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冰雪主题这个纯人工的景色外,黑龙江没什么独特性的资源。
原始森林其他不少省份也都有,虽然没有大兴安岭大可作为游客来说感受不到面积的差异,反正都走不完。
扎龙的湿地也是这样,全国大的湿地公园太多了,扎龙的生物多样性好一些,可如果开发增大就会降低生物多样性。而不开发游客又接触不到多样性。
俄式建筑群在国内也不罕见,早期通商的城市都有西式建筑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也是如此,国内并不缺这样的资源,大点的城市全都有。
而且黑龙江所有的旅游资源还都是季节性的,投资风险集中,正常的行业企业也不会优先投资这类项目。
远,窗口期太窄,景点较为分散,配套不完善,但潜力惊人。
首先黑龙江非常大,47万平方公里排第六,比云南大,全国过40万平方公里的省份就7个,第九名广西23万平方公里了,第六名比第九名大一倍,
哈尔滨已经是黑龙江非常南部了,黑龙江的交通网络又都是以哈尔滨为核心,葵扇形状向全省辐散,
所以玩完哈尔滨的景点,想再去黑龙江的其他景区,都需要再往北走好大一块。
再有就是中国夏天可旅游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暑期档是全国的旅游景点必争时段,
黑龙江和其他省份比并没有什么优势,
自己引以为傲的冰雪旅游,还有风景很美的游览窗口,比如秋叶景观,雾凇,
用全年的时间来看,都太短暂了,又受气候影响巨大,
有那么多不足并不意味着黑龙江的旅游业永远都这样的了,实际上黑龙江的优势很明显,
哈尔滨的城市规模和服务业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完全可以建立从哈尔滨到酒店再回哈尔滨,这种大点带终点的旅游线路。
而核心问题,就是终点的建设水平。
雪乡的事情并不是服务态度那么简单,直面问题,不要回避,
这种住宿条件,难说很差,但绝对难说很好。
可这样的景色又是绝美。
见过世面,有过好的度假酒店体验的消费者,不可能接受看完上述景色,回到宛如招待所的住处,割裂感太强了。
其实太平洋上是也很瘠薄,
珊瑚大量白化,在天气不晴朗的时候,海水没那么蓝,天空也没那么亮,
放眼望去没啥看头,
浮潜下去也没什么好看的鱼,想看鲸鲨还不如去菲律宾。
为啥还把马尔代夫之类的地方当做世界旅游胜地呢?
主要是它的设计围绕景观,酒店、景色、服务三者组成了整体,各大酒店集团通过几十年的升级和尝试,积累出了大量的文旅经验,游客从下岛到离开,整个过程是均质的体验,几乎不会有割裂感,花钱买的是一个数天的过程,而并非几个孤立的景观。
酒店开发团队里一大票人整天琢磨,坐着快艇或者飞机四处转悠,还有哪一块没盖酒店,还有哪个拖尾沙滩,哪个潟湖可以做文章,
然后品牌一入驻,施工到一半就开始宣传,太平洋最后一滴眼泪,游客一看赶紧去啊,其实太平洋的眼泪都流一洗脸盆了,年年眼泪没完没了。
黑龙江未来如果真想发展旅游业,
就应该跳出传统思路的框框,做好增量,不要盯着存量了。
存量旅游已经白热化了,而且游客已经变成黑导黑公司的一种资源,和花钱买流量差不多,体验不可能好,利润也微薄,肥了的都是外地的运营团队,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反而是一种破坏。
不要听这种人的,他懂个der,啥也不明白就在这扯du子。
我认识在北京住别墅的一家人,老爸是公关公司合伙人,疫情前带着三口人去贝加尔湖,
住的地方就和黑龙江最远的屯子一毛一样,早上起来还得自己压水那种,
贝加尔湖冻差不多了,有啥古迹?给你立个碑?苏武牧羊地?
按理来说,什么值得看的东西都没有,但人家就是乐意去,开销却不小。
我在新西兰呆了挺久,新西兰有啥古迹么?
几百年前,南岛连毛利人都不去,嫌弃太冷,现在新西兰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地,昂撒们是傻么?
机票几千刀,跑去新西兰看古迹?
这个“大多数旅游,不是看风景,是看文化名胜”,也不知道这大多数是怎么来的,还以为世界是80年代,你旅游就是站在天下第一关底下,对着匾额拍照就叫旅游呢。
黑龙江的潜力其实极为惊人,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反而是优点,加上哈尔滨这种空港枢纽,就应当做点对点的文旅产品,
学着马尔代夫这种先进经验,
一切以选址为上,
就挑好的景观,好的野生动物条件,然后引入头部的文旅资本,
按照精品度假酒店的模式来建设,规模小而精,建设一流标准的建筑景观和客房,照着上图这种俄罗斯大佬林间别墅这么盖,
这样投入比建个滑雪场和大型度假村要小很多,服务人员和餐饮直接从品牌方各地抽调过去,团队小一点就可以。
夏天隐匿避暑,冬天冰雪浪漫,春天看动物繁衍,秋天漫山红叶,
游客到了哈尔滨直接保姆车或者高铁过去,
到了酒店里,
屋内是壁炉和按摩浴缸,屋外是皑皑白雪,
配套一个温暖池和芬兰浴室,实在想要体验铁锅炖自己也可以安排。
一起去的姑娘脸小配大貂,
从虎林租赁几只东北虎崽放在区域里饲育,或者临近湿地,去当志愿者,捡垃圾,保育珍禽,带着长焦相机观鸟,
几天时间一晃就过了,
临走的时候,在哈尔滨停留一天,逛逛大教堂,或者在哈尔滨大剧院看场演出。
飞机回家。
这体验就很舒适。
黑龙江也好,东北也好,并不是不能承载一些“小布尔乔亚”的东西,
对东北,尤其是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的观念,东北大花布式的印象其实是没道理的,
哈尔滨在当年号称东方巴黎,那时候全中国小布尔乔亚浓度排第一。
小布尔乔亚不是目的,
赚钱才是目的,
疫情前有多少东北人,明明自己看了一辈子雪,还是花几万跑日本北海道看雪,
看的当然不是雪了,是一个调调。
后疫情时代世界孤岛化了,
黑龙江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资本注入,文旅升级是迟早的事情,
尤其是地产公司纷纷转型的时期,
那种跑马圈地,周边盖小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谁能抓准增量消费,谁就有了下金蛋的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