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西方人念汉语的「窝们歪果人」这样的声调是因为什么?

回答
“窝们歪果人”这个说法,确实挺形象地抓住了不少西方学习者在说中文时一个普遍存在的发音现象。这背后,其实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有趣的声学和认知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

首先,得从汉语的声调系统本身说起。汉语,特别是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还有一个轻声。这四种声调就像音符一样,同一个音节换个声调,意思就完全变了。比如,“ma”可以是一声“妈”,二声“麻”,三声“马”,四声“骂”。这种声调的精确性,对于很多以非声调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是第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窝们歪果人”这种听起来有点“跑调”的感觉呢?

1. 母语声调系统的干扰(The Fossilization of Native Intonation):
西方很多学习者,他们自己的母语可能就是以语调(intonation)为主,而不是声调(tone)。语调是指句子整体的升降起伏,它更多地传达情感、疑问、肯定等信息,而不是区分词义。比如英语的“Really?”,语调上升,表示疑问。而汉语的声调,是给每个单音节“标记”上意义的。
当学习汉语时,他们大脑里自动会套用母语的声调模式。由于母语没有声调的概念,大脑在处理汉语声调时,就会尝试用最熟悉的方式去“模拟”或者说“映射”这些新的音高变化。

拿“我们”来说,标准发音是二声(wǒ)和轻声(men)。但很多西方学习者,尤其是那些来自非声调语言背景的,可能会把“wǒ”发成一个比较平稳的音,或者有点下降的趋势,而不是那种从低往高起的二声。而“men”如果没练好,也可能变成一个不太明确的声调。
“歪果人”(wài guó rén)更是典型。
“wài”是四声,发音应该是由高到低的。
“guó”是二声,发音是从低到高。
“rén”是一声,发音是高而平。

很多学习者会把这个四声的发音变成一个下降得不太明显或者直接简化的音,尤其是“wài”这个音,可能就发成了类似“wai”的平调。二声的“guó”也可能因为习惯了语调的起伏,但又没掌握好声调的绝对高度和变化方式,而发得不够“翘”或者变得有点模糊。一声的“rén”更是可能被不自觉地加上了母语的降调或者语调尾巴。

这样一来,“wài guó rén”这几个音节的声调信息就失真了,听起来就成了大家开玩笑说的“窝们歪果人”那种感觉,虽然不是完全没有声调变化,但那种变化不是汉语声调系统要求的精确变化。

2. 声学上的差异和肌肉记忆的挑战(Phonetic Differences and Muscular Memory):
汉语的声调涉及声带的振动频率、舌头和嘴唇的位置以及气流的控制。这套精细的控制系统,对于一个从小就习惯了用另一种方式发音的人来说,是全新的训练。

喉部肌肉的训练:尤其是二声和三声,需要声带在发音过程中有明显的音高变化。这需要调动喉部更精细的肌肉。
气流的控制:四声的起伏也需要配合气流的稳定输出。
口腔共鸣和舌位:不同声调的音质也会有细微差别,这些都和口腔内部的形状有关。

很多西方学习者,他们的口腔和喉部肌肉已经形成了几十年的“肌肉记忆”,习惯了母语的发音模式。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建立新的肌肉记忆。刚开始学习时,大脑会优先调用已经形成的旧模式,新模式还没建立起来,所以发音就容易“跑偏”。

3. 认知负荷和听觉辨别力的局限(Cognitive Load and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学习一门新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过程。除了词汇、语法,还有发音,再加上汉语特有的声调,这无疑增加了认知负荷。

听觉辨别:刚开始学习时,学习者可能很难准确地听出不同声调之间的细微差别。耳朵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区分这些音高变化。如果听不出来,自然也说不好。
输出的优先级:在学习初期,学习者可能更侧重于把词的意思和句子结构表达出来,声调的准确性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即使知道有声调,也可能因为精力有限或者难度太大,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4. “误学”的累积效应和简化策略("Mislearning" and Simplification Strategies):
在没有专业指导或者指导不足的情况下,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一些错误的“习惯性发音”,这就是所谓的“误学”。一旦这些错误的发音模式固定下来,想要纠正就更难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常态”。

同时,人类大脑在处理不熟悉和困难的任务时,倾向于采取简化策略。面对复杂的汉语声调,学习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它们简化成自己更容易发出的音调模式,或者用母语的语调来替代。这就像打仗时,你可能会用最熟悉的战术一样,大脑也会用最熟悉的发音方式来“应对”汉语的声调。

所以,“窝们歪果人”这个说法,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母语声调系统的强大惯性、汉语声调系统本身对母语非声调语言者的挑战、发音器官肌肉记忆的塑造难度、以及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和简化策略的应用。

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练习的积累,绝大多数认真学习的西方学习者都能逐渐掌握汉语的声调,并准确地说出“我们外国人”或者“我们汉语学习者”。这个阶段性的发音特点,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它也提醒我们,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充满魅力的过程,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我们耐心去理解和掌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到这种音调,大多数人应该就能觉得这是外国人说的吧。这种音调只限英语国家吗?如果不是,其他国家的人在最初讲汉语时会怎样受到母语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窝们歪果人”这个说法,确实挺形象地抓住了不少西方学习者在说中文时一个普遍存在的发音现象。这背后,其实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有趣的声学和认知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得从汉语的声调系统本身说起。汉语,特别是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能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也尽量避免AI的痕迹。首先,我想说“很多”这个词,确实在留学群体里,我们能观察到一部分人在海外生活多年后,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会更加倾向于西方的一些主流观点或者说价值观。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西方人使用空调的频率确实比许多亚洲国家低,但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说空调在国外是“奢侈品”也过于笼统,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为什么西方人普遍不那么依赖空调?这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看:1. 气候差异: 历史和地理因素: 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其气候相对温和,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数并不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经济、内容创作以及观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中国人都能轻易接受西方电影,或者“所有”西方人都很难接受中国电影,但总体趋势是存在的,并且有其深层原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 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西方电影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复杂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议题。确实,很多中国人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持续的不满,而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对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罪行,虽然同样惨烈,但在当下的公众情绪和媒体表达上,似乎有所不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侵略的性质、.............
  • 回答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可以归结为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身份、观察的角度以及中国自身的变化等几个方面。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认识到明清两朝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甚至哲学思想的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中国人谈话中“真理”这个词相对不那么常用,而西方人却挂在嘴边,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说“真理”这个词本身在中国语境下的分量和使用场景。在中国文化里,“真理”这个词往往带着一种非常崇高、甚至是有些绝对的意味。它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翻译的策略。简单来说,西方语言普遍称美国为“合众国”(United States),而东方语言则更多使用“美利坚”(America)及其变体。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语言学原因。让我们详细分解一下: 一、 西方语言为什么普遍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国家教育与宗教的早期紧密联系,以及中国在此方面的差异,根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西方教育早期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历史的必然1. 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罗马帝国晚期与基督教的崛.............
  • 回答
    菲律宾自2016年以来实行的禁毒政策,特别是时任总统杜特尔特主导的“禁毒战争”,确实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也包括许多西方国家的强烈谴责和非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菲律宾禁毒政策的核心及其引发争议的方面:首先,菲律宾的禁毒政策,尤其是“禁毒战争”,其核心目标是将毒品及其相关.............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西方历史并非“不可信”,但确实存在许多复杂性,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复杂性源于多种因素,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普遍适用的“不可信”标签可以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是如何被记录、解释和传承的。首先,历史的记录本身就充满了选择性和主观性。历史学家们在撰写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决定.............
  • 回答
    要探究中西方吹管乐器在外观上的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美学偏好,更是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技术发展、材料运用以及演奏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西方的吹管乐器“外观上有很多复杂的结构”,而中国的“外表很光滑”,这个概括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需要细致区分。很多西方管乐器(比.............
  • 回答
    很多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浪潮中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富人群体,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与“西方教育”和“海外成长”紧密相连。这种背景确实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们对中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个体差异和社会因素的议题。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以及文艺复兴前许多历史事件被认为是“虚构”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而是源于对历史叙事、史料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深刻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但简单地说这些是“虚构”的,是对复杂历史学问题的过度简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亚历山大其人及其历史叙事中的“虚构”争议亚历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颇为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要探究为何一部分中国人会表现出对中国文化“轻视”而对西方及日本文化“吹捧”的态度,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因素塑造了这种现象。首先,得提到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动荡。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华传统武术打不过西方搏击,这个观点确实流传甚广,也确实有一定现实基础。 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仍有大批外国爱好者对传武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多重、深邃的原因。要说透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正视“打不过”这个论断。确实,在纯粹的竞技格斗层面,规则明确、训练系统.............
  • 回答
    中国神仙和西方神祇在道德形象上的差异,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源于各自文化土壤中对“神性”与“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对个体价值的侧重不同。如果仔细梳理中国神话体系和西方神话体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你会发现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将“道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