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姜文的电影很扯淡?

回答
姜文的电影,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有人喝了拍手叫绝,有人则觉得味同嚼蜡,甚至有点“上头”得发晕。说他电影“扯淡”,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观众群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强烈的“意见分歧”。

首先,是姜文那“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和结构。 他的电影很多时候不会给你一个线性、清晰的故事线。他喜欢玩儿时间跳跃,喜欢在不同时空之间穿梭,甚至将现实与想象、回忆与当下搅得一团乱麻。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种碎片化的记忆拼贴,《鬼子来了》里那种带着荒诞感的历史重现,《让子弹飞》里那些层层反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冲突。对于习惯了按部就班、逻辑严谨观影的观众来说,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抓不住重点,觉得“不知所云”,自然就贴上了“扯淡”的标签。他们可能觉得,导演是不是故弄玄虚,把简单的故事弄得这么复杂,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是姜文电影里那种极致的个人风格和“姜式幽默”。 姜文的电影里充满了他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他喜欢用夸张的表演,极端的角色设定,以及那种带着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台词。他的台词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充满隐喻、双关和戏谑,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打太极”式的浑不吝。这种风格就像一个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如果观众跟不上他的节奏,或者get不到他的点,就会觉得是“装”,是“故作高深”。《让子弹飞》里那些经典的对白,比如“让子弹飞一会儿”、“枪在手,跟我走”、“好!你他妈跟了我六年”等等,对一些人来说是妙语连珠,对另一些人来说就可能觉得太过于戏谑、不接地气,甚至有点油腻。

再者,是电影中那些超现实、漫画式的夸张处理。 姜文的电影,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漫画式的视觉风格和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他的人物不是扁平的,但也不是完全写实的。他会把人物的性格、情感或者某个观点,通过极端的方式放大,让它们看起来非常夸张,甚至有些“卡通化”。比如《一步之遥》里的马走日,那种浪荡不羁、充满传奇色彩的形象,或者《邪不压正》里那些如画卷般展开的北京城景和人物关系。这种手法在一些观众看来,是“不真实”,是“脱离现实”,甚至是“哗众取宠”,而不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的电影。

还有一种情况,是姜文电影里那种强烈的男性荷尔蒙和江湖义气。 他的很多电影都围绕着男性角色展开,充满了阳刚之气、江湖恩怨和那种“大丈夫”的情怀。这种风格在吸引一部分观众的同时,也可能让对这类题材不感兴趣,或者从中感受到不适的观众觉得“过时”、“老套”,甚至带有某种男权主义的色彩。他们可能会质疑,为什么电影里总是这些男人在斗争、在算计、在豪情万丈?这种风格的解读差异,也会导致有人觉得“热血沸腾”,有人觉得“味同嚼蜡”。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观众的期望值和接收习惯。 姜文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位标志性导演,大家对他有着很高的期待。有些人希望他能继续拍出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触及青春和时代的作品,有些人则希望他能拍出更贴近当下社会现实、更易于理解的电影。但姜文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艺术边界,他的风格也在不断演变,这种“变化”本身就可能与部分观众的期待产生落差。当他们带着某种特定的期望走进影院,却看到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时,自然会觉得“被欺骗”或者“不符合我的口味”,从而将其归类为“扯淡”。

总而言之,说姜文电影“扯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电影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实验性强的艺术表达。他敢于打破常规,挑战观众的接受习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构建一个世界。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观众不同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有人欣赏他这份“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追求,有人则可能因为看不懂、不习惯或者不认同,而觉得“多此一举”,最终给出了“扯淡”的评价。这其实也是电影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它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大部分电影就是在扯淡。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这俩纯粹是个意外。

他的片子基本上是为了自己爽,纯粹为了宣泄自己审美情趣,我觉着武士刀牛逼,我给他加进去,我觉得轻熟女特性感,我使劲给他往里塞。最后牛逼的元素塞得满满当当,故事跑哪去了,不重要。

所以个人不太喜欢姜文的片子,要避免中年油腻的要点之一就得克制自己的说教欲,这对姜文来说太憋屈了,完了拍出来我看着也憋屈。

直到后来我学会了解构,不再试图去理解整部电影,而是把其中姜文想要输出的某项元素单独提取出来咂摸………



所以我看了五十遍许晴阿姨打针的镜头。

user avatar

承认《邪不压正》和《一步之遥》是烂片有这么难吗?这两部片子还没上映的时候都给吹天上去了,什么姜文人格魅力爆棚、拍片境界高什么的,对姜文的人物生平和创作理念不厌其烦的吹吹吹,还一定要点一点《鬼子来了》被禁的事儿。等上映了又绝口不提电影质量,一口一个“你不懂”“要多刷”,这种味同嚼蜡东西有什么多刷的必要么?哪怕你强行分析出一本书那么厚的内容,也无法掩盖故事的平庸、混乱、无聊。何况这次很明显的,姜文想拍一个浅显点的故事,可惜没把握好度,拍成抗日神剧了。

姜粉们再次通过一部电影获得了阿Q式的优越感,可惜无论怎么自我陶醉,票房是不会骗人的。被捂上嘴的观众决定用脚投票。《邪》票房才六亿,估计回本儿困难。更重要的是再一再二不再三,被《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坑了两波的普通观众不会再给姜文贡献票房了。我实在是没兴趣关心姜文是个多么有魅力的中年老男人——MD我看电影去的,又不是看你中老年人走秀。


————————

我真的好讨厌姜粉啊,捎带着连姜文也讨厌了。姜粉们如同复读机一般重复什么“你不懂”“你是真没看懂”“回去再多看几遍”这种句子,真是吊的不行。然而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摆出一副不屑说的样子。我建议姜粉们先开个会,弄个标准答案出来,不要转载的影评互相矛盾。这就好比皇帝的新装,你说你看见了,他说他看见了,然后你们俩说的花色还不一样,那肯定有些人是不懂装懂了。

比较搞笑的是有一次我把热门影评的观点放答案里说了说,然后有姜粉就说,你看,你还是没懂。哈哈简直太搞笑了,如果我跟那个影评一样放上一堆配图再加上一堆吹捧姜文的废话,你猜那些姜粉又会怎么说?

我看评论区的姜粉连送审奥斯卡这种事都能拿出来吹一吹,那还有什么可交流的。让他们自嗨去吧,反正他们也就那么点乐趣了。还是那句话,用脚投票,下次姜文的片子我们这些“真不懂”的普通人还是敬而远之吧。

user avatar

以太阳照常升起为界,分为明确的前期与后期。

前期三部是节奏、体系自带,信马由缰。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达到创作巅峰,艺术表现力上的极致,但也是商业上最为惨痛一战。

这片打击挺大,于是有了北洋三部曲的转型。

让子弹飞,让姜文自觉在商业类型叙事和自说自话中摸出一条路,广埋段子,实做影射。

注意,是影射,不是隐喻。前期是艺术性的隐喻,后期是有投机感的影射,个中区别自己体会。

让子弹飞的高潮让姜文在一步之遥往太阳的方向略有回归,但实话实话,才气已经到不了当年的份上,所以有些不伦不类。艺术表现力比子弹略高,但观众更不吃;商业水准压倒太阳,但是……你只是压倒个太阳有鸡毛用啊?

邪不压正,则是他段子影射的巅峰。但so what?

大半才气已然雨打风吹去,只剩北京高端饭局圈儿老男人的小聪明搔首弄姿,更不能忍的是毁的是我超爱的原著。

明明已若隐若现大师气度,却越发格局萎缩,往贾科长的鸡贼范儿上走?

只能说才气远不及当初。

越看邪不压正,越怀念太阳。

算啦,一个导演一辈子能拍出一部太阳,知足了。

以上。

user avatar

姜文从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惊艳了国际影坛后,他到目前为止导演的所有六部电影,无一不是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为了一个明星气质极强、极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人。论其个人气场和“明星范”,更是极少数可以和香港黄金时代巨星相抗衡的内地巨星。其他几位同样蜚声国际的华语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如果比死忠粉丝的数量,恐怕加起来也不到姜文的零头。

然而,姜文骨子里从来也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中年,如他自己所说,“充满了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和叛逆性”,“对那些人们确信的、笃定的、甚至群体性趋之若鹜的所有东西,都持怀疑态度”,因此,比起拍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愿。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双双大爆,创造当时华语票房记录的《让子弹飞》(豆瓣8.7分,票房6.6亿),其剧情的完整流畅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当年因为《让子弹飞》而对姜文交口称誉的无数影评人,对姜文都有着美好的误会。

其实,如此前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种让大部分观众看来,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品,或许才是姜文一心真正想拍给自己的影片。

  •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5000万票房,是1995年的内地票房冠军,该片还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在金马奖获得了八项提名六项获奖,让17岁的夏雨获得了威尼斯影帝和金马影帝,也让姜文手捧金马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座奖杯。
  • 《鬼子来了》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在这座国际艺术电影最高圣殿取得的第二佳绩,仅次于《霸王别姬》获得的金棕榈大奖。
  • 《太阳照常升起》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在金马奖、金像奖和亚洲电影大奖获得了九项提名和三次获奖,姜文个人获得五项提名,并拿到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 《让子弹飞》获得6.61亿票房,位列当时华语片影史第二名,获得金马奖九项提名,金像奖十三项提名,姜文个人获得六项提名,拿到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从1995年到2007年,12年里姜文仅仅拍摄三部电影,全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捧出了威尼斯电影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自己也获得金马奖的四座奖杯。之后《让子弹飞》的巨大胜利,更让姜文的影坛地位和业内口碑就此腾飞万里,也不免让他从此飘飘然,变得愈发自信了。他当真以为从此无论他想拍什么,广大观众都能顺着他的意,就让他这么舒服畅快地“站着挣钱”,可这世上哪有那么美的事?

在2014年时,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映之前,挟《让子弹飞》之余威,曾被无数人看好去刷新2012年《泰囧》刚创下的12亿票房记录。影片宣发时更是大放卫星,剑指20亿票房,

因此,同档期的国内大片纷纷让路,以避开其锋芒。该片最终上亿的票房预售,在当时的华语电影市场,也犹如天文数字。

然而,《一步之遥》上映后,却大热倒灶,票房更是一路崩盘跳水,3亿投资成本,最终却只获得5.14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和《让子弹飞》的反响和收益相比,有若天渊之别。影片虽然因为姜文过往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优秀履历,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却同样遭到国际影评人的一致差评,狂打低分。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一场完败。

《一步之遥》带有浓厚的欧美老歌舞电影风格,开场不久更有长达数十分钟的冗长舞台剧戏份,更完全没有必要地强行3d化,加上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持续时间许久的性感大腿舞。

同时,姜文在拍摄任性去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各种出人意料而不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堕云端,“仿佛看了一场假电影”,便是很多人走出影院大门后的第一直接印象。

如此一部从内核上和架构上,完全可以算是小众文艺片的作品,却非要按商业大片的规模去投资、宣发和争取盈利,然而广大影迷观众又怎么可能单单因为这种恶俗的注水情节,便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经历了2014年《一步之遥》的大热倒灶,口碑和票房双双崩盘,(3亿投资成本,只获得5.1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

姜文蛰伏数年后,终于推出了和“北洋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邪不压正》,比起片中人物“完全不说人话”、剧情有若云山雾罩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在商业上确实已经做了许多妥协,但比起能让让每个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面的影迷观众,都能大呼过瘾,津津乐道的《让子弹飞》,依旧相差甚远。

《邪不压正》这部新作秉承了姜文作品的一贯风格,同样是一部影评家口中“风格很姜文”的作品。

几乎每个认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能看出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姜文抛弃了文本式线性叙事,而是将符合自己审美的镜头片段,随心所欲地拼凑在一起,完全不在乎剧情和人物性格是否因此变得莫名其妙,也完全不管是否影响到整部影片的整体协调性,

而且强行让剧情随着影片时间去艰难推进,充满了违和和荒诞。足可证明姜文在拍摄还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根本不在乎广大影迷观众的实际观感。

人们在《让子弹飞》后观看姜文的作品,原本期望能看到的是巧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人物角色暗含机锋的唇枪舌战、参演巨星你来我往的不断飚戏,

然而最终见到的却是一个倨傲的完全以自我创作为中心的导演,居高临下地俯瞰观众,信马由缰地拼接镜头,丝毫不注意剧情故事的流畅,自然会大失所望,一如陈凯歌导演自《霸王别姬》之后的每部作品,都饱受从影评人到观众的一致抨击。

或许对那些姜文导演的忠实拥趸来说,姜文执导的任何一部作品,即使是《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也足以令他们爱不释手,每个细节都回味无穷。

但对为数更广的广大影迷观众而言,他们确实看不懂、不理解、不接受姜文的自hi自乐,对《邪不压正》,也如对《一步之遥》一般,严重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

如今的华语电影市场,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五名,《战狼2》(56.3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作为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导演姜文的个人风格过于浓郁,对一部投资额巨大,票房回本压力不小的商业作品来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便意味着很难取得预期票房,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最终,这种导演自娱自乐地“装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众文青影评人的追捧,(豆瓣评分7.2分)广大观众却不肯买账,票房和观众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票房5.8亿,猫眼评分7.4分)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注:豆瓣评分6分以上算及格,7分以上算是口碑不错;猫眼评分则需要8分以上,方能算观感及格。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姜文是不是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

狐狸晨曦:姜文《邪不压正》为什么口碑、票房都输给了《药神》?

user avatar

因为姜文自《让子弹飞》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后,没有人能在创作过程中制衡姜文,姜文对电影的创作过于任性而失控,导致姜文对个人的表达欲望超过了电影的尊重。


姜文的电影信息量过载,但各信息点之间由于剧情走向过于奔放而无法达成有效联系。更重要的是,太多功夫在电影外,你要是看不懂,你再看多少遍也是无益,想看得有滋味你需要做很多功课。但是,当我做完这些的时候,为啥还要嚼姜文的牙慧?

人这一辈子,太短暂了,更何况大家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做,上了年纪能品出味道的好东西太多了,我就是想提升品位何必非要选择电影?就是选择电影又何必非要把精力浪费在姜文的电影上?


姜文当然是有才华的,但是他太喜欢在一些细节一个回合一个段落埋梗,搞大新闻。懂梗的看爽了觉得特别有质感,不懂梗的,自然一头雾水。

这种埋伏太多机灵点子的行为,像不像某些键政圈人士,几个敏感边缘的关键词几条看似无联系的新闻堆起来甩你一脸,末了神秘莫测地来一句“你们懂的,不能深说”。

如此看来,姜文的电影,适合装逼是有内在原因的。


请那些把姜文电影当艺术品的人捋顺两处逻辑:

一、艺术家的确是不拿消费者当回事儿的,但并不代表你不拿消费者当回事儿了,拿出了艺术家的范儿了,你就是艺术家了,你创作的东西就是艺术品了,这是个必要不充分关系。

二、电影可以不讲故事,但不是你讲了故事却讲得稀烂的借口。


就因为姜文曾经创作过牛逼的作品,许多人对如今的他多了一份理解的包容,还多了一份解读的耐心,这在其他导演身上难以想象,哪怕是张艺谋、陈凯歌这一档功成名就的大导演。

《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到底是姜文自恋又任性的产物,还是真正的艺术品,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的,而且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能活着看到。

别急。


别看我这个答案吐槽姜文说的欢,《让子弹飞》到目前为止仍是我最喜欢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也放在硬盘里,一些片段偶尔翻翻看看。

但是——

有的回答啊,好像姜文的电影是文化鉴别装置一样,不爱看姜文电影的观众都是没文化。

观众没那么不识好歹。

三个小时的《霸王别姬》看得我浑身难受,因为我不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但是我还是得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于我不合,我不会说他是烂片。

好的电影,哪怕他的风格、故事、节奏你再不感兴趣,都有一种质感传递给你,总会有一样东西让你觉得好。哪怕你看的不明不白,作品都仿佛在说:哦,没事儿,该忙忙你的,我就说这么个事儿。

那是一种优秀的作品对并不优秀的观众的包容。

那姜文有没有拍过这种观影体验差,但还让人服气、感到有质感又包容的电影呢?

有,《太阳照常升起》。我觉得这才是姜文最爱的作品,这也是一部放在华语电影史上都有重量的作品。

《太阳照样升起》在国内公映了,票房一塌糊涂,有没有影响观众对姜文的评价?同样是于观众而言观感极不友好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邪不压正》评价一样吗?


姜文在《让子弹飞》以前多少还克制着,把自我表达放在电影的框架里。《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的自我表达的得意之作,票房上的失利让姜文冷却了一下。

于是,他在自我表达和观众的观影需求中间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

于是,就诞生了《让子弹飞》这部口碑票房双爆炸,足以经得住在华语电视史上反复讨论的经典作品。


但是,一切以《让子弹飞》为界。

《让子弹飞》商业的成功明显让姜文飘了,准确说让姜文在自我释放的路上有了信心,包括面对投资商在商业方面的的信心,也包括观众对自己作品理解的信心。觉得自己稍微照顾点观众,弄了点酒糟都让人觉得香,那一坛坛好酒端上来还得了?

然后呢?两部电影过犹不及,好像拎着观众的耳朵说:傻逼,看懂了没?爷搁这儿跟你讲道理呢!那种焦躁和急切,全然没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淡定。是,对于《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这两部电影,许多观众都看不懂到底讲的啥,偏偏许多观众又都能看出来姜文这是憋着股劲儿想说点什么。


说《一步之遥》太过晦涩倒还理解,毕竟太魔幻现实主义。《邪不压正》真的很难懂吗?几个主要人物放进中国近代史到底是哪一派很难看出来吗?其实不是这部电影多深奥,是姜文在这部电影里不好好说话。

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大家很懵逼。

更何况就算牛逼的作品让人看不懂,也不至于看不懂的作品就牛逼。


姜文有才华这不假,他的电影都是有质感的,哪怕观影体验再差,说是烂片也有点儿不厚道了。但是,非常不包容。

大家对高高在上的事物不一定厌恶,但是当高高在上的事物主动地表达对大家的不屑,那么大家就会用手中的资源表达对你高高在上的厌弃。

连续两部电影票房扑街,难收成本。这,就是现实。


想起从前冯小刚说姜文不缺少才华,而是缺少对自己才华的节制,如今看来,实在精准。

就仿佛一雕塑作品,拿着放大镜看细节,每一处都端的精妙绝伦,奈何创作者这一刀想雕个龙,那一刀想刻个虎,就是没想过最后雕刻出来的是个啥。于是,囫囵个儿作品让人一瞧,什么玩意儿。

你说你的电影是“包饺子喂猪”,我还心疼自己的票钱是肉包子打狗呢!

创作的过程中不鸟观众的需求,想玩点儿高于观众的,拿到电影院卖钱了你又埋怨观众看不懂?大家不觉得这很矛盾吗?!


修改答案的功夫,《无名之辈》破7亿了。

拍一部既能表达自我,又能让观众看得嗨的电影,对姜文来说,很难吗?

要觉得自己创作的是艺术品,可是商业环节您老一个也没落下啊!预告片里告诉大家:这里有舒淇演的民国名妓葛优那英的激情戏,有彭于晏露肉许晴廖凡的激情戏,把观众忽悠进去了告诉大家:蠢猪们,尝尝北京大院聪明人包的饺子!玩呢?

你看贾科长的电影,一看海报就知道啥调调,国内票房一直惨淡,有的干脆上映不了,只能靠卖国外版权勉强维持生计这样子,多说什么了吗?

还有就我就玩艺术我拍的电影就是拿奖就是不上院线的章明导演,了解一下?

您想站着挣钱,观众也想坐着看电影,咱们都彼此尊重一下,好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文的电影,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有人喝了拍手叫绝,有人则觉得味同嚼蜡,甚至有点“上头”得发晕。说他电影“扯淡”,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观众群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强烈的“意见分歧”。首先,是姜文那“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和结构。 他的电影很多时候不会给你一个线性、清晰的故事线。他喜欢玩儿.............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Battle of Kursk)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其深层原因在于它标志着纳粹德国在东线战略主动权的彻底丧失,并由此开启了苏联红军不可逆转的战略反攻,直至最终摧毁纳粹德国。 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但库尔斯克战役的意义更在于其战略层面的终结性。.............
  • 回答
    “车开五六年就该换”这种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实际的考虑,也有心理上的因素,甚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经济和维护成本的上升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超出保修期,维修费用飙升: 原厂配件价格高昂: 大部分.............
  • 回答
    认为中医药是一种“智商税”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大众对中医药的质疑和负面认知。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详细阐述:1. 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和可重复性: 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诊疗的矛盾: 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著称,强调可量化、可重复、可验证的证据。.............
  • 回答
    很多人认为 MacBook 的触控板好用,甚至可以替代鼠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创造了一种高效、直观且流畅的交互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精准与灵敏度 (Precision and Responsiveness): 高质量的玻璃表面: MacBook 触控.............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简化字是一种合理、正确且进步的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简化字支持者的核心论点:一、 提高识字率与普及教育的现实需求:在20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文盲问题,扫除文盲、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是国家发展的迫切任务。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学习难度相对.............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要说很多人认为83版《射雕英雄传》“不好”,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片面且带有误导性的说法。事实上,83版《射雕英雄传》在绝大多数观众心目中,是公认的经典之作,甚至是金庸武侠剧的里程碑式作品。 它的影响力深远,至今仍被无数人怀念和推崇。那么,为什么您会听到“不好”的说法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源于历史和传统的职业光环与服务性: 古代士大夫精神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虽然逐渐.............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物理研究已接近极限,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物理学发展现状、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的深刻思考。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现有理论框架的成功与挑战:标准模型的困境 标准模型的辉煌成就: 当前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它成功地描述了电.............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嘴上说着“BBC不中立”、“有偏见”,但身体却很诚实地继续收看他们的节目。这背后隐藏着挺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偏见”这个词的复杂性。没人能做到绝对的中立,尤其是在报道涉及政治、社会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媒体也是如此。当人们说BB.............
  • 回答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将悠久的历史视为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这并非偶然,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刻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首先,历史悠久往往意味着一种文明的连续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的证明。想想那些古老的文明,比如中国、古埃及、古.............
  • 回答
    探讨“满清非中国”的观点,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它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源于不同视角、不同解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民族认同和国家概念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一、 民族血脉与主体论的视角:这是最直观,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论据。从纯粹的民族血统来看,.............
  • 回答
    吃狗肉被许多人视为不文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原因,涉及情感、文化、伦理、健康和法律等多个维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一、情感与情感联结: 伴侣动物的地位提升: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狗的地位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力(如牧羊犬、守卫犬)或食物来源,演变成家庭成员和.............
  • 回答
    很多人确实对编辑器有着一种近乎“信仰”般的偏爱,认为它比功能完备的 IDE 更“酷”。这当然不是说 IDE 不好,而是编辑器在某些人群眼中,拥有着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魅力。与其说酷,不如说是一种“够劲儿”,一种“掌控感”。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1. 精简的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很多人觉得移民了的华人对中国没啥义务,但中国好像又得对人家负责,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义务”和“责任”这两个词语的指向性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后的华人对中国“没有义务”?这主要是因为“义务”这东西,通常是建.............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悲剧比喜剧艺术层次更高,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文化根源。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悲剧往往触及的是人类最根本、最深刻的情感。想想看,那些经典的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里的命运捉弄,或者《哈姆雷特》里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折磨,它们直接拷问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 回答
    在《英雄联盟》的对线生态中,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武器大师”贾克斯是“唯一的单挑王”。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套极为成熟且具有辨识度的技能组合,以及在实际对局中表现出的强大压制力。如果你玩过一段时间的英雄联盟,尤其是接触过上单位置,那么你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