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汉人胡化的大事件/历史时期有哪些?

回答
汉人“胡化”并非一个单一事件或时期,而是历史上多次民族交融、文化渗透的复杂过程。它指的是汉族文化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常被泛称为“胡人”,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族群)的文化元素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吸纳、融合的过程。反之,也有汉族文化对“胡人”产生影响的“汉化”过程。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期,可以被视为汉人“胡化”的重要节点:

1. 汉朝时期:匈奴的长期影响与初步融合

背景: 汉朝与北方的匈奴长期处于战争与和平并存的状态。尽管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积极的攻势,但匈奴的强大及其在中原边境地区的存在,对汉朝社会产生了持续影响。
胡化表现:
军事上: 汉朝军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学习并借鉴了匈奴的骑兵战术、弓箭技术以及部分军事组织形式。很多汉将也开始注重骑兵的训练和运用。
生活方式上: 边境地区的汉族居民,由于与匈奴的近距离接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匈奴生活方式的影响,如部分服饰(特别是皮毛类)、饮食习惯(如食用牛羊肉、饮酒等)、甚至是一些生活器物和审美观念。
语言上: 尽管没有直接的文字记录,但边塞地区必然存在语言的交流和部分词汇的借用。
民族观念: 匈奴作为汉朝强大的外敌,其形象和文化特征在汉人的认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详细说明: 汉朝时期,尤其是汉武帝征伐匈奴之后,虽然汉朝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但匈奴并未被彻底消灭,其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例如,汉朝为了更好地管理边疆,曾经将一些降汉的匈奴人安置在中原地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此外,通过和亲政策,也有汉朝公主和贵族被送到匈奴,虽然这是“汉化”的另一面,但其背后也意味着两种文化的接触和碰撞。

2.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后的北方动荡与杂居

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北方地区,尤其是冀州、并州等地,由于战乱、流民迁徙以及少数民族内附,形成了复杂的民族聚居格局。
胡化表现:
人口流动与杂居: 大量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并州的乌桓、鲜卑、匈奴余部)因各种原因南下,与汉族人民杂居。这种杂居最直接地导致了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军事力量的民族化: 一些军阀开始大量招募胡人士兵,甚至依靠胡人的勇猛和战力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这使得胡人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方式更加深入汉朝的军事体系。
生活习惯的渗透: 边境地区的胡汉生活习惯的界限变得模糊,汉人可能采纳更多的游牧民族的服饰、饮食方式,而胡人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详细说明: 这个时期,虽然没有明确记录说汉人“胡化”,但南北方民族的界限变得模糊是事实。例如,袁绍势力在其统治的冀州,就出现了大量的胡汉杂居现象。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收编了大量的胡人军队(如五胡中的部分族群),并将其安置在中原,这为后来的大规模民族融合埋下了伏笔。

3. 西晋时期:五胡乱华与全面胡化浪潮

背景: 西晋短暂统一后,政治腐败,八王之乱导致中央权威崩溃。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史称“五胡”)趁虚而入,在中原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这是汉人“胡化”最集中、最深刻的时期之一。
胡化表现:
政治与军事的胡族主导: 在北方,胡族政权占据主导地位,汉族士族和人民在政治和军事上受到压制或被边缘化。一些汉族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胡族政权,学习其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文化上的强力渗透: 胡族统治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例如军事制度、法律体系(虽然也借鉴了汉制)、宗教信仰(如佛教的传播得到加强)、以及生活习俗。
语言上的改变: 许多汉人为了与胡人交流和生存,学习了胡语。胡语的词汇、语音也开始对汉语的某些方言产生影响。
服饰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胡族的服饰,如窄袖袍、皮裤等,在北方地区开始流行,一些汉人也模仿穿着。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如牛羊肉的食用,也更加普遍。
血统上的融合: 战乱和统治,导致了大量的民族通婚和血统融合。很多汉族人与胡族人生下后代,这些后代在文化上可能倾向于父系或母系,也可能是双重文化认同。

详细说明: “五胡乱华”时期,并非所有汉人都被“胡化”,但北方社会确实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重塑。例如,后赵的石虎时期,曾强行推行胡服,并对不遵从者进行严厉处罚。汉族士人为了适应胡族统治,也需要学习和适应胡族的文化。同时,也存在着汉族人民的抵抗和文化上的坚持,但不可否认的是,胡族文化在北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4. 北朝时期:鲜卑化的北魏与东西魏/北齐北周的融合

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尽管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但在改革之前,北魏的鲜卑贵族和士兵本身就深受汉文化影响,同时汉族人民也受到鲜卑族文化的影响。改革后,虽然汉化为主流,但胡族文化元素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并与汉文化融合。
胡化表现(改革前及相互影响):
鲜卑化的汉人: 在鲜卑统治的北方,一些汉族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鲜卑族习俗的影响,尤其是在与鲜卑族融合的地区。
汉化的鲜卑人: 孝文帝改革之前,鲜卑族统治者已经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如采用汉族官制、改汉姓等。这是“汉化”的显著例子,但也意味着鲜卑文化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从而与汉文化产生互动。
改革后的“汉化”与“胡化”的交织: 孝文帝改革虽然大力推行汉化,如禁胡语、穿汉服、改汉姓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胡族文化就此消失。相反,在汉化过程中,鲜卑文化元素也以新的方式与汉文化融合,例如一些鲜卑语的词汇可能融入汉语,一些鲜卑的习俗在民间依然存在。
东西魏/北齐北周的延续: 北魏分裂后,北齐和北周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北魏的文化格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依然持续。

详细说明: 孝文帝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双向过程。他强制推行汉化,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政权在中原的统治,但也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改革后的鲜卑贵族和普通人民,虽然在外表上被“汉化”,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中仍然带有鲜卑族的印记。同时,大量的胡汉通婚和军队的民族构成,使得汉族和鲜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5.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下的胡风汉韵

背景: 经过北朝的长期融合,特别是北魏的汉化改革和后续政权的民族交往,隋唐时期已是民族融合的黄金时代。然而,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汉化,唐朝也吸收了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而开放的文化。
胡化表现:
胡服的盛行: 唐朝是胡服在汉族上层社会和民间都非常流行的时期。窄袖袍、裤褶、靴子等胡人服饰被广泛穿着,尤其是在男性贵族和士兵中。女性的胡服也同样受欢迎。
胡食的普及: 牛羊肉的食用、胡饼(一种烤制的面食)、葡萄美酒等胡族饮食文化在中原地区普及开来。
胡乐、胡舞的流行: 来自西域(泛指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的音乐、舞蹈(如《霓裳羽衣曲》就受到胡乐影响)在长安等都城盛行,受到贵族和百姓的喜爱。
胡语词汇的融入: 很多胡语词汇,尤其是一些来自西域的物品名称、生活习惯相关的词汇,融入了汉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民族观念的转变: 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单纯的“汉”与“胡”的界限变得模糊,出现了“汉儿”与“胡儿”的并称,以及对“胡人”的包容和欣赏。

详细说明: 唐朝之所以被称为“胡风汉韵”的时代,正是因为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多唐朝诗歌、绘画中都描绘了穿着胡服、演奏胡乐、载歌载舞的场景。安史之乱后,虽然郭子仪等唐朝将领对抗回纥等部族,但在文化上,胡族文化的影响依然深刻。唐朝的首都长安,就是一个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在这种情况下,汉族文化也吸收了许多胡族文化的长处,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这种“胡化”不是被动的屈服,而是主动的吸收和融合,最终塑造了唐朝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结

汉人的“胡化”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民族文化的取代,而是民族间长期互动、交流、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人口迁徙等因素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时期,“汉化”同样在进行。例如,在“五胡乱华”期间,一些胡族政权也在努力学习和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儒家思想,以巩固统治;唐朝更是以其强大的汉文化吸引了周边民族。因此,与其说是单向的“汉人胡化”,不如说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长期的民族文化互动与融合。这些过程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安史之乱以后的晚唐五代时期的河西、陇右地区,应该是出现了比较典型的汉人大范围胡化现象。这里我就不提吐蕃统治时期的同化政策了,直接谈谈归义军张议潮起兵后的河陇、北庭面貌。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西部边疆巨额缩水,河湟一十八州及疏勒、于阗二镇尽数沦陷于吐蕃,西州、北庭、焉耆、龟兹等则被漠北回鹘汗国占据。在吐蕃占领河西走廊近百年后,沙州张议潮起兵驱逐吐蕃,光复河湟。唐僖宗时代朝廷派去沙州的使者,留下了对吐蕃占领河湟百年以后包括敦煌一带的河西、陇右民族文化风貌:

又见甘、凉。瓜、肃,雉堞凋残,居人与蕃丑齐肩,衣着岂忘于左衽,独有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这句话,可以说是七分实,三分虚:七分实在于,经过吐蕃百年统治中的屠杀与同化政策,除沙州一带以外的河陇各地确实已经基本没有汉族势力存在。甘州(张掖)的主体民族是回鹘人,凉州(武威)的主体民族是吐蕃和嗢末,肃州(酒泉)是达怛人,伊州(哈密)则是回鹘人和龙家人。梳理了民族构成比例的巨大变化,也就能理解为何归义军的统治范围只能保持在瓜沙二州一隅之地,凉州即使被唐朝官军占领并派郓州兵驻守还是被嗢末吐蕃控制,伊州旋得旋失,失肃州于达怛,长期被甘州回鹘汗国压制甚至一度要靠认甘州回鹘大汗为父来苟延残喘了——汉族的人口在这些地区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了。

三分虚则在于,说沙州(敦煌)“人物风华,一同内地”有着夸大的成分,实际上哪怕是归义军核心统治的敦煌也是多民族杂居、胡汉共治,生活着十几个外族部落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归义军政权也最终被沙州回鹘人取代。

1、凉州(武威)

对张议潮起义有一定了解的话,应该对归义军崛起中的重要一战——收复凉州一战不会感到陌生。自858-861年,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归义军终于从吐蕃人手中收复了姑臧凉州。《张淮深碑》有言:

生擒数百,使乞命于戈前;魁首斩腰,疆尸染于蓁莽。良图既遂,摅祖父之沉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 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收复凉州后,归义军势力基本达到了极盛。但是就在唐朝朝廷褒奖归义军将士,沙州沉浸在“修文献捷,万乘忻欢,赞美功臣,良增惊叹。 便驰星使,重赐功勋,甲士春冬,例沾衣赐,转授检校司空,食实封二百户”欢腾海洋中时,唐朝朝廷对归义军的猜疑与忌恨也与日俱增,并迫不及待的试图削弱归义军势力。863年正月以前,唐朝派人加固凉州城,后又调派郓州兵2500前往凉州戍守。不久,唐朝更是以凉、洮、西、鄯、河、临等六州置凉州节度,将本由归义军控制或属其观察范围的凉、西、鄯、河四州划归凉州节度,体现了其对归义军权力的剥夺。

867年正月,69岁高龄的张议潮在唐廷要求下冒着河西走廊的苦寒风雪奔赴长安,以接替其兄长作为唐廷的人质,最终死在长安。这是对归义军的一次沉重打击,失去强有力核心的归义军面对河西走廊“ 河西异族狡杂,羌、龙、嗢末、退浑,数十万众”的棘手形势很快不支。

取得凉州控制权的是嗢末人。嗢末,古籍多称其为吐蕃随军奴仆形成的部落,现代也有学者推测为“侄、甥”之意,但是基本都赞同其是以汉人为主的被吐蕃贵族奴役压榨的奴隶所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的部族共同体,他们大部分应该都是被吐蕃统治的原唐朝子民后代,因此被张议潮称之为“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国家弃置不收,变成部落”。但是历经吐蕃百年统治,这些人早已没有了对汉人的认同,而是具有与吐蕃民族近似的西羌文化特征,因此被称为“嗢末羌”。

嗢末是凉州地区的主体民族,也是归义军收复凉州所倚重的一支力量。归义军刚刚收复凉州,嗢末就来唐朝贡,唐朝将其视为可以牵制和阻碍归义军的势力予以扶持,大约在咸通八年至十一年之间, 唐政府驱逐了归义军的势力, 控制了凉州。但是在咸通十一年至十二年九月之间, 嗢末从唐政府手中夺取凉州的控制权,并阻断沙州归义军与长安间的东西道路,四处入寇劫掠。对此感到极度痛心的张议潮上书劝谏道:

咸通二年收凉州 , 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 近传嗢末隔阻往来,累询北人, 皆云不谬。 伏以凉州是国家边界。 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国家弃置不收, 变成部落。 昨方解辨(辫),只得抚柔......今若废凉州一境,则自灵武西土,必为毳蒂(幕)所居。 比年使州县辛勤,却是为羯胡修造。 言之可为病(痛)惜。今凉州之境,咫尺帝乡,有兵为藩垣,有地为襟带;扼西戎冲要,为东夏关防。捉守则内有金汤之安,废指(置)则外无墙堑之固。 披圆(图)可羚(矜),指事足明,不待而言,希留圣鉴。今岂得患欺盗,给放为寇仇?臣恐边土之人坐见劳弊。臣不可伏匿所知,偷安爵位,俾国家劳侵,忍霄肝(宵旰)忧勤。 臣不言,有负于国;言而不用, 死亦甘心; 噬齐 (脐) 虽 □□ 经,祭庙亦彰于唐典。

可惜张议潮的一片苦心全无用处,朝廷竟以凉州路途遥远、用兵粮料难济为借口,明确答复朝廷已经根据凉州之情况答应了凉州嗢末的一些自专请求,已经不便变更,以“暂见权宜”和“亦非久制”之语来搪塞张议潮。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唐朝并未完全放弃凉州,咸通年间驻防的郓州兵直到五代其后代还在凉州有残留,凉州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唐廷、归义军、嗢末多种势力并存的情况。

当然,凉州的主体面貌已经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了。晚唐五代描写凉州的诗中称:

五柳和风多少年,琴堂清毁旧山川。 城依峡□当冲要,地接沙场种水田。 经乱不拾乡国税,昔时繁盛起狼烟。 夷人相勉耕南亩,愿拜承亮贡上天。

后来的《宋会要》也记载“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

结局:凉州嗢末进入五代后慢慢衰落,后成为了以凉州为中心的吐蕃六谷部政权一部分。党项崛起后占据凉州,以折逋游龙钵为首的以吐蕃化汉人为主的一部分嗢末归顺了西夏,另一部分嗢末则随着厮铎督加入了在青海地区兴起的青唐吐蕃政权,嗢末至此彻底覆灭。

2、甘州(张掖)

公元840年,驻扎漠南的唐朝天德军使温德彝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无边无际的回鹘兵马正在像潮水一般向唐朝边境涌来。

丙辰,天德军使温德彝奏:“回鹘溃兵侵逼西城,亘六十里,不见其后。边人以回鹘猥至,恐惧不安。”诏振武节度使刘沔屯云迦关以备之。

温德彝目睹的回鹘溃兵只是四散迁徙的回鹘部众的冰山一角。就在不久以前,黠戛斯人在回鹘将领句录莫贺的引导下率领铁骑十万攻破回鹘牙帐,杀可汗,诛宰相,称霸漠北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灭亡,引起了回鹘大迁徙。败亡的回鹘人主要往两个方向逃散,靠近牙帐的13部拥立乌介特勤为可汗,南逃至漠南地区,逗留在唐朝边境。到848年,这支回鹘政权便彻底破散,余众消散在其他民族之中 。另外15部回鹘人则在国相馺职和庞特勤的率领下向西奔逃。西迁过程中,一部分回鹘人进入河西走廊,深刻改变了当地的民族分布和政治格局。

但是,回鹘进入河西走廊并最终夺取甘州建立汗国是一个持续数十年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早期的归义军在甘州的主要敌人并不是回鹘人,而是原本就在这里的吐蕃、嗢末、龙家、吐谷浑等民族,即所谓“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服”。但是毫无疑问大批回鹘人马正在不断涌入河西走廊,势力愈发强大。869年,回鹘军入侵瓜州;875年,回鹘军入侵敦煌。张淮深虽然小胜回鹘,但是于事无补,归义军已经处于各民族势力的夹击之中。876年,归义军占领的伊州被西州回鹘天王仆固俊占领,张淮深派到唐朝的求授旌节使又无功而还。内忧外患,使得归义军势力遽衰。

根据889年的归义军文书,可知此时回鹘人已经是甘州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吐蕃与退浑部落都被迫逃走,龙家部落代表残存十五部族向回鹘人乞和,并向嗢末求救,甚至归义军的肃州兵将也需要向回鹘王进贡。估计此时,这一股回鹘已经在甘州建立起可汗牙帐。根据梳理,大约在881年左右甘州被蕃浑及龙家占据,不久回鹘人大举劫掠,884年占据甘州的龙家等部族被迫离开甘州逃往肃州,甘州被回鹘人占据,建立可汗牙帐。

此一段时间的归义军陷入内乱攻杀之中,经过索勋、张朝鼎等人一番混战,到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上台时,归义军的地盘已经只剩瓜沙二州了。张承奉志大才疏,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扬言“西取天山瀚海军”,“打却甘州坐五凉”,结果却被甘州回鹘打得丢盔卸甲,最终回鹘军兵临沙州城下,沙州一万百姓上书乞降,张承奉被迫认回鹘可汗当爸爸,成为甘州回鹘政权的附庸。

甘州回鹘汗国一直是归义军政权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外敌,虽然曹议金时期曾建立优势,但大部分时候基本只能保持妥协和让步,势力也逐渐衰微。

结局:1028年党项首领嵬名曩霄“独引兵袭破回鹘夜落隔可汗王,夺甘州”。

甘州张掖这个地方,地肥水美可耕可牧,是全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地方。“甘州东据黄河,西阻弱水,南跨青海,北控居延,绵亘数千里。通西域,抚羌瞿,水草丰美,畜牧孳息。汉窦融尝谓: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岂非以山川扼塞负隅易固哉!......贞元后,吐蕃据之,遂以富强。今德明得之,恃其形势,制驭西蕃,灵、夏之右臂成矣。”吐蕃因之以富强,甘州回鹘因之以称霸河西,党项因之以尽取河西五州夺取大量粮食与战马,雄居西北。正所谓

“唐天宝以后,河西、陇右没于吐蕃,大中虽复河湟,而名存实亡,流传五代,以及于宋,而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

3、肃州(酒泉)

肃州的资料相对较少,其主体民族当是龙家人,还包括达怛人与回鹘人等。龙家人,又称龙部落、肃州家等,龙家本是焉耆人,“龙部落本焉耆人 , 今甘、 肃、 伊州各有首领 , 其人轻锐 , 健斗战”,之所以被叫做龙家应为焉耆王室世代都姓龙 , 故当其国臣民随诸王迁徙内地 , 便被称作龙部落 , 龙家。

龙家原本就在肃州人数不少,回鹘大军入主甘州后大批龙家及其他各种部落又纷纷逃往肃州躲避:

其吐蕃入国去后,龙家三日众衙商量,城内决无粮用者。拣得龙家丁壮及细小一伯(百)玖人,退浑、达票、拱榆、昔达票、阿吴等细小共柒拾贰人,旧通颊肆拾人,羌大小叁拾柒人,共计贰佰伍拾柒(捌)人。今月九日并入肃州,且令逐粮居(下缺)

根据各类文书梳理,884年龙家等少数民族并人肃州后,由于归义军在肃州的防戍力量有限,不能控制局势。虽然肃州防戍都向节度使上状,报告紧急局势,但是肃州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887年四月,肃州使到达沙州,表明此时肃州政权已经建立,而归义军也已经丧失了对肃州的控制权。

肃州政权与归义军关系较好,但是夹在归义军与甘州回鹘之间的肃州龙家也只能左右摇摆。归义军一度帮助龙家击退了入侵肃州的回鹘军,曹议金死后归义军势力衰微彻底无法干预肃州局势,肃州逐渐沦为甘州回鹘势力。981年,肃州龙家、达怛人、回鹘人一齐在大云寺盟誓入侵归义军的瓜州,表示肃州已完全倒向回鹘;

都头安再胜、都衙赵再成、李衍悉鸡等:右今月廿日寅时,孔僧正、沙弥定昌、押衙唐憨儿等叁人走来,况再胜等闻讯向东消息,言说回鹘、达怛及肃州家相合。就大云寺对佛设誓,则说向西行兵。其僧正身患,且住三五日瓜州将患,便取西来。更有微细事理,僧正等来且分说。谨具状陈闻,谨录状上。牒件状如前谨牒。太平兴国陆年十月日都头安再胜、都衡赵再成等。

结局:约在981年以后1010以前被甘州回鹘吞并。

4、瓜沙

指归义军核心统治区的沙州(敦煌)与瓜州(今甘肃瓜州,清朝至本世纪初称安西)

沙州一带被称为“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未免夸大其词,学者们根据《辛巳年 八月衙前子弟州司及翻头等留残衹衙人数》、《己卯年十一月甘六日冬至目断官员》、《将龙光彦等队下名簿》等文书记载的居民姓名推断,敦煌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粟特人,加上吐谷浑、龙家、吐蕃、鄯善等部落,少数民族比例至少应该超过30%。也正因为如此,归义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胡汉联合色彩,如粟特人代表安景旻出任归义军节度副使,康使君出任瓜州刺史,康通信出任归义军凉州西界游弈防采营田都知兵马使等等。归义军政权盛行胡食胡风,饮食中胡食基本上成为归义军时期敦煌饮食文化的主流,归义军上层也高度重视胡汉联姻。

瓜州的形势比敦煌还要复杂,包括以慕容氏家族为主的吐谷浑人、数量庞大散居瓜州以东肃州以西的吐蕃人、以及控制大量县镇建立祆教寺院,在商业经济和对外交通占据重要地位的粟特人。

都头、知悬泉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厶乙:乃睹古迹,神庙圮圻,毁坏年深,若不修成其功,恐虑灵衹无效。遂则彩绘诸神,以保河湟永固,贼寇不戒于疆场。护塞清宁,戎烟陷灭,潜异境□,乃丰登秀实,万姓歌谣,有思神佛早觉。于时天成□年某月日。

归义军后期,迁居敦煌的吐谷浑人和吐蕃人兴起,逐渐掌握归义军半壁政权,如瓜州慕容家族兴起,敦煌吐谷浑部落建立,肃州以东出现“吐蕃国”等都说明这一问题。此外,学界有观点推测后期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系粟特人,如果为真的话,那么敦煌被粟特人统治达百年之久。

不过,最终取代归义军政权的还是回鹘人。早在归义军政权早期,沙州地区就已经陆续有回鹘人在此生活,到归义军后期已经有不少“沙州蕃族“存在。曹廷禄、曹宗寿时期,沙州回鹘势力壮大,不但在外交上帮助归义军开展与外界的交往,而且在内政上干预归义军领导人,帮助曹宗寿发动政变杀害了曹廷禄。曹贤顺时期,归义军已经高度回鹘化,归义军政权与沙州回鹘联合开展外交活动,名义上奉曹贤顺为领袖,但使团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回鹘人。因此史书上常有”沙州回鹘曹贤顺“的称谓。归义军与沙州回鹘长期各有行政体系、不相统属,直到1030年沙州回鹘发动政变,杀害曹贤顺,曹贤惠率千骑逃往西夏。曹氏归义军政权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沙州回鹘政权。

结局:1071年起,莫高窟就出现了西夏人活动的记录。大约此前一段时间沙州回鹘最终被西夏攻灭了。

5、北庭

这里指北庭节三州,即伊州(哈密一带)、西州(吐鲁番一带)、庭州(昌吉、乌鲁木齐一带)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西,北庭、安西二都护府已经与内地隔绝,二庭四镇的唐军在极度不利的形势下英勇顽强的抵抗吐蕃数十年后才终于消亡,此一阶段唐军只能借道回鹘与唐朝联系,回鹘势力逐渐笼罩在天山东路地区。789年,吐蕃大军攻打北庭,庭州沦陷,北庭节度使杨袭古逃往西州,回鹘汗国在颉于迦斯率领下倾巢而出试图从吐蕃手中夺取北庭,结果被吐蕃击败。颉于迦斯于是杀害杨袭古,北庭三州最高军政长官杨袭古的遇害标志着唐朝失去了对天山东路的控制。

791年,回鹘战胜吐蕃,夺取北庭。

回鹘人在北庭的统治初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唐朝制度,杨袭古死后当地又出现了一位“权知节度使”,大概是唐军残部所拥立,也可能是被回鹘人所立统领唐军残部。此后出现的回鹘汗国统治北庭的长官是回鹘人移健阿波,但是头衔却是唐北庭时代固有的官号“权知大将军节度使”,大概回鹘汗国统治北庭以后,虽然改变了当地的统治者,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当地的统治制度。

西州:杨袭古被杀后,西州“犹为唐固守”。约在792年陷于吐蕃。795年唐军余部可能又夺回了西州,但是不久西州最终落入回鹘汗国。803年,回鹘可汗亲自视察西州,可见已能稳定控制西州。

跟庭州不同,吐蕃统治者将西州旧有汉人上层人物清洗一空,如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赵彦宾与和尚广林被吐蕃先迁往沙州,后再迁往甘州。赵彦宾甚至沦为寺户。后来回鹘从吐蕃手中夺下西州,当地已经没有强大的汉人组织力量,因此回鹘统治者可能不需要沿用唐西州的官号和统治秩序,高昌统治者只戴有“将军”(saŋun)的称号,而没有像北庭之主那样沿用唐代的官号。

在张议潮起兵后向朝廷报捷并献上十一州地图时,与归义军使者一同前往长安的还有西州回鹘牧守安宁,他大概是回鹘汗国覆灭后驻守西州的遗臣,是西州的实际控制者,并与归义军有同盟关系,共同制衡此时已在焉耆称汗的安西回鹘庞特勤可汗。

伊州又有不同,其在张议潮起义前始终被吐蕃占据,未被回鹘夺走。张议潮收复伊州后当地的民族情况是:

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

从后来沙州商人的信件来看,伊州仍有少量汉人,但是主体还是龙家、回鹘、粟特等。

张议潮尽管收复伊州,但是无力控制,仅能派遣少量沙州徙户和当地归降部落驻守。扼守伊州西向通往西州、北庭的门户纳职此时正掌握在一部回鹘人手中。

敦煌北一千里镇伊州城西有纳职县,其时回鹘及吐浑居住在彼,频来抄劫伊州,俘虏人物,侵夺畜牧,曾无暂安。仆射(张议潮)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亲统甲兵,诣彼击逐伐除。不经旬日中间,即至纳职城。贼等不虞汉兵忽到,都无准备之心。我军遂列乌云之镇,四面急攻……回鹘大败……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

张议潮虽然亲征,但仍然没有征服纳职回鹘势力。

最终占据天山东路的是庭州回鹘首领仆固俊,他占领庭州后被张议潮遣使报捷,可能他与安宁一样曾是张议潮用于制衡庞特勤的盟友。不过,到了张淮深时代仆固俊就已经变成了另一番面貌:

城悉皆残破。回鹘狼性,绥抚甚难。仆固俊独守西(州),兵(力)甚寡,百姓离散,拾不壹存,虫蝗为灾,数年荒歉。至于符印,亦早轮(沦)坠。降人归投,因来送纳卜固俊银铸印壹面,臣已收得。不(欲)(后缺)

这应当是归义军首领对唐朝朝廷表达希望用兵西州的“请战表”,或者是希望代领西州的“申请表”。

此时困守西州一隅的仆固俊可能来到了势力最低谷时期,此时归义军仍然强势。不过在869年就有深入河西走廊的回鹘余部进攻瓜州的记载,归义军开始在对外关系中转向守势。咸通十年与入侵瓜州的回鹘作战,张淮深已是亲自出战,此役虽然取胜,但沙州本地已然受到西迁回鹘骚扰。此后归义军更是被动应战不断,终于在876年“仆固天王打破伊州”,伊州被仆固俊占领。至此。伊西庭三州均已被回鹘占据。

有意思的是,张淮深上奏“回鹘狼性,绥抚甚难”,恐怕也带着对唐朝政策的不满。张议潮与西州回鹘首领安宁都向唐朝隐瞒了安西回鹘可汗庞特勤的存在,西州的安宁显然希望唐朝确立他在西州统治的合法地位,而沙州张议潮则希望唐朝看到他有能力“镇抚”西州甚至西域。而当唐朝得知安西回鹘的存在后,便迫不及待的前往册封:

通过《李浔墓志》的记载,我们看到大中十年的册封使不但要给安西回鹘带去唐朝皇帝的册命,还有象征统治合法性的印信“玺币”,并且带有可能非常厚重的“展礼”。虽然这次册封安西回鹘可汗没有成功,但是唐朝对于安西政权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又据《资治通鉴》咸通四年(863)条记载:“(八月)黠戛斯遣其臣合伊难支表求经籍及每年遣使走马请历,又欲讨回鹘,使安西以来悉归唐,不许。”此事也体现了唐朝对安西回鹘政权名义上的支持。

唐朝不但册封庞特勤,而且各西迁回鹘领袖都要册封。与张议潮使者一同入朝的西州回鹘领袖安宁被授予骁卫大将军,名不见经传的仆固俊在北庭崛起,接连攻下西州等城,不但归义军遣使入朝报功,仆固俊也“使达干米怀玉朝,且献俘,因请命,诏可”。无论仆固俊攻打的西州之前的控制者是安宁还是庞特勤,他们都获得过唐廷册封,仆固俊从唐朝认可的合法统治者中夺取西州居然还能“报功”然后获得“诏可”,可见唐朝根本不在乎西州被哪一支回鹘势力统治,只是希望西州能稳定地控制在某一支回鹘人手中。另外据《张淮深变文》,曾有回鹘散众入侵瓜州,为归义军击败,但唐朝居然命令张淮深将“生降回鹘,尽放归还”,即使是这种散兵流寇,唐廷也一概“绥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当时的归义军实际领袖张淮深始终难以获得唐廷认可。从公元867年(张议潮入长安之年)起,张淮深就开始请求唐朝授予节度使实职,但唐庭的处理方式是命张议潮遥领河西节度使之职。869年,唐庭对张淮深的官职称谓为“河西道沙州诸军事兼抄州刺史御史中丞”,连“归义军兵马留后”都不是。

在回鹘军占据瓜州后,张淮深亲帅大军东征,一举收复瓜州。收复瓜州后,张淮深随即派遣贺正使团前往长安,希望通过贺正的名义,获得唐政府的节度使册封。但唐政府并未授予其节度使旌节,而是授予其敕牒一封,仅仅只是把他由散骑常侍晋升为工部尚书。这次“请节”还是以失败告终了,对此后河陇地区的政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迟迟得不到朝廷认可的张淮深威望逐渐下降,归义军内部矛盾丛生。

公元890年二月廿二日,张淮深与其妻子和六个儿子都被杀害。谋杀他的真正凶手已成千古谜团。此后归义军势力愈发衰弱。

仆固俊的西州回鹘国结局:以西州和北庭为中心的西州回鹘文化水平很高,将天山东路地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后沦为西辽属国,蒙元时代逐渐消亡。由于较早归顺蒙古且文明程度冠于西北诸部,西州回鹘的精英人士颇受蒙古统治者重视,多有入中原效力者。

user avatar

提到“胡化”,有的人可能会提唐代吐蕃征服河陇后的“胡化”,也有人会提辽金元燕云发生的“胡化”,还有人甚至会提到现在的“白族”可能就是汉晋云南汉人胡化的结果。然而如果细究,这些其实多少都有点小儿科,无论是河西、幽燕还是云南,这些地方最终都留在了今日中国领土之内,因而其“胡化”的程度最终仍然是可控的,并且也都有过不同程度重新“汉化”的经历,譬如幽燕、河陇地区胡化的“汉儿”如今基本上都是汉族,云南的白族也基本上在用汉式姓名和汉字。

下面我会讲一个最彻底的“汉人胡化”,那就是西属菲律宾殖民地华人的融入当地天主教文化。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的大海之上,离亚洲大陆和其他主要岛屿的距离都比较远,因而文明的兴起也是相当迟的。菲律宾大概公元前500年左右才出现铜器,铁器则到公元200年以后才有发现,出现类似原始国家的组织已经是公元900年的事情了,而中国对菲律宾的最早记述也是迟至公元982年的“麻逸国”,此后宋元时期又增加了对三屿、蒲端、苏禄等一系列菲律宾地区古国的记载,也有中国商人在这些地方贸易,但前来菲律宾定居的华人则一直稀少,直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都如此。

1521年,麦哲伦在环球航行抵达菲律宾南部的马克坦岛时被杀,但自此以后西班牙也知道了菲律宾的重要价值。最终1565年雷加斯皮成功帮助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治,在1571年更是占领了马尼拉,并以此为基地开启了跨太平洋的马尼拉盖伦船贸易,大量产自美洲的白银通过这一路线被输送至东亚。此时适逢明朝开海禁,以福建人为主的华侨也大量进入菲律宾经商乃至定居,据西班牙1591年的统计菲律宾华人已达2万余人,在1603年大屠杀之前华人则可能有约3万人。华人在西属菲律宾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有研究指出:

“除贸易商外,马尼拉的各项建设所需的工匠艺人都需华侨充当。大批福建人在马尼拉从事各种手工职业。华商贩来西人所需的鸡、猪、牛、面包、蔬菜等食物,连柴薪也运来市场。华侨工匠甚至在马尼拉生产中国未生产的物件,制造比西班牙本国更好的物品,而且价格低廉得难以相信。”

——陈君《19世纪后期菲律宾华侨社会变化探究》

然而,同后来的英国、荷兰殖民者以及东南亚既有的安南、暹罗、渤泥、苏禄之类原住民国家不同,西班牙高度重视对华人的控制。在1825年之前,西班牙没有像荷兰、英国一样建立华人自治的“甲必丹”机构,而是对华人和土著一样进行直接统治,把在美洲实施的种族等级制度也移植到包括华人在内的菲律宾各族当中(华人被称为“sangley”),同时还大力向华人宣传天主教。于是17世纪以来移居菲律宾的华人后代大都陆续皈依天主教,并和原住民和欧洲人有不同程度的通婚 ,再加上西班牙借助自身武力对华人的多次血腥屠杀,这些人最终大都失去华人特性,即使是鸦片战争以后进入菲律宾的新华人也往往难以自外。若说汉人“胡化”,这大概是最彻底的胡化了。

菲律宾近现代历史上有两位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华人后裔,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出华人在菲律宾是如何在天主教文化影响下最终失去“华人特性”的。

第一位是近代菲律宾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有菲律宾国父之称的何塞·黎刹,他祖籍福建泉州晋江县,康熙年间黎刹的六世祖柯长丰移居吕宋,柯长丰即便在西班牙方面的称呼仍然是源自中文的“Siong-Co”(祥哥),其子柯仪南虽然也有中文名,但已经受洗获教名“Domingo”,再往后黎刹的先祖改用西班牙语姓氏“Mercado”,到黎刹的父亲时又改姓“Rizal”。

然而,黎刹本人在思想上对自己的华人血统和同中国的联系并无多少认可,反而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西班牙更为认同。他自幼接受的是天主教主导的西班牙语教育,1875年进入马尼拉的圣托马斯大学就读,1882年更是来到西班牙本土求学,之后的各种创作也是以西班牙语为主。他因为小说《社会毒瘤》揭示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残酷而闻名,最后也遭到殖民者杀害,但终其一生他并无暴力推翻西班牙殖民的想法,而是主张温和改良、让菲律宾人拥有同等政治权利,甚至坚决拒绝了卡蒂普南运动的邀请。

相反,黎刹对中国的态度则极为冷淡,即便他已经到达过同中国近在咫尺的英占香港也是如此,魏然指出:

“华人在他的两部小说中都不是潜在的团结力量,反而毋宁说是受嘲弄的对象,例如《叛乱》中的华人基罗加(Quiroga)代表着时刻期待与殖民力量勾连的投机商业冒险家,他的主要诉求就是成为清廷派驻马尼拉的首任领事,不具有任何正义立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发现“虽然黎萨尔在香港待过一段时间,但中国本身似乎从他的地图上消失了”(Under: 68)。或许清帝国的衰落让黎萨尔不抱以联合的希望;但假如借重布鲁门特里特的移民假说则可以更清晰地发现,黎萨尔真正参与创造的菲律宾民族主体是有别于华人的马来人种,在西班牙帝国的历史世界中,马来人又在种族秩序中对应着印第安人:马来种印第安人才是黎萨尔思想中构成未来菲律宾民族主体的共同体基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896年12月28日当殖民法庭将死刑通知书递到黎萨尔手上时,他在通知书上只做了唯一一处改动:看到通知书上自己被标注为“混血华人”(chino mestizo),黎萨尔提笔将这两个词划掉,改为“indio puro”(纯血印第安人)。”

——《“他加禄的哈姆雷特”的抉择:何塞·黎萨尔的去殖民与亚洲问题》

黎刹的先祖是康熙年间移居菲律宾的,有人可能会说因为西班牙人严苛统治才被迫入乡随俗,但另一位祖先在西班牙放松管控的鸦片战争后才移居菲律宾的知名华人后裔,最终同样未能逃脱当地化的命运,这就是在1986至1992年在任的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

阿基诺夫人祖籍为福建漳州龙溪县,其四世祖许玉寰在1861年才移居菲律宾,此时由于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天主教对华渗透更甚,许玉寰也皈依天主教并取教名Jose(同黎刹一样)。比黎刹稍幸运一些的是,许玉寰最后使用近似中文名的“Cojuangco”(有翻译成“许寰哥”)作为自己的姓氏,一直沿用到阿基诺夫人这一代。

虽然比起黎刹,阿基诺夫人对自己的中国先祖有更多亲近感,但总的来讲,她仍然是在西方化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在天主教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来也是在美国的大学获得学位,讲的也是英语。好在她就任总统时东西方关系已经大大缓和,中国也已改革开放,阿基诺夫人得以在1988年访华和在福建祭祖。

当然,在1898年美国夺取菲律宾乃至1946年菲律宾最终独立后,西班牙对华人的严厉同化政策基本被弃用,但此后移居菲律宾的华人规模也远不如马来亚、泰国、婆罗洲等地,再加上冷战时的排华政策,时至今日虽然不同程度有华人血统的菲律宾人可能占了四分之一或更多,但基本保留华人文化者已不足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人“胡化”并非一个单一事件或时期,而是历史上多次民族交融、文化渗透的复杂过程。它指的是汉族文化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常被泛称为“胡人”,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族群)的文化元素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吸纳、融合的过程。反之,也有汉族文化对“胡人”产生影响的“汉化”过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
  • 回答
    历史上,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是长期存在的,并且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面貌。这两者并非简单的文化传播,而是涉及民族融合、政治制度、社会习俗、语言文字、思想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两个现象: 胡人汉化“胡人”在古代中国史书中泛指.............
  • 回答
    中国历史:一场汉化与胡化的漫长交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似乎总是在“汉化”与“胡化”的两种力量拉扯中前行。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非“是”即“否”可以简单概括,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曲,不同乐章在不同时代奏响着各自的主旋律,又相互融合、彼此影响。“汉化”:文明的基石与融合的动力谈论中国历史的“.............
  • 回答
    高昌国的汉族居民,在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辉煌与动荡后,最终的去向,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历史谜题。当公元年,回纥人攻陷高昌城,高昌王麴氏政权覆灭,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族民众,不得不面对新的命运。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昌国的社会构成。高昌虽然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王国,但它也吸.............
  • 回答
    林青霞主演的《东方不败》中,东方不败的原型人物在设定上确实带有对汉人压迫苗人的强烈复仇情绪。影片中,东方不败曾提及“汉人世世代代欺压苗人”,以此作为自己走向极端、不惜夺权练就“辟邪剑法”的理由。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要详细地聊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
  • 回答
    外蒙古和新加坡的独立,与历史上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背景截然不同,因此当地的汉人并未出现效仿东归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事件的性质和参与者。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他们在17世纪中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与他们一同西迁的,还有他们的封地、他们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统治中国的不是腐朽的满清王朝,而是一个由汉族精英领导的,拥有更强民族意识和改革决心的政权,那历史的齿轮又会如何转动?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设想一个平行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没有了“天朝上国”的自欺欺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有危机意识的汉族统治集团。.............
  • 回答
    是的,历史上汉族确实有入侵他国的记录。但需要澄清的是,“汉族”这个概念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政治或民族实体,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汉族入侵他国”,更多是指以汉族为主体或核心的中国王朝进行的对外征伐和扩张。以下是一些较为显著且有记录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汉.............
  • 回答
    关于汉族历史上对少数民族是否发生过屠杀,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需要审慎地对待史料,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间的冲突和互动是常态,其中不乏暴力行为,甚至极端情况。要详细讲述,需要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事件来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所谓的“汉族”并非一个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的深层逻辑。其实“和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视角,往往是从中原王朝(以汉族为主体)的立场出发去定义的。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发现情况比“汉族和亲外族,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这种说法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和亲”.............
  • 回答
    要说“历史上真实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近现代才被创造出来用于概括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它并非古代某个时期统一的特定服饰形制。古代的汉族人,根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场合,穿着的服饰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我们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追溯各个朝.............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出现像吴三桂、尚可喜、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人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或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历史背景的沉淀:王朝更迭中的裂痕与诱惑首先,要理解这些.............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关于“本宫”、“臣妾”、“娘娘”、“哀家”这些称呼,确实存在,但它们的使用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语境紧密相连。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本宫”:皇室女眷的自称,但并非人人可用“本宫”这个称呼,顾名思义,指的是“本宫殿”或“本宫所居之处”。在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从上帝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汉族文明在征服或击退草原游牧民族的某个节点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对广袤草原的有效统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层面,而且“有效统治”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界定。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探讨几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关于“纯粹的汉民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争议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去,看看“汉族”这个概念是如何演变和融合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所谓的“纯粹”在民族认同和历史演进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不是凭空出.............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谈到汉代木结构建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矗立千年、承载历史记忆的遗迹。然而,汉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质本身的易朽性,留存至今的实在凤毛麟角。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最晚”何时还能看到,这就涉及到历史的延续、传承以及考古的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实物遗存”和“以实物为基础的复原.............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汉民族主动向外侵略扩张的历史”,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仔细梳理和界定。汉民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其历史上的行为是复杂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侵略扩张”一概而论,很多时候是王朝更替、民族融合、政治博弈和经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主动侵略扩张”的几个维度: 目的性: 是为了.............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有没有完美无瑕的人”一样。历史的洪流中,国家就像人一样,有其高光时刻,也有其无法弥补的缺陷。如果非要找一个“像季汉一样”的国家,并且试图去理解“完美”这个词,那我们可能得先拆解一下,季汉在人们心中的“完美”究竟是怎样的?很多人提到季汉,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忠义”、“复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