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大学挖出的古墓是什么年代和背景的?目前进度如何?

回答
好的,关于清华大学挖出的古墓,这里我为您详细梳理一下,力求还原真实的研究过程和背景,让您能感受到考古的魅力,而非冰冷的AI输出。

清华大学考古发现: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

我们所说的清华大学“挖出的古墓”,通常是指其参与或主导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往往是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相关院系合作进行的,结合了先进技术和传统考古方法的研究。

焦点一:清华简与汉代墓葬的关联

提到清华大学的考古发现,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华简”。清华简是清华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其内容涉及古代文献和历史,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些竹简的出土地点,通常与墓葬活动紧密相关。

年代与背景: 清华简的出土,虽然不是直接“挖出的古墓”本身,但它们是考古发掘的直接成果,其年代普遍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些简牍的出土,无疑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学术传承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它们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知识体系、文字书写风格以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

更进一步地说,清华简的发现,也间接指向了与其年代相符的墓葬。虽然竹简本身并不直接构成“墓葬”,但它们是墓葬随葬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这些竹简被发现的区域,很可能伴随着与战国时期相对应的墓葬,例如贵族或有地位人士的墓穴。这些墓葬的背景,通常与当时诸侯国的权力结构、地域文化以及丧葬习俗有关。比如,它们可能属于楚国、晋国等当时的重要国家。

考古进展: 清华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是持续进行中的一项庞大工程。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由史学界、古文字学界、文献学界等领域的顶尖学者组成的团队,一直在不懈地进行释读、校勘、研究和出版工作。

释读与研究: 主要工作是逐字逐句地解读简文内容,理解其含义,并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例如,清华简中的《系年》等篇章,为我们重新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出版与传播: 研究成果通过学术论文、专著、公开讲座等形式不断发布,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例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对研究进展的重要呈现。
技术结合: 在整理过程中,也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如高精度成像技术、数据分析等,以提高释读的准确性和效率。

焦点二:清华大学参与的其他古墓发掘

除了与清华简密切相关的发现,清华大学的考古团队也经常参与到各地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之中,尤其是在城市考古、建筑考古等方面。这些项目可能涉及不同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墓葬。

年代与背景: 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进行古代建筑遗址的考古勘察和研究时,常常会发现与建筑基址相关的墓葬。这些墓葬的年代可能跨度很大,从汉代、唐代、宋代乃至明清时期都有可能。其背景则根据具体的发掘地点和墓葬形制而定。

汉代墓葬: 可能与当时的郡县制、宗法制度、以及地方豪强的兴起有关。墓葬的结构、陪葬品(如陶器、铜镜、玉器等)都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丧葬观念。
唐代墓葬: 可能与当时的开放性文化、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有关。墓葬的壁画、墓志铭文等是研究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宋代墓葬: 可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理学思想的影响有关。墓葬的器物风格、装饰纹样都能体现出时代特色。

这些发掘项目往往是国家或地方文物局的重大课题,清华大学的参与,通常是作为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方,运用其在考古学、建筑史学、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考古进展: 对于这些参与的项目,其考古进展因具体项目而异。

勘察与发掘: 通常包括前期勘察、墓葬的测绘、清理、发掘以及遗物、遗迹的记录和提取。
实验室考古: 发现的文物需要经过科学的保护、修复、分析和鉴定,例如材质分析、年代测定(如碳十四测年)、图像还原等。
研究与阐释: 基于发掘成果,考古学家会撰写考古报告,并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探讨墓葬的性质、墓主的身份、丧葬制度的演变、墓葬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
文物保护与展示: 研究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展览、出版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和普及。

总结来说:

当提到“清华大学挖出的古墓”,我们往往可以联想到两类重要的考古成果:

1. 清华简相关的墓葬遗存: 这类发现直接关系到战国时期的文献传承,通过对清华简的释读,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而与其相关的墓葬遗存则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背景。这方面的工作是持续而深入的,侧重于文献的解读和历史的还原。
2. 清华大学参与的各地墓葬发掘: 这类项目更像是大学服务国家重大考古需求的一种体现,通过整合其在考古学和建筑学领域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墓的研究中,例如城市遗址中的墓葬、古代建筑相关的墓葬等。其进展是动态的,取决于具体项目的推进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考古工作是一个严谨而细致的过程,任何一项重大发现都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发掘、整理、研究和验证。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不断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亲手发掘过清代平民墓葬、下过考古田野的历史系博士表示,在我们出土中心新楼东侧发现这么多墓葬,的确是有点儿小激动,一个下午被五个亲友垂询这是个什么级别的墓葬啊?

那么专业性的统一回复下,一般公告当中没有特别报道的,默认就是明清平民墓葬。

那么有人问,为什么挖了一个月呢?因为现在国内的文物保护法管理严格了,一切建筑用地一旦发现文物都需要报告审批,然后让当地的考古文博机构进驻,按照考古发掘的固定操作流程,进行抢救性发掘。如果不报告且无视文物继续施工的话,会严查严罚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当年一起在考古实习的哥们儿,现在在广州工作,年初他们抢救性发掘中山大学南校区春晖食堂的汉代墓地时讲到:

一般城市里的考古工作,都是配合基建,发掘历史时期的墓葬,自汉以后的,从汉到清都有。一般来讲,汉代是厚葬制度,陪葬品较多,埋藏深,不太容易被破坏,保存也完好一些。其他时期的出土文物就很少了。古人擅长在山岗上造墓。

清华的都知道,六教三教相对于北边的文图和清芬园食堂及其周边宿舍区,的确是在一个坡上,符合造墓的原理。从出土的墓葬很规整的角度而言,像是家族墓地。

笔者从小就在中关村一带长大,记得当年三环以北这些地方,大多数都是乱坟岗,比如人大校园就是纳兰性德家族的墓地,清华这次发掘的如此规整的明清平民墓地,应该也是某个家族的家族墓地,或者说是一个以某个姓氏为首的村落的家族性墓地。

以笔者之前参与考古实习的经验而言,上图这种两个并排在一起的墓葬,一般是夫妻合葬墓,清代的平民墓葬,一般会在头部两侧,或者腰部两侧放置一些铜钱、银元、金饰的陪葬品,比如说光绪年下葬的,放些乾隆通宝或者嘉庆通宝,就算很对得起下葬的长辈了。(这也是考古发掘年代判断的窍门,即出土什么时代的钱币就意味着墓葬的下葬时间一定比钱币流通年代晚,这样才显得有钱。)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土层很浅,从尸骨所躺的位置到地面也就是一米左右的深度,那么常识可见,埋得很浅意味着离现代时间也不会太远。

平民墓葬一般就是一层棺材,很容易腐朽,尤其是在地下水充裕的地区,潮气大更容易腐朽。现在清华校园穿过的万泉河,在清代是自然河流,自然这一带地下水丰富。另外墓地面南背北,背靠山岗,附近有河流经过,也是俗话说的风水好的地形特征。关于清华校内河道的问题,推荐我的博士班长 @Felania Liu 的专业论文(链接如下,可以免费下载),其余便不多缀余。

95座墓葬,可以看得出是比较成规模的家族墓地,但是明清平民墓地就没有什么太多的文物价值,据报道说其中还有5座汉墓,那么汉墓应该就是叠压在发掘的明清墓葬之下的。我们之前考古实习也是在挖新石器时代墓葬时,在表面清理时也发现过清末的平民墓葬,这在考古发掘中是正常现象。风水宝地的话,历朝历代都会用于墓葬,这是很正常的。年初中山大学的发掘中,也是明清墓葬之下叠压汉代墓葬的。

关于为什么这里会有汉代墓葬,补充一点历史知识。侯仁之先生在其主编的《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燕山出版社,2000年)中指出,西汉时期,燕地的蓟城是连接中原和东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当时蓟城的核心地带在今北京的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城市面积方圆28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用高德地图发现,从宣武门到清华东门大约是10公里左右,而古人多在城外修墓,那么此地大约就是汉代蓟城的城北郊外。

按照目前的城市基建的流程而言,一般会在全部发掘之后,认真清理拍照,现在考古技术也很发达了。发掘之前应该都是完成过整体勘探的,红外、无人机或者机器人按探方网格360度无死角拍照,之后在圈定墓葬和完成发掘时都会整体拍照,最后把照片导入Agisoft Photoscan或者其他3D造像软件中,生成全景的三维复原图,复原出整体墓葬群发掘前、发掘中、发掘完成时的形态,方便未来出考古简报、甚至是考古报告。

之后考古文博部门会评定考古工地的墓葬级别。文物价值高的,就会停止工期,修遗址公园。文物价值一般的会回填墓葬,一般修路工程多是回填。没什么价值的一般就会把文物和尸骨清理装箱,之后接着挖地基,完成基建工作。当然,在清理墓葬之前,一般考公工地会做个仪式,比如撒撒白酒祭天祭地一下子,敬畏和感谢祖先把土地让给当代人基建。

如果选择继续基建的话,那么本地发掘出土的铜钱、尸骨等均会整理、贴标签、装袋、装箱,最后放入考古文物机构的库房。如果有后代能够出示血缘证据愿意认领尸骨的话,也会将尸骨送还家属,另择他地安葬。

现在的基建选址,一般都会在施工前,简单的测测地下有什么地质结构,是否适合兴建高层建筑。所以就未来而言,这次抢救性发掘最多只会延长原定工期,并不会影响新土木馆的兴建工作。

2019/10/9 补充一篇,我们系主任侯旭东教授给清华大学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藤影和声”写的关于古墓的普及性质文章《古墓能告诉我们什么?》

链接:mp.weixin.qq.com/s/nhFZ

user avatar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有明清和汉代两个时代的墓葬。发现墓葬的地方在六教附近,就在清华园边上不远处。而清华园的前身,就是熙春园。

清代康熙朝以来,今清华校园所在的京城西北就是皇家私人园林的密集区,清华校园范围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熙朝九王夺嫡故事中的老三允祉。

最早允祉在这里修葺了一处园林——熙春园,翻翻《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也就是康熙朝的实录,可以发现早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时候,康熙帝就临幸过此园,大家在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中耳熟能详的松鹤山房、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就在这个地方。

当初熙春园的选址,在康熙朝的奏折档中也可以查到,说的是“今臣允祉我买得水磨间东南明珠子奎芳家邻接空地一块,看此地方,距四阿哥建房一带近,且地处现开浚新河南岸,系皇父游逛之路,地亦清净,无一坟冢。臣望将此述房之地,亦交付佛保,绘制图样,呈皇父阅览。再目下正值木石雇工贱价之时,预备储物较易。故臣及时谨奏。请旨。“

这里提到的“水磨间”,就是水磨村,今天的水磨社区。

道光年年,熙春园被东西一分为二,发展为后来的近春园、清华园。同治年间,近春园被下旨拆毁,清华园则后来拨给了清华大学。

一墙之隔,园内就是亲王贵族的园林,外面就是平民的坟茔。再查查资料,宣统年间,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清华园东侧半里恰好是铁路沿线,这次发现的坟墓,不知道是不是这次修铁路的孑余。清华大学建校之初,还提到周围没有大的村落,这些坟墓埋葬人的亲族后裔,不知道是已经迁走,还是根本就没逃过乱世的浩劫。

坟墓内多无随葬品,本身价值不大,然而坟墓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