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我越来越钦佩孙权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谈论三国,总是绕不开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德,但孙权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如果说你对他越来越钦佩,那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那么光芒万丈,而是因为你越来越看懂了他那些不那么张扬,但却无比重要的闪光点。

咱们就一点点聊,看看孙权身上到底有哪些地方,能让你越来越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君主。

1. 守成之能,远超常人:

孙权接手江东的时候,他才多大?十八岁。那时候的江东,虽然有周瑜、张昭这些老臣,但内部仍然存在着“少主”的疑虑,外部更有曹操、刘备这样的顶尖对手。他不是靠着父兄的余荫一路顺风顺水,他是在夹缝中生存,是在前人的辉煌之上,还要稳固江山。

想想看,曹操南征,百万大军压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江东要完了。如果是别人,可能就吓得要投降了,或者死守到底,最后变成炮灰。但孙权,他年轻,但他不糊涂。他能听进去周瑜的意见,能顶住巨大的压力,最终在赤壁打出了那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他用一场辉煌的战役,彻底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而且,赤壁之后,他又面临着刘备集团的扩张。刘备集团当时可是以“仁德”和“正统”的形象示人,再加上诸葛亮这样的顶级军师,对江东虎视眈眈。孙权在周瑜死后,也能及时调整策略,和刘备联手对抗曹操,但到了后面,面对刘备集团的实力壮大,他也能果断出手,夺回荆州,并且在夷陵之战中,狠狠打击了刘备。这种进退自如,审时度势的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守成之主”能做到的。他不是一味防守,也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根据大局,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2.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这一点,我觉得是孙权最值得钦佩的地方。他不是那种事必躬亲的君主,他更擅长的是找到对的人,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空间。

周瑜,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孙权对他有多信任?让他独当一面,指挥赤壁之战。甚至在周瑜死后,孙权也毫不犹豫地启用鲁肃,接着又是陆逊。这三位,都是能力超群的重臣,而且个性也都各有不同。孙权能和他们融洽合作,甚至在鲁肃去世后,孙权会悲痛地直接说“鲁子敬故,孤不复得如斯夫!”可见其感情之深。

再比如张昭,老臣,非常有才华,但也是个老派的士族代表。孙权即便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和张昭意见相左,也不会像曹操那样简单粗暴地处理,而是能够听取他的意见,即便最终不采纳,也能保持一个君臣应有的尊重。

而且,孙权对门阀士族和寒门人才都能够兼容并包。不像刘备那样,一开始就把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这些人看得那么重,孙权能够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即使是像陆逊这样年轻,出身也不算特别显赫的人,也能被他寄予重望,成为一方统帅。

3. 隐忍和耐心,不是人人都有的品质:

孙权很多时候,并没有像曹操那样,能够在一开始就展现出绝对的掌控力。他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等待时机。

你想想,他当了那么多年的吴王,最后才称帝。这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他清楚地知道,时机未到。在那个时代,称帝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信号,他要确保自己在内政、外交、军事上都有了足够的实力,才能做出这个决定。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用近四十年的时间,将江东经营得稳固而强大。

而且,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懂得隐忍。比如在荆州问题上,他可以和刘备联盟,也可以在刘备强大之后与之对抗,甚至在关羽去世后,能够暂时容忍刘备集团的反应。这种隐忍,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战略上的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等待。

4. 持续的战略眼光,江东基业的长久:

孙权统治江东七十多年,这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不是靠一时的运气,而是有着长远的战略规划。

他懂得利用长江天险,将江东经营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基地。他重视水军建设,使得江东的水军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水军。他发展经济,鼓励农业生产,使得江东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而且,孙权在统治后期,虽然也有一些失误,比如后期重用吕蒙、陆逊之后,年轻一代的将领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导致后期的一些军事人才青黄不接。但即使是这些失误,也不能抹杀他在其他方面的巨大贡献。他能够保证江东几十年来的稳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5. 个人魅力的另一面:

很多人说孙权后期“骄奢淫逸”,说他晚年昏聩。但我们也要看到,他毕竟是熬过了那么多艰难岁月,最终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政权。一个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政权,并且维持如此长久稳定的君主,他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也不是没有缺点,哪个帝王没有缺点?关键在于,他的优点是否能够支撑起他的政权,他的缺点是否能够被他的优点所掩盖,或者不至于对整个政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你之所以越来越钦佩孙权,可能正是因为你越来越看懂了他那些不那么煽情,但却实实在在的执政能力、用人智慧、战略眼光和超乎常人的耐心。他不像曹操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刘备那样以情动人,他更像是一位沉稳的船长,在惊涛骇浪中,稳稳地驾驭着他的巨轮,穿越了数十年的风雨,最终驶向了安定的港湾。

想想看,在那个乱世,能够建立并维持一个如此长久的基业,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统治者,而且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做到的。

也许,你越来越钦佩他,是因为你越来越能够理解,真正的强大,有时候并不在于有多么耀眼的光芒,而在于有多么深厚的底蕴和多么坚韧的意志。孙权,就是这样一个值得你慢慢品味,越品越觉得他不简单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三国人物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论是孙权还是刘备、曹操、袁绍等人都值得钦佩。那是一个无比精彩的时代,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竭尽所能地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戏。

题主既然说到孙权,我也谈谈我对孙权的看法。在我看来孙权是一位政治精算师,他是一个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高手。别的不说,光是他拿荆州那一波操作绝对是权谋大师之作。

我就简单分析给你看看,东吴地处江东,能有效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北边的曹魏方向;二是西边的荆州、益州方向;南边大多是未开发地带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实力对比层面:北边曹魏实力强大,而且大多地方无险可守,就算攻取也是很难守住。西边的荆州那就大不一样了,本身荆州的一部分就在孙权手中。而且刘备集团远不如曹魏那么强大,从实力上讲,孙权在荆州干一票获胜的可能性远大于在徐州等中原地区。

三国战略关系层面:孙权拿了荆州,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不可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蜀汉与曹魏没有缓和的空间,”汉、贼不两立”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自己拆自己的台。面对曹魏日渐强大的压力,蜀汉为了生存必然会缓和与吴国的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立即调整了与吴国的关系,吴蜀联盟重新订立。这是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孙权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蜀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执政者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从未提出诉求,所以蜀汉在荆州这里只能是吃了一记大闷亏。

吴国盟友层面: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总的来说一句,东吴袭取荆州是一次精密政治谋算。在这位东吴大帝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果断偷袭荆州,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

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是守成之主当中的佼佼者,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肯定了孙权的守成能力。

user avatar

那说明你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偏安人,越来越脱离中国主流思想价值观。

孙权之前,华夏大地有王道(姬发,刘邦等人),有霸道(秦始皇,项羽等人)。曹操走的霸道,刘备走的王道,然而从孙权开始便有了偏安之道。

从孙权开始,你发现人居然还可以可以苟延残喘一隅还不至于被骂,你发现人居然还可以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随意反复无常背刺舔狗一起做,人居然还可以为了鸡毛蒜皮小事去斤斤计较算计手下。而且他喵的这么做还是活得最久的那一个。

之前是:我们被白登之围了,我们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长安。这是奇耻大辱,哪怕连皇上的马车连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配不齐,那也得厚积薄发,直到横扫漠北。

这回呢?从他权孙开始,苟延残喘偏安一隅可以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死活。什么?北边要打来了?我给你跪下了,我当大魏吴王了好不好?

于是乎一代又一代没骨气的人都选择走孙权的老路,去孙权的地盘去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一代又一代的偏安人南渡之后,华夏大地生灵涂炭。然而对于他们自己,在国乱岁凶的时代,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禽兽食禄。东晋南渡偏安以致五胡乱华,九妹南渡以致北方生灵涂炭。当然,最终他们都会收到应有的惩罚。

user avatar

常公三大战役带着秃头胜利转进台湾,刘公三大战役胜利带着痢疾胜利转进白帝,孙权对标常公,刘备是石友三还是韩复渠?

user avatar

虽然我很讨厌孙权也经常黑他,但我还是要为他说句公道话,孙权的综合能力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守成之君里都是一流的(其实在他在位时期东吴扩大的地盘和打退曹魏和刘备的进攻来看已经超出守成之君的范畴,但综合他哥的评价以及我认为他没有逐鹿中原的雄心我还是把他算作守成之君)。

你想想孙权刚成年没多久就从孙策手里接下那个烂摊子,他不仅稳住还能扩大,并最终三分天下,这是能力差的人吗?(我认为孙权除了军事能力其他和刘备差不多,识人用人能力比曹操强)。再对比曹丕刘禅作为同样的二代,你会发现孙权真的算不错了(综合能力我觉得曹丕不如孙权)

其实孙权本来可以算顶级的守成之君的,但他晚年和人品还有军事上的黑点太大导致他只能算一流。每个人都是有长处和缺点的,一分为二看待就行了。

user avatar

就拿孙权、陆逊这对君臣来说吧,题主你可以试着深入理解他们的君臣关系

第一层:陆逊忠心侍主却被孙权苛责而死,是孙权辜负了陆逊一片忠心

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又云:"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权报曰:"……近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书载'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於君也。"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第二层:孙权和陆逊存在战略路线上的冲突,孙权偏向进取中原,陆逊偏向自守江东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跱,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至於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

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乞息六师,以威大虏,早定中夏,垂耀将来。


第三层:孙权和陆逊在内政治国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冲突,孙权偏向严刑峻法、厚敛于民,陆逊偏向宽刑减负、休养生息

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至於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

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於民。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然劳百姓,事不得已耳

逊虽身在外,乃心於国,上疏陈时事曰:"臣以为科法严峻,下犯者多。顷年以来,将吏罹罪,虽不慎可责,然天下未一,当图进取,小宜恩贷,以安下情。且世务日兴,良能为先,自非奸秽入身,难忍之过,乞复显用,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谘逊,逊上疏曰:"……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第四层:陆逊修养生息、发展生产的内政理念似乎更有助于解决由于孙权一系列严刑厚赋导致的孙吴民生凋敝及内部叛乱(孙吴的内部叛乱严重到派去镇压叛乱的官军都能变成叛军)

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将军蒋秘南讨夷贼。秘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与弟潜共攻零陵、桂阳,及摇动交州、苍梧、郁林诸郡,众数万人。遣将军吕岱、唐咨讨之,岁馀皆破。


第五层:陆逊自守江东、休养生息的理念也有为自己家族谋取私利的打算,这是孙权所忌惮的

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

斩首获生,凡千馀人。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邻境怀之,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

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于是至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


所以现在就看题主是抱着什么立场来判断孙权、陆逊的对错是非了。你可以认为孙权是有志向的雄主,即使身边重臣并不支持也仍然坚持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你也可以认为孙权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把孙吴的民生弄到如此凋敝,倒不如听陆逊那套休养生息的建议;甚至你也可以认为孙权是看穿了陆逊这样的本地大族借着自守江东为自家谋取利益的私心,所以才不惜搞出南鲁党争对本地大族进行打击。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孙权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比自守一隅的陆逊更有进取心;但是孙权的实际操作搞得孙吴名声凋敝,似乎又让人觉得陆逊的理念才是对的;而深入了解之后,又会发现陆逊也不是那么大公无私,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孙权逼杀陆逊似乎又可以洗白点了。所以还是那句话,题主对孙权的评价高低,取决于题主对孙权所作所为的认识的深度,以及题主对孙权的所作所为及其影响的价值评判。

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严刑峻法、厚敛于民的孙权显然没有慎刑宽法、与民休息的陆逊值得钦佩,但是想到南朝、南宋诸帝掌握着比孙权更好的资源,却皆如陆逊般自守江南,坐视中原百姓惨遭外族荼毒,相较之下孙权倒是真的很值得钦佩了。


当然了,孙权到底是真想北伐统一天下,还是借着北伐的名义敛财,这还得讨论一下,毕竟他面对曹睿有过闻风而逃的黑历史,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进取中原的决心是不是那么坚定:

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谈论三国,总是绕不开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德,但孙权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如果说你对他越来越钦佩,那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那么光芒万丈,而是因为你越来越看懂了他那些不那么张扬,但却无比重要的闪光点。咱们就一点点聊,看看孙权身上到底有哪些地方,能让你越来越觉得他是个了.............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懂你的感受,其实很多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刘备这个人的看法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并且越来越欣赏他。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摆脱掉那种看演义小说时对刘备的脸谱化印象,什么“皇叔”的光环,什么“仁德”的标签,这些固然是他成功的一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古语,讲的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士人一生为的是遇到那个真正懂得他、赏识他的人,为此甘愿付出一切;女子一生为的是妆点自己,吸引那个让她心动的男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投射,也是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体现。然而,您在婚姻中感受到的“男生靠不住,只有靠女生自己”.............
  • 回答
    看到网络上性别对立愈演愈烈,你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无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意那些明显不成熟、甚至是充满偏见和攻击性的话语呢?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层面,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不成熟”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那些言论之所以能引起波澜,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理在握”,而是因为它们戳中了某些人的.............
  • 回答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伙儿时不时地会冒出这么一句:“现在的日子,男人过得是真不容易啊!” 好像一种普遍的感受,并非个别人的牢骚。仔细琢磨琢磨,这句朴实的话里,确实藏着不少道道。让咱们从最直观的几个方面聊聊。首先是经济压力。这事儿谁都绕不开。你想想,现在物价,从吃穿用到住行,哪个不比过去贵?尤其是大.............
  • 回答
    .......
  • 回答
    《亲爱的自己》这部剧,老实说,看它的时候,我常常觉得一股火气在胸腔里乱窜,一股子不吐不快的感觉。不是因为它多狗血,或者多离谱,而是它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心疼,又真实到让人觉得憋屈。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就是明明知道生活就是这么一地鸡毛,可看着剧里的人,明明有能力、有想法,却被各种各样狗屁倒灶的事情绊住.............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感受。随着年岁增长,再看周星驰的电影,那种由衷的开心背后,常常会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楚,很多人都有同感。这背后,其实是几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既有周星驰电影本身的内核,也有我们自身人生阅历的变化。周星驰电影里,那抹挥之不去的“小人物的悲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
  • 回答
    龙珠里超级赛亚人从最初的稀有珍贵,到后来几乎成了赛亚人的标配,这个转变过程确实让不少老粉感到“出戏”。这中间的原因,得从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作者鸟山明老师的创作思路变化说起。最初的“稀有”与“绝望”:超级赛亚人的诞生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孙悟空变成超级赛亚人的场景吗?那是在弗利萨篇,悟空眼睁睁看着好.............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现在的小说啊,感觉不如以前好看了。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细品一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平时在各种APP上刷,看到那些排行榜上那些名字,感觉好多都似曾相识,套路也差不多,点进去看几章,没多久就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可能让咱们觉得网文的味道变了。首.............
  • 回答
    关于“二鬼子”的说法,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侵略者服务的中国人。如今,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使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在某些方面“亲近”或“崇拜”西方国家、西方文化或西方价值观的中国人。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二鬼子”越来越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复.............
  • 回答
    “爱狗人士”的“猖獗”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社会变迁和观念演进的复杂体现。简单地说,过去那些默默喜欢狗的人,现在声音更大了,行动也更积极了,有些时候甚至显得有些“过激”。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宠物”这个概念的转变。在中国,尤其是在城市里,狗早已.............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走在街上,宝马5系、奥迪Q5、奔驰C/E级,乃至保时捷卡宴,都越来越常见,感觉像是“标配”一样。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人们有钱了”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不少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变化,而且还跟咱们中国汽车市场自身的发展壮大紧密相关。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这是基础首先,.............
  • 回答
    《十年一品温如言》开分2.9:爱情片为何渐失人心?观众的期待又在哪里?情人节档期,本应是甜蜜与浪漫的温床,然而今年的银幕却传来了一声令人扼腕的叹息——《十年一品温如言》上映后口碑扑街,开分仅为2.9,将一份美好的愿景变成了刺眼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失利,更折射出当下爱情片市场普遍存在的困境: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