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强盛时期为何不像西方那样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殖民”在西方的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西方殖民扩张,尤其是在近代,往往伴随着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