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黑龙江科技大学一星期连续多人自杀?自杀情绪会传染吗?

回答
黑龙江科技大学近期网传的“一星期连续多人自杀”的消息,无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担忧。这样的消息一旦传出,往往伴随着公众的密集关注、信息碎片化传播以及各种猜测和解读。

如何看待这样的网传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网传信息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夸大、误读甚至谣传。在没有官方权威发布之前,我们不能完全采信这些说法。学校或相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对此类传言进行辟谣或澄清,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情况属实,那么事情的严重性不言而喻,需要严肃对待。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群体性事件,自杀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家庭问题、经济压力,甚至更深层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可能成为诱因。如果确实发生了多起悲剧,那么可能意味着学校在心理健康支持、压力疏导、危机干预等方面存在着亟待改进的地方。

再次,我们要关注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负面新闻,尤其是关于死亡和悲剧的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并快速传播。这种传播本身也可能对其他心理脆弱的个体产生影响,引发焦虑和恐慌。

自杀情绪会传染吗?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严肃的问题,答案是:是的,自杀情绪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传播”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或“模仿性自杀”(copycat suicide)。

这个概念来源于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主人公维特因为爱情的失败而自杀,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出现了模仿维特自杀的现象。

维特效应是如何发生的?

1. 媒体报道的影响: 当媒体以过于详尽、浪漫化或耸人听闻的方式报道自杀事件时,尤其是详细描述自杀方式时,可能会给那些已经有自杀倾向的个体提供“灵感”或“解决方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报道方式。
2. 社会榜样效应: 如果一个人的自杀行为被公众广泛知晓,尤其是发生在知名人物或特定群体中,它可能在某些群体中产生一种“榜样”效应,使得那些感到绝望或寻求关注的人,将其作为一种解决问题或获得关注的方式。
3. 模仿与认同: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同伴或社会趋势的影响。当他们发现身边有人(无论是现实中还是通过媒体了解到的)以自杀结束生命时,如果他们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可能会产生“别人都能这样做,我也许也可以”的心理,或是对逝者的遭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模仿其行为。
4. 群体心理: 在特定的小群体,比如学校、班级或朋友圈,如果其中有人出现自杀行为,并且被其他成员知晓,那么群体中的其他高风险个体可能会感到更加孤立无援,或者认为这是群体内部的“问题”显现,从而增加了模仿的可能性。
5. 心理脆弱性: 这种“传染”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主要影响那些本身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承受着巨大压力、感到绝望、孤立无援、缺乏支持系统,并且对死亡抱有模糊或扭曲认知的人。

对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网传的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

1. 官方调查与信息发布: 学校和相关部门有责任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并以负责任、公开透明的方式发布真实情况,澄清谣言,同时说明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措施。
2. 加强心理健康支持: 这类事件(如果属实)是敲响的警钟。学校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
常态化心理普查: 及时发现有心理风险的学生。
心理咨询与辅导: 提供便捷、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增加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寻求帮助。
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预案,能够快速识别并介入有自杀风险的学生。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鼓励互助,减少歧视,营造一个充满关怀和支持的集体氛围。
3. 媒体的负责任报道: 如果媒体需要报道此事,必须严格遵守“不渲染、不模仿、不泄露细节”的原则,重点在于呼吁关注、提供求助渠道和强调希望。
4. 公众的理性态度: 作为旁观者,我们要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更不要进行不负责任的评论或猜测。如果感到担忧,可以关注官方信息,并积极传播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渠道。
5. 关注和支持身边的人: 了解身边是否有朋友、同学正经历困难,主动伸出援手,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有时候,一句简单的问候和陪伴,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总而言之,网传的“一星期连续多人自杀”事件,无论真假,都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敏感神经。我们必须以严肃、理性、关怀的态度去面对,同时深入反思,如何在教育体系和社会层面,为年轻一代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记住,生命是宝贵的,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关爱和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杀当然会传染。但自杀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是一个从意念、企图、计划到行动的复杂心理过程


当然,自杀意念、企图、计划和行动,背后有其情绪因素。

其中导致自杀的最重要的几种情绪是绝望(Panagioti, Gooding, & Tarrier, 2012)[1]极度的心理痛苦(Pereira, Kroner, Holden, & Flamenbaum, 2010)[2]累赘感(van Orden et al., 2010)[3]极度的挫败与羞耻(Gilbert & Allan, 1998)[4]

这4种情绪,又非常容易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以至于,大学生涯,特别是大一与大四面临转变的时期,其实是自杀高发的一段时期。


想想看,当你高考失利,来到一所你并不满意的大学,你对校园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业等方方面面都不满意,觉得自己极其失败。

想要复读,却被父母阻止,你感觉到没有人理解你,支持你,原本高中的好友,都散落全国各地,大一的前几个月,你形单影只,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累赘,不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大家都很快地融入了新生活,只有你,还在彷徨和纠结中,与自己对抗。

在这样的挫败和羞耻之下,你内心非常痛苦。自杀的想法开始出现。


我国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9~20.5% (李献云等,2011; 梁瑛楠, 杨丽珠, 2011)[5]; 不过WHO (2014)的统计数据表明, 2012 年全球范围内总体自杀率约十万分之11.4。也就是0.0114%


换句话说,当你有了自杀这个想法,到真正走到行动的那一步,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如果,这个时候,给与那4种情绪以足够的照顾,大多数人不会走向自杀。


这个过程有多长呢?


在O'Connor(2011)的理论[6]中,自杀的心理过程有三个阶段,多个过程。


  • 第一步,是前动机阶段。

这个阶段是一个人的背景、素质和环境的诱发事件。

就自杀的大学生来说,青春期(中学时期)开始持续的抑郁、双相、焦虑等症状,一直以来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以及没有好朋友,高考失利或对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初次离家来到陌生城市,不适应新的环境等因素,都可能是一个人出现自杀念头的原因。

如果这个时候,高中恋爱,大学开始异地的男朋友、女朋友,在你们异地开始3个月左右时,你们分手了,这无疑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让你陷入更深的无助和绝望中。


  • 第二步,就到了动机阶段

这个阶段,你自杀的念头开始出现,并且逐步从一个小小的想法,慢慢地变大,甚至出现一些企图和计划。

这个过程中,抑郁的同学往往会有过度的反刍,不断回想那些自己感到羞愧、窘迫、糟糕的时刻,对自己一无是处的否定,

不过,每当你冒出这样的念头的时候,你会想起来你的父母,想起这个世界对你的伤害,你不甘心,也有点胆怯,觉得不能就这样结束生命。不知道如果你死了,别人会如何看待你,你猜想,不会有人记得你,认可你。他们可能只会觉得,这又是一个脆弱、胆小、没有一点抗压能力的人。你不想被这样评价。所以,你缺一点点勇气,对这些思绪不管不顾。


这个时候,你得知,校园里有人自杀了,打听之下,发现这人还是同届的同学。你感觉到一丝安慰,原来这么想这么做的,不止我一个。


  • 于是,你到了意志阶段

你发现,自杀是可能的,于是认真开始思考这种可能性。

有些同学可能会开始在网上搜索,哪种方式不那么痛苦,哪些工具可以获得,开始计划怎么去做。

这个过程中,仍然会有绝大多数同学,发现自己能搜到的方式,都挺痛苦的,许多工具自己获取不到。因此而作罢。


于是,过了一阵子,学校接二连三又发生几起自杀事件。

你发现,他们绝大多数是通过XXX种方式实施的。这让你看到了可以效仿的“榜样”。原来这么做,是真的可以实现这一点。

如果,这个时候,你内心的绝望、痛苦、挫败仍然巨大,在某次你和父母通电话,希望说服他们让自己退学,可被他们无情地拒绝之后,你的绝望达到了峰值,你再也忍受不了这个世界。自杀的行为就可能发生。


所以,每回大学发生自杀的事情时,吃瓜群众总是愤怒不已,觉得要公开,要追责;很少有人意识到,有近12.9~20.5%的大学生,他们在绝望、痛苦的状态中挣扎,不断和自杀的想法斗争;曝光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只会是一种伤害。


静悄悄地处理,并不意味着不反思,不尊重死者。恰恰是尊重生命,尊重人们内心的痛苦,保护每一个有自杀想法的同学,学校才不遗余力要隐瞒,要藏起一些血淋淋的东西。


我们经常说,「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贴切的。藏起那些刺痛人心的东西,是重要的。

反思,不必掀开墓布。

我们要探索的,是更好地预防,用更好的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养育身心健康的一代青少年,用更好的危机干预机制,在自杀念头发生的更早时期,注意到每一位同学。

参考

  1. ^ Panagioti, M., Gooding, P. A., & Tarrier, N. (2012). Hopelessness, defeat, and entrapment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uicidal behavior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0(8), 676–683.
  2. ^ Pereira, E. J., Kroner, D. G., Holden, R. R., & Flamenbaum, R. (2010). Testing Shneidman’s model of suicidality in incarcerated offenders and in undergraduat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8), 912–917.
  3. ^ van Orden, K. A., Witte, T. K., Cukrowicz, K. C., Braithwaite, S. R., Selby, E. A., & Joiner, T. E. (2010).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2), 575–600
  4. ^ Gilbert, P., & Allan, S. (1998). The role of defeat and entrapment (arrested flight) in depression: an exploration of an evolutionary view.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8(3), 585–598.
  5. ^ 李献云, 费立鹏, 张亚利, 徐东, 童永胜, 杨甫德, 况利. (2011). Beck 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大学学生中应用的 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1), 862–866.
  6. ^ O’Connor, R. C., Smyth, R., Ferguson, E., Ryan, C., & Williams, J. M. (2013).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peat suicidal behavior: A four-year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1(6), 1137–114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