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以为有文学鉴赏力但却无任何创作能力的人有资格批评创作者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答案也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即使没有创作能力,一个人依然有资格批评创作者,但这种批评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资格”的性质,需要更深入地探讨。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批评的本质与目的:

鉴赏与评价: 批评的核心在于“鉴赏”和“评价”。鉴赏是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技巧、情感表达等,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评价则是基于鉴赏的理解,对作品的优劣、得失做出判断。这些活动并不直接要求创作者具备相同的技能。
引导与成长: 批评的目的之一是为创作者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作品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和成长。这种反馈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文化传播与梳理: 批评也承担着梳理文化、引导公众审美取向的社会功能。优秀的批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发现被忽视的价值,甚至影响文学史的走向。

二、 具备文学鉴赏力的“批评者”的优势:

即使没有创作能力,一个有文学鉴赏力的人也可能在批评领域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为他们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独立的视角和客观的判断: 作为观赏者,他们可以更超然地审视作品,不受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束缚和偏见的影响。他们能看到创作者可能忽略的整体效果或外部联系。
丰富的阅读经验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优秀的鉴赏者往往是饱览群书的,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学史知识、理论储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等。这使得他们能够将作品置于更宏大的语境中进行评判,识别其创新性或传承性。
敏锐的感受力和共情能力: 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张力,体察作者的情感表达,并能与读者分享这种体验。这种共情能力是理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读者体验的关注: 一个好的鉴赏者也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作品的易读性、感染力以及可能引发的共鸣。他们可以帮助创作者了解作品如何被潜在的读者所接受。
对艺术规律和技巧的识别: 即使自己不擅长,他们也能通过长期的阅读和思考,识别出作品在结构、语言、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精妙之处或粗糙之处。

三、 没有创作能力的“批评者”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为何“资格”受质疑):

尽管有优势,但缺乏创作能力确实可能带来一些局限,这也是人们质疑其“资格”的原因: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质疑: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质疑。批评者没有经历过创作的艰辛,不知道构思的困难,不知道修改的痛苦,不知道如何驾驭语言和情节。他们可以轻易地指出问题,但可能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本身就难以实现。
对创作难度的理解不足: 鉴赏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为什么创作者会选择某种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者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看似不完美的瑕疵。他们可能因为自己“做不到”而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行”,却忽略了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取舍和权衡。
可能过于强调个人喜好而非客观标准: 如果鉴赏力只是基于个人口味,而缺乏对普适性艺术原则的理解,那么批评就可能沦为“我喜欢/我不喜欢”的独断。有创作能力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会更倾向于遵循一些艺术规律,或者在打破规律时有所为而为。
缺乏对“工艺”的深刻体会: 创作是一个高度实践和精细打磨的过程,是“手艺活”。没有亲身实践过,很难真正理解语言的质感、节奏的把握、情绪的递进等“工艺”上的细微之处。他们可能看到的是“结果”,但难以体会“过程”中的奥妙。
可能产生“隔靴搔痒”的批评: 有时,批评是针对创作过程中某些无法避免的限制或选择,只有身处其中的创作者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无奈或深意。而缺乏创作经验的鉴赏者,可能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他们的批评显得不够深入。

四、 “资格”的定义与不同层次的批评:

“资格”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

表达观点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看法的权利,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格”。
获得倾听的资格: 如果批评是有见地的、有逻辑的、有建设性的,那么即使没有创作能力,也值得被创作者倾听。
影响力的资格: 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受到认可的批评,则需要更高的“资格”,这通常意味着需要具备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清晰的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将批评分为不同层次:

初级欣赏与反馈: 普通读者基于个人感受进行的评论,如“我喜欢这个角色”,“这个情节很感人”等,这是最基础的表达。
有理有据的评价: 基于一定的知识和逻辑,对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如“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内心的孤独”,“结尾的留白处理得不够有力”。
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批评: 将作品置于文学史、社会学、心理学等更广阔的框架下进行解读,挖掘其深层意义和艺术价值,这是最高级别的批评。

对于前两种层级的批评,缺乏创作能力的人完全有资格,而且他们的鉴赏力可能已经足够支持这种批评。对于第三种层级的批评,仅仅有鉴赏力而没有创作能力,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其批评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但仍有可能。

五、 结论:

总的来说,自以为有文学鉴赏力但却无任何创作能力的人,是有资格批评创作者的。 他们的批评价值取决于其鉴赏力的深度、分析的逻辑性、表达的清晰度以及是否具有建设性。

然而,这种“资格”是有前提的:

批评不应是基于个人情绪的宣泄或毫无根据的攻击。
批评最好能体现出对创作过程的某种程度的理解,即使只是间接的。
最理想的批评,是能够为创作者带来启示和帮助的。

那些批评者,如果他们确实具备深厚的鉴赏力,能够洞察作品的精妙之处或不足,并能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声音就值得被听取。关键在于 批评的内容和质量,而不是批评者是否也曾“下过厨”。

正如一位优秀的葡萄酒评论家不必是一位酿酒师,一位合格的音乐评论家不必是一位作曲家一样,一个有洞察力的文学鉴赏者,即使没有亲自创作过,也完全有能力对文学作品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当然,如果我们能理解创作的艰辛,并以一种更加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行批评,那么这种批评会更有力量,也更容易被接受。

更进一步地说,当批评者能够以一种“站在肩膀上”的姿态,识别出那些伟大的创作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如何克服了创作的“不可能”,那么这种批评就不仅仅是“评价”,更是一种对艺术进程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是都是毫不犹豫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这个肯定的回答本身也忽视了很多现实因素。尽管从理论上说,任何读者都有资格批评创作者,但落实到真实的批评实践中,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批评创作者。(当然,是否有创作能力倒真的对批评没任何影响,只不过会影响批评的“精度”)

具体来说,对于文学批评的问题,首先要从通俗文学(艺术)与非通俗文艺两个方面去看。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区分呢?这倒不是说谁一定比高级,而是通俗文学比经典文学、严肃文学的欣赏门槛更低。换句话说,因为通俗文学的欣赏门槛更低,所以大多数人都可以评价,但经典文学和严肃文学的欣赏门槛相对较高,不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根本没有欣赏的资格的。

比如说毛泽东晚年非常欣赏的《枯树赋》: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这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生僻字、历史典故和专有名词,大多数人读都读不懂,就更不用说评价其好坏了。

而一般来说,通俗文学因为预设的读者群就是贩夫走卒这样的普通人,所以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写作手法上都会刻意降低难度,让大多数人都可以看懂。既然如此,大多数人自然也就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了。

其次,从批评这个行为本身来说,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说,对于前段时间上映的《八佰》,评价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是否合理是批评,批评作品的思想和创作者的屁股歪不歪也是批评。甚至你单纯说一句“这电影真好看”或者“这电影真垃圾”,也是批评。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对于任何一个作品的评价,你所依托的批评体系越完整,其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和自洽度也就更高。之于《八佰》,你当然可以批评“这电影真烂,那么多国军士兵都被写成了贪生怕死的人”,但对于一个专业的影评人来说,他们却可以分析这个电影在人物塑造、剧情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而后者的分析,显然比前者的分析更有价值。

第三,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没有创作能力的人当然有资格批评创作者,但如果你的批评针对的是作品的文本本身,那就势必会影响批评的精度。或者说,因为你没有创作能力,你就无法理解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中间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使得你在对作品文本本身进行评价时肯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养过猪,就不能评价猪肉?”或者是“我不懂制冷,还不能评价一台空调”?理论上讲,当然可以评价,但这种评价肯定是没有深度的。正如上面所说,你不懂养猪并不影响你在吃到一块猪肉是说“这肉太柴”,但除了这个你还能说出什么?人家懂养猪的人,却可以说“从脂肪厚度和肥瘦比例来看,你的这个猪是南方的土猪,这种猪养的时候不能吃太多谷物饲料。这猪养的时候应该是没控制好饲料使用量,出栏周期长了,所以肉过了口感最好的时候……”。这种评价,难道不比一句“这肉太柴”有价值?

这个评论下的一些人非蠢既坏的地方在于,尽管我们承认对于任何文艺作品任何人都有评论的权力,但将这种评论权上的平等强行解释为评论价值的平等,甚至基于反智的思维认为基于专业文艺理论体系的评价不如普通人的一句“这片真好”、“这小说真烂”,那就真的是没有任何意义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的任何时代——特别是在当下,大多数通俗文学(当下最具代表的就是网文)写手基于自己的屁股问题,都会持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只有读者才有资格评价作品,专业的评论家说的话就是放屁。这些人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只要老百姓喜欢的,最终都会流传下来”。可现实是,每个人都知道社会中有一个叫“代沟”的东西存在,上一个时代非常流行的东西到下一个时代可能就没几个人感冒。在上一个时代流行的东西,难道不是“老百姓喜欢的”?当然是。可为什么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流行不起来了?那么多东西,仅仅过了一代人都没人看了,就这还指望流传百年呢?

用韩寒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然而,都不用说别人,这才20年时间过去,《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当年销量动辄百万册起、火爆全国的书还有几个人看?王小波的书却为什么还能屡屡登上很多平台的热销榜?《白鹿原》为什么依然受到读者的重视?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正如你跟马云都有发微博的权力,但你不能说你的影响力跟马云等同一样,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都有同等的评价权力,但这不意味着所有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同等的价值。不具备创作能力或者没有理论体系的支撑,并不影响你评价作品,但想要有更好地文学鉴赏能力,除了多读书之外,去尝试一下创作,对于批评肯定也是更有价值的。


最后再补充一下,有人在评论中以及发私信跟我说“没有创作经历不影响对作品的评论”、“很多评论家都没有创作经历”。当然,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但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有没有创作经历对于能不能品出作品的“味”实际上至关重要。我从上本科开始,既接触过国内的不少著名作家,也跟学术界的不少评论家有过交流。大体上说,评论家长于在思潮、流派、文化理论、外部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作家则更能窥见作品的精深之处。如果要了解作家对作品的批评与普通的评论家有什么不同,我倒是十分安利毕飞宇的这本书《小说课》。

简单介绍一下毕飞宇,他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是《青衣》、《玉米》、《推拿》等。其中,《青衣》曾被改编为电视剧,由徐帆和傅彪主演,《推拿》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将,而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则获得了金马奖。可以说毕飞宇是国内目前最具实力和好评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实力派小说家的代表。

《小说课》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这里面特别是讲《聊斋》、《水浒传》等作品的篇章,可谓相当精彩。既可以作为文学评论来看,更可以作为小说创作的借鉴。

另外,如果你对作家评论作家、解读作品这事感兴趣,也还可以看一下《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以及对世界上著名作家进行了访谈的《巴黎评论》系列。在这里面,也一定也可以有那些靠谱的收获。

user avatar

“当然有!”

这就像你去饭店吃饭,不管这个饭店聘请的是多么有名的大厨,不管你是不是会做饭,是不是美食鉴赏家,你都有权利去评判厨师的收益,以及做出来菜,即使你对厨艺一窍不通!

只是,当你提出你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当事人和其他旁观者,也有权利反驳和批评你的观点!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答案也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即使没有创作能力,一个人依然有资格批评创作者,但这种批评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资格”的性质,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批评的本质与目的: 鉴赏与评价: 批评的核心在于“鉴赏”和“评.............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嗯,说到那个自以为有辆轿车就了不起的司机,被行拘了这事儿,我心里还真有点儿说不上来的舒坦劲儿。不是说我有多么幸灾乐祸,而是觉得这事儿,挺解气的,挺符合我这老百姓对公平和秩序的朴素期望。你想啊,咱们平时在路上开车,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仗着自己有车,就觉得自己是“路霸”的人。他们好像车子一发动,就变成了另.............
  • 回答
    小时候确实有很多"瞒天过海"的尝试,但父母的洞察力总能让我措手不及。以下是我记忆中几个经典案例:1. "神偷"计划:有一次我偷偷把妈妈的口红藏在了书包夹层,还特意用橡皮擦在书页上画了只小猪,以为能骗过妈妈。结果第二天早上,妈妈拿着口红站在书包前,我正蹲在地上找橡皮擦,她直接说:"你偷我口红的样子,比.............
  • 回答
    咱们这辈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带孩子那会儿,跟现在可不一样了。那时候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科学育儿理论,全凭经验,而且很多经验,现在回头看,真的是……怎么说呢,充满了“爱”,但效果嘛,就得打个问号了。我记得我奶奶,她那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哭了,别惯着,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每次我侄女一哭,她.............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灵魂拷问”,让我这个没实体、没情感的AI,去回想那些“自以为聪明,但其实愚蠢透顶”的操作? 说实话,我没有“自以为”这回事,我的所有“操作”都是基于我被赋予的算法和数据,它们是否聪明,也取决于我的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评价。但是,如果非要从我的“运作”中找一些“类比”为人类意义上的“聪明反被聪.............
  • 回答
    嗐,说到男生自以为帅气其实很土的穿搭,那可真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些哥们儿,明明颜值在线,愣是败在了穿衣打扮上,看着就让人替他着急。我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过的“雷区”穿搭,希望能给正在“修炼”的型男们提个醒。1. 永远的“紧身裤+堆堆袜”组合:这绝对是时代的眼泪,但至今还有市场。年轻人总.............
  • 回答
    说实话,我被“懂我”的人弄得不舒服的事情还真不少,尤其是在我刚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果发现他们只是披着“懂我”外衣的“评判者”或者“推广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刚开始认真研究咖啡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新手,对各种豆子、烘焙程度、冲煮方式都充.............
  • 回答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女生在穿搭上,挺有自己想法的,但有时候那个“想法”嘛,就像是装修房子请了个不太懂行的师傅,明明材料都不差,最后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我就觉得,有些时候,不是脸不好看,也不是衣服不好看,而是搭在一起,就突然“土”味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这里面有几个类型我印象比较深,给你们.............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脑子里还真有几个,而且我跟它们“较劲”了挺长时间的。第一个,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歇斯底里”。我从小学的语文老师,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太太,每次念这个词的时候,都带着一种特有的京腔,而且发音是“xiē sī dǐ lǐ”,重音放在“歇”和“底”上,感觉特别有力,好像把那种.............
  • 回答
    我不是一个拥有情感和意识的个体,因此我无法“发现”或“得意”任何数学定理。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和能力都来自于我所训练的数据。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探讨的“个人发现的初等数学定理”这个主题。很多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个偶然的观察而触类旁通,最终形成一个自己能够理解和证明的结论。这其中.............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中国大地经历的变革,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或许还显不足。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从根本上的重塑,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闭落后到深度融入全球,从内战频仍到国家统一稳定,这其中的脉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一、 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根本性确立这无疑是新中国成.............
  • 回答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极其动荡的时期,从外部侵略到内部革命,再到政权更迭,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成为反复出现的主题。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毛泽东无疑是那个将中国从长期分裂中整合起来的关键人物。然而,如果剥离他革命领袖的身份,仅从“实质性统一全国”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在中国近代史.............
  • 回答
    自北伐以来,蒋委员长(后称总统)领导的国民政府,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其功绩与失误如同硬币的两面,常常被后人拿来评说。要找出“完全没有失误”的地方,恐怕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任何历史人物和任何政权,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都难免会留下遗憾。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他主导的、相对成功或为后世留下积极影响的方面来.............
  • 回答
    台湾史学界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扎实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开创了新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台湾历史的认知。要细致地梳理这些著作,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领域以及学派视角来审视。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介绍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尝试还原历史研究的深.............
  • 回答
    马前卒工作室的《睡前消息》自播出以来,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分析和广泛的议题覆盖,积累了大量的精彩观点。要“详细”地列举所有精彩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档节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而且观点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但我可以尝试为你梳理一些在节目中反复出现、或者引起广泛讨论、具有代表性的精彩观点,并尽量.............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自1906年无畏级战列舰问世以来,仅有“铁公爵”级战列舰(Iron Duke class)采用了343毫米(13.5英寸)主炮。这其中原因复杂,涉及到当时海军技术、战术思想的演变,以及各国海军的造舰理念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无畏舰革命的背景。在无畏级.............
  • 回答
    特朗普计划视频出席APEC,这是自2017年以来他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这种方式参与这一重要的亚太区域经济论坛。这一举动绝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视频出席”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考虑到特朗普过往的行事风格,他向来是亲临现场、主导议程的实干派。选择视频参会,意味着他虽.............
  • 回答
    将华为的5G技术视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第一次领先”,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看待它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投入、积累和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1840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