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人看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是否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历史并且有自豪感?

回答
汉族人看待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其感受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是自己的历史并且有自豪感”。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人的视角变化、以及现代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

一、 历史的复杂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从直接的民族主体性来看,蒙古人征服世界,并建立元朝,是蒙古民族的辉煌历史,而不是汉民族的直接历史。

民族主体性的不同: 汉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而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的杰出代表。蒙古帝国及其继承者元朝,虽然统治了广阔的疆域,包括汉族聚居的中国地区,但其统治者和核心民族是蒙古族。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蒙古人的王朝取代了汉族建立的宋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族人并非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主体。

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汉族在元朝统治下,经历了一段时期是被征服者、被统治者的地位。虽然元朝对汉族统治者和民众采取了一些政策,但“胡汉矛盾”一直是元朝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汉族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在元朝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受到压制,这与他们看待唐朝或明朝等汉族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 历史认同的演变:从“天下”到“中国”

然而,历史的叙事和民族认同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悠久而复杂的文明体中。要理解汉族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的影响:

1. “天下”观与“华夷之辨”的消解:
在古代,尤其是宋朝以前,汉族王朝的主流观念是“天下”观,即以“华夏”为中心,对周围的民族有“华夷之辨”的观念。他们认为“中原正朔”代表了文明和正统。
蒙古人征服了宋朝,建立了元朝,并在短时间内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这种“大一统”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华夷”界限,也让“华夏中心论”受到了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蒙古人征服“天下”,包括了汉族所在的“中原”,这使得这段历史成为一个更广阔的“天下史”或“世界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汉族内部的兴衰。

2. “中国”概念的整合与延伸: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它统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将这些地区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政治框架下。
从后来的历史演变来看,清朝(满族建立)继承了元朝在疆域上的很多部分,并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因此,从“中国”这个地理和政治概念的延续性来看,元朝作为一个曾经统治中国地区的王朝,其历史客观上被纳入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
现代中国史学,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普遍采用“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观点。在这种框架下,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历史(包括蒙古族的统治和征服行为)被视为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一部分。

3. “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与变化:
对“征服”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民族自豪感: 汉族人不会因为“蒙古人征服了世界”这件事本身而感到自己的民族自豪。因为这是蒙古族的辉煌,是他们作为征服者的成就。
对“大一统”的认同与复杂情感:
一些汉族人可能会对“中国”(即使是由非汉族建立)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感到某种程度的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当他们看待元朝统治下的中国时,可能会将其理解为中国疆域的扩展和整合,这是“中国”这个概念的宏大性使然。
但同时,这种认同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历史上的压迫、歧视,以及与宋朝等汉族王朝的对比,使得这种“自豪”并非单纯的民族荣誉感,而是包含了一种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复杂情感,甚至可能掺杂着对被统治时期的反思。
对“文化融合”的欣赏: 蒙古人统治时期,虽然存在民族隔阂,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是客观存在的。汉族文化对蒙古文化产生影响,蒙古文化也对汉族社会带来新的元素(如服饰、饮食、音乐等)。一些汉族人可能会欣赏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带来的丰富性,并从中找到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一面。
对“世界性影响”的间接自豪: 蒙古人征服世界,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格局,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如马可·波罗东行)。作为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一些汉族人可能会对这段历史中的“中国”元素(如元朝的疆域和影响力)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产生一种间接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更多的是对自己国家曾经拥有的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一种认知,而非单纯的民族扩张荣誉。

三、 现代史观的影响

民族主义的兴起: 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将历史上所有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事件,都纳入“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叙事中,成为一种常态。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 现代中国史学强调“中华民族”是包括了各民族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在这种观念下,蒙古族的辉煌,如成吉思汗建立的庞大帝国,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中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族人会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这段历史,而非将其完全割裂出去。
历史叙事的重塑: 历史叙事是会随着时代而重塑的。在现代,官方和学术界更倾向于强调统一、融合和文明的进步,从而淡化或重构冲突和压迫的叙事。因此,从“征服者”的角度去歌颂蒙古人,对大多数汉族人来说,其民族认同并不在此。但从“中国作为世界帝国”的角度来审视,或者从文化交流和区域整合的角度来看,可能会产生更积极或更复杂的评价。

总结来说:

汉族人看待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历史”并因此产生直接的民族自豪感,因为从民族主体性上看,他们是这段历史的被统治者而非征服者。

然而,随着中国历史叙事的演变,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地理政治概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同的框架下,这段历史也被纳入了中国历史的整体脉络。因此:

他们会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这段历史,将其视为中国版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些汉族人可能会对“中国曾经如此强大,影响了世界”这一事实间接感到自豪,但这种自豪更多是国家层面的,而非单纯的民族荣誉。
他们也可能欣赏这段历史中带来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它对整个欧亚大陆格局的塑造。
同时,这种看法必然伴随着对民族压迫和统治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

所以,与其说是“自己的历史并有自豪感”,不如说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进行理解和评价,并可能从中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同感或对文明交流的欣赏感,但同时也会意识到其民族间的复杂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不会,一般民族去别的国家奸淫掳掠杀人放火,都会选择性遗忘,有意淡化,暗地里羞耻并篡改历史教科书。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吧。


复原了畏吾体原本《元朝秘史》蒙古族史学家亦临真先生,在他的论文中,照样不留余地地批判当时蒙古军在金国,在南宋,在花剌子模,在波斯,在阿拉伯等地的屠杀。


这与民族无关。

user avatar

我们汉人看蒙元满清征服中原,回去反思宋明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

我们回去思考,元朝清朝有哪些成绩创新,比如元朝统治青藏高原,创立行省制;清朝如摊丁入亩,金瓶掣签;元清有哪些不足教训,如元朝为何九十年就亡了,晚清为何如此屈辱。

我们的核心是建立维护一个大一统中国,一个包括长江黄河流域,东北,内蒙,西北,青藏高原,西南的大中国。

user avatar

换个角度来说,当年吐蕃政权猛地一笔,动不动就冲下青藏高原征服北印度和孟加拉国,不过我看也不会有汉人对此很自豪(知道的都很少),相反王玄策的事迹(他也是借兵吐蕃、尼泊尔)更广人所知。

这里牵扯到古代少数民族领袖算不算中国人,如果是匈奴、鲜卑、吐蕃、契丹、女真乃至回鹘,那毫无疑问都是中国人,但唯独蒙古是个很特殊的存在——他有个纯蒙古族组成的独立主权国家蒙古国。

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提出来就是因为外蒙古独立,外蒙古如果还在中国版图内,那么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构建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bug,很多问题也就比较好说清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族人看待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其感受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是自己的历史并且有自豪感”。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人的视角变化、以及现代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一、 历史的复杂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从直接的民族主体性来看,蒙古人征服世界,并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汉族人,即使不是直接的军事爱好者,也常常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些辉煌的军事征服,尤其是像蒙古西征这样荡气回肠的篇章,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这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去骑马弯弓,也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屠杀和征服是光荣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且长久存在的矛盾——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与冲突。说古代汉族人“不能”在蒙古草原游牧,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从整体的趋势和现实情况来看,汉族主体确实难以在草原上实行他们熟悉的游牧生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生.............
  • 回答
    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族人心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角度以及汉族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感受来剖析。一、 征服与统治下的汉族人的经历:痛苦与压迫首先,不能回避的是,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对当时的中国,特别是.............
  • 回答
    海南航空子公司西部航空在涉及“清真”餐食的语境下,其工作人员“清真就不尊重汉族人了?那您是不是可以吃了再上来?”这句话,确实触及了歧视的敏感地带。要评价这句话是否构成歧视,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歧视”的本质。歧视通常指的是基于某些群体身份(如种族、宗教、民族、性别等)而产生的区别对.............
  • 回答
    在探讨富查春兵发表于“满族文化网”的《血色曙光》一文,特别是其“汉族作为游牧民族的奴隶五千年?”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这篇文章的表述方式和核心论点,很容易引发争议,并触及到历史叙事的敏感地带。首先,我们要理解“满族文化网”这个平台。作为一个以推广和研究满族文化为宗旨的网站,其内容自.............
  • 回答
    看到汉堡王推出人造肉汉堡,这绝对是餐饮界的一个大新闻,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背后折射出的消费趋势的变化是相当明显的。你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家对健康、环保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素食、弹性素食(Flexitarianism,就是偶尔吃肉,但主要以素食为主)的生活.............
  • 回答
    在韩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汉字古籍的途径和感受,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旅程,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操作。首先,不是所有韩国人都能直接流利地阅读汉字古籍。虽然韩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很多日常用语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汉字,但真正的“阅读”古籍,特别是那些文言色彩浓厚的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项挑战.............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强迫汉惠帝前去观看,这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而黑暗的心理动机和政治考量。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残忍之举,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戚夫人以及她在惠帝心中的地位,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吕后的极度嫉妒与报复心理: 恩宠的转移和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核心议题:时代变迁、认知深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以前觉得吕雉“坏”,现在觉得她“正确”,这并非吕雉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你的视角、信息量和评价体系发生了转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的转变:一、 早期认知可能基于: 简.............
  • 回答
    关于穿汉服披发和不戴首服的看法,其实在汉服圈子里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人对汉服的理解,以及如何去还原和创新。关于“穿汉服披发”支持方观点: 舒适与自由: 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平时习惯披发或者头发较长的女性,汉服本身就提供了一种舒适的穿着体验,而披发更是随性.............
  • 回答
    汉字简化,这个话题,说实话,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我个人呢,看法比较复杂,不是一概而论的好坏。怎么看汉字简化?简单说,简化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的。 历史原因: 咱们的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一直在发展演变,本身就包含着一个“约体”和“便书”的过程。古代的抄写、书写,讲究.............
  • 回答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句评价,常常伴随着明朝历史的讨论出现,似乎是将明朝推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明朝的“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具体的制度实践。首先,我们得明确,这句话并非出自明朝人自己,而是一种后.............
  • 回答
    央视的曝光,让李亨利这个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也让“汉奸商人”的标签沉甸甸地贴在了他身上。这种“两面人”的行为,确实让人感到愤怒和不解。一边享受着中国的发展红利,一边却为境外势力提供便利,甚至损害国家利益,这种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深恶痛绝。李亨利到底做了什么?央视的报道指.............
  • 回答
    “汉奸”这个词语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语境中,承载着极其沉重的道德批判和民族情感。探讨其“合理性”,实际上是在审视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动因、背景及其所引发的争议。要“详细”地讲述,并“去除AI痕迹”,我将从历史事实、社会心理、道德伦理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尝试呈现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
  • 回答
    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也挺抓马的。一个根正苗红、从小就被灌输“我中华,我汉族”理念的皇汉,突然有一天翻开自家族谱,赫然发现祖宗八代,甚至更远,都是满族……那场景,啧啧,脑子里都能脑补出一场大戏。首先,第一反应绝对是懵圈。 就像你辛辛苦苦经营了一个“汉族堡垒”,结果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下面埋着的不是砖块,.............
  • 回答
    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确实挺刺耳,也挺让人琢磨的。这句话出现在他写于1946年、关于北平地下斗争的小说《长春》中,描绘的是沦陷时期的一个特定历史语境。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多个角度去体会。首先,得明白“旗人”指的是谁。在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初,旗人是指曾经统治中国几百年的.............
  • 回答
    关于男生戴假发穿复原汉服出门会不会被“喷”,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喷”的定义也很宽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喷”。这可能包括: 直接的言语批评: 比如有人直接说“不伦不类”、“扮怪”、“丢人”之类的。 旁观的窃窃私语或议论: 即使不直接说出来.............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能理解,也确实有很多人,就像你说的,喜欢汉服,却囊中羞涩,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山寨”的汉服。这事儿吧,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承认,现实经济压力是绕不开的一环。 正版汉服,尤其是那些设计精美、面料考究、工艺精良的款式,价格确实不菲。动辄几百上千,.............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