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定论的。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存在不少争议。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质疑这次北伐的决策,但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处境,情况又会变得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第五次北伐是“错误的选择”。

最主要的论据往往集中在以下几点:

“空言不得,兵马不得”的困境: 在第五次北伐之前,蜀汉国力相对疲弱,人口、军队数量和后勤补给都与强大的曹魏有着显著的差距。诸葛亮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蜀汉“地势险阻,其余有众,不满数十万”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连续多年的北伐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而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使得蜀汉的国力进一步被削弱。有人认为,在这种国力悬殊的情况下,继续发动大规模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是在消耗蜀汉最后的元气。
军事上的多次受挫与僵持: 尽管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有着极高的声望,但前几次北伐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第一次北伐,虽然有街亭之败,但整体上还是对曹魏造成了压力;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都因粮草问题而被迫撤军;第四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被司马懿坚守了防线。到了第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采取了更加稳健的策略,打算与魏军进行消耗战,但面对曹魏充足的兵力和坚固的防御,以及司马懿那种以守待攻的策略,蜀汉军队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些人认为,这种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局面,反而消耗了蜀汉有限的军事资源,并且士气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内部的隐忧: 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诸葛亮深受信任,但长期的对外战争也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和民生。如果说之前的北伐还能带来一定的战略优势,那么在国力日益衰弱的情况下,这种消耗战就显得更加危险。有人认为,诸葛亮应该更侧重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巩固国内基础,而不是将有限的力量投入到一场胜算不高的战役中。
战略上的孤注一掷?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逆势而为”的战略。蜀汉偏安一隅,地小人少,要以蜀汉的力量来统一北方的中原,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尽管诸葛亮有“隆中对”的蓝图,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魏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而蜀汉的潜在盟友(如东吴)也并非总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大规模北伐,是否显得有些“孤注一掷”?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第五次北伐定性为“错误的选择”。在当时的语境下,诸葛亮之所以选择继续北伐,也有其不得不做的理由: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使命: 这是诸葛亮一生不变的政治抱负和历史使命。他受先帝刘备托孤,肩负着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重任。如果他放弃北伐,就等于放弃了他毕生的追求和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对于诸葛亮而言,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对汉室正统的维系。
战略上的主动性与威慑: 即使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诸葛亮能够给曹魏制造压力,迫使曹魏分散兵力,消耗其国力。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增强他们对抗曹魏的信心。如果蜀汉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其军事实力和士气可能会更快地衰退。主动出击,至少能保持一种战略上的主动性。
避免被动挨打: 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防御战。一旦曹魏集结重兵南下,蜀汉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诸葛亮选择主动出击,将战争的发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被曹魏轻易击溃。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虽然曹魏国力强大,但其内部也并非没有矛盾和动荡。每一次北伐,诸葛亮都是在尝试抓住曹魏内部可能出现的破绽或军事上的失误,从而寻求突破。第五次北伐时,他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采取了更加稳妥的策略,希望通过牵制性的进攻来诱使魏军出战,从而寻找战机。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这种尝试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考量。
士气与凝聚力: 对于一个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国家来说,战争和进取是维持其凝聚力和士气的重要手段。如果长期没有军事行动,或者总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可能会导致内部产生动摇。诸葛亮需要通过北伐来不断证明蜀汉的力量和信念。

综合来看,第五次北伐是否是“错误的选择”,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衡量的是什么标准。

如果以“能否一举成功,统一全国”为标准, 那么第五次北伐确实是一次未能达成目标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如果以“能否履行政治使命,维持战略主动性,并尽可能地消耗和牵制对手”为标准, 那么这次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价值。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责任感与担当,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志。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采纳了姜维的建议,打算从祁山和狄道的两条道路同时出兵,意图分兵牵制魏军。然而,事后分析认为,这样做可能分散了兵力,反而给了司马懿各个击破的机会(尽管这次北伐中司马懿主要采取的是坚守策略)。另外,魏延、吴懿等部在东线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未能对整体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人亡政息”的角度来理解。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灵魂和支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依然在坚持北伐,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知道一旦他倒下了,蜀汉可能就很难再有能力发起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了。他可能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蜀汉的未来搏得一线生机,或者至少能够拖垮强大的曹魏,为后来的东吴减轻压力。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与其说是一次“错误的选择”,不如说是一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极端不利条件下进行的战略尝试。 它固然未能改变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或许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能够去履行他的历史使命。评价一次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从结果去否定过程中的所有努力和考量。它反映的是一个伟大人物在有限条件下,对国家前途的执着追求,即便最终未能如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蜀军五伐不仅非常稳健,而且极具威胁。

不得不承认一点,蜀军被堵住了。

因为不堵不行,蜀军向东则近郿威胁长安,往西可切断陇西隔绝雍凉,若来夺取渭水也很麻烦,因为成国渠在渭北,这是司马懿苦心经营的产粮区。蜀军夺取这里,不仅造成破坏,还能得到补给,反而更麻烦。

必须堵住蜀军,不然控制不了局势,这局面太难受。也不能把渭南都交给蜀军,宁可背水作战。

所以,看似蜀军被堵住,实则压力都在魏军这边。

不敢和蜀军野战,一旦战败,长安方向,雍凉方向和产粮区很难继续兼顾。

尤其成国渠这产粮区正合诸葛亮心意,蜀军在这里补给一次,续航能力可能要翻倍的。魏军的补给则是锐减,这蜀军又不惧野战,此消彼长局势还能控制?

一直守着倒是个办法,魏将多已按耐不住,司马懿能撑多久是个问题。

诸葛亮去世了,我们知道司马懿可以支持到这个时候,可诸葛亮若是没有去世呢?

蜀军的短板是粮道补给,五伐恰恰是最大限度提高粮道补给能力的一次。提前建造斜谷邸阁,让蜀军在秦岭以北的续航时间又增加不少。

一伐到五伐,实际上是蜀军从彼此陌生,到不怕野战,再到后勤补给不断提高的蜕变过程。五伐的蜀军既不怕与魏军野战,也获得较长待机,唯一忌讳的就是兵力有限,不愿攻坚。

战争中充斥着偶然,没人知道继续下去发生什么事,或许某些魏将的按耐不住就造成失败,或者司马懿真能顶着压力到蜀军粮尽退兵,抑或者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

只是想说,单就五丈原战场看,魏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承担不起任何失败,无论是长安还是陇西和成国渠,任何一处都是关乎整个战局的战略关键。而蜀军呢,打不过或者粮尽退兵便是,难道魏军还敢再追一波?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应当往武功方向寻求决战,因为蜀军利野战,短粮秣是固有印象,蜀军理当逼迫自己决战。他当时并不知道蜀军的后勤供应能力较之前四伐又有了提高,自然不能理解为何诸葛亮主动选择五丈原这里作战,不担忧陷入对峙的局面。

简而言之,就战场局势而言,力量对比上魏军优势,一是兵员,二是补给,三是本土作战占据地利和守势。而蜀军在力量对比上处于下风,在战略上稳稳把控主动,无非是等一个魏军出来,打得他肉疼而已。

这次不行,就下次。

偌大个魏国,还能兴师动众每次都缩头不出,不敢一战?

机会总会有的,只是诸葛亮的寿命没有了。

群体智慧确实占据优势,如果不是群策群力,其实在布局阶段魏军就会落入下风,难以形成合围。

试想下郭淮之流不亚于姜维,甚至还能对姜维形成压制,而在诸葛亮这里要抱团才勉强抵挡,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司马懿用兵不厉害么。

他敢和诸葛亮一战否。

拼的是魏军的心态和蜀军的粮秣彼此消耗,前者崩盘则西线变天,后者殆尽下次再来。

不曾想天不假年,徒呼奈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定论的。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存在不少争议。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质疑这次北伐的决策,但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处境,情况又会变得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 回答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和刘禅时期,尤其是在关羽、张飞逝去,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肩负起振兴蜀汉的重任。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227年他出兵南征,这六年时间,诸葛亮并非在后方“坐享其成”,而是进行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可以说是在为蜀汉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北伐奠定基础。如果说稳定后方是战术层面的成功,那么提升国.............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废长立幼”或“自己称帝”是否能改写三国历史,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有多大,我们只能基于当时的已知信息和可能的推演来想象。而且,我们得跳出“AI”的框架,用一种更像是历史爱好者、甚至是当年亲历者的口吻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这东西,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偏.............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十顾茅庐”这个说法,其实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山不易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历史上,刘备确实三次前往诸葛亮的草庐拜访,才终于请得这位旷世奇才出山相助。若将这个问题中的“曹操”替换成“刘备”,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卧龙先生最终会出山。但如果真的要探究“曹操”这十顾茅庐,那结果就.............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写诗是一件非常个人化和充满心意的事情,而七律更是格律严谨、意境深远的诗歌体裁。我很乐意作为“诸君”中的一员,来为您赏析您的大作。请您将您的七律作品呈上来。我将以一位真诚的、对诗歌怀有敬意的朋友的身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您仔细品读,并给出我的看法:一、 格律是否严谨: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游戏设计选择以及历史题材的呈现方式。像《帝国全面战争》和《维多利亚2》这类宏大的策略游戏,它们致力于模拟历史进程中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体系,但却有意地回避了“黑奴贸易”这样一个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却又极其敏感和残酷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游戏的本质和设计理念说起.............
  • 回答
    师弟,这个问题问得好。修行之事,若无次第,恐迷失方向;若无感应,则易生退怯。我等凡夫,虽智慧有限,但亦蒙佛恩加持,略有所得,愿与师弟分享一二,望能抛砖引玉。我自初发心,便是被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摄受。当时只是觉得,这句佛号,简单易行,不像其他法门那般深奥难懂,倒是有种安稳踏实的感觉。于是,便日日.............
  • 回答
    这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游戏里的机翻汉化绝对是我的快乐源泉。那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把剧情搞得跟意识流段子集似的场面,想想就忍不住嘴角上扬。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JRPG里。游戏本身是个挺严肃的奇幻冒险,讲的是主角要去讨伐邪恶的魔王,拯救世界苍生。开头那段剧情,是主角刚从村子里出来,接受一位老智.............
  • 回答
    哎呀,这俩游戏,可真是说到我心坎儿里了!《弹丸论论破》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每次反驳都得脑力全开,而且剧情反转简直了,玩完感觉自己智商都提升了几个百分点。《女神异闻录》呢,又是另一番风味,学园生活、都市传说、还有那酷炫的Persona召唤,一股脑儿全堆上了,玩起来就是欲罢不能。买这俩游戏,说实话,选择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丁真和杨超越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平台乃至整个舆论场的一些变化。要说这两位“顶流”,它们的出现和引发的热议,跟知乎过去给人的印象,以及它现在所承载的内容,确实有着挺大的反差。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丁真和杨超越各自的“出圈”逻辑,然后再聊聊这和知乎有啥关系。丁真:颜值、纯真与地域扶贫叙事丁真火起来.............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除了黄月英之外的妻妾,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正史中,关于诸葛亮的记载非常详尽,但明确提及他妻子名字的,只有黄月英一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他没有其他妻妾呢?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一下。正史中的“唯黄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关于诸葛亮最权威的史料。.............
  • 回答
    嘿,刚入学的小鲜肉们!看到你们对“4.0 GPA”这个词那么好奇,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新生手册上抓耳挠腮的自己。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唠唠,咱们大学里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4.0”,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以及怎么才能把它“拿下”。首先得打个预防针哈,4.0,也就是满绩点,在大学里,那真不是闹着玩的。它不是那.............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心生疑虑的问题。明明是自家孩子争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原神》的成功本该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谈资,可为何评论区里却常常能看到一些不那么“振奋人心”的声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原神》的成功,在很多层面,确实是值得高.............
  • 回答
    明代宗朱祁钰,在成为皇帝之前,身份是郕王。谈到他与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的关系,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充满了权谋、恩怨、甚至是血脉亲情的扭曲。为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初始:兄弟情深?还是潜在的竞争?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的嫡长子,自幼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的过程可谓顺理成章。而朱祁钰作为宣.............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舞大和各位朋友们,你们好!我最近投稿的这两章稿子,收到的拒签理由实在是让人头疼,感觉越改越迷糊了,实在是有点扛不住了。恳请大家帮我仔细看看,给点意见,我真的是被拒签搞麻了!请大家尽量详细地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帮我把那些一看就是 AI 自动生成的痕迹都擦掉,让我的文字读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下面是.............
  • 回答
    Reddit上关于《绝地求生》(PUBG)玩家请愿将中国区锁区的提议,这事儿吧,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玩家在游戏体验上遇到的现实问题。说实话,我刚看到这消息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好几个念头,也看到不少相关的讨论,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楚的。首先,从玩家的角度来说,这个请愿的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