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蜀军五伐不仅非常稳健,而且极具威胁。
不得不承认一点,蜀军被堵住了。
因为不堵不行,蜀军向东则近郿威胁长安,往西可切断陇西隔绝雍凉,若来夺取渭水也很麻烦,因为成国渠在渭北,这是司马懿苦心经营的产粮区。蜀军夺取这里,不仅造成破坏,还能得到补给,反而更麻烦。
必须堵住蜀军,不然控制不了局势,这局面太难受。也不能把渭南都交给蜀军,宁可背水作战。
所以,看似蜀军被堵住,实则压力都在魏军这边。
不敢和蜀军野战,一旦战败,长安方向,雍凉方向和产粮区很难继续兼顾。
尤其成国渠这产粮区正合诸葛亮心意,蜀军在这里补给一次,续航能力可能要翻倍的。魏军的补给则是锐减,这蜀军又不惧野战,此消彼长局势还能控制?
一直守着倒是个办法,魏将多已按耐不住,司马懿能撑多久是个问题。
诸葛亮去世了,我们知道司马懿可以支持到这个时候,可诸葛亮若是没有去世呢?
蜀军的短板是粮道补给,五伐恰恰是最大限度提高粮道补给能力的一次。提前建造斜谷邸阁,让蜀军在秦岭以北的续航时间又增加不少。
一伐到五伐,实际上是蜀军从彼此陌生,到不怕野战,再到后勤补给不断提高的蜕变过程。五伐的蜀军既不怕与魏军野战,也获得较长待机,唯一忌讳的就是兵力有限,不愿攻坚。
战争中充斥着偶然,没人知道继续下去发生什么事,或许某些魏将的按耐不住就造成失败,或者司马懿真能顶着压力到蜀军粮尽退兵,抑或者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
只是想说,单就五丈原战场看,魏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承担不起任何失败,无论是长安还是陇西和成国渠,任何一处都是关乎整个战局的战略关键。而蜀军呢,打不过或者粮尽退兵便是,难道魏军还敢再追一波?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应当往武功方向寻求决战,因为蜀军利野战,短粮秣是固有印象,蜀军理当逼迫自己决战。他当时并不知道蜀军的后勤供应能力较之前四伐又有了提高,自然不能理解为何诸葛亮主动选择五丈原这里作战,不担忧陷入对峙的局面。
简而言之,就战场局势而言,力量对比上魏军优势,一是兵员,二是补给,三是本土作战占据地利和守势。而蜀军在力量对比上处于下风,在战略上稳稳把控主动,无非是等一个魏军出来,打得他肉疼而已。
这次不行,就下次。
偌大个魏国,还能兴师动众每次都缩头不出,不敢一战?
机会总会有的,只是诸葛亮的寿命没有了。
群体智慧确实占据优势,如果不是群策群力,其实在布局阶段魏军就会落入下风,难以形成合围。
试想下郭淮之流不亚于姜维,甚至还能对姜维形成压制,而在诸葛亮这里要抱团才勉强抵挡,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司马懿用兵不厉害么。
他敢和诸葛亮一战否。
拼的是魏军的心态和蜀军的粮秣彼此消耗,前者崩盘则西线变天,后者殆尽下次再来。
不曾想天不假年,徒呼奈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