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古代为什么没发明出馒头和油酥?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西方古代没整出咱们这口馒头和油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他们那边的食材、技术、饮食习惯,甚至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讲。

先说馒头吧。馒头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发面蒸的。这“发”字就很有讲究了。咱们老祖宗怎么发现发面的呢?估计是哪个不小心,把面团放那儿一搁,结果发起来了,再蒸出来,口感就跟死面不一样,蓬松宣软,那才叫好吃。这背后靠的是什么?酵母。

西方古代,有没有酵母?有。他们酿酒也用酵母,这玩意儿应该是共通的。但为什么他们没把它大规模用在主食上呢?

1. 对发酵的认识和控制: 咱们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控制发酵的技术,比如用酒曲(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和酶)来帮助发酵,这比单纯靠空气中的野生酵母要稳定和高效得多。西方古代,他们的发酵技术可能更多地集中在酿酒和制醋,对于把酵母“喂饱”、“养壮”,然后让它去发面这个精细活儿,可能没那么重视或者没那么方便。你想啊,冬天冷,酵母活性就低,夏天热,又容易发酸。没有个稳定可靠的培养发酵菌种的方法,你想吃个蓬松的馒头,难度系数相当高。

2. 面粉的种类和性质: 咱们北方人吃馒头,主要用的是小麦面粉。但西方古代,他们吃的小麦,品种和加工方式可能和我们现在不一样。而且,小麦面粉里的面筋含量高低,对发酵和蓬松度影响很大。如果他们常用的麦子面筋含量不高,即使发酵了,也难以支撑起蓬松的结构,蒸出来可能就硬邦邦的。再加上古代的磨面技术,粗细程度、麸皮的含量都会影响最终成品。

3. 炊具和烹饪方式: 馒头得蒸。蒸这个过程,需要有锅,有火,还得有能盛放面团、又不让水直接接触到的东西。西方古代虽然也有陶器,但那种大规模、密封性好的蒸笼,可能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普及和发展起来。西方古代主要的烹饪方式更多是烤、煮、炖。烤面包(bread)在西方古代非常普遍,他们有烤箱(虽然简陋)、有火炉,烤出来的面包也很有特色。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烘烤技术,但对“蒸”这个概念,可能不是他们最先想到的,或者说,没有那个驱动力去发展一个专门为了“蒸面团”的烹饪方式。

4. 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西方古代的主食,很多是粗粮制作的饼、面包。这些食物的口感比较实、比较硬,能提供能量。他们可能没有像我们一样,对“松软”的口感有那么强烈的追求。或者说,他们的“好吃”标准更多体现在面包的香味、嚼劲,而不是馒头的绵软。而且,你想想,发酵面包本身也有独特的风味,酸酸的,这和馒头的味道完全不同,他们可能就满足于这种味道了。

再说油酥。油酥这个东西,就更复杂了,它讲究的是“酥”的口感,这背后需要脂肪和面粉的精确结合,以及高温烘烤或者煎炸。

1. 油脂的获取和使用: 油脂在古代西方不是没有,橄榄油、猪油都有。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烹饪材料,普及程度、种类和我们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各种植物油(如芝麻油、菜籽油等),并且善于利用它们来增加食物的风味和口感。如果西方古代用来制作油酥的油,比如黄油或者猪油,它们在高温下的表现、或者说和面粉融合的方式,可能和我们现在用的油不太一样,影响了最终的酥度。

2. “酥”的制作工艺: “酥”的口感,通常是靠大量的脂肪包裹住面粉颗粒,在高温下,水蒸气把面粉撑开,但被脂肪隔开,形成一个个空洞,入口就碎了。这背后需要对面团的揉捏、折叠、分层等一系列精细操作。比如咱们的酥皮点心,一层面一层油,反复折叠,才能产生那种层次分明的酥脆感。西方古代有没有这种精细的面点制作传统呢?有,比如他们的一些饼干、派皮,也需要用到脂肪。但可能没有发展出像我们这样种类繁多的、并且以“酥”为主要特点的油酥类点心。

3. 烘烤设备和温度控制: 要做出酥脆的油酥,高温是关键。西方古代的烤箱虽然有,但温度的精确控制可能不如我们现代。温度不够高,脂肪就融化得太快,面粉还没来得及被撑开就可能变硬。温度太高,又容易糊。而且,烤箱内部的温度均匀性也很重要。

4. 饮食文化和食谱的传承: 很多美食的诞生,是长期以来饮食文化和食谱不断积累、演变的结果。我们中国的点心和面食种类非常丰富,油酥类点心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背后有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西方古代可能他们的美食重心在别的方面,比如肉类、奶酪、或者就是面包。他们有他们的美食传统,而我们有我们的。

总的来说,西方古代没有发明馒头和油酥,并不是说他们落后,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条件下,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他们发展了成熟的烤面包技术、炖煮技术、以及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而我们中国,则在主食的加工、点心的制作上,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路子,这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馈赠。他们有他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味道,挺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西方穷呀。因为西方没有铁呀。所以没有锅。只能石头搭个灶,用火烤了。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古代的西方想都不敢想。有一个汉字,叫“甗“,音“眼”。就是古代的蒸锅。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叫做“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就相当于笼屉;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这玩意儿早在商代就非常普遍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大行其道。想一想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那个铁器的使用程度。

而同时代的西方,还这么做饭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