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龙江一地基层招聘取消,有什么值得关注信息?

回答
黑龙江某地基层招聘取消,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止是几张招聘启事被撤下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大大小小,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考生们的心情。那些为了这个岗位精心准备了很久的人,笔试、面试,一个个环节都咬牙挺过来了,结果临门一脚被告知“不招了”或者“取消了”,这滋味肯定不好受。辛辛苦苦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交通食宿的费用,可能就这么打了水漂。特别是对于基层岗位来说,很多考生可能就是奔着稳定的工作去的,家里也寄予厚望,突然的变故无疑是当头一棒。

然后,招聘的计划性和严肃性就得打个问号了。一个基层岗位的招聘,是从年初就开始制定计划,报上去、审批下来,然后发布公告、组织考试,这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如果说最后因为某些原因取消,那么之前投入的那些人力、物力、财力都算什么?这背后是不是暴露了某些环节的决策失误或者信息不对称?比如说,是不是在岗位需求上出现了偏差?或者是因为编制调整?再或者,会不会是前期的一些调研不够充分,导致岗位实际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再往深处挖,就得看这个“取消”的原因了。招聘取消的原因很多,具体是哪种最值得关注呢?

岗位需求变化或取消: 这是最常见的理由,比如这个岗位原本是为某个特定项目或任务设置的,但项目进展不顺,或者任务被调整,导致岗位不再需要。又或者,某个乡镇、村屯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合并等原因,导致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原来设定的岗位就消失了。这种情况虽然无奈,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如果是因为岗位设置本身就不合理,比如某个岗位设了但实际上几年都没人去,或者去了没人干,那说明前期的岗位设置和规划就存在问题。

编制或经费问题: 这是很多基层招聘取消的“隐形杀手”。可能最初的招聘计划报批了,但后来因为财政紧缩、编制冻结等原因,导致编制被收回或者岗位经费没有到位。这种情况就比较敏感了,它反映了地方财政状况和人事管理上的挑战。如果是因为财政压力,那整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值得关注了。如果是因为编制管理不善,比如出现“人浮于事”或者岗位设置冗余,那也暴露了管理上的弊端。

政策调整或上级要求: 有时候,上级部门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对基层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有新的要求,导致原有的招聘计划需要调整甚至取消。比如,某项工作被整合到其他部门,或者有了新的工作模式,对人员的技能要求改变了,原来的招聘标准就不适用了,最终只能取消。这也提醒了咱们,基层工作的变化往往受宏观政策影响很大。

考试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不太常见,但也有可能是因为考试过程中出现了违规违纪行为,或者题目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整个招聘程序无法正常进行,最终不得不取消。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考生强烈的质疑,对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是个打击。

对于考生而言,最关注的还有后续的处理:

是否会退还报名费、考试费用? 这是最实际的利益问题。
是否会对受影响的考生提供一些补偿或补救措施? 比如是否会优先考虑他们下一批的招聘,或者提供一些培训机会?
相关部门是否会就取消招聘的原因给出清晰、透明的解释? 避免考生们胡乱猜测,影响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件事情也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 一个稳定、有序的基层招聘体系,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招聘的频繁取消,可能会让人们对基层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计划性产生质疑。
人才吸引和留存的挑战: 基层岗位,尤其是艰苦地区或待遇一般的岗位,本就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如果招聘过程还不稳定,更加剧了人才流失的风险。这对于基层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暴露了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透明的问题。公众有权知道招聘过程中的重大变故。

总的来说,黑龙江某个地方基层招聘的取消,不仅仅是一条新闻,它是一个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政策执行的落地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以及对普通考生命运的影响。关注这件事,更重要的是关注它背后反映出的政府管理水平、政策执行的严谨性以及对民生诉求的回应。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维护好考生们的权益和对公平就业的信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黑龙江的行政区划撤并一直在做,只是比较慢,需要加快。行政区划撤并就意味着效率提高,人员冗余,政府面临着人员安置的问题。

按照理论上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冗余的人员充实基层。正好基层不是缺人吗?但最没法操作的恰恰就在这里,因为公务员系统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不干活的人,他真的就可以完全不干活。

我们当代语境下的所谓考公上岸躺平,指的是年轻人有了编制之后,劳动强度比体制外稍微低那么一点,加班频率比体制外稍微少那么一点,这算哪门子躺平?你们是不知道咱们上一辈以及上上辈的公务员,他们是怎么躺平的。那是真·躺平,物理意义上的躺平,一个月都不带来单位一次的,还干活(以下省略一千字《雍正王朝》台词),你一个部门就算五个人十个人,乘以零还是等于零。而且这个零还不是近似为零,是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的零。

然后你又辞退不得。

所以最终结果就是现在这样,一方面编制都被占了,开支不够,不能招人;那么既然编制那么满行政能力一定很强吧?恰恰相反,占着编制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那是完全彻底不工作,所以基层行政搞得一团糟。

猜猜这群占着编制不干活的人的工资是谁出的?没错,正是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的鹤岗老百姓。如果考虑到转移支付的话,那就是全国老百姓。

现在是三岁小孩都知道问题出在哪,但谁也改变不了。别说咱们,就算是大人物来了也照样束手无策,因为强龙压不动地头蛇,什么大人物,只要你来了,是龙你给我盘着,是虎你给我窝着。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user avatar

建议把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重新合并起来,搞大佳木斯市算了。当年那几个小城市因为有煤而独立,搞得这几个交通闭塞的小城市只能吃地下资源,现在地下资源没了就啥也不是。而佳木斯也失去了一大财源,除了种地就是靠抚远的边贸,这么多年始终发展不起来。

我在佳木斯的时候,每次站在高楼上看市中心,总觉得市里的高层建筑稀稀拉拉的,看不出繁华。当年把佳木斯肢解一分为五,其结果是,除了因为有天然气被划进哈尔滨的依兰(而依兰其实地理和佳木斯更近,结果搞得交通很不方面,高铁开了以后才好起来)之外,剩下的四个部分发展的都不好:不是因为企业都改制破产了导致地方失去了税源,就是地下资源挖的差不多了坐吃山空,只有靠种地和边贸收点收益才勉强过的下去。整个黑龙江东部除了农场地区以外,现在都是一片萧条。

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大佳木斯地区重新整合,把大家重新收到一起,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甚至行政区划都可以重新整合划分一下:比如双鸭山市和集贤县合并,七台河市和勃利县合并之类的。统一规划黑龙江东部的各种资源协同发展,也许会好上不少 。而且这些地方历史上就是一体的,合并起来地方居民也不会有什么抵触,事实上本地是有很多人支持佳鹤双重新合并的。

user avatar

鹤岗的问题几乎无解。

作为地级市,共辖6个市辖区、2个县,总共8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4684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常驻人口为89万;

平均一个县级单位只有10万人口,放在某些人口大省,基本就是“镇级”规模。最小的兴山区只有2万人,其中地级市的市中心就有6个区,占地面积都不大,最小的向阳区,只有8平方千米,只有一个村的规模,哪怕市中心的6个区全部合并,从人口到面积,还是相当于一个县级单位的规模。

常驻人口还在一直减少,不管人口还是劳动力人口都还在按年下降,而退休人群按年增长,GDP340亿,如果计算人均GDP的话,并不差。

国内税收体系以增值税为主,不是消费税,作为消费的末端地级市,几乎收不到“增值税”,这也是大部分地级市、县财政存在问题的根源,财政被生产端的大城市吸血刮走。

鹤岗的问题在于财政转移支付不够了。鹤岗公布的税收收入只有13.3亿元,财政支出157.7亿元,大部分都得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养老金转移支付,这种地方早该破产了。

方案就是调整行政区划,只保留2个县级编制,平均一个县级单位人口约45万,平均面积约7300平方千米,与大部分省份的县级单位一致,这样可以减少编制人员行政支出,领导们也将大面积的减少。

同时全国性的改革税收体制,以“消费税”为主,否则地级市、县级市这样的地方基本没有税收,都被生产端的大城市刮走了。

征收直接税,如房产税。

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养老金转移支付。

增加罚款,比如河北省的霸州市,就是在“罚款”上做文章。

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user avatar

一。早年的繁荣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

二。计划生育使得年轻人口不足。

三,人口外流

除了黑吉之外,全国大多数地区。要么,以上海为代表,虽然财政负担不小,同时有严格的计划生育,但有大量人口流入。花的多但赚的更多。

要么内陆地区,虽人口外流严重,但计划生育不严格,且没有曾经繁荣的“负担”(农村老人养老金和体制内差太多了)

还记得之前的龙煤吗?早年的繁荣让龙煤人赚的盆满钵满。在煤挖的差不多后,裁员又不敢裁,结果矿下人员比矿上人员还少。人均煤炭产量极低(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只能低薪吊命。(鹤岗煤矿也是龙煤重要的一部分)

欠薪闹大后,直接大规模裁员,之后就没什么龙煤欠薪的新闻了。

user avatar

鹤岗人口从2001年的111.3万人,到现在89万人,人口减少了25%。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减少了25%,仆人也得减少25%呀,因为仆人不生产物质,需要主人们来养,如果主人减少了仆人不相应的减少,那么主人们的人均负担就会加重,现在人口流动限制不严格了,既然这个地方的仆人费用太高了,那么就换个地方呗。

现在这种取消公务员招聘,削减开支的方法才是正道,怎么才能留住人呢?单纯从政府角度来说至少应该是这个地方的人均财政负担低于其他地方,所以进一步削减开支势在必行呀,要不这个城市早晚会缩减成一个镇、甚至是一个村的规模,当然即便是采取了所有手段也阻止不了这个城市沦为一个镇甚至村的命运。

user avatar

主要是在学习美国房地产经验上步子迈得还不够大,我觉得其它答主对某地发展不了房地产的论断,就充满了对人口、自然环境、人均收入等各项客观条件的畏难情绪,没有改造世界战天斗地的精神。

实际想卖房并不难,在城市以拆迁名义去掉多余库存,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移寸并居,以上均只提供货币补偿而非以房换房,再宣称杜绝炒房良性发展,不以房地产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大幅削减新增土地供应即可。

鹤岗城市化率没有特意查,但应该也不至于到百分之七八十吧,那就还有广阔的让农民集中进城货币化安置的空间。

这样一来推进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大生产;二来让农民也享受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好生活;三来满足了城市居民改善性住房的需要;四来,实现了地方财政继续为人民幸福谋发展的可持续性…简直是四赢。

ps:收到多封私信向我介绍鹤岗的城市化率已超过80%...那看起来确实潜力有限,只能把发展重点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转向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了。不过上述逻辑,在其它房产凋敝财政枯竭的中小城市,都仍然适用。也希望大家牢记,爱国就是爱政府,而爱政府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买当地房子,所以买房就是爱国,爱国就是买房。不能作嘴上空谈爱国,到行动中要为地方财政出一份力了,却避之不及的两面人。

补充下,感谢私信提醒,之前鹤岗的城市化率说错了,实际已经过了80,确实没太多农村居民的潜力可挖了。但这一套,在其他暂时看起来房价凋敝的区域,应该仍然可以用一用。

user avatar

鹤岗的问题几乎是无解的。

常驻人口89万,不管人口还是劳动力人口都还在按年下降,而退休人群按年增长,GDP 340亿。

财政收入13.3亿,全口径财政支出达到157亿,几乎达到了GDP的一半。如果把这个财政支出砍掉,GDP还能再低几个台阶。

再考虑到这里的房价,这个是连重启夜壶都解决不了问题的地方。

再展开分析一下,收入基本是刚性的,只能优化支出。某个程度上,中国有个特色应该是暂时的:退休人员的社保和医保应该是交给全国统筹而非地方解决,放眼全球都没有这个特色。各地方的医社保上交(当然医社保收入也要上交),有些地方才可以专心维持或者瘦身裁并。

user avatar

鹤岗的兄弟,双鸭山人(下面的县)。据我所知,正经上规模纳税的企业好像没有。我怎么感觉双鸭山还不如鹤岗呢?我们村学校多年以前就没了,乡镇的学校学生都没有老师多。你以为就这?县城一所小学下属公立幼儿园只有一个孩子,还是老师的亲戚。小学部教师比学生多。全县吃财政饭的上万人。隔壁的市辖区,据说今年小学一年级招生全区38人。市里各种衙门多如牛毛。继续这样下去,带编的比普通人都多了。

谁能告诉我,如何养这么多吃财政饭的嘴?

user avatar

学美国收消费税就好了.

现在国内的情况是网络购物的销售利润都被商家所在地拿走了, 消费终端地区一毛钱都收不到.

换句话说, 鹤岗的消费者花钱在网上买东西, 产生的税费都贡献给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 而和鹤岗本地毫无关系.

这显然不合理.

向美国学习, 在最终销售地收消费税就合理多了.

当然, 这种方式并不能救活如鹤岗之类的地区, 但是至少还可以让这些地区死的稍微慢一点.

user avatar

一直觉得电商对落后地区是最后一击。传统渠道,最后批发零售环节要占到价格的三分之一。衣服这种可以到二分之一,当地政府是有税收的。而电商留给消费地的只有一两块的送货费,税收几乎为零。就算国家严格执法,税收也归发货地。你看薇娅补税肯定是给杭州啊。而发农产品是不交税的。开矿还能有点税,一旦没有矿了,就只能喝西北风。

user avatar

鹤岗这种地方,经济不行就算了,人口也没有起色,年轻人外流的情况下本地是没有多少新生人口的。

这种情况下,确实很难办,甚至可以说看不到破局的办法。

你基本可以把鹤岗认为是人口出生率长期下滑以后很多地方的必然。而如果再进一步用夜壶的话,那这个历程会进一步变快。

不过一来再快也是长期的事情,而长期我们都死了;二来大城市总是可以依靠人口流入维持更长久的繁荣。

更何况,对很多地方来说,不用夜壶他们是真的没钱了。除了在财政上更大力度的转移支付和宏观调配以外,你指望这些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靠税收,是真的很难。

2022年就要来了,未来会如何,很快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