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历史上是否有本宫、臣妾、娘娘、哀家等称呼存在?

回答
汉族历史上,关于“本宫”、“臣妾”、“娘娘”、“哀家”这些称呼,确实存在,但它们的使用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语境紧密相连。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本宫”:皇室女眷的自称,但并非人人可用

“本宫”这个称呼,顾名思义,指的是“本宫殿”或“本宫所居之处”。在古代,皇室的女性成员,尤其是居住在宫殿中的,会将自己居住的宫殿作为自己的代称。所以,“本宫”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表明说话者是居住在皇宫内的皇室成员。

使用人群: 主要集中在皇帝的后妃们。皇后、贵妃、妃、嫔等,都可能使用“本宫”来自称。她们拥有独立的宫殿,宫殿就是她们的“本宫”。
历史考证: 在史书的记载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后妃们使用“本宫”来自称的记录。例如,在一些宫廷剧里,皇后或妃嫔在与下人、甚至与皇上说话时,会用“本宫”来指代自己。这种用法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普遍。
并非所有皇室女性: 需要注意的是,公主,尤其是未出嫁的公主,或者宫中的其他女性,如果不住在有独立宫殿的地位较高的后妃那里,就未必会用“本宫”来自称了。这个称呼与权力、地位和居住环境是挂钩的。
与“本王”的区别: 如果说王爷自称“本王”是因为他统治着一个“王府”,那么后妃自称“本宫”就是因为她们居住在有名字的宫殿,宫殿就是她们的势力范围和身份标志。

“臣妾”:等级森严的宫廷语境下的臣服表达

“臣妾”这个词,拆开来看,“臣”是臣子,“妾”是妻妾。合在一起,它是一种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地位较低的女性用来表达对上位者(主要是皇帝)的绝对服从和尊重的自称。

使用人群: 主要用于皇帝的后妃,尤其是在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身份和态度时。她们虽然是皇帝的妻妾,但在皇帝面前,她们是臣,是妾,是依附于皇权的。
语境分析: “臣妾”这个词语,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郑重、或者表达谦卑、请求、或者承认错误等场合。它强调的是一种权力不对等关系下的自我定位。
历史演变: 这种用法在汉朝时期就有所体现,但真正普及和制度化,更多地是在唐宋之后,随着皇权加强和宫廷礼仪的日益复杂而成为一种标准用法。
情感色彩: 使用“臣妾”,除了表示身份,有时也带有一种情感上的色彩,比如在向皇帝撒娇、示弱、或者表达爱慕时,使用“臣妾”更能营造出一种温顺、讨好的氛围。当然,也有时是用于无可奈何或表达某种无奈。

“娘娘”:尊贵身份的尊称,但并非泛指所有后妃

“娘娘”这个称呼,在汉语语境中,是用于尊称女性,尤其是在古代,多指地位尊贵的女性。在宫廷中,“娘娘”是后妃的尊称。

使用人群: 主要是指皇帝的后妃,尤其是地位相对较高的,如皇后、贵妃、妃等。下人称呼她们时,会用“娘娘”。
“娘娘”的来源: “娘娘”这个称呼,本身就带有尊贵、尊敬的含义。“娘”字在古代常常是对女性的尊称,加上“娘娘”,更是将这种尊贵提升到了极致。
并非所有后妃都叫“娘娘”: 需要区分的是,地位较低的嫔、贵人、答应等,不一定会被普遍称为“娘娘”。“娘娘”这个称呼更倾向于有封号、有独立宫殿且地位较高的后妃。
宫廷之外的用法: 在宫廷之外,一些有权势的大家族里的主母,或者地位尊崇的女性,也可能被尊称为“娘娘”。但最经典的用法,还是在宫廷。
对皇帝子女的称呼: 另外,“娘娘”有时也用来称呼皇帝的女儿,即公主,但相对而言,称呼后妃更为常见和普遍。

“哀家”:晚年失势、丧夫或境遇凄凉的皇室女性自称

“哀家”这个称呼,是所有这些称呼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一个。它直接点出了说话者的悲惨境遇,即“哀伤的家”。

使用人群: 主要指丧失丈夫(皇帝)、并且在宫中地位衰落或境遇凄凉的皇室女性。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太后。
语境分析: 使用“哀家”是为了强调自己的悲惨处境,博取同情,或者在与他人对话时,表明自己已经没有了依靠,孤苦伶仃。
历史证据: 在史书中,“哀家”这个称呼,最常出现在一些太后、或者废后身上。例如,慈禧太后在后期的一些场合,就可能用“哀家”来自称,以凸显自己的孤苦无依,或者为了争取支持。
情感色彩: 这个称呼本身就充满了悲伤、无奈和凄凉感。它是一种自我哀怜的表达,也带有某种程度的自我防御和博取同情的意味。
并非所有太后都用: 并非所有太后都会用“哀家”来自称。如果太后权势仍然很大,或者生活安逸,可能还是会用“本宫”或直接以自己的封号来称呼。只有当她们的境遇确实悲惨时,“哀家”才会出现。

总结一下:

这些称呼并非随意使用,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本宫” 代表着居住在皇宫中,拥有一定地位的女性。
“臣妾” 是宫廷女性在皇帝面前表达绝对服从和尊重的自称。
“娘娘” 是对地位尊贵的后妃的一种尊称。
“哀家” 则是一种在丧夫且境遇凄凉的情况下,皇室女性用来表达悲伤和博取同情的自称。

它们共同勾勒出了古代宫廷女性生存状态的冰山一角,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复杂的人情世故。这些称呼的背后,是权力、地位、情感以及命运的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古代皇后和皇太后等宫廷贵妇,对地位比自己低的臣子,一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吾”。包括公主、王妃和高等嫔妃(皇贵妃、贵妃、妃等宫廷命妇),同样也是如此。而“本宫”“哀家”云云,最早全是戏曲里流传出来的,正史里的后妃、公主根本从来没有这么自称的。

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

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

影视小说中,宫廷女人最常用的自称“臣妾”,其实也是错的。正史中的“臣妾”二字,要么做“臣+妾”解,即被征服为臣民的众男女的合称,如颂圣奏章中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要么做“臣(动词)为妾”解,即征服某范围内的男女为臣民;要么做“臣之妾”解,即男性臣子对君主谦称自己的妾室。如果是正妻,当然就是“臣妻”了。

【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

比如刘备在许都青梅煮酒时,向顶头上司、司空曹操大人介绍自己的妻子糜夫人和妾室甘夫人,就可以说“臣妻糜氏、臣妾甘氏”,曹司空当可见之大悦,或曰:「玄德公勿忧,若有不测,汝妻子吾养之」……

至于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平等,或偏低的人,则一般很自然地自称“我”或者“吾”。即使是皇后、公主、妃嫔这些宫廷贵妇,同样也是如此。如皇后和公主,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一般自称我、吾,对皇帝则谦称“妾”;公主对父皇,口语称“儿”,上奏章称“妾”;嫔妃对皇帝则谦称“妾”或“奴”。特殊情况下亦有例外。

明朝有两个例子,一是真正履行了“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和孝康皇后张氏,他们平素相处如民间夫妻,一同起居,因此张后对丈夫就很自然地自称“吾”;

【张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孝宗)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另一个例子是1615年,梃击案发生后,明神宗朱翊钧先寻王皇后商量,此时已满50岁的王皇后自称“老妇”,而郑皇贵妃则向皇帝、皇后赌咒发誓,非己所为,自称“奴”和“奴婢”。

【先是,张差事发。神庙即诣中宫。王皇后迎见曰:“皇上何缘得见老妇?”上曰:“有事相商。”遂坐语其故。后曰:“此事老妇亦不敢知。须与哥儿面讲。”哥儿者,东宫也。少顷,东官至。后问之。东宫曰:“必有主使。”神庙色变。而郑贵妃徒跣指天自誓曰:“奴婢万死,奴家赤族。”神庙勃然废席而起,骂曰:“此事朕家亦了不得,希罕汝家。”】——史敦《恸余杂记》

中国古代虽然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但同时亦以孝治天下,皇太后对皇帝当然是不能用谦称“妾”的,因此除了自称“我、吾”外,书面语诏书上也称“予”。当然还有年长妇人的通用自称,“老身”或者“老妇”。

汉朝时,后权犹重,皇太后更有对应朝廷九卿的独立属官,如长乐卫尉、长乐太仆、长乐司马等,因此也可自称“朕”,和被敬称为“陛下”。

曹魏建立后,从曹丕开始抑制后权,严禁后妃干政,一般来说,太后就不再自称“朕”,和改称“殿下”了。两宋时期,皇太后即使临朝称制,通常也是不称“朕”的。极端例子是南宋末代太后杨氏,因为是国难当头,一路逃亡,由嫔妃母以子贵成为太后的,本身又性情懦弱,因此面对百官仍谦称为“奴”。

【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 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当然,一些威权犹重、摄行皇权的皇太后,或是在塞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自称为“朕”,被众臣称为“陛下”,都很正常。如北魏摄政太后冯有,契丹摄政太后萧燕燕,武则天称制时期,都是如此。

到了清代,情形又有所不同。即使慈禧太后摄政近半个世纪,口语中也不曾称“朕”,但是《清实录》中,却将孝庄太后的口语书面化后,令其自称为“朕”,事实上这位蒙古老太太一生抗拒汉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而民国政府给清末代隆裕太后的国书,同样敬称其为“陛下”。

【太皇太后见而异之。问知有娠,顾谓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清圣祖实录》
【在寿日那天,袁世凯派了秘书长梁士诒前来致贺,国书上赫然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溥仪《我的前半生》

事实上,根据留传至今的大量谕旨和史书记载,古代皇帝用“吾”“我”“予”自称同样很常见,根本不会和现代影视剧里那样,永远“朕”不离口。更不会和某些古代言情小说所意淫的那样,对某个人只称“我”不称“朕”,就代表对心爱之人的所谓“特殊待遇”。

而且,在唐、宋、明等汉人王朝,生活气息是非常平民化的,宫廷皇室的许多称呼,基本都和同时代的普通人家一样。

比如宋朝时,嫔妃们要认皇后为养母,形同认皇帝为养父,所以跟着小辈喊他们“娘娘”“爹爹”。这点在明朝也延续了下来。据说崇祯帝的田妃、袁妃私下就叫他“爹爹”。

宋朝皇帝,包括皇子公主,叫母后是“娘娘”,嫡母叫“大娘娘”,生母叫“小娘娘”,对祖母辈的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叫“老娘娘”,对妃子则连着姓叫“某娘子”。

皇子公主对自己父皇,也都是直接叫“爹”喊“爷”的,“父皇”这种称谓只是书面语。

而皇帝对皇子直接就叫“二郎,三郎”,对公主就叫“二娘,三娘”,或者叫这些孩子的小名。明朝时,宦官宫女对皇太子,也直接喊“小爷”。

这就如同时代的寻常普通人家,妾室们同样也是对夫主和主母,喊“爹爹”和“娘”的;仆人也是对小主人喊“小爷”的。

而皇帝家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个家主,一个主母,一群妾室,若干儿女聚在一起,他们关上门过日子,并不需要特别发明一套“规矩”来“装腔作势”

近年来,《甄嬛传》 《步步惊心》《芈月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一部部描绘古代宫廷贵族女性生活的“古装大女主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大热剧种,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宫廷剧那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称谓也因此深入人心。

这也导致了通行的古装影视或古代小说,当真以为皇帝必“朕”,太子必“孤”,藩王必“寡人”,太后必“哀家”,皇后嫔妃公主必“本宫”,对上位则必自称为“臣妾”,各自特殊称谓不离口,连个“我”字都不会说了。

其实这都是病,得治。真正的古人才没这么装腔作势呢!

user avatar

对于本问题下纷纷认为“臣妾”不应连用用于自称的回答(包括最高票的几个回答),我只能说诸位要分清两件事的不同:

1、道理上讲,“臣妾”应否连用用于自称?

2、历史上看,“臣妾”是否曾被大量连用用于自称?

诸位即使论证一万条道理,说第1点的答案是No,只要第2点是Yes,那么本题下针对“臣妾”的答案就是“有”,进而,就不能说历史剧这么用一定是错的(当然还是要符合时代和其它条件限制)。

我看到诸位都只论证了第1点,没人讲第2点。第1点其实古人早就提出来了呀。

清人沈自南《艺林汇考》卷六《称号篇·卒伍类》提到:“江隣幾《杂志》:府史胥徒乃四名,男臣女妾是两号。都下吏人连名府史,妇人表状皆称臣妾,皆非也。”

沈引用的是宋代文人江休复(字邻几,与欧阳修同时)所著杂志中的话,江就认为男臣女妾不当连用,但这恰恰说明了有人这么用,而且还颇常见。

显然宋人已经注意到了臣妾连用自称的现象。再如两宋之交的朱翌所著《猗觉寮杂记》卷下:

“男曰人臣,女曰人妾,臣妾对君上之称,男女之别也。今妇人奏状则曰‘臣妾某氏’,是以妇人兼男子之称也。……自汉以前,妇人皆称妾,如‘妾得无从坐’‘奈何妾薄命’ 之类是也。兼臣妾而言不知起自何代。”

足以见到妇人自称“臣妾”在两宋已经很普遍了。虽然如江休复者也追本溯源认为臣妾连用作为妇人自称是不对的,但却并无作用,只是坐实了臣妾连用作为自称在当时的正式文书中都已经泛滥。

其实查诸正史,或者比较可靠的其它史料,早自东汉,下至唐宋辽金元明,“臣妾”连用用于自称的例子很多,而且往往就是后妃、命妇对皇帝的自称,甚至在正史的仪注中还规定了皇后在某些典礼场合应当这样自称。

具体例子太多。这里推荐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夏先培的《女子自称臣妾的源流》一文,发表在该校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五期上。该文的雏形,夏教授的一篇科普文章则发表在数年前甄嬛传热播时。

上面所引两条资料也出自夏教授这篇文章。

放个知网地址:【女子自称“臣妾”的源流-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手机知网】wap.cnki.net/qikan-CSSC


最后想说的是,第1点就真的那么有道理吗?从语言学的角度,语言文字经常会发生历时的变化,文义会变迁、扩大、收窄,或者合并分化重组,这些历时变化往往是积非成是,有道理没道理,一代代人历史合力所塑造出来的,才是道理。诸位切不可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关于“本宫”、“臣妾”、“娘娘”、“哀家”这些称呼,确实存在,但它们的使用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语境紧密相连。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本宫”:皇室女眷的自称,但并非人人可用“本宫”这个称呼,顾名思义,指的是“本宫殿”或“本宫所居之处”。在古代.............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汉民族主动向外侵略扩张的历史”,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仔细梳理和界定。汉民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其历史上的行为是复杂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侵略扩张”一概而论,很多时候是王朝更替、民族融合、政治博弈和经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主动侵略扩张”的几个维度: 目的性: 是为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历史假设,一个关于文化融合与政治命运的深刻探讨。如果蒙古铁骑没有席卷欧亚大陆,金国是否会步北魏后尘,走向深度汉化,从而获得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审视金国自身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金国,由女真人建立,以其彪悍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北宋,.............
  • 回答
    汉族人看待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其感受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是自己的历史并且有自豪感”。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人的视角变化、以及现代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一、 历史的复杂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从直接的民族主体性来看,蒙古人征服世界,并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汉服就是有 15 年历史的仿古风服饰」这句话 是错误的。要理解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几个关键点:1. 什么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的统称,它不是某一种固定的款式,而是涵盖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族人民穿着的各种服饰的总集合。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不同朝.............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出现像吴三桂、尚可喜、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人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或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历史背景的沉淀:王朝更迭中的裂痕与诱惑首先,要理解这些.............
  • 回答
    如果清朝是一位汉族君主,但其他情况都与历史上的清朝一样,那么晚清是否能够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并尝试在“其他情况一样”这个前提下,找出汉族君主执政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君主立宪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其他情况一样”意味着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是一段绵延千年的文化交融与演变的长河,它深刻地塑造了越南的文学、政治、社会和思想面貌。这段历史,绝非简单的“学而用之”,而是一个主动适应、改造并最终发展出自身特色的过程。一、汉字传入与早期影响(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0 世纪)汉字并非“自然”地出现在越南,而是随着中原王朝的统.............
  • 回答
    要详细解答“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写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以及“中亚现在的居民还是是汉朝西域人的后代吗”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论述,并且深入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 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千年历史:一部交织的史诗中亚地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无数.............
  • 回答
    要说“历史上真实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近现代才被创造出来用于概括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它并非古代某个时期统一的特定服饰形制。古代的汉族人,根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场合,穿着的服饰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我们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追溯各个朝.............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 回答
    中国历史:一场汉化与胡化的漫长交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似乎总是在“汉化”与“胡化”的两种力量拉扯中前行。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非“是”即“否”可以简单概括,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曲,不同乐章在不同时代奏响着各自的主旋律,又相互融合、彼此影响。“汉化”:文明的基石与融合的动力谈论中国历史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点哭笑不得的问题,每次跟父母聊起汉服,总会触碰到他们“历史倒退”这个点。其实,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不能光说“好看”或者“复兴”,得让他们明白,这背后其实是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们得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觉得是“历史倒退”。 刻板印象和误解: 很多长辈对历史的认知,.............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河内作为汉语城市存在的历史,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它在中国王朝统治下的漫长岁月,尤其是北属时期。这段时期,汉语不仅是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渗透的载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属时期”,是指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统治的时期。尽管具体年代划分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从公元前2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