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定论的。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存在不少争议。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质疑这次北伐的决策,但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处境,情况又会变得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第五次北伐是“错误的选择”。

最主要的论据往往集中在以下几点:

“空言不得,兵马不得”的困境: 在第五次北伐之前,蜀汉国力相对疲弱,人口、军队数量和后勤补给都与强大的曹魏有着显著的差距。诸葛亮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蜀汉“地势险阻,其余有众,不满数十万”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连续多年的北伐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而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使得蜀汉的国力进一步被削弱。有人认为,在这种国力悬殊的情况下,继续发动大规模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是在消耗蜀汉最后的元气。
军事上的多次受挫与僵持: 尽管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有着极高的声望,但前几次北伐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第一次北伐,虽然有街亭之败,但整体上还是对曹魏造成了压力;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都因粮草问题而被迫撤军;第四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被司马懿坚守了防线。到了第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采取了更加稳健的策略,打算与魏军进行消耗战,但面对曹魏充足的兵力和坚固的防御,以及司马懿那种以守待攻的策略,蜀汉军队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些人认为,这种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局面,反而消耗了蜀汉有限的军事资源,并且士气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内部的隐忧: 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诸葛亮深受信任,但长期的对外战争也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和民生。如果说之前的北伐还能带来一定的战略优势,那么在国力日益衰弱的情况下,这种消耗战就显得更加危险。有人认为,诸葛亮应该更侧重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巩固国内基础,而不是将有限的力量投入到一场胜算不高的战役中。
战略上的孤注一掷?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逆势而为”的战略。蜀汉偏安一隅,地小人少,要以蜀汉的力量来统一北方的中原,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尽管诸葛亮有“隆中对”的蓝图,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魏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而蜀汉的潜在盟友(如东吴)也并非总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大规模北伐,是否显得有些“孤注一掷”?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第五次北伐定性为“错误的选择”。在当时的语境下,诸葛亮之所以选择继续北伐,也有其不得不做的理由: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使命: 这是诸葛亮一生不变的政治抱负和历史使命。他受先帝刘备托孤,肩负着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重任。如果他放弃北伐,就等于放弃了他毕生的追求和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对于诸葛亮而言,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对汉室正统的维系。
战略上的主动性与威慑: 即使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诸葛亮能够给曹魏制造压力,迫使曹魏分散兵力,消耗其国力。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增强他们对抗曹魏的信心。如果蜀汉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其军事实力和士气可能会更快地衰退。主动出击,至少能保持一种战略上的主动性。
避免被动挨打: 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防御战。一旦曹魏集结重兵南下,蜀汉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诸葛亮选择主动出击,将战争的发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被曹魏轻易击溃。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虽然曹魏国力强大,但其内部也并非没有矛盾和动荡。每一次北伐,诸葛亮都是在尝试抓住曹魏内部可能出现的破绽或军事上的失误,从而寻求突破。第五次北伐时,他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采取了更加稳妥的策略,希望通过牵制性的进攻来诱使魏军出战,从而寻找战机。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这种尝试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考量。
士气与凝聚力: 对于一个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国家来说,战争和进取是维持其凝聚力和士气的重要手段。如果长期没有军事行动,或者总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可能会导致内部产生动摇。诸葛亮需要通过北伐来不断证明蜀汉的力量和信念。

综合来看,第五次北伐是否是“错误的选择”,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衡量的是什么标准。

如果以“能否一举成功,统一全国”为标准, 那么第五次北伐确实是一次未能达成目标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如果以“能否履行政治使命,维持战略主动性,并尽可能地消耗和牵制对手”为标准, 那么这次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价值。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责任感与担当,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志。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采纳了姜维的建议,打算从祁山和狄道的两条道路同时出兵,意图分兵牵制魏军。然而,事后分析认为,这样做可能分散了兵力,反而给了司马懿各个击破的机会(尽管这次北伐中司马懿主要采取的是坚守策略)。另外,魏延、吴懿等部在东线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未能对整体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人亡政息”的角度来理解。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灵魂和支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依然在坚持北伐,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知道一旦他倒下了,蜀汉可能就很难再有能力发起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了。他可能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蜀汉的未来搏得一线生机,或者至少能够拖垮强大的曹魏,为后来的东吴减轻压力。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与其说是一次“错误的选择”,不如说是一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极端不利条件下进行的战略尝试。 它固然未能改变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或许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能够去履行他的历史使命。评价一次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从结果去否定过程中的所有努力和考量。它反映的是一个伟大人物在有限条件下,对国家前途的执着追求,即便最终未能如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蜀军五伐不仅非常稳健,而且极具威胁。

不得不承认一点,蜀军被堵住了。

因为不堵不行,蜀军向东则近郿威胁长安,往西可切断陇西隔绝雍凉,若来夺取渭水也很麻烦,因为成国渠在渭北,这是司马懿苦心经营的产粮区。蜀军夺取这里,不仅造成破坏,还能得到补给,反而更麻烦。

必须堵住蜀军,不然控制不了局势,这局面太难受。也不能把渭南都交给蜀军,宁可背水作战。

所以,看似蜀军被堵住,实则压力都在魏军这边。

不敢和蜀军野战,一旦战败,长安方向,雍凉方向和产粮区很难继续兼顾。

尤其成国渠这产粮区正合诸葛亮心意,蜀军在这里补给一次,续航能力可能要翻倍的。魏军的补给则是锐减,这蜀军又不惧野战,此消彼长局势还能控制?

一直守着倒是个办法,魏将多已按耐不住,司马懿能撑多久是个问题。

诸葛亮去世了,我们知道司马懿可以支持到这个时候,可诸葛亮若是没有去世呢?

蜀军的短板是粮道补给,五伐恰恰是最大限度提高粮道补给能力的一次。提前建造斜谷邸阁,让蜀军在秦岭以北的续航时间又增加不少。

一伐到五伐,实际上是蜀军从彼此陌生,到不怕野战,再到后勤补给不断提高的蜕变过程。五伐的蜀军既不怕与魏军野战,也获得较长待机,唯一忌讳的就是兵力有限,不愿攻坚。

战争中充斥着偶然,没人知道继续下去发生什么事,或许某些魏将的按耐不住就造成失败,或者司马懿真能顶着压力到蜀军粮尽退兵,抑或者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

只是想说,单就五丈原战场看,魏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承担不起任何失败,无论是长安还是陇西和成国渠,任何一处都是关乎整个战局的战略关键。而蜀军呢,打不过或者粮尽退兵便是,难道魏军还敢再追一波?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应当往武功方向寻求决战,因为蜀军利野战,短粮秣是固有印象,蜀军理当逼迫自己决战。他当时并不知道蜀军的后勤供应能力较之前四伐又有了提高,自然不能理解为何诸葛亮主动选择五丈原这里作战,不担忧陷入对峙的局面。

简而言之,就战场局势而言,力量对比上魏军优势,一是兵员,二是补给,三是本土作战占据地利和守势。而蜀军在力量对比上处于下风,在战略上稳稳把控主动,无非是等一个魏军出来,打得他肉疼而已。

这次不行,就下次。

偌大个魏国,还能兴师动众每次都缩头不出,不敢一战?

机会总会有的,只是诸葛亮的寿命没有了。

群体智慧确实占据优势,如果不是群策群力,其实在布局阶段魏军就会落入下风,难以形成合围。

试想下郭淮之流不亚于姜维,甚至还能对姜维形成压制,而在诸葛亮这里要抱团才勉强抵挡,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司马懿用兵不厉害么。

他敢和诸葛亮一战否。

拼的是魏军的心态和蜀军的粮秣彼此消耗,前者崩盘则西线变天,后者殆尽下次再来。

不曾想天不假年,徒呼奈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